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語境與低語境交際中的隔閡及其傳播策略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摘 要:美國人類學家霍爾(Hall)把語境分為高語境與低語境,以之分析文化的多樣性,霍爾認為不同的語境下,信息意義的編碼解碼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正是當前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一系列誤解、隔閡的直接原因。如何區分高、低語境差異,探尋恰當的傳播策略,進而克服不同語境下的交流麻煩,是中國跨文化交際頻繁的二十一世紀裡,走向世界、合作共贏的必備素質。

關鍵詞:高語境;低語境;跨文化傳播;面子理論

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地球村已經成為現實,不同文化群體間的跨文化傳播成為常態,跨文化傳播的主體正在從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學術精英轉變為普通的社會大眾,雖然針對跨文化傳播的研究由來已久,研究成果建樹頗豐,但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文化群體間衝突依舊,誤解猶存。

霍爾指出「文化就是交際、交際就是文化」,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必定是建立在對兩種不同文化差異的深刻認識上,大家應該從不同語境代表性的國家來探尋、解析高語境與低語境的文化差異、傳播隔閡,尋找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一、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

高語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與低語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由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最早在1976年在《超越文化》中提出。這一對概念的提出為跨文化交際提供了新的視角,指出了任何交際的雙方都會受到其所處的社會人文關係環境、具體的交流情景的影響,拓寬了人們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視野。

霍爾認為考察具體的語言交際活動,不能迴避交際雙方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他將語境研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開創性的將語境劃分為「高語境」和「低語境」。

在高語境文化中,大部分信息存在於物質語境中,或內化於交際者的思維記憶深處,信息的傳遞和編碼取決於社會文化環境和交際者所處的具體情景,顯性清晰的編碼所負載的信息量相對較少,人們對交際環境的種種微妙的提示較為敏感。在低語境文化中正好相反,人們在交際時,大量的信息通過顯性直白的編碼承載,隱性的環境傳遞出相應的信息和情景,暗示的信息較少。

也就是說,低語境文化中的交際雙方,習慣用語言本身的力量來交流。不過這種區別並不是絕對的,高語境和低語境並不是涇渭分明,因為在實際交流中,這兩種類型的交際類型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存在。

二、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交流的特點

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及交際的特點,路斯迪格(M.W.Lustig)等學者曾加以概括如下:

1.高語境文化:(1)內隱,含蓄。(2)暗碼信息。(3)較多的非言語編碼。(4)反應很少外露。(5)圈內外有別。(6)人際關係緊密。(7)高承諾。(8)時間處理高度靈活。

2.低語境文化:(1)外顯,明了。(2)明碼信息。(3)較多的言語編碼。(4)反應外露。(5)圈內外靈活。(6)人際關係不密切。(7)低承諾。(8)時間高度組織化[1]。

由上可見,高語境文化主要依賴於人們思想預先設定的、先人為主的程序來傳達信息,如許多不成文的傳統習慣,不言而喻的價值觀和社會普遍公認的行為模式。而低語境文化,它強調理性和邏輯,也就是以理性的做法為基礎,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通過明確的語言傳達清晰的信息。

三、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間的傳播隔閡

在交流方式的一些基本層面上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和隔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不同的表達方式。高語境文化下中國人和他人產生意見分歧時,儘量避免與他人正面交鋒和對立,以免互傷情面。在否定對方意見時總希望對方明白自己的暗示,這樣既能保全對方的面子又可以不傷感情。而低語境環境下的美國人講究直面矛盾,就事論事,什麼都擺在桌面上解決。所以中國的高語境交流方式常常讓美國人覺得不得要領、模稜兩可,甚至得出中國人不誠實的偏見。而美國的低語境交流方式也讓中國人覺得有些不講情面、沒有禮貌、不顧及他人心理感受。例如,劍南春酒廣告: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廣告並沒有直接標榜產品,卻以「唐時」、「宮廷酒」兩個詞表達出來劍南春產品悠久的歷史和高貴的品質,產品廣告意味含蓄深長,婉轉卻又透露著自信。

而美國則習慣用直接、簡練的表達方式,美國著名體育品牌Nike的廣告語「JUST DO IT」,意思是「就去做吧」,不僅直接簡練,還符合青年人想做就做,追求自我的個性,營造了一種痛快淋漓的爽快感。但在中國這句廣告詞卻招來諸多爭議,有人認為「do it」有粗口的嫌疑。

2.不同的風俗習慣。由於生活環境不同,各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禮儀風俗和避諱、禁忌。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主張長幼有序,尊敬師長,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中,主張人人平等,等級和身份概念相對淡薄,在稱呼和交談時較少受等級和身份的影響,不像東方文化那樣講究禮節。

例如,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上海,在參觀一個社區時,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們有組織地用英文高聲歡呼「熱烈歡迎柯林頓爺爺」。柯林頓微笑示謝,但多少有一點兒遲疑。就在此刻,一個三歲的男孩卻直呼「柯林頓,柯林頓」,倍感親切的柯林頓抱起了這個孩子[2]。實際上,柯林頓的態度恰好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西方,稱呼某人「年老」是無禮的,含有蔑視的意味,西方老年人都不願老,不服老。而中國,「老」指德高望重,是敬稱。

3.不同的價值觀。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在各自歷史的長河的積澱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念,各不相同,根深蒂固,不同的價值觀對世界、事物的理解、反應各不相同。

《易經》中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這句話的意思是,謙虛有道德的人,總是以謙遜的態度,自守其德,修養其身。自古以來,在中國社會的人際交往中,人們極為重視「謙虛」,可以說「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所謂「謙虛」就是較低看待自己,而較高看待他人的心理和行為,是低己高人,以人為師的心理和行為。而謙遜的含義在英文化中就是「減少對自己的表揚,而不是根本不要自我表揚」,因為西方式的謙虛是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的[3]。

知名美國社會研究學者鄧炎昌教授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記錄了一則故事:有一次,幾個中國人到一位比較富裕的美國人家裡去做客,主人引他們參觀自己的住所,中國客人說:「你們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婦聽了十分高興,按美國習慣笑著回答說:「謝謝」。有些中國客人對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後來,在餐桌上談話時,主人對大學畢業不久的中國女翻譯說:「你的英語很好,很流利。」女翻譯謙虛地說:「不!不!我的英語說得很不好。」主人沒想到她會這樣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4]。

相關焦點

  • 低語境文化下的當代中國高語境文化交際傳播
    【摘要】:文化與交際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美國人類學家霍爾在《超越文化》一書中首次根據交際時依靠語境程度的不同,把文化分為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但是隨著國家間接觸日益頻繁,兩種語境文化之間相互影響加深。
  • 文化的中的「高語境」和「低語境」你知道多少?
    高語境文化的特徵是人們在交流過程中重視「語境」而非「內容」,而低語境文化則恰恰相反。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就處於高語境文化尖端,是東方文化的代表,美國及大部分北歐文化則處於低語境文化。這就充分體現了中方的「含蓄美」和西方的「簡約美」。
  • 英語閱讀教學中語境的層次性與語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語境是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言能力培養的核心變量。閱讀教學中所創設的語境是有層次的。本文提出了字面語境、隱含語境和拓展語境的語境分層法,並結合具體的課例闡述了基於語境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三大策略:基於字面語境感知語言,依託隱含語境內化語言,圍繞拓展語境運用語言。
  • 歐洲中國人|高語境文化
    高語境文化 高語境(HC, high context)作為傳媒學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提出,在高語境文化中信息的傳播對環境有較高依賴性,簡單來講就是在溝通過程中,信息不易被直接傳遞出來,對其理解依託於語境而非內容。
  • 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傳播創新及發力點
    原標題: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傳播創新及發力點   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傳播模式發生了極大變化,傳統媒體應不斷創新,尋找信息傳播發力點,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適應新媒體環境,促使信息傳播更加貼近生活、更加有效。本文從新媒體的特徵入手,探討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傳播的創新及發力點,以期為傳統媒體發展提供參考。
  • 2021高考作文寫作指導:交際語境下寫作範例(附優秀範文)
    對於我們考生來說,要寫好交際語境寫作,最為重要的是改變寫作觀念。過去的寫作往往是根據作文題目中的材料確定一個立意,或議論、或記敘,不考慮讀者,不考慮寫作目的。而新的寫作觀念要求我們考生進行真正有意義的寫作,寫作時要有明確的讀者。
  • 《國際漢語教師證書》筆試考點:「高低語境理論"和「中介語理論」
    低語境交流傾向於使用直接的語言交際風格。 與低語境文化相比,高語境文化的交際則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不強調明晰的語言信息; (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情景性的線索來傳遞(地點、時機、情景、關係); (3)崇尚人際關係的和諧,在交流中有使用模稜兩可的語言和保持沉默的傾向;
  • 英語四級考試閱讀運用語境知識理解單詞
    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語言學的理論研究由重視語言結構的分析轉而重視語言功能的研究,  語用學、社會語言學、功能語言學、心理語言學、文化語言學、應用語言學、交際語言學等應運而生。  著眼於語言的功能,各語言學流派都不約而同地把語境作為研究視野中的一個重要參數。
  • 新媒體語境下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重構與創新
    (三)政府主導模式導致宣傳的負效應 我國的文化傳播是以政府為主體的傳播,傳統文化作為公共文化傳播的一部分,很少有其它力量滲透到公共文化的傳播中來,造成大眾參與傳統文化傳播的積極性不高。新媒體時代,大眾在網絡媒體中充分感受到了自由選擇文化的權利,民眾不在滿足政府所主導的文化活動,由政府主導的文化宣教模式已很難調動民眾的積極性。
  • 文化認同與跨文化交際
    文化認同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文化認同理論是美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松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個重要文化理論,它是指一個群體中的成員在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
  • 新媒體語境下的媽祖文化交流峰會在天津舉辦
    連結兩岸媽祖文化、創新媒體時代表達——新媒體語境下的媽祖文化交流峰會在津舉辦(中國臺灣網發)  中國臺灣網6月2日天津訊 6月1日下午,新媒體語境下的媽祖文化交流峰會在天津津利華酒店順利舉辦。本次峰會由天津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九州文化傳播中心、南開區人民政府主辦,九洲音像出版公司承辦,天津市海峽兩岸民間促進會、天津市文化傳媒商會、天津天后宮協辦。
  • 情態動詞放在語境中的分析方法
    今天我們講解關於成才的動詞在語境當中的使用方法,並且其中也會出現一些特殊的使用情況。在第一道題中這個意思是說他支付了一個座位,所以他可以免費的進入,在這裡用到了情態動詞加have done的形式,因為4個選項全部都是情態動詞,並且空後出現了have entered,其實我們將選項各進行分析就可以看出對錯,A選項could have done可以做某事,would have done表現就是過去將來完成時的狀態,must have done一定做了某事
  • 牛津分頻語境記憶6級(3)
    (使)加快,(使)增速;促進   語境記憶 The Hypercar is not as heavy as a typical vehicle, so it needs less energy to accelerate.   超級車不像普通的交通工具那麼笨重,所以加速時耗能更少。
  • 孫小榮:警惕「文旅融合」的語境誤導 | 融合與衝突1
    在當下的行業內語境裡,「中國旅遊」大有被「中國文旅」替代的勢頭。作為一個被簡化過的行業術語,「文旅」及「文旅融合」頻繁的出現在政府文書、行業研究和媒體語境中,從項目策劃到規劃,從各類活動、論壇主題到品牌營銷傳播,從企業紛紛更名到各種新組織機構設立,「文旅融合」成為核心的價值主張。
  • 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傳播方式的兩個轉變
    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傳播方式鑑於前一變化應實現從獨白式宣傳到對話式交流的轉變,鑑於後一變化應實現從高語境傳播向低語境傳播的轉變。這有利於鞏固官方輿論場優勢話語權,推動主流意識形態對民間輿論場的引領。 【關鍵詞】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大眾化;感性化;對話式交流;低語境傳播 移動數字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輿論生態複雜多變。
  • 美術研究|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的發展思考!
    摘要:傳統中國畫藝術是繪畫藝術領域中的一朵奇葩。數千年來,中國畫形成的繪畫技法、意境等在當前藝術語境下遇到了新的挑戰。如何認識當前藝術語境對傳統中國畫藝術的審美需求,如何讓傳統中國畫藝術與時代結合產生新的藝術境界,這是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發展面臨的問題。
  • 智慧樹《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2019最新答案學習指南
    22【多選題】請選擇屬於高語境的交際特點: ________ 。23【多選題】語 言交際分為 ____ 和 _______ 兩種 。24【判斷題】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馬俑、絲綢之路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帕特農神廟、奧林匹亞遺址是希臘文明的象徵。這些例子反映了文化可以是歷史的痕跡。
  • 影視劇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策略
    供圖/CFP   愛德華·霍爾在《沉默的語言》一書中曾經提出,「文化即傳播, 傳播即文化」。根據拉裡.A.薩默瓦等人所著的《跨文化傳播》一書中的研究,文化由五個部分組成,即歷史、宗教、價值觀、社會組織、語言。所謂跨文化傳播,就是指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互動、信息傳播,以及各種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全球的流動、共享和遷移。
  • 坎城電影市場中國館:探索本土語境VS國際選片策略
    法國時間5月19日,坎城中國館舉行了主題為「論壇:中國科幻與藝術電影創作中本土語境的探索」和「國際電影節選片人圓桌會議」活動,論壇由執導中國首部高票房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執導藏語影片《阿拉姜色》的中國著名導演松太加和憑藉首部長片處女作《春江水暖》入圍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第58屆「影評人周」單元閉幕影片的青年導演顧曉剛擔綱嘉賓,分享自身經驗和對電影拍攝的感受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譯策略初探
    本文將結合具體譯例闡述翻譯思想、重點難點及翻譯策略的選擇等問題,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中央文獻翻譯工作應在國家政治文獻翻譯觀的指導下與時俱進,以適應新時代對外翻譯與傳播的需求。只有在保證中央文獻外譯政治性和忠實性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具體的闡釋語境,才能更好的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在本書中,中國向國際社會提出了一些建議倡議,闡述了中國的主張,表達了中國的觀點。在譯文中,所有這些應對全球性難題的中國方案,必然要適應國際社會的話語環境,要讓外國受眾「聽得清、聽得懂」,最大限度地消除國際社會誤讀,塑造良好的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