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們都知道古時候由於交通的不發達和通訊的不便利,導致分別的親朋好友,很長時間不得相見,所以離別時候的感情都較為感傷,歷代文人抒發這種離情別意的文學作品也是多不勝數。而久別以後來臨的重逢就更加彌足珍貴了,這個時候,大家都會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盡情抒發自己的激動和喜悅。今天我們要賞析的這首《陽關曲·答李公擇》,就是北宋才子蘇軾的作品。這首詞通過描寫對往事的回憶和當時的環境,表達了作者對和好友李公擇即將重逢的喜悅和期盼之情。
宋神宗熙寧九年十一月,蘇軾在密州接到到河中府任知府的調令,於本年年底離開密州,登程赴新任。途中遇大雪,停留在濰州。熙寧十年元旦,蘇軾再從濰州出發趕赴齊州,這首詞是蘇軾將要到達齊州時作的。《陽關曲·答李公擇》這首詞雖然屬於詞令,但是結構類似詩歌絕句,在蘇軾詩集中也有選錄,因為《陽關曲》不符絕句格律,又能隨著音樂歌唱,所以同樣列入蘇詞,同樣蘇軾還有兩首《陽關曲》,被並稱為《陽光三絕》。相比好友臨別的悵惘悽涼,與舊友會面的喜悅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他鄉遇故知」的人生樂事對於長期在外漂泊,和朋友親人聚少離多的蘇東坡來說更有別樣的寶貴意義。這首陽關曲就記錄了詞人此時要與分隔多年的老友李公擇重逢時的喜悅之情和對過去離別時情景的追思。這首詩體小詞前兩句寫雪後初霽,道路更加好走,馬兒輕快自如,濟南就快要出現在眼前時的歡快的期待,對周圍環境的描寫,也暗示了將要見到舊友時壓抑不住的激動心情。後兩句借著寫湖州歌女表達懷念友人的感情。這裡的一處轉折,看上去有些意外,但卻又說得通。
其實是在朋友重逢之際,想起過去的聚會和快樂的回憶是很自然的,這種自然的流露又從側面為這首小詞營造出更好的藝術效果。開篇兩句「濟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龍山馬足輕」,濟南的春天在大雪之後的放晴天氣裡顯得格外美好,才走到了濟南城外的龍山鎮馬兒的步伐就更輕快了。這裡的兩句詞中「好」和「輕」兩字可以算作是詞眼,眾所周知,大雪過後就算是放晴陸地的狀況也不會太好,積雪和泥濘甚至加上結冰也會讓行路非常不便,而在此時的詞人看來,大雪放晴,他就已經按捺不住快點與老友重逢的激動之情,匆匆上路。
此時在他的眼裡,雪後的濟南之春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個「好」字勝過千言萬語對春色春景的歌頌,因為就是寫下無數美好的景物,也不如一顆處在這樣環境中的愉悅的心,詞人的心中充滿歡喜,所以他省去了複雜的描寫,完全略去景致好在何處,只用一個「好」字就將詞人心中的美好和春天的雪晴後的美好統領起來,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而「才到龍山馬足輕」中的一個「輕」字,更是點活了詞人的期待和快樂。到了這裡,詞人筆鋒直轉,從此時此景,寫到過去和李公擇分別時的場景。
「使君莫忘霅溪女,還作《陽關》斷腸聲。」朋友你可不能忘了我們在湖州霅溪一別時歌女唱的曲子,她當時分明唱的就是王維寫別情所作的《陽關曲》。這句轉折來得出乎意料,因為前兩句詞都是滿心歡喜的情景描寫,這裡突然冒出分別的場景,讓讀者在情緒上猝不及防。這裡「使君莫忘霅溪女」並不是讓李公擇刻意去記住霅溪的歌女,而是讓他回想當年自己與詞人在湖州聚會分別時的場景。《陽關曲》中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不管歌女是否當時真的唱過《陽關曲》,這兩句詞中都滿含著當年的離愁別緒。
可是這樣的離愁並不會影響這首詞要表達的與老朋友相逢的歡快情緒,因為對於過去的別離,現在的相逢才能顯得更令人期待,令人高興。飽受人生變遷折磨的蘇軾,在調任的過程中還能有這樣好的際遇、愉快的心情,在這首詞中被詞人用巧妙的手法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對現在和過去境況的比較,表現得淋漓盡致、生動感人,我們從中可以深切體會到作者的喜悅和期待。好了今天的賞析就到此結束了,大家讀完以後有什麼感想嗎?
參考資料:《東坡樂府》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