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明的早期構建

2020-12-13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侯建新(天津師範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歐洲文明是次生文明

  歐洲文明屬於次生文明,來源有三。一大來源是古典文明,即古希臘羅馬文明,其對歐洲文明有著極其深刻和廣泛的影響。不過倘若認定歐洲文明是古典文明的翻版或延伸,似乎又失之簡單化,以前討論較多,此不贅述。第二來源是日耳曼人的歷史傳統。當時日耳曼人被稱為野蠻人,作為主導性族群入主西歐後便不可避免地帶來日耳曼人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中世紀西歐是鄉村的天下,以往教科書講鄉村主要講莊園,當下歐洲史學界則越來越重視村莊共同體的作用,即日耳曼人的村社傳統。我們認為,莊園的存在不可否認,然而莊園的作用不是唯一的,村莊共同體仍然保持著重要職能。日耳曼人村社制度被稱為馬爾克(mark),它代表著日耳曼人典型的傳統方式,諸如定期召開村民大會、實施敞田制、輪耕制、公共放牧制度,等等。又如中世紀村莊的莊園法庭,每個出席法庭的人都有裁決的權利,後來的法庭陪審團也是由佃戶組成,所謂「同儕裁決」即來自日耳曼遺風。馬爾克制度對中世紀的歐洲影響極其深刻,鄉村公共生活到處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足跡,以至中世紀鄉村組織明顯呈現雙重結構,稱其為「莊園—村莊混合共同體」,更符合歷史原貌。第三來源是基督教。基督教產生於羅馬帝國晚期,經過「三百年教難」,很晚才被承認,真正發揮社會性作用是從中世紀開始的。基督教對歐洲的影響幾乎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歐洲文明又被稱為基督教文明。總之,歐洲文明是次生的、混合的文明,其創生過程也是不同文明的融合和嬗變過程。就文明核心價值而言,現代歐洲社會不是與古典希臘羅馬接軌,而是與中世紀接軌,因此,中世紀是歐洲歷史真正的開端。也就是說,羅馬帝國覆亡標誌著古典文明的完結,隨著日耳曼人的到來,歐洲歷史浴火重生,蛻變成一種嶄新的文明。

  轉捩點:歐洲封建制啟動

  當下人們不再簡單地認為歐洲中世紀是「黑暗的」,不過稱其特定的一段時期為「黑暗」並不過分。羅馬帝國覆滅到封建制度確立時期,歐洲混亂無序,暴力橫行。內部失範,外部勢力就會入侵。彼時歐洲三方受敵:北部是維京海盜的騷擾,東部則是馬扎爾人的入侵。起源於西亞的馬扎爾人採取恐怖的屠城政策,令歐洲人聞風喪膽。南部阿拉伯人的威脅尤為嚴重,西班牙半島已被徵服,如果不能阻遏其北上的鐵蹄,歐洲也許不復存在。此時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正在推行採邑制改革,轉折點是查理·馬特指揮的普瓦捷戰役取得勝利,從此阿拉伯人被阻隔在庇里牛斯山以南,喪失了大規模進攻之力。普瓦捷戰役使歐洲避免了其政治版圖被改寫的厄運,不唯如此,更重要的是它賦予了歐洲文明新的生長點,因為它證明了馬特改革之成功:一方面將騎士義務和採邑封授制聯繫在一起,從而獲得有效抵禦外敵入侵的軍事力量;另一方面利用領主附庸關係將不同等級的人整合起來,無意間產生一種新的社會組織方式,即採邑制,後來被稱作「封建制」。歐洲封建制具有強制和自願投靠、暴力和原始契約因素混為一體的雙重氣質,使歐洲在混亂中找到歸屬,在無序中建立有序,從而開闢了新的發展空間。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特被稱為「歐洲封建制之父」。

中世紀歐洲農民在耕作

  歐洲封建制的核心是領主附庸關係。首先,封建制認為雙方的身份不是平等的,事實上,該約定正是明確規定了領主和附庸不平等的身份。從此,附庸聽從領主的號令,為其牽馬墜鐙,衝衝殺殺,成為領主的人(homo),顯然它是人身依附關係的一種形式。其次,雙方的權利義務是不對等的,附庸總是付出多,收穫少。最後,雙方按照慣例而行,而且一經約定不能輕易解除,甚至世世代代不能解除。當然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一是提供保護,二是提供採邑。雖然雙方權利義務關係不對等,但既定權利義務的規定卻得到封建法保護,不易改變。其中附庸的任何義務都是限定的:如軍役有限期,一般是一年40天;又如一年款待領主的次數、領主停留的時間甚至領主隨從人員和馬匹的數量,以至膳食標準等都作出詳細規定。也就是說,領主附庸不僅有相互的權利和義務,也有相互的法律制約。領主依法懲辦附庸,附庸同樣可以依法質疑領主。值得注意的是,附庸的權利得到法律認定和保護,其邏輯的演繹勢必產生附庸的「抵抗權」,即附庸對違規領主的抵抗具有合法性,不違背封建道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封君封臣關係被認為具有一定的契約因素。有法律性約定才會有真正的談判和協商——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歐洲等級對抗形式的多樣性得以理解,除暴力之外,還有談判、法庭抗辯與法庭仲裁、貨幣贖買等。

  與此相聯繫的王權則是有限王權。法蘭西是歐洲封建制的策源地。9世紀末,法蘭西鄉村大地上,私人城堡縱橫交錯,而這些軍事設施從未經過王權的允許。莊園是王國的基本單位,國王卻不能支配王國的每一個莊園。國王封授出去的採邑,或者早已世襲傳承的封地,已歸貴族支配,國王難以染指。中世紀檔案裡,國王和某貴族因土地產權爭議而對簿公堂的案例屢見不鮮。實際上國王從來沒有真正擁有過全國的土地,在王室領地之外他不能越界佔用任何一塊土地,也不能隨意拿走其他領地的一便士。只有王室領地,才是國王直接掌控的土地,也是其消費的主要來源,所謂「國王靠自己過活」。即便在自己的領地內,國王像其他領主一樣,還受到莊園習慣法的制約,莊園向國王提供多少農副產品、何種農副產品也是被限定的。到了收穫季節,這些產品被運送到國王駐地,但更多的時候國王需「巡行就食」,即國王巡行於屬於自己的各個莊園之間,消費那裡應當提供的產品。食物運到王室駐地的費用昂貴,運費往往由國王支付,所以國王寧願就地消費。德皇康拉德二世曾經從勃艮第旅行到波蘭邊境,然後返回,經過香檳,最後回到盧薩提亞,一年旅途的直線距離竟達1500英裡左右。

  「歐洲達到了它的第一個青春期」

  經過中世紀早期的混亂,經歷不同文化的衝撞與融匯,一種新的社會模式即歐洲文明的雛形逐漸生成。歐洲文明形成是歷史的產物,這一歷史過程與該時期三位人物的名字無法分開。一位是前面述及的查理·馬特,他取得732年歐洲保衛戰的勝利,確立封建制度;一位是他的兒子矮子丕平,獻土教皇,使之成為後來教皇國的基礎,拓寬了世俗權力與教會權力的關係;另一位人物是查理大帝,在公元800年接受教皇的加冕,為推廣歐洲封建制度、確立歐洲核心版圖作出重要貢獻,因此被稱為「歐洲之父」。進入公元第二個千年後,歐洲逐漸穩定下來,出現第一次文藝復興,羅馬法復興,還出現了最早的大學、新興工商業城市以及大規模的墾荒運動。法國年鑑學派史學家布羅代爾說,11、12世紀在封建王朝的統治下,歐洲達到了它的第一個青春期,達到了它的第一個富有活力的階段。

  自此歐洲文明的腳步加快。隨著時間的推進,附庸的權利乃至平民的權利在不斷伸張,成為中世紀演進的一條主線。歐洲文明的發展就是民權與王權不斷博弈的過程。在封建法裡,附庸本來就有一定的地位和權利,何況領主與附庸權利不是靜態的,而是互為消長的。一般耕作者以及普通民眾也在發展,標誌性成果是農奴制的解體及「第三等級」的出現和成長,後者也就是富裕市民和農民,排在世俗貴族和僧侶貴族之後,成為議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重要的納稅人,第三等級越來越舉足輕重,逐漸成長為王國財政的基礎,也是國王徵稅的重要協商對象。第三等級的狀況表明基層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生產效率在增長,普通民眾的消費水準亦在提升,先後出現聞名於世的飲食革命、服裝革命、住宅革命以及思想解放運動即「文藝復興」,與中世紀漸行漸遠。事實上,社會發展最終取決於普通民眾的生活和觀念的變化。顯然,現代歐洲與中世紀之間沒有一道萬裡長城,經濟社會發展是一點點的積澱蘊化而來,有衝撞和變化,更有傳承。

  《光明日報》( 2018年08月13日 14版)

[責任編輯:李伯璽]

相關焦點

  • 早期亞述、腓尼基和希伯來文明
    一 早期和中期的亞述文明亞述位於兩河流域的北部地區。在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文明興盛之時,北方的亞述文明也在潛滋暗長。亞述文明大略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中期和帝國時代。亞述帝國的情況在稍後的篇目中會繼續談到,本文將簡要介紹早期和中期亞述文明的發展概況。早期亞述的起止時間大約為公元前3000年末到公元前2000年中期,五六百年的時間跨度。早期亞述文明還存有氏族社會遺風,土地等生產資料屬於公有財產。
  • 一本真正的歐洲「自傳」《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
    這本書帶著鮮明的問題意識回顧了歐洲文明的起落:近5個世紀以來,歐洲的文化繁榮、社會發展創造了人類歷史的紀錄,一個邊緣、貧瘠的地區,成為世界文明中心,構建民族國家與全球帝國,主導了現代世界秩序,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歐洲的繁榮在未來能否延續。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後講述:炎帝和黃帝是華人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們生活的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時代。那麼,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早期國家又是怎樣產生和演變呢?3、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起源特徵。重點結合甲骨文的圖片材料來講述,幫助學生認識甲骨文的主要作用是用來佔卜,從而反映早期國的特徵是「王權和神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 伊朗高原的早期文明
    所以在人類還沒進入農業文明之前,伊朗高原已經是西亞、兩河流域以及土耳其之間重要的貿易通道,有著「黑曜石之路」和「青金石之路」的盛名。在伊朗高原這些商路沿線的一些貿易站遺址已經為現代考古所發掘。 三個早期文化區 同所有早期人類社會一樣,伊朗高原的文明一開始也經歷了城邦和列國時代。
  • 歐洲文明的成長,為何能夠不受非洲文明的影響?
    非洲由於受自然影響過大,生產力並不發達,而歐洲的文明卻能不受非洲影響,生產力不斷發展,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找答案吧!我們假定有史以來陸地和海洋、熱和冷、雨水和乾旱的分布,都像現在這樣保持不變。如果我們所指的歷史年代就是我們知道其歷史的時代,這可能並沒有錯。
  • 西班牙葡萄牙是歐洲早期殖民擴張的「領頭羊」
    它們在新航路中的巨大收穫不單單是獲得了大量的資源與市場,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在新抵達的大陸上掀起了早期的殖民擴張,為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這也是後期席捲全世界的殖民狂潮的開端。殖民擴張在歷史的角度上來說並不容易去判斷其對錯,但是有一點無可置疑,殖民擴張是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它是世界開始真正變為一個整體的重要標誌,甚至有學者將殖民擴張的出現作為近代史的開端。
  • 淺談歐洲文明:愛琴海文明的興起,青銅文化的興盛
    而歐洲地區,是人類歷史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文明之一。當時歐洲的古文明還叫做愛琴海文明,他們約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就進入青銅時代,進而促進早期歐洲文明,也就是愛琴海文明起源的出現,那麼下面就看一下遠古歐洲愛琴海文明的興起,以及青銅文化的興盛。愛琴海文明,其實指的就是發源於愛琴海海域的青銅文明。愛琴海文明包括了克裡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 在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早期的歐洲,有沒有青銅器的存在?
    問題:在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早期的歐洲,有沒有青銅器的存在?為什麼在網上看到的青銅器都是中國的?一:大規模鑄造青銅器是在河流定居時代邦聯國家階段。二:古巴倫文明、古印度、歐洲早期都沒有經歷過河流定居時代邦聯國家階段,所以沒有大規模鑄造青銅器,並毫不吝嗇地埋入地下的歷史階段。古巴比倫文明是河流定居時代統一國家階段的文明,青銅都是和周朝一般用來製作武器,而不是像商朝一般用來製作日用品或者奢侈品,所以不會埋入地下。
  • 歐洲最早古代文明:克裡特島的米諾斯文明,號稱希臘文明的搖籃
    歐洲最早古代文明:克裡特島的米諾斯文明,號稱希臘文明的搖籃克裡特島是希臘地區的第一大島嶼,它位於地中海東部的中間但行政上卻屬於克裡特大區。而經過歷史學家研究發現,克裡特文明的發源地是古埃及和小亞西亞,而米絲路文明的發源地則是古希臘,而米諾斯文明的主要活動區域就是克裡特島。從歷史遺物來看克裡特島是地中海早期的一處貿易港口,並且在青銅時代之前,與小亞西亞保持著密切的商業聯繫。人們也把米諾斯文明稱作亞非古大陸文明的海島次生文明。
  • 許平:法國在現代文明構建中的獨特貢獻
    「平等」是法國在現代文明構建中的獨特貢獻上一期的專家們談到(可參考上一期活動任劍濤老師發言,任劍濤:英格蘭文明對現代文明的貢獻在於其「原創性」,編者注),英國對現代文明的構建具有「原創性」貢獻。我們這次的議題是,對於現代文明來講法國的獨特貢獻是什麼?我以為,是在思想層面上突出了平等理念,以及平等理念在社會層面的發揚光大。大家可能會說自由平等不是一致的嗎?一直並提的。是的,它們的確是同根同源,產生於西歐近代早期思想領域的一對孿生子。但孿生子也是兩個不同的個體,也有先後出生的問題,內涵也不是一回事。一個代表自由發展,一個代表社會公正。
  • 歐洲文明的文化內涵
    無論是希臘的雕塑、羅馬的萬神廟、拜佔庭的鑲嵌畫、聖·索菲亞大教堂、巴赫的賦格曲、莫扎特的歌劇、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還是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望遠鏡,莫不是歐洲文明的瑰寶。     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和搖籃是希臘,西方世界無處不保存著古希臘文明的傳統。
  • 早期中德外交史料公布:德國人贊中國人文明禮儀
    早期中德外交史料公布:德國人贊中國人文明禮儀   上海開埠至今已有170多年,作為當今世界一座國際化大都市,早期的上海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今天上午,復旦大學公布一批早期中德外交史料,揭秘上海開埠約20年後的歷史風貌。
  • 李宏圖、呂一民:歐洲文明何以成為全球性文明?
    在近500年的歷史當中,歐洲文明或者是說歐洲人,他們的哪些特質決定了他們能夠率先成為一種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文明?本文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李宏圖教授和浙江大學歷史學系的呂一民教授圍繞《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中信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與歐洲文明所談,本文為上篇。
  • 他們是「東方人」,卻成為了歐洲文明捍衛者
    由於早期史料的混亂,匈牙利人是否就是匈奴人的後裔成為了一個迷思。不過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源自於烏拉爾山脈的馬扎爾人,跨過東歐平原,一路往西,與保加爾人(也就是保加利亞人的先祖)同時在喀爾巴阡山脈一帶定居了下來,匈牙利人和保加利亞人也就成為了歐洲的「東方人」。
  • 美洲的地理條件要優於亞歐非,為何早期沒有發展出一個發達的文明
    前兩篇說了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文明早於中國的地理因素,又說了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弦歌不絕從未間斷的地理因素。今天說說為什麼地理氣候條件優越的美洲,人類早期文明遠遠落後於歐亞大陸。從人類早期文明分布來看,氣候溫暖溼潤的平原地區適合人類生存和聚集,進而能產生文明。
  • 他書寫歐洲文明,心裡想的是中國
    這位歐洲專家著述甚豐,今年10月,東方出版社在充分參考此前陳樂民各種著作版本的基礎上,經過廣泛輯佚、重新編次、細加考訂、認真校勘,出版了「陳樂民作品新編」,包括《啟蒙札記》《歐洲文明的進程》《20世紀的歐洲》《看的是歐洲,想的是中國》《哲學絮語》《讀史散記》《書巢尋理》《山高水遠》《在中西之間:陳樂民自述》等九種。
  • 訪談︱韓建業:早期中西文明雙向互動,「西來說」站不住腳
    史前彩陶之路示意圖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在多數時候都是雙向互動的過程,外來人群及其文化在多數情況下都存在與當地人群及其文化碰撞與融合的問題。無論是西方文明,還是中國文明,其主要的根基都在當地的石器時代文化,中西文化各有特色,難分優劣。
  • 東北非早期文明:庫施和阿克蘇姆
    在庫施和阿克蘇姆發展的早期,外部因素的特性較為鮮明;但隨著在非洲土地上的擴展,它們逐漸具備了越來越多的非洲特性,並成了溝通非洲內陸地區和地中海-紅海-印度洋世界的樞紐。庫施:從納帕塔到麥羅埃庫施文明所在的地區在古代被稱作「努比亞」(Nubia),它大體是指尼羅河第一瀑布和青、白尼羅河交匯處之間的地區。
  • 賦稅變遷與歐洲文明:共同推動歷史進步
    歐洲文明孕育誕生了歐洲賦稅制度,賦稅制度反哺文明母體,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了歐洲歷史的進步。  公元5世紀前後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使古羅馬法律文化、日耳曼民主文化和基督教宗教文化交流交匯,融入了歐洲文明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意識中。受此影響,歐洲各國賦稅制度的演進呈現了一條清晰的路線。
  • 古希臘文明之前的歐洲,從克裡特到邁錫尼文明,愛琴海最初的樣子
    哪怕是今天的多極世界,歐洲的經濟與科學依然處在世界領先水平。到底是一份什麼樣的力量在支撐這一切,古希臘文明真的是歐洲文明的源頭麼?最早在這片大陸上生存的是什麼人?今天我們就來解開這些謎題,且從最源頭聊起。在亞歐大陸的西段,有一塊美麗富饒的大陸,看起來它是那麼的「支離破碎」,海岸線曲折。你可以把歐洲看成是整個亞歐大陸插入大西洋的「巨大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