一大早高高興興出門,結果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死死被堵一個多小時,甚至鬧心。真的不敢想像,一個四線小城市在早晚高峰期都能堵成這樣,那些大城市會有多糟糕。
有人曾經建議在早晚高峰期徵收道路「擁堵費」,藉此緩解道路壓力。最初我是非常反對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提議,但每每被困馬路中央無法動彈時,就恨不得這項費用能火箭般立刻實施。
「擁堵費」雖然還未在全國徵收,但大家對其並不陌生。隨著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擁有車輛的家庭越來越多,城市車輛擁堵情況也日漸嚴重,「擁堵費」被提及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以北京為例,有關「擁堵費」的討論可以追溯到2010年,當時北京出臺了28項緩解交通擁堵的措施,其中就提到了要擇機徵收交通擁堵費,從那之後,「擁堵費」就成了座上賓,幾乎年年都會談到。
2020年也不例外。12月7日,北京有關部門再次請出「擁堵費」貴客,表示將結合城市整體規划進一步研究,都談了這麼多年了,這「擁堵費」究竟有沒有實施的可能呢?
就我個人來看,反反覆覆研究了這麼多年,「擁堵費」肯定是會實施的。
和買房先比,買車似乎更容易實現,不講究的買個幾萬、十幾萬的車隨便開一開,講究點的買個上百萬的、上千萬的車,但不管是選擇哪一種類型的車,最終都是要上路的,這就使得原本有限的城市道路擁擠起來,總不能為了迎合這些車主的需求,馬上將整個城市的道路幾倍吧?即便有那個野心,也沒那個財力和時間支撐呀!
阻擋不了大家買車的熱情,那適當的限制大家開車出門的頻率也是一種不錯的辦法。
買了車之後,車主最在乎的是什麼?現階段是保險、油費、清洗費等支出,但這開支在購買時車主已經考慮到,如果推出「擁堵費」,且徵收費用較高,那就能有效錯開一些在乎這項費用的車出門,從而達到有效緩解交通擁堵的目的。
當然,事情並沒有想的那麼簡單,不然也不會研究來研究去十幾年了,依舊停留在理論層面了,「擁堵費」的徵收必須邁過三座大山,否則短時間內出臺根本沒戲:
第一座大山,徵收範圍、標準是什麼?
「擁堵費」顧名思義只有在擁堵的時候才徵收費用,那麼這個評判標準是什麼呢?有人建議只在主城區主要街道收費,有人提議全面就出行次數累積收費,還有人認為按擁擠程度來收費最為合理。
每個人在給出建議時,總是會站在最有利於個人的角度,即便是最為權威的專家也不能避免這種傾向,他們給出的理由看起來很有道理,也確實沒錯,但不論是哪一種方式,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讓所有人滿意,而一項費用的徵收,第一步都必須要解決徵收範圍、標準的基本問題,最終拍板決定是一件相當難辦的事情。
第二座大山,與之匹配技術過關嗎?
說起收費技術,不得不然人聯想到之前被人瘋狂吐槽的高速「ETC」收費,原本初衷是為大家創造便利,也確實有不少人反映通過收費站比之前更加方便,但奈何吐槽之聲一浪蓋過一浪,時至今日,依舊有不少車主寧願選擇在收費窗口排隊也不願意接受ETC。
「擁堵費」的徵收範圍顯然還要高於前者,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在相關技術上,比如車輛識別系統、計時收費系統等,就必須更加成熟、精準,務必將誤差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避免再次引發社會爭論。
第三座大山,公共運輸能承受住轉移過來的人流嗎?
其實,在早晚下班高峰期坐過公交和地鐵的朋友就有印象,真的是人山人海,能擠上公交和地鐵已經心滿意足,這足以說明,現有公共運輸設施在高峰期時已經出現了滿負荷運行狀態。
如果「擁堵費」真的實施了,那些忌於每日百八十的「擁堵費」車主轉而會選擇更為廉價的交通出行方式,那時候這些城市公交系統如何解決這部分轉移過來的人流呢?如果這邊收費實那邊卻沒有做好承接工作,那必然會累計大量民怨,不滿情緒真的不太好消化。
上述三座大山不解決,「擁堵費」就永無出頭之日,不過也請大家捫心自問,盼著這項費用的出臺最初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緩解交通壓力,但如今的交通堵塞就一定是車多造成的嗎?
我看未必吧!多少人和我一樣的感覺,年復一年經過同一條馬路,總會有那麼一段路,永遠圍著柵欄,佔據著大半馬路面積,似乎永遠在挖,似乎永遠修不好。要我說,與其在這裡盼著一項費用的徵收,不如著手解決這些已經存在的問題。也許,只要花點精力將已存在的問題梳理清楚,多數城市根本不需要上線「擁堵費」,當然,人口超級大城市除外,畢竟人流和車輛保有量在裡面放著。
拿著每天百八十的「擁堵費」幹點別的事,它不香嘛,何必盼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