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是第四屆首都國企開放日,本報記者和近百名市民一起走進了國家遊泳中心,詳細了解了「水立方」變身「冰立方」--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冰壺比賽場館的各種細節。未來,國家遊泳中心不僅將是世界最大的奧運遊泳館、最大的膜結構工程和首個多面體空間剛架結構建築,更將是世界上首個泳池上架設冰壺賽道的奧運場館和首個冰上和水上項目可同時運行的場館。
活動當天,國家遊泳中心的業主單位北京國資公司與場館冬奧改造工程的總包單位中建一局集團,通過圖片、視頻、模型展示、現場講解、智慧展廳演示等多元手段,詳細解構了「水立方」變身「冰立方」的改造方案、技術難點和科技亮點,以及「後奧運時期」場館的反覆利用計劃。
北京國資公司董事長嶽鵬介紹,冬奧周期裡,場館將在比賽大廳通過改造工程新增冰壺場地功能,滿足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冰壺和輪椅冰壺賽事需求,同時在場館南廣場新建冰上運動中心,冬奧會期間供觀賽人群體驗冰壺運動,並永久服務於推廣冰壺運動和群眾冰上健身,成為體育場館反覆利用、綜合利用和持久利用最有代表性的「雙奧場館」之一。
中建一局董事長羅世威說:「在工程建造的全生命周期,我們以『追求技術可能之極限』的專業能力和『滿足客戶夢想之需求』的服務能力,共同把國家遊泳中心建成誠信、綠色、安全和廉潔的工程,讓投資者受益,讓使用者放心,讓生態環境友好。」
目前,國家遊泳中心正處在場館永久設施改造的攻堅階段。本報記者在水立方比賽大廳現場看到,大廳內的所有觀眾坐席已經拆掉,部分工人師傅正在拆掉座椅的位置上進行施工。遊泳池已經放空了池水,一部起重機一端架設在池畔,另一端則架設在泳池底部的鋼軌上,而在泳池一隅,用於場地功能轉換的冰面支撐結構已經開始搭建。據國家遊泳中心總經理楊奇勇介紹,比賽大廳的溫度、溼度、照明、聲學等系統的後臺改造也正在緊張地施工中,今年7月底,場館將完成比賽大廳空調系統、體育照明系統和場館消防報警系統改造,並完成大廳比賽區域搭建,確保場館在年底前具備舉辦冰上賽事的功能。根據計劃,場館永久設施改造任務將於2020年7月完成。今年11月至12月,北京國資公司及所屬企業還將通過在這裡舉辦的國際冰壺賽事,檢驗「冰立方」的冰上功能。
國家遊泳中心的冬奧冰壺場地改造工程總包單位為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該公司副總經理侯本才在開放日活動中解答了改造工程的細節。據他介紹,冰壺場地改造工程總面積約5萬平米,將在保有原有水上功能的基礎上新增冰上功能。在改造的基礎上,國家遊泳中心比賽大廳將通過可轉換結構與製冰系統的拆裝實現水到冰的功能轉換。
楊奇勇介紹,此次場館水到冰的轉換以科研成果引領改造工程,國家遊泳中心提前啟動了可轉換冰場結構體系、冰壺場地熱溼環境、冰壺場地體育照明場館、綜合節能和場館建築聲學等五項科研課題,並將成果融入改造過程。同時藉助中建一局的智慧建造管理體系,全力打造綠色、智慧、科學、節約的精品工程,達標「綠建二星」。
改造完成後的國家遊泳中心不僅功能增加,更將實現建築的智能化升級,增加膜結構空腔自然通風,夏季開啟自然通風降溫,冬季蓄能降低場館熱耗。樓宇設備管理系統將有效控制和監測場館室內的溫度、溼度等變化,確保任何熱負荷條件下,冰壺賽道冰面溫度達到零下8.5攝氏度,冰面1.5米處溫度始終保持在10攝氏度。比賽區域不受空調氣流幹擾,在任何一種溼負荷條件下(滿場、雨雪天)露點溫度保持在零下4攝氏度的標準。同時,看臺觀眾區溫度控制在16至18攝氏度,滿足冬奧會冰壺比賽環境要求的同時,為觀眾區提供舒適的觀賽環境。
此外,根據《北京2022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場館與基礎設施可持續性指南》,改造後的國家遊泳中心還將實現智慧管理。場館將設置能源管控中心,充分利用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手段,對空調、採暖、電梯、照明等建築能耗及水資源消耗實施分項、分區計量控制,加快推廣建設建築運行和碳排放智能化管理,建立能耗及碳排放總量控制可視化監測平臺,有效控制場館碳排放,打造綠色、可持續的智能建築。場館運行人員可以通過手機實時查看場館溫度、溼度、PM2.5、二氧化碳等數據,在系統報警時,手機會收到智能建築管理系統發送的通知,報警區域的照明、送風或排風設備也將自動打開,在中控室發出聲光報警、視頻監控畫面將自動彈出到監控屏幕上,同時向相關人員發出手機報警信息。
除了冰壺場地改造項目外,位於國家遊泳中心南廣場地面以下的冰上運動中心,是國家遊泳中心在2022冬奧周期來臨之際新增的場館設施。作為投資建設的業主單位,北京國資公司在延續以往建設和運營奧運場館經驗的基礎上,持續探索冬奧場館的賽後可持續利用道路,對「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工程提出了全面落實「綠色、共享、開放、廉潔」辦奧理念,打造冬奧運品質冰面的要求。據楊奇勇介紹,南廣場地下「冰上運動中心」將在今年9月完成主體結構施工,明年2月建成達到使用條件,每年可接待超過10萬名冰上運動愛好者。
據悉,冰上運動中心整體運營面積約8000平方米,包括一個1830平方米的標準冰場和四條45mX5m的標準冰壺賽道。在中建一局「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項目部的智慧展廳中,展示了這一項目的空間格局和未來藍圖。中建一局華北公司副總經理、「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項目總指揮孫洪莊介紹說,中建一局在該項目上融合了領先的MR(混合現實)和BIM(建築信息模型)建築技術,探索MR技術在項目建築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深入應用,大大節約工程管理溝通成本和工期,提升工程品質,提高團隊協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實現更高效、更快捷、更精細化管理。一位戴上MR眼鏡的市民看到工程結構後表示,「沒想到建造工藝這麼複雜,咱們的建設者真厲害!」
孫洪莊介紹,「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項目採用被動式建築方式,就是通過建築設計, 實現高效利用自然光、空氣等,達到室內環境舒適目的的綠色建築。該建築地面設置三個「水滴」構築物,既是建築出入口,又可實現冰上運動中心的自然通風,提高建築物內的空氣品質。建築物屋頂設有直徑為13米的大採光井及導光管,可以將室外的自然光源引入地下,通過自然採光的方式每年可節約用電2.6萬度,相當於一個家庭至少10年的用電量。同時項目整個建設過程高度節約土地、節約能源,這無疑是反覆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奧運遺產的最好實踐。
據了解,冰上運動中心與國家遊泳中心主場館中建設有地下通道,方便遊客往返於水上項目和冰上項目,充分享受「冰水雙驅」雙奧場館的雙重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