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鼓勵設計者從文物中汲取創作靈感

2020-12-15 中國日報網

臺北故宮博物院30日揭曉了「2013臺北故宮第四屆國寶衍生品設計競賽」獲獎作品。26歲的自由設計師賴忠平的作品「鐘響」獲衍生商品組金獎,獲得10萬元新臺幣獎金。

「鐘響」設計靈感來源於臺北故宮的重要館藏「西周晚期銅宗周鐘」,是隨身手機支架與擴音喇叭的結合,可將原本向下的iPhone喇叭聲音轉向屏幕前方的使用者並同時擴大音量,也十分輕便適於隨身攜帶。

據設計者賴忠平介紹,自己最初的想法是設計一件3C產品,後來從臺北故宮發布的重點館藏清單中發現了這件銅宗周鐘,便想到「如果能用幾千年前的古代樂器造型播放現代手機中的音樂,感覺一定有點衝突又很好玩。」

此外,吳俊逸設計的取材於「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的雞蛋狀人物造型「棗磨姐弟」和程宜方設計的漫畫風格「犧尊的日常生活」作品分獲本屆競賽新設的角色公仔組和插畫創作組金獎,各獲得7萬元和6萬元新臺幣的獎金。

不過,現在來臺北故宮的遊覽者還不能買到這些有創意的產品。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說,通常一件設計從誕生到最後投入量產上市需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比如現在熱銷的「翠玉白菜傘」,是2010年第一屆文創設計競賽的獲獎作品,而從作品被廠商看中到最終上市,經歷了近兩年時間。

馮明珠表示,今年的競賽相較往年增加了公仔和插畫的設計,作品更多元,也希望能得到市場的認可。「我自己也用iPhone手機,聽了「鐘響」設計者的介紹後我想如果產品上市我也會買。」

臺灣「互動在線」公司董事長錢亞玲表示,這些結合中華歷史、文化的設計很有市場,商機無窮,希望能與原創者展開更多合作,發掘出下一個「翠玉白菜傘」。

據介紹,本次競賽挑選了162件器物、書畫及文獻類的珍寶文物供設計師作為靈感來源,共徵集到300多件參賽作品。參賽者包括普通民眾、設計專業人士以及相關專業在校學生。經初選和決選兩階段,共評出金銀銅獎及優選獎共15件獲獎作品。

本次競賽的所有得獎作品將於8月31日至9月13日在臺北故宮如意館展示。(記者 程卓、齊湘輝)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文物創意設計:古鐘變喇叭 鍾馗成公仔
    中新網8月31日電 當寶物結合設計會激蕩出怎樣的火花?據臺灣《旺報》報導, 2013臺北故宮博物院第四屆寶物衍生商品設計競賽30日得獎名單出爐,共有15件參賽作品獲獎。《鐘響》榮獲衍生商品組金獎,概念取自西周文物銅宗周鐘,它改善iPhone喇叭聲音擴散的缺點且能作為手機立架,兼具文創設計與商業量產,就連故宮院長馮明珠也大呼想買1個。
  • 臺北故宮文物創意設計:古鐘變喇叭 鍾馗成公仔(圖)
    據臺灣《旺報》報導, 2013臺北故宮博物院第四屆寶物衍生商品設計競賽30日得獎名單出爐,共有15件參賽作品獲獎。《鐘響》榮獲衍生商品組金獎,概念取自西周文物銅宗周鐘,它改善iPhone喇叭聲音擴散的缺點且能作為手機立架,兼具文創設計與商業量產,就連故宮院長馮明珠也大呼想買1個。
  • 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再創作」年入9億元新臺幣
    圍繞品牌授權,臺北故宮博物院與超過90家廠商合作「讓文物再生與重生」,單單是2013年,就收入了9億元新臺幣,數字直逼門票收入(10億元新臺幣)。「新和舊之間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界限,就看你怎麼去變化。」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行銷處副處長王耀鋒在香港貿發局香港國際授權展及亞洲授權業會議上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據臺媒報導稱:民進黨當局目前開始籌備將臺北故宮降級,原屬於「行政機構」的臺北故宮可能會在不久後降級成為「文化部」的下屬單位,還可能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者「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 改名就是割斷與大陸的聯結臺北故宮之所以叫「故宮」,這一名稱還要從1948年說起,當時臺北故宮裡絕大多數文物都是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每一件文物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精華。然而民進黨當局現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改名,就是要在歷史文化方面同大陸割裂,這是兩岸堅決反對的。
  • 臺北故宮首次免費公開70000張文物圖像鼓勵文創,點擊一鍵直達
    繼今年二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開其高清圖像資源,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在官網宣布,故宮Open Data專區「文物查詢下載」及「精選圖像下載」中的中、低階圖像,無需申請,不限用途,不需付費,可直接下載。尤其「希望能藉此扶植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廠商」,即為歡迎商業使用。
  • 除了火爆的「朕知道了」膠帶,臺北故宮還有什麼有趣的作品(一)
    這一情形,估計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自己也沒有料想到的。自2002年開始,臺北故宮便開始關注文創產業,並正式啟動文創品的開發。十多年來,文創產業一直在他們的發展規劃中佔據著相當重的地位。為了能開發出更好的衍生品,臺北故宮每年都會舉辦相關的衍生品設計大賽,這個火爆了的膠帶也正是出自這個大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年曾在大賽中脫穎而出的作品。
  • 躺在博物館的文物,同樣具備刷爆朋友圈的帶貨體質
    「長信宮燈」為載體,並以中國傳統藝術中的「色彩明暗對照法」進行創作,重塑出極具立體效果的T恤圖案。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品牌,開始把視線轉向中國傳統文化與文物,並且創造出諸多優秀作品。今年年中,上海博物館還曾舉辦過一個創意設計大賽,鼓勵各大高校的學生、設計師,參與到以文物為靈感的創意設計中來。
  • 「青銅饗宴:古代的禮儀與樂曲」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
    6月25日,「青銅饗宴:古代的禮儀與樂曲」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開幕此次。展覽聚焦於院藏的商周青銅禮器,介紹重要器類與豐富裝飾。展覽同時運用創新的影音多媒體科技,打造大型沉浸式劇場,並特別設置複製文物觸摸體驗區,邀請觀眾在多元的感官體驗中,一窺古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
  •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中曠世奇珍數不勝數
    僅公開展出部分,已是洋洋大觀, 而在山洞中收藏的更是不計其數。館藏文物中曠世奇珍數不勝數。最為遊客爭睹的,要數國寶西周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了。臺北故宮,珍品多到讓人震驚!裡面不能拍照,但是我知道裡面有好多曾經出現過在歷史書上的古董!「北京故宮一百五十萬件藏品,不乏珍品;臺北故宮五十萬件藏品,件件珍品。」朱老師如是說。
  • 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有69萬件珍貴藏品。而它那精緻的文創商品,更令人驚豔陶醉,「富春山居圖」餐墊、印有《蘭亭序》的手機殼、「冰山一腳」潮襪、靈感源自戰國貴族玉龍佩的龍爪開瓶器……每每讓遊客錢包大失血。  1983年,時任院長秦孝儀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文創理念,30多年來,臺北故宮已經開創出自成一格的文創產業。
  • 臺北故宮放大招:7萬張文物圖像免費商用,圖啥?
    此次開放典藏的文物圖像,包括三寶翠玉白菜、肉形石及毛公鼎等圖像可供下載,還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懷素的自敘帖、蓮花溫碗等。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大突破性舉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的Open Data專區頁面即日起臺北故宮Open Data專區「文物查詢下載」及「精選圖像下載」中的圖像,無需申請,不限用途,不需付費,大眾可直接下載使用。
  • 臺北故宮 文創開發未如預期引爭執
    華夏經緯網11月22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博物館文創是近年島內外博物館大力著墨處,除了推廣、教育功能,更是盤好生意,臺北故宮21日,在今年年度臺北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附屬單位預算案報告,多名立委便質疑幾年來故宮文創商品設計競賽並未達到預期的成效,期許故宮在臺灣具文創設計扮演起領頭羊
  • <臺北故宮>央視開播 周杰倫桂綸鎂講述"故宮"緣
    周杰倫:從那裡獲得《青花瓷》靈感  周杰倫《青花瓷》的靈感來自臺北故宮?事情說起來也相當湊巧,拍攝期間恰逢《青花瓷》大熱,而紀錄片的投資方恰恰也是周杰倫內地演出的主辦方,於是促成了周杰倫與方文山的採訪,讓編導們一探這首熱門金曲與傳統文化的淵源。
  • 探秘臺北故宮:文化寶藏如何遷到臺灣?
    此後《臺北故宮》攝製組兩年中五次赴臺採訪。採訪的對象達60多人,包括當年文物遷臺的親歷者和家人學生;臺北故宮和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專家;以及許倬雲、林懷民、余光中等一大批臺灣文化人。周兵說,拍這個紀錄片最大的遺憾是未能進入臺北故宮內去拍攝文物。
  • 故宮文物南遷又火了,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誰的文物更具價值?
    此前大多數人了解故宮文物南遷的事都是十分表面化的,大多知道這件事是因為知道有臺北故宮的存在。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故宮文物南遷時運走了故宮大部分的文物,而後又全部運往臺灣了,這肯定是不符合史實物的。還有人認為運過去臺灣的都是最好的東西,以至於有人認為臺北故宮文物的價值比北京故宮文物的值錢。
  • 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愛好者的天堂
    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士林區,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
  • 讓文物走入民眾生活: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影院合作推出創意產品
    新華社臺北9月17日電(記者劉歡 吳濟海)臺北故宮博物院與臺灣威秀影城合作,將乾隆時期四款珍貴花瓶花紋,轉化成爆米花與飲料包裝商品,於17日推出「乾運興隆」故宮限定款系列產品。雙方首次合作,讓傳統與現代相互碰撞,也讓臺灣影迷更加親近中華傳統文化。
  • 東京博物館館長:日本很多流行文化都從文物中汲取靈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美術品和文物並不總是安靜地躺在博物館中束之高閣,其中許多展品都很受日本年輕人的喜歡,究其原因,是因為日本很多流行文化都是從博物館中距今成百上千年的文物中汲取靈感。而東京國立博物館的一些場地也會作為電影、電視劇等時代劇的拍攝場地。東京國立博物館也是日本收藏中國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門類包括書法、繪畫以及與茶道相關的工藝品等。
  • 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還有不少人將之與臺北故宮的肉形石耳機、翠玉白菜傘、「朕知道了」膠帶紙一一對應,認為「萌是一樣的萌」。不過,說到文創,臺北故宮博物院絕對算得上是先行者。圖一:翠玉白菜摺疊傘 有關翠玉白菜的文創商品多達幾十種 臺北故宮博物院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有69萬件珍貴藏品。
  • 12集紀錄片《臺北故宮》1月12日起央視開播
    中國只有一座紫禁城,卻有兩座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另一座在寶島臺灣。1月12日開始,央視1套每周一到周六晚將播出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以12集的體量首次披露文物在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遷移的過程。總導演周兵稱,他們試圖採用一種更加自然的、新聞化的方式來呈現臺北「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