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首都烏拉巴託之印象
——蒙古國遊記之五
(起飛航班上俯瞰烏蘭巴託圖拉河谷。攝影:藕塘孤荷)
來到蒙古首都烏蘭巴託,出於好奇,就想多了解一下這裡的風土人情。這個曾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緊鄰的國度,但對中國大多數人來說,並不了解,感到神秘和陌生。
烏蘭巴託,原名庫倫,始建於1639年,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現名,意思是「紅色英雄城」。來到烏蘭巴託,自然要到成吉思汗廣場去看看,這就像初次到了北京,不去天安門廣場去看看,會遺憾的。
(翟山上看烏蘭巴託。攝影:藕塘孤荷)
(空中俯視成吉思汗廣場及城區,攝影:許國(授權))
成吉思汗廣場,又叫蘇赫巴託廣場,布局結構很像天安門廣場,面積卻比天安門廣場小得多,逢重大節日和慶典,蒙古官方都在此廣場舉行儀式,向紀念碑獻花圈。蒙方為來訪的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舉行歡迎儀式也在此廣場。廣場雖然是重要的國家活動場所,但是,烏蘭巴託市民可以自由進入,沒有士兵或警察阻攔,沒有安檢,沒有升旗儀式,有的是三三兩兩休憩閒聊的人們,踢足球、玩輪滑的孩子。穿蒙古民族服裝的百姓都喜歡來這裡活動,拍結婚照,拍全家合影照,騎車、散步,很是悠閒快樂。
(高處看藍天白雲下的成吉思汗廣場。攝影:藕塘孤荷)
(成吉思汗廣場正面國家宮。攝影:藕塘孤荷)
廣場正北面是龐大的建築物——國家宮,是國家議會(蒙古稱大呼拉爾)和總統、總理的辦公地,用黃色花崗巖建成,當地人稱為「灰宮」。正面中間有成吉思汗大型坐像,他威嚴又慈祥地俯瞰著自己的裔孫,其兩邊各有一個騎戰馬的戰將雕像守衛,成吉思汗像前有禮兵持槍守衛,不準遊客登臨臺階接近成吉思汗坐像。成吉思汗坐像左右兩邊各有人物雕像,分別是:忽必烈和窩闊臺。廣場中央是1946年建的紀念碑,碑上是騎著奔馳戰馬的蘇赫巴託雕像。廣場東面為國家古典藝術劇院、中央文化宮,西面有烏蘭巴託市政府、中央郵局等建築。西邊則是烏蘭巴託市政府和中央郵局。廣場南側有恐龍蛋雕塑, 蒙古已經發現71種恐龍,是目前世界上擁有恐龍化石最多的國家。南邊是一條貫通烏蘭巴託東西的主幹道——和平大道,這相當與北京的長安街。廣場南邊相隔和平大道,有一酷似杜拜帆船酒店的現代化建築矗立,藍色玻璃牆幕,新穎別致,應該是烏蘭巴託城市中心的地標之一。
(廣場邊的國家藝術劇院)
(國家宮正面中間是成吉思汗大型塑像。)
(國家宮的正面東面是忽必烈的雕像。)
(國家宮的正面西面是窩闊臺的雕像)
(廣場中間是紀念碑上面是蘇赫巴託的騎馬雕像。攝影:藕塘孤荷)
(成吉思汗廣場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活動。攝影:藕塘孤荷)
(側面看國家宮。攝影:藕塘孤荷)
(廣場南側有恐龍蛋雕塑。)
(廣場南半部及帆船酒店)
(形似杜拜的帆船地標建築。攝影:藕塘孤荷)
(廣場東南角馬可波羅雕像。攝影:藕塘孤荷)
廣場東南面有一座現代化高聳的長方體電信大樓,電信大樓前,有一座馬可波羅行走的雕像,與馬可波羅雕像相對的路南面,有一形狀像蒙古國地圖的花崗巖石雕,上面雕刻這一首歌,名叫《我崇敬的祖國》,這是蒙古國公民人人喜愛的歌曲,相當於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我和我的祖國》。
形狀像蒙古國地圖的花崗巖石雕上刻著歌曲《我崇敬的祖國》
(蒙古國家博物館)
(蒙古國家博物館門口的石碑)
(蒙古國家博物館門口的清朝大鐘。攝影:藕塘孤荷)
廣場西北口向北不遠,便是蒙古國家歷史博物館。蒙古國家歷史博物館是蒙古國成立最早、館藏最豐富的博物館,原為革命博物館。蒙古國家歷史博物館共有三層,七個展區:一層展品包括蒙古石器時代遺址和巖石雕刻;二層收藏了大量民族服裝,展示了民族習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層則集中展示了蒙古遊牧文化的代表藏品。重點展示了成吉思汗以降的蒙古帝國最輝煌的時期,介紹古代居住在長城以北直至貝加爾湖一帶的蒙古各部落情況,其中著重介紹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及其繼承者建立蒙古帝國,進而建立元朝等。陳列著還有血跡的戰衣,這裡收藏有漢語版的《元朝秘史》,有一面成吉思汗的聖旨牌及大清康熙皇帝徵討葛爾丹獲勝後立的軍威碑等。蒙古獨立後的情況也是介紹的另一重點。門票需要8000蒙圖,如果拍照,需另付10000圖,拍照費要貴於門票價格。博物館門口有一口光緒三十年鑄造的鐘罄,上面鑄有漢字記載產地是「山西豐鎮府順城街廣明爐吉日造」,另外還博物館門口還有幾塊刻有老蒙文的石碑。博物館門口還有個特別的雕塑——「拒絕死刑」雕塑, 這是2012年紀念蒙古國法律廢除死刑而建的。
(蒙古博物館內的遠古巖畫)
(至元十五年1275年宣威軍軍功碑,注意沒用蒙古文是漢字!攝影:藕塘孤荷)
(博物館門口有個特別的雕塑——「拒絕死刑」雕塑)
烏蘭巴託現有人口150多萬,佔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乘航班降落前,我們可以看到,烏蘭巴託城區面積很大,分布在圖拉河谷及其周圍的山坡上。烏蘭巴託南北兩面是連綿起伏的群山,清澈的圖拉河從城南的博格多山腳下自東向西緩緩流過,東西兩面為廣闊的草原,也是城市發展的走向。城市主要街區坐落在圖拉河北岸。城南圖拉河附近屬於富人集聚地,擁有現代化的小區。中部和東部,是普通市民和白領居住的區域;西部是工業區和開發區;而北部,則是大面積的「棚戶區」。隨著城市化進展,越來越多的牧民來到城市生活,但他們買不起房,只能搭建自己的帳篷蒙古包,久而久之,就成了城北特色的「棚戶區」。我曾隨中鐵四局中國援建蒙古國殘疾兒童發展中心項目經理袁常軍到烏蘭巴託城北社區,資助貧困家庭孩子上學。站在青格勒臺區一個社區的高地上,放眼望去,周邊皆是棚戶區,房子五顏六色,有蒙古包,也有簡陋的木板棚,沿著連綿的山坡,密密麻麻地挨在一起。蒙古的貧富差距同樣巨大,棚戶區的貧民月收入不過幾百元人民幣,而富人區的私立學校僅一學期的學費就高達四萬美金。
烏蘭巴託的富人區。攝影:藕塘孤荷
烏蘭巴託城北有大面積「棚戶區」。攝影:藕塘孤荷
(烏蘭巴託城郊的「棚戶區」。攝影:藕塘孤荷)
烏蘭巴託是個紅塵滾滾與世外桃園相結合的城市。從擁擠的烏蘭巴託市區驅車一小時就可到達廣闊無垠的草原。在滾滾車流間,可以看到高樓林立的空地間夾雜著白色的蒙古包;牧民跨馬從等紅綠燈的悍馬車旁經過;穿著高跟鞋、超短裙,挎著LV包的摩登女郎扶著穿蒙古袍的老人一起在街上走……那一幅幅畫面和諧得就像現代生活與遊牧時代穿插而成的蒙太奇。
烏蘭巴託同樣道路擁擠堵車,甚至塞車現象很嚴重。由於遊牧民族對城市規劃和道路建設不在行,道路一般只有雙向兩車道,市區最寬的道路只有雙向四車道。路窄車多,坑窪擁擠的城市道路讓蒙古人喜歡花低廉的價格購買二手車,使蒙古國成為二手車的天堂。從日韓進口,經過天津港上岸去蒙古,2萬元人民幣不到可以買輛凱美瑞,6萬元可以買輛路虎。大街上,車輛左舵和右舵都有,而且很多都是十年以上的車齡。
(烏拉巴託市區堵車是常態。攝影:藕塘孤荷)
(烏拉巴託成吉思汗廣場東南現代化電信大樓。攝影:藕塘孤荷)
走在烏拉巴託的大街上,我發現幾乎看不見漢字招牌。我只看見烏蘭巴託市南郊圖拉河畔清朝建的博格達汗冬宮門樓的牌匾上「樂善好施」四個漢字依然存在。蒙古受蘇聯政策統治近70年,基本去中國化了,各方面受蘇聯影響嚴重,就烏蘭巴託這座城的名字都是蘇聯時期定的,蒙古現在用的新蒙文,也是用俄文字母拼寫的,與內蒙古的蒙文是不一樣的。烏蘭巴託如今的建築,蘇式居多。不過,現在蒙古對外開放,很多地方開始使用英語和漢語。年輕人大多會說英語。蒙古國是典型的「西方國家」。受俄羅斯的影響,除了穿著打扮,現在的蒙古人生活習慣幾乎被「西化」。現在,中蒙之間加強了聯繫,烏蘭巴託有不少年輕人去中國北京或內蒙古上大學,烏蘭巴託也有幾所孔子學院,烏蘭巴託還專門設立一個中國文化交流中心。學習漢語中國文化的年輕人,都將成為中蒙友誼的使者。給我們當翻譯的一位蒙古姑娘,就是在內蒙古大學讀的中文本科,漢語口語說的非常地道。
烏蘭巴託位於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爾渾河支流圖拉河畔,海拔1351米。冬季的空氣汙染相當嚴重,冬季空氣中的煙塵甚至超過國際標準七倍以上,灰朦朦地瀰漫著濃烈的煤煙味,因此,冬季烏蘭巴託患上呼吸道疾病的人很多。其原因除了山谷地形、人口密度大、車輛多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作為世界上最冷的首都,冬季最低氣溫達-40℃,棚戶區的每戶居民冬天都會燒煤火取暖。事實上,天氣暖和一點或者夏秋天的時候,烏蘭巴託的天空還是碧空澄淨,藍瑩瑩很美的。
作為新興的國際大都市,烏蘭巴託的飲食文化更是結合了東西方的精華。在蒙古,即使是吃蒙餐,無論在家還是在外,桌子上始終擺放著刀叉和勺子。許多餐廳看上去都很西化,菜單上既有西餐,也有蒙餐,區分不是很明顯。蒙古人的飲食習慣千百年來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基本以牛羊肉食為主,很少有蔬菜。這裡的牛羊肉鮮嫩味美,吃了令人難忘。記得我剛去烏蘭巴託,蒙古朋友熱情招待,上了一大桌蔬菜,兩小盤羊肉請我們吃飯。我心裡嘀咕:怎麼不請我們吃牛羊肉啊?我終於忍不住,把翻譯拉到旁邊問問。了解到主人的良苦用心之後,我們堅決要求主人用當地不值錢的牛羊肉來招待我們,請主人把昂貴的蔬菜打包帶回家去吃。因為這裡蔬菜價格比牛羊要貴五到十倍。蒙古朋友本想用稀缺昂貴的食物招待客人,可他沒想到他這裡情況與我們剛好相反。而這些蔬菜都是從內蒙古二連浩特進口而來的。主人理解了我們的意思後,也啞然失笑,很是歉意,趕緊叫服務員連上十盤切好的牛羊肉,讓各位解個饞。我曾問一位蒙古的朋友,你們總是吃牛羊肉,會不會營養失調啊?這位朋友說:牛羊吃百草,我們吃牛羊,牛羊裡有百草的養分,怎麼會營養失調啊?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在烏蘭巴託,飯桌上時興喝伏特加(Vodka)酒,由於烏蘭巴託冬天特別寒冷,蒙古人不管男女,都能喝一些。
(蒙古鮮嫩的牛羊肉)
(烏拉巴託烤羊排)
(蒙古人喜歡伏特加酒)
蒙餐最有名也是最特別的應該是石頭烤肉,石頭在火裡烤到燙,再把它一層層放進特製的桶裡,把處理好也醃好的羊肉切成塊也放到桶裡,把桶的蓋子蓋嚴,放到火上烤。蒙古的大肉菜和國內的不同,即使是羊排,也是嚼勁大過鮮嫩,據說蒙古的羊都要至少養上三年才可以宰殺,不像國內的速生羊。但是,味道要比我們國內鮮美很多。可以說,烏蘭巴託對於肉食愛好者是不折不扣的「天堂」,因為這裡的牛羊肉是無需檢測正宗的「有機肉」。
在烏蘭巴託,蒙古人還給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蒙古人的輕鬆、樂觀,拒絕焦慮與急躁,確實達到了極致。如果汽車在草原上發生故障,按照中國人的想法,要趕緊把車修理好。蒙古人則不然,他們不急不躁,喝完酒吃完飯,再來解決面臨的麻煩。這種隨遇而安,真是心境的考驗。蒙古人生活得很隨性,時間觀念較淡,和他們打交道,一定要適應這樣的慢節奏。「慢生活」的理念深深地浸透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過程中。記得一次大型工程竣工典禮,原定時間是上午十點舉行,可是,蒙方大小領導並未有人提前或按時到,電話催問,都說馬上到,結果中午12點才開始陸續到來,13點人員到齊,比預定時間遲了三小時,典禮儀式才得以開始。所以,在烏蘭巴託,你和蒙古人講「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率」那是沒有用的!
(烏拉巴託之夜。攝影:藕塘孤荷)
烏蘭巴託華燈初放之時。攝影:藕塘孤荷
蒙古人對生活的追求看似簡單,實則有著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在宜人的季節裡,許多普通的蒙古人,一家幾口,開著車,帶著幾張餡餅,一暖壺奶茶,一瓶白酒,坐在圖拉河邊或去不太遠的草原,能高高興興地玩一天。生活是西方化的,休息日或八小時之外,工作單位打來的電話是不接的,有事等上班來再說。不像我們國內,半夜單位領導來電,誰敢不接啊?從這個角度看,人家的幸福指數確實比我們高很多,休息時間絕不談工作!
(現代與傳統相結合。攝影: 藕塘孤荷)
(烏蘭巴託市中心百貨公司。攝影:藕塘孤荷)
當你漫步在烏蘭巴託的大街小巷,你會看到這裡人們的服飾著裝,化妝打扮,是非常前衛的,一點都不落伍。尤其是蒙古國的女性著裝緊跟世界時尚潮流,有人說完全可以與巴黎的時裝媲美,此話絕非戲言。在蒙古國家百貨商場裡,各種時髦服裝應有盡有。大街上時髦裝扮的美女也很多。在蒙古國很多女人是不結婚的,姑娘在娘家生孩子是沒人會笑話的,更沒有人想知道孩子的父親是誰,也沒有人瞧不起沒有「父親」的孩子。女人不結婚,可少養一個不幹活的男人,又可以不挨男人的打。所以許多優秀女人選擇不結婚。
烏蘭巴託雖然歷史悠久,可現在確是個年輕的移民城市。年輕人佔城市人口的而大多數,整個城市充滿著青春活力。儘管烏蘭巴託是蒙古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儘管經濟困難,但在這裡卻感覺不到大都市充滿壓迫感的繁雜與浮躁,生活依然灑脫和浪漫,只有平靜和舒適,幸福指數高。正如歌曲《烏蘭巴託之夜》所唱的的那樣,反映了蒙古人優雅的心境:「草原的子民無憂無慮,大地兒女把酒當歌,烏蘭巴託的夜,那麼靜,那麼靜……」
藕塘孤荷2020年2月19日補記於古廬州
(烏蘭巴託圖拉河畔蒙古包居民點。攝影:藕塘孤荷)
(空中俯瞰烏蘭巴託。攝影:藕塘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