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洞:火星殖民者的第一家園?

2021-01-19 騰訊網

今年7至8月是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期,中國、美國、阿聯都計劃在近期發射火星探測器。

NASA決定將它名為「毅力號」的火星探測器的發射時間推遲一周,這使得它的發射時間十分接近它十分有限的發射窗口期,即從7月17日至8月11日。如果錯過這次機會的話,NASA要等到2022年才能再次嘗試發射。圖|theverge

7月8日,科學撰稿人錫德·珀金斯(Sid Perkins)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網站發文,《Lava tubes may be havens for ancient alien life and future human explorers》(直譯為《熔巖管可能是古代外星生命和未來人類探險家的庇護所》),建議將探測巖洞中的生命跡象作為火星探測計劃的任務之一,因為這些巖洞有可能是火星生命最好的庇護所,也很有可能成為火星殖民者的第一家園。

報導全文編譯如下:

月球和火星上的熔巖洞,可以為航天探險者們提供棲息地以及地質勘探的機會。圖片來源:Under Earth Images/Dave Bunnell(摘自原文)

在新鮮、荒涼、熱氣騰騰的地表下,熔融的巖石仍然可以深入地下,雕刻出可以延伸數十公裡的洞穴。在地球上,冷卻後的熔巖管是對洞穴探險家的挑戰;而在月球和火星上的熔巖管則引起了行星地質學家、天體生物學家和探險家的興趣。

除了提供一個了解地質歷史的窗口,熔巖管還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環境條件,很可能比在行星表面發現的環境條件更宜人。這些管子也許能成為生命的庇護所,從微生物直到來自地球的太空殖民者。

如果火星曾經出現過生命,它可能會隨著星球的演化、地表條件的日益惡劣而進入這樣的避難所。事實上,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在這顆紅色星球的地下避難所裡,微生物可能還存在。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為了尋找遠古生命的跡象,一直在掃描火星表面。圖|NASA

「在火星和其他地方,熔巖管有可能是生存與死亡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行星研究員帕斯卡·李(Pascal Lee)說。

李說,無論在哪裡發現熔巖管,它們在科學上都是非常奇異的。他指出,如果火星探測任務能兼顧地表與地下,「才是一舉兩得的好法子」。

01

因熔巖流而生

由地下而來的熔巖流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鑄成熔巖管,其中穩定的低粘度熔巖流最容易形成熔巖管。

熔巖是指被加熱到足以使其變成濃稠液體的巖石。熔巖通常與火山的熔巖有關。圖|reference

熔巖管的成形與河流結冰差不多:流動的熔巖在散熱,它的表面會冷卻和凝固;但在流動的邊緣,冷卻的速度更快,而熔巖的移動緩慢。

李解釋說,最終,熔巖流在海岸之間的陸地上凍結,這會使下面的熔巖失去直接向上輻射熱量,或被風冷卻的可能,從而將其隔離。

然後,當熔巖的來源開始減弱,或者當熔巖流掘進或融化到下面的巖石中,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時,熔巖就會從管道中流出,留下一個光滑的、壁厚的洞穴。

熔巖流會融化到下面的巖石中。今年2月,在美國聖安東尼奧舉行的第三屆國際行星洞穴會議上,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地質學家艾倫·惠廷頓(Alan Whittington)發表講話說,如果熔巖流湍急,熔巖每天可以向下侵蝕1米。

因此,長期、大量的熔巖流形成的管道可能是巨大的。地球上已知最長的熔巖管——65公裡長的Kazumura洞穴,位於夏威夷大島上,從基拉韋厄火山一直延伸到大海。在一些地方,這根管子寬21米、高18米,足夠容納一個大尺寸的房子。

然而,幾乎可以確定,月球和火星上的熔巖管會更大。30至40億年前,這兩個天體都有頻繁的火山活動。長期以來,溝槽狀地貌被懷疑是坍塌的熔巖管;最近,更有力的證據出現了,軌道探測器拍到了這些地下洞穴的入口。

這些被稱為「天窗」的開口,很可能是在熔巖管的頂部塌陷時形成的。月球上第一個這樣的特徵——一個直徑50米、深數十米的洞,是在十多年前由日本賽琳娜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中發現的。

從那時起,在月球上又發現了更多的天窗;在火星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上也發現了數百個可能的天窗,其中第一個天窗拍攝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

地球上的熔巖管,從夏威夷基拉韋厄火山熔巖管這樣比較年輕的,到幾十萬歲甚至更久的都有。

一些剛形成的管道可能還沒有被標記在地圖上,但在某些地區,它們已經延伸了幾十公裡。

例如,在加州的熔巖床國家紀念館,800多個熔巖管總計延伸了至少350公裡。

天窗投射到月球Mare Tranquillitatis下方的熔巖管中的陰影表明,這可能有100多米深。圖片來源:NASA/Goddard/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摘自原文)

02

人類的定居地?

數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推測,月球和其他星球的熔巖管可能成為星際殖民者理想的居住空間。

科學家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通往月球極地冰層的熔巖管。圖|Science Alert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地質學家蘿拉·克伯(Laura Kerber),在洞穴會議上解釋說,這些管子之所以吸引人有很多原因。

首先,保護環境免受宇宙射線、太陽高能粒子和紫外線等輻射的影響。第二,巖石屋頂像是一個防護罩,可以防止微隕石刺穿太空服和建築物。此外,和地球上一樣,地下環境也會減少溫差的影響——在月球上,溫差變化極端劇烈。

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在2009年至2013年間收集的數據顯示,月球赤道附近的溫度在白天可以達到120℃,而在長達兩周的夜間,溫度會驟降到零下130℃。

不過,殖民者是否真的能利用這些好處是個問題。惠廷頓說,考慮到天窗邊緣的地質可能不穩定,以及現有太空衣的移動性能有限,要將人降到地下的巖洞裡,然後再把他們弄出來,這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還有安全問題。儘管在洞裡安家的想法聽起來很浪漫,但李說:「事實的真相是洞穴很危險。」

尤其是在天窗附近,洞穴頂部已經顯示出坍塌的傾向。人類活動很可能會進一步破壞它們的穩定性,或者導致天窗邊緣周圍的物質崩塌。

「熔巖管可能是令人興奮的探索,但並非一個安全的住所。」李說。

03

無需鑽井的探測通道

無論熔巖管是否可以成為星際殖民者的家園,它們都將為地質研究提供大量素材。西南研究所的天體生物學家查理提·菲利普斯-蘭德(Charity Phillips-Lander)在行星洞穴會議上說:「洞穴提供了進入地下的通道,而無需在飛船中增加鑽井器械的荷載。」

阿波羅計劃中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在月球表面收集巖石和土壤時,鑽入月球表面的深度從未超過2.9米。

相比之下,月球天窗的巖壁厚度可達數十米,並且有明顯的分層。克伯指出,這些巖層中的一些可能是古代熔巖流形成的,做年代分析可以測定火山活動發生的時間和頻率。

夾在這些地層之間的可能是一層層的風化層,或者粉碎的巖石,它們是由隕石不斷撞擊形成的。這些夾層的厚度有助於研究人員估計此類撞擊發生的速率。

這些撞擊的速度和時間與地球所經歷的大致相同,因此它們可能會揭示出生命出現時地球的環境,以及它是否在再次出現之前被扼殺。

此外,對這些物質進行詳細的化學分析,可能會揭示太陽風過去變化的信息,因為太陽風的帶電粒子也被困在風化層中。追溯太陽風的歷史也可以揭示地球古代氣候的變化——在活躍期的太陽會釋放出更多的帶電粒子輻射,從而導致地球變暖。

克伯和同事們提出了一個到達天窗層的想法:月球車部署一個索降機器人,其輪子塞滿儀器和傳感器。

研究人員儘可能接近天窗(洞口附近的斜坡不穩定,且坡度可達20°),月球車將機器人放下,兩者之間用一條長達300米的纜繩連接,通過纜繩提供電力和通信。按照這個設想,機器人攜帶的儀器包括三個高解析度照相機、一個收集不同波長圖像的顯微鏡和一個分析礦物成分的分光計。

其他工具包括一個小磨床,以清除表面鏽跡和裸露的巖石。

克伯指出,限制這一任務進行的一大障礙就是時間。登陸器需要在大約14天的時間內(即月球的日出和日落之間)降落在月球上,展開月球車,並進行分析。因為月夜異常寒冷的條件,可能會對脆弱的電子設備、傳感器和電池造成嚴重破壞,以致於它們無法在第二個月球黎明到來時恢復工作。

04

火星家園

水生礦物的發現,以及由軌道探測器、著陸器和探測器收集的其他數據表明,數十億年前的火星比現在更溫暖、更潮溼、大氣層更厚。

古火星曾經比較溫暖潮溼。圖|NASA

如果生命曾經在這顆紅色星球上進化,如果它與地球上的生命相似,那麼今天它不可能在火星表面生活,李說。

除了寒冷和乾旱,火星地表還暴露在大量紫外線輻射下。火星缺乏強磁場,這意味著來自太陽的宇宙射線和高能粒子可以自由流動,增加輻射危害。

火星上猛烈的沙塵暴中帶有靜電,有助於產生一種名為高氯酸鹽的活性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對任何類地球生命都是有毒的。

李指出:「但是當你把目光投到地下,這些不利條件都消失了。」

菲利普斯-蘭德對此表示贊同:「如果那裡有生命,或過去曾有生命存在,它最有可能出現在地下,遠離嚴酷的地表條件和變化。」

就像在月球和地球上一樣,火星上的熔巖管可以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即使這種環境並不適合今天的生命生存,它也可能是生命在一個垂死星球上最後的堅持。當大型地外物體撞擊更為普遍的時候,熔巖管也可以保護生命免受許多破壞性影響。

因此,菲利普斯-蘭德在洞穴會議上提出,美國宇航局火星探測計劃的目標之一,應該是確定熔巖管中是否有跡象表明,過去或現在在火星上存在生命。

這些跡象可能包括有機化學物質,它們在一定波長的光下會發出螢光;或者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可見生物膜殘留。新墨西哥大學的礦物學家麥可·斯皮爾德(Michael Spilde)說,如果沒有這樣明顯的生命跡象,那麼過去生命的其他跡象——例如化石化的微生物細絲甚至化石細胞——可能會出現在洞穴壁上,然後被保存下來。

探索月球和火星上的熔巖管,不僅可以提供有關這些天體及其撞擊歷史的信息,而且可以獲得有關地球和太陽的信息。

克伯說,這些特徵「就像時間膠囊一般,記錄了太陽系的早期歷史。」

關於作者

錫德·珀金斯(Sid Perkins)是一名自由科學記者,常駐田納西州克羅斯鎮。他擅長地球科學和古生物學,但也經常涉及天文學、行星科學、材料科學和工程等主題。

相關焦點

  • 火星要如何改造,才可以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科學家給出答案
    而且,還有一個原因,火星有點小,所以,火星上大氣層也非常稀薄,幾乎可以看做是半真空的狀態,也無法適合人類居住。可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科學家就喊話,要在未來將火星變成人類的第二個家園,在霍金生前,霍金也曾表示,在未來40年內,人類可能就會移民火星,可是,火星目前的情況並不適合人類,我們又該如何對火星進行改造,讓它成為「第二個地球」呢?
  • 巖洞遺址
    巖洞遺址 巖洞遺址(終結者模式)傭兵們接到報告,在F國境內一個由古人開鑿的巨大巖洞中存在著一種可以輕易戰勝生化幽靈的物質。
  • 火星首面國旗會是大衛·鮑伊的紅藍閃電嗎?|問答
    不過考慮到在火星殖民地能夠食物自給自足之前,食物都將是火星生活中極其重要的物資,馬斯克也說到他希望火星有一天能擺脫對地球的物資依賴,所以到時候一定會有嚴格的食物配給制度。火星上的罪與罰 儘管在首批火星殖民者中,當看到那些被挑選出來的太空人,軍人,科學家,甚至還有某些富豪,他們嘗試刑事犯罪的可能性似乎很小,但在不同於地球的極端生存環境中,誰也不敢擔保在物資供應、兩性關係、人的心理狀況等諸多因素影響下,火星上不會有謀殺之類的刑事犯罪發生。
  • 在地球上發現「火星」:青海冷湖火星營地
    青海冷湖火星營地是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在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地區,在柴達木盆地邊緣,佔地面積約5.3公頃,這裡的雅丹地貌呈現出了極像火星地貌的狀態,因此也被稱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自古以來人類對於火星家園和外星生命一直有著一種強烈的執念
  • 火星的土壤怎麼這麼硬?NASA探測器在火星遇險,根本鑽不進去
    地球不會是人類永遠的家園,終有一天,地球會失去適宜的環境,而在那之前,人類能夠做的,就是大力發展科技,然後早日在宇宙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新家園。不過,因為人類的飛行速度和自身的壽命都是一個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人類前期的「地球代替者」只能在太陽系中尋找。
  • 美科學家推出三色火星國旗 人類千年後或移民火星
    該協會目前已經制定出一套詳細的改造火星計劃,而且計劃如「愚公移山」一般地逐步實施這個驚世駭俗的移民計劃,也許1000年後,當溫室效應最終摧毀我們的家園的時候,這一移民計劃會成為人類的「諾亞方舟」。對於火星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讓火星上生成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對於這一目標,很多科學家認為需要2萬至10萬年的時間,因而是遙不可及的。
  • 近地軌道運力800噸火箭達人類科技巔峰,但殖民火星還缺一條件
    上月底的測試成功也是馬斯剋星艦項目原型機完成一次最接近軌道的試驗,下一代星際發射系統將比原型機大兩倍,可將人類和貨物送上月球和火星。如此強大的火箭是登陸火星的基礎,但是還缺少一個關鍵技術,這就是太空人的生命支持系統。
  • 火星貓探火日記丨第一集 出發!火星我來了!
    今天(24日),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宣布,我國第一輛火星車正式啟動全球徵名。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火星探測器也於7月23日發射升空,我國的火星探測之旅正式開啟。七八月是海南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為什麼會選擇在這個時期發射火星探測器?從今年5月進駐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胖五」火箭在發射場都做了哪些工作?「天問一號」探測器要多久才能到火星?央視新聞與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聯合推出虛擬科普微視頻《我要去火星——火星貓探火日記》。
  • 布達佩斯恐怖戰爭博物館、巖洞戰地醫院博物館
    我們第一站就要去瞻仰他老人家的故居了。哎,但是,真的太可惜了,我們風塵僕僕到了那裡,卻吃了閉門羹。當天並沒有開放參觀,我們只好在外面感受一下大師的遺風了。就在我們懊惱浪費了時間和計程車費的時候,我老公突然發現馬路對面還有一處小型博物館。那裡看起來正在開放參觀,大門外買票的隊伍排了有20多人,這在歐洲非節假日的時候,可不是小數目了。
  • 影評《火星救援》:你有一份困境生存指南待領取
    ——《火星救援》假設有一天你被困在火星,你會怎麼做?《火星救援》給出了一份詳細的生存指南。影片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科幻小說,描述了一個火星版「荒野求生」的故事。本片講述了前往火星執行任務的科學家兼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中被零件擊暈,同伴在他生還機會渺茫的情況下拋棄他離去。
  • 在火星超3000天,好奇號探測器曾傳回全景圖,看到的火星是這樣的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地球是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無數種生物共同的家園,其它七大行星上暫時還沒發現外星生命的跡象。不過很多研究表明,火星曾經的環境和地球相似,曾經也是一個富含液態水的水世界,所以很多科學家都認為火星可能曾經存在生命,或許現在的火星依舊存在生命,不過這些潛在的生命可能以微生物為主,所以我們難以發現它們。
  • 踏足美洲後,殖民者為何不把印第安人當奴隸,反從非洲運送黑奴?
    印第安人 為了佔據這片遼闊肥沃的土地,歐洲殖民者對於印第安人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為了實行種族滅絕的政策,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美國等殖民者甚至規定了每獵殺印第安人給多少錢的賞格
  • 去火星旅行,銀河系漫遊第一站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可作為銀河系漫遊指南第一章。電影《火星救援》熱播,難免會有一些好奇的孩子向他們的父母們問起,火星上究竟是什麼樣子?人類能否生存?是哪些條件限制了生物在火星上的生存繁衍?如生物需要在火星生存,需要做哪些事情來改善環境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 2026年首批乘客送往火星,人類距離火星移民還需要多長時間
    摘要:《「火星一號」項目計劃於2026年實現載人登陸火星》中透漏,荷蘭「火星一號」項目篩選出24名未來火星定居者。」火星一號」項目計劃2020年實行無人探測、 2024年從地球運送物資到火星、2026年分批次運送太空人到火星。
  • 肯亞學者:為什麼中國與西方殖民者不一樣?
    三蘭港火車站站內提起非洲,五十歲以上的人大都會記起馬季和唐傑忠說的相聲《友誼頌》,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唯一的一部相聲。目前,中國路橋公司修建的連接奈洛比和東非第一大港蒙巴薩的鐵路就是一個例子。這條鐵路全長480公裡,設計運力2500萬噸,採用中國國鐵一級標準,是計劃中連接東非7國的鐵路網的第一段。該項目採用單軌,為內燃機系統,設計客運時速120公裡、貨運時速80公裡。鐵路建成後,中企將擁有10年的管理權。
  • 火星疑似發現「廢墟」?未來太空人登陸火星,如果無法返回怎麼辦
    現在已經是2020年7月中旬,意味著今年的火星發射窗口即將到來,在今年7、8月,將會有3個探測器擇機發射升空,開「奔火」之旅。在沒意外的情況下,火星將會在明年迎來這3個新的火星探測器。「奔火」的飛行時間長達半年多,主要是因為火星離我們地球的距離比較遠。
  • 探測器發回火星照片,拍到火星北極的景象,是否可能存在生命?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火星,一顆與地球同處於太陽系宜居地帶的類地行星,與地球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因此也有很多人認為火星可能會成為我們在太陽系內的另一個家園。當然,火星是否會成為我們人類的第二家園,目前只是猜想,因為火星的環境看起來相對較乾燥、貧瘠。不過有研究表明,火星的環境曾經很潮溼,甚至可能存在生命。因此,在火星上面尋找生命跡象,成為了我們探索火星的一個焦點之一。由於火星離我們地球的距離超過5500萬公裡,所以我們人類暫時還沒能力將太空人送上火星表面。
  • 可容納數千人的皖西第一大巖洞,竟然和月球撞了衫
    位於半山腰的這處巨大巖隙形成的巨大石窟,號稱皖西第一大巖洞——敞巖。拾階而上,眼前的山體像是被撕開的一個大口,吞併著眼前的風景。又像一隻剛睡醒的獅子張開血盆大口,吞噬著自投羅網的食物。位於半山腰的這處巨大巖隙形成的巨大石窟,號稱皖西第一大巖洞——敞巖。
  • 目標:火星。中國即將探測火星,這份火星題材科幻電影片單請收好
    很多人都知道,火星是整個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可能最「宜居」的星球。移民火星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成為現實。在眾多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中,創作者們都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對人類探索火星、移民火星做出過描述。棍哥今天就把那些有關火星探索的電影和劇集做一盤點。
  • 人類文明的下一站,火星有何優勢,為何人類不移民月球而要去火星
    時至今日,全球氣溫不斷攀升、極端氣候頻繁出現、資源也日漸枯竭,人類越來越迫切地需要開發一個第二家園。於是,火星成為了科學家們的首選。按說和火星相比,月球更近一些,登陸難度要低得多,而且曾經有人類成功登陸到了月球表面。那麼為何科學家們不把月球選定為人類的第二家園,而是要大費周章地去開發火星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人類文明的下一站——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