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交通委近日表示,對於擁堵費和郊區牌照等其他政策建議,市有關部門將結合落實城市總體規划進一步研究論證。事實上,北京並不是國內最早提出征收擁堵費的城市。據界面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7個城市提出過關於收取擁堵費的設想。
交通擁堵收費,是指對行駛於擁堵路段上尖峰時段的車輛徵收額外費用,通過價格機制來調節車輛在城市路網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達到減少路網交通擁堵的目的。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早徵收擁堵費的國家之一,1975年,新加坡已經開始實施區域通行證方案(ALS),劃定覆蓋中心商業區最擁堵區域的725公頃區域作為交通控制區進行人工收費。這一模式在1998年被替換為電子收費系統(ERP)。目前,全球範圍內徵收擁堵費的國家並不多。據界面數據不完全統計,1975年以來的45年間,全球只有7個國家、10個城市開始徵收或計劃徵收擁堵費。
這些國家的收費標準不盡相同。其中以新加坡、倫敦和斯德哥爾摩三個城市最為典型。新加坡和斯德哥爾摩的收費標準相對靈活,會根據不同時段車流密集程度調整收費金額,而倫敦則是按照統一標準進行收費。
各國徵收擁堵費的政策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很多國家實施擁堵費後,中心城區車流量大幅減少,人們出行習慣發生改變,公共運輸利用率提升。但長期來看,擁堵費也存在效果減退、成本高昂以及有爭議等現象。
那麼,除了北京以外,還有哪些城市最有可能徵收擁堵費呢?
《2019年中國城市交通報告》顯示,重慶、北京、貴陽三個城市位列全國城市交通擁堵榜單前三位,且這三城的擁堵指數與2018年同期相比均有增加。對於這些「堵城」來說,徵收擁堵費會是好的解決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