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 「雙十一」這個生生被造出來的購物節算是一路高歌演進到了第九個年頭,而這道打從2009年起便定時定點推送的「命題作文」,眼下,似乎是愈發的難做了,自然不僅於我這個碼字的而言。
在過去的九年時間裡,每每11月11日宣告結束,全天交易額毫不意外得上演著年復一年的高增長,不斷地「刷新記錄」卻是在各種鮮花掌聲中推促成了如今的........騎虎難下?
可以確定的是,今年裡,GMV數據依舊會是躲不開的焦點,但很顯然,阿里也希望除了數字你能關注些別的,因而,對媒體,他們強調:今年的雙十一,是阿里「新零售」的大閱兵;對用戶,他們一改往年的 「全場五折」,只道 「雙11快樂」。
(一)
「快樂?還是以往簡單粗暴的打五折比較能讓我快樂。」或是有違於阿里的初衷,在今年的活動裡,沒少聽到消費者如此抱怨。
往年的雙十一,主要是以一目了然的低價給用戶打雞血,大家拼手速、拼網速, 「輕傷不下火線」,不少人紅著眼「殺」到十二點,很是痛快。然而今年,遊戲卻不是這麼玩的了。
首先要說的,便是複雜到讓人大呼 「腦子已經不夠用了」的各式紅包規則。點開天貓官網,滿屏飄著的都是 「400-50」「滿399減30」,不僅有店鋪獨立的滿減紅包,還有通過天貓積分抽獎獲得的平臺跨店滿立減紅包,然而真正想搞清楚一個商品最終可能的到手價格,恐怕還得勞駕客服。
「花樣太多了!套路多了就顯得不真誠。」這似乎不是消費者期待的 「新鮮感」。高門檻的打法,讓今年的 「雙十一」似乎不見了往昔的 「熱鬧」。
有媒體指責稱,這種迂迴的紅包套路實際上是一種 「價格歧視」:
「通過紅包而非直接折扣有利於對消費者進行區分,以實現二級價格歧視,對價格越敏感的消費者將越可能通過各類紅包活動獲得越低的價格。在時間成本的槓桿下,消費者將根據自身時間價值差異對同一產品付出不同價格。從而使得相較直接折扣而言,商家獲取的利潤將有效增加。」
但阿里也有自己的思慮,或者說,無奈。
(二)
顯然,消費者對於 「折扣」 「低價」的追求幾乎可以是沒有上限的,而在經年往復的 「雙十一」的薰陶之下,即使是過去的「半價五折」,所能產生的刺激效應也是愈發地有限,若是繼續依循著強調打折促銷的路子走下去,這場遊戲,game over幾乎是可以看得見的。
所幸的是,在過去幾年的大力投入之下,阿里的「造節」已經取得了切實的成功,很多的消費者已經預先地將大批量的採購計劃放在了這個時間點,而阿里想做的,則是藉由這個勢能,在淡化掉價格上的吸引力的同時,轉而引導消費者去關注商品的品質。然而在這中間,抱著期望趕來的消費者,難免有落差。
而在今年裡,阿里一方面通過複雜的規則(被動地)提高了 「遊戲」的準入門檻的同時,另一方面,則是通過預售的方式,將戰線拉長了兩倍。畢竟「不想強調GMV」,現階段到底只是阿里的一廂情願。
雖然往年裡,也有商家採用預售的方式,要求消費者先支付定金提前下單鎖定商品,但差別在於:一是今年採用預售模式的商家比例顯著提高,一是時間線被拉長了——預售活動從10月20日便開始一直到11月10日止,往年卻一般在11月1號才開始啟動預售。
預售的好處顯而易見,不僅可以幫助商家對貨品需求進行預判,以合理備貨,也能分流掉部分伺服器、物流的壓力,商家可以依據預訂單進行備貨,後期的訂單管理、配送方面都要來得方便得多,而消費者也不用擔心在購物車裡呆了許久的「心頭好」最終搶不到。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稱,其實早年間,阿里天貓也曾小規模地嘗試過預售的模式,主要是服飾品類,但是當時用戶預先拍下交付之後,是可以全額退款的,這就導致約有30%預售期上線的新款會在當天遭退款,原因是這十天的時間裡,已經足夠讓其他淘寶店鋪抄版,以更低廉的價格先一步搶客。而今年裡,商家們收取的是「定金」而非「訂金」,意味著買定離手不可退,商家可以精準地標的真正有購買意向的用戶。而天貓也能大致地判斷出一家店今年大概的一個銷售額能達到多少。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儘可能多的拉長戰線,以增加銷售額,這背後反映的也恰恰是阿里在GMV數額上面臨的巨大壓力。
畢竟舞臺搭起來了,這戲還得往下唱。
每年的雙十一,儼然一如阿里每年一場的 「高考」,而在這場大考裡,阿里不僅必須得拿第一,分數還不能低於往年,甚至連增速都不能放緩些,然而隨著「試題」難度的攀升,要想考出一個更好的成績,著實是難,甚至這場考試的 「好成績」,轉頭又會變成下一場考試最直接的壓力。
關鍵是,這場舉世的盛會,已經沒有了喊停的機會。
(三)
顯然,需要適應新趨勢與新規則的,不僅僅是消費者,當作局者天貓大旗一揮,改弦更張,參與雙十一的商家,同樣在嘗試著新的調整。
比如第九次參與天貓雙十一的活動的男裝服飾品牌馬克華菲。當然了,跟天貓一樣,這位 「雙十一」的 「老手」,同樣面臨著增長的壓力。「對於我們商家而言,銷售數據的增長還是我們目前的一個核心目標,而為了達到更高的收入水平,我們在包括客服、物流等在內的各個環節上都相應地增加了投入。」馬克華菲的電商總經理左敬東向虎嗅介紹道。不過,他也承認,從本質上來說,在這一塊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最多的就是量上的增長。
但應隨著天貓將平臺口號轉為更強調品質的「理想生活上天貓」,馬克華菲也試圖在雙十一期間進行更多新的嘗試。
比如時下正興的 「新零售」。左敬東介紹稱:「去年的時候,我們也嘗試了線上線下的互動,但那時候還叫O2O,形式很簡單,就是線上下單,門店發貨。今年就不一樣了,除了傳統的線上下單、門店發貨之外,在天貓的支持下,我們也嘗試通過智慧門店、數據銀行等,進行線上線下更加豐富多元的場景結合。」
此外,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藉由大把的流量進行的品牌宣傳、營銷方面的工作。從去年單純的明星代言模式,到今年通過遊戲、電影IP的跨界合作,這一品牌試圖在活動期間去觸達到更多的新的年輕用戶群。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雙十一期間,有非常大佔比的消費者會想要嘗試以往沒有嘗試過的新品牌,這對於品牌打開市場,塑造、傳播品牌形象都是難得的機會。而在不久前的雙十一潮流盛典上,有一大波的品牌都在迫不及待地向媒體表示,雙十一之於品牌的意義,不再僅僅是以往的「清庫存」,而是上升到了品牌營銷傳播的層面,天貓也不僅僅是一個電商平臺,而是升級成了消費者認知品牌的重要渠道。「就目前來看,我們的新品銷售佔比要遠高於真正的庫存貨。」左敬東表示。
然而在問到今年整體預售訂單的情況時,左敬東的聲音卻是陡然地猶疑慮了起來:「今年的這個氣氛…似乎是不太熱鬧,不溫不火的。」頓了頓,他又接著喃喃補充道:「也許1號過後能好一些吧。」不知道是說給我聽,還是在給自己打氣。
對於商家而言,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年的兩件大事已經是雷打不動不可缺席,年中忙完「京東618」,接著就是「天貓雙十一」,每年都要為此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但真的值得嗎?「有沒有想過有一天,到一個什麼樣的狀態,這遊戲我就不玩了呢?」虎嗅問到。
「這應該是現在很多商家都會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左敬東道,「現在的雙十一愈發的不純粹了。」在他看來,以往的「雙十一」簡單直接,商家為了清庫存,用戶為了「撿便宜」,然而現在,商家想要在 「雙十一」裡做得事情太多了,「又想做大交易額,又想清庫存,又想做品宣。」於此同時,商家們面對的則是經年下來被大環境教育出來的足夠精明、相對理智的消費者,他們要的是「便宜的好貨」,「便宜」與「優質」缺一不可。節日裡,買賣雙方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形成供需的適配,從而各取所需呢?
即使是意指上述的多重訴求,每一個品牌在實際操作中也會有所側重。「在一屆雙十一活動結束後,如果認真去評估自己的每一項訴求,是否能真的通過這個活動得到滿足,與投入相比是否真正的合算,若是認真去算,也許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一般,左敬東也認為,現如今的消費者已經疲憊了,單純的「銷貨」已經到達一個頂點了,如果這場遊戲想要繼續下去,就是需要新的玩法。但他也道出了一個無奈的事實,雖然各家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但其實說玩不玩,根本不是商家自己能做主的。畢竟有這麼大的流量誘惑,難以抵禦。」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玩,你的對手們都在玩,「你很容易就被這個市場甩開了,而要主動離開這個市場太難了,說白了,你不想玩也得玩。」
因而,在這場遊戲裡,沒有人能離開。不過,至少現在,「牌桌」上的左敬東對眼下局勢還是相當樂觀的,而那些高喊著新規則太複雜而心有所怨懟的消費者,依據往年的「慣性」,最終還是會敗於那奇妙的四字魔咒—— 「來都來了」。
(來源:虎嗅網 作者:發條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