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真正的歐洲「自傳」《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

2020-12-14 電子書檢驗員的哥哥

這本書帶著鮮明的問題意識回顧了歐洲文明的起落:近5個世紀以來,歐洲的文化繁榮、社會發展創造了人類歷史的紀錄,一個邊緣、貧瘠的地區,成為世界文明中心,構建民族國家與全球帝國,主導了現代世界秩序,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歐洲的繁榮在未來能否延續。

一部關於歐洲文明崛起的百科全書,突破民族邊界,以整體性視角探索歐洲文明的特性,描繪歐洲從航海大發現時代以來的文明全貌。

一部關於歐洲文明發展史詩敘述,溯源現代社會繁榮與危機,梳理文明脈絡,剖析未來秩序。

一部關於歐洲文明細節的全景式歷史記錄,從水手、商人、移民到帝王,從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到共產主義,事無巨細,抽絲剝繭。

胡裡奧·克雷斯波·麥克倫南,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加拿大布蘭奇中心高級研究員;牛津大學桑坦德學者,聖安東尼學院伊比利亞和歐洲研究研究員;美國塔夫茨大學客座教授。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今天需要談歐洲文明?
    10 月 28 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李宏圖教授和浙江大學歷史學系呂一民教授圍繞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胡裡奧·克雷斯波·麥克倫南的新書《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內容,在線上暢談關於歐洲文明話題,回顧歐洲文明的發展進程並展望了歐洲文明的未來前景。
  • 李宏圖、呂一民:歐洲文明何以成為全球性文明?
    在近500年的歷史當中,歐洲文明或者是說歐洲人,他們的哪些特質決定了他們能夠率先成為一種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文明?本文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李宏圖教授和浙江大學歷史學系的呂一民教授圍繞《歐洲:歐洲文明如何塑造現代世界》(中信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與歐洲文明所談,本文為上篇。
  • 歐洲文明的文化內涵
    無論是希臘的雕塑、羅馬的萬神廟、拜佔庭的鑲嵌畫、聖·索菲亞大教堂、巴赫的賦格曲、莫扎特的歌劇、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還是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望遠鏡,莫不是歐洲文明的瑰寶。     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和搖籃是希臘,西方世界無處不保存著古希臘文明的傳統。
  • 歐洲文明的早期構建
    作者:侯建新(天津師範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歐洲文明是次生文明  歐洲文明屬於次生文明,來源有三。一大來源是古典文明,即古希臘羅馬文明,其對歐洲文明有著極其深刻和廣泛的影響。馬爾克制度對中世紀的歐洲影響極其深刻,鄉村公共生活到處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足跡,以至中世紀鄉村組織明顯呈現雙重結構,稱其為「莊園—村莊混合共同體」,更符合歷史原貌。第三來源是基督教。基督教產生於羅馬帝國晚期,經過「三百年教難」,很晚才被承認,真正發揮社會性作用是從中世紀開始的。基督教對歐洲的影響幾乎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歐洲文明又被稱為基督教文明。
  • 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論點摘編】城市發展和社會的城市化是歐洲文明突出的特徵和優勢,城市文明是歐洲文明所凝結的最重要表現形態之一。從11世紀到16世紀,歐洲進入了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城市共同體自治時代。在這幾個世紀裡,歐洲文明逐漸成熟,文明的諸多特徵也基本形成,因此中世紀城市必然與歐洲文明的成型有著深刻的、有機的密切聯繫。中世紀城市培育和發展了新的政治文明因素,如共同體觀念和自治意識、自由和平等觀念等,孕育了市民階級這一新的社會力量,並預構了近代國家的政治形式。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歐洲的皇帝還需要教皇的加冕?羅馬帝國是怎麼消亡的?歐洲的皇室、宗教、百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十字軍東徵和文藝復興是如何發生的?如果你一頭霧水,不妨讀一下《極簡歐洲史》這本書,它將以非常輕鬆又清晰的方式告訴你所有的答案。《極簡歐洲史》作者是澳大利亞作家約翰·赫斯特。
  • 「文明(civilisations)」的概念及其內含的歐洲中心論
    19世紀,「文明」一詞指的是歐洲文明,而「文化」則意味著非歐洲文化。亞洲與非洲是「文化」而歐洲是「文明」。在那時的英語意涵中,文明概念要比作為複數形式使用的文化來得優越,且傳達著非常強烈的歐洲中心論意涵。文明代表著秩序與道德,而非洲則代表著混沌、黑暗與難以理解的神秘。
  • 他書寫歐洲文明,心裡想的是中國
    原創 葉克飛 歐洲價值 收錄於話題#書評64個作為一位保持傳統知識分子品格的現代知識分子,陳樂民一直用「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這句話自勉,他也坦言,自己「研究歐洲,實際上心裡想的是中國」。
  • 別急著喊歐洲衰落,先看看它是怎麼成功的
    它深刻地塑造了現代世界,它將全球的所有國家都捲入到它的貿易體系,歐洲的移民不斷地改變著其它國家的文化和政治。它成為了一個「標準」,一個「名片」。歐洲以及它的後裔所建立的北美國家,既是和「東方「相對應的」西方「,也是和」第三世界「相對應的」第一世界「國家。但是,歐洲到底是什麼?歐洲對於世界意味著什麼?
  • 歐洲各具特色的「文化節」塑造文化認同
    政策支持鼓勵「歐洲公民」意識   歐洲各國每年都定期舉辦上千個各具特色的文化節,內容豐富多彩,產生了積極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也對歐洲多元文化的傳承和對外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文化節是如何開展的,又有哪些成功經驗呢?
  • 英語國家如何塑造現代世界|上帝與黃金|美國|國際關係_鳳凰讀書
    •基辛格學者沃爾特•拉塞爾•米德所著的《上帝與黃金:英國、美國與現代世界的形成》一書,主要討論了三組問題:第一,英美這兩個英語國家,如何塑造了近代至當代的世界秩序,並每一次都能獲得驚人的勝利;第二,英語國家塑造的現代世界體系形成後,為什麼始終會存在對手,反美(英)意識形態的根源是什麼;第三,英語國家壟斷世界霸權的時代還能存續多久?
  • 為什麼讀透歐洲的歷史,你也就懂了當今世界的格局?
    向遠追溯,歐洲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是人類當今社會制度和精神思想的起點。往近處說,歐洲一直是現代文明的領跑者,極大地影響了當今世界的歷史進程。如果想通過一本書讀透歐洲歷史,一定不要錯過最新出版的這套《企鵝歐洲史》。
  • 歐洲史:在1900年,歐洲人和海外的歐洲後裔已成為全世界的主宰?
    其重點差別在於,歐洲勢力具有侵略性、控制欲和塑造世界的能力,而原生文化及民族則是這些力量的受體,往往無法進行有效的抵抗。對於非歐世界來說,這一狀況並不一定是不利的代名詞,但他們幾乎總是處於劣勢的一方,不得不為了適應歐洲世界而作出改變。
  • 探索現代文明起源,體驗歐洲異域文化及美景,這幾個地方必去
    歐洲也被稱為「歐洲」,名字來自希臘神話中的人物「歐洲」,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在這裡,這裡聚集了大量的財富,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區,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蹟,歐洲是現代文明的起源,有異文化和絕景,對於這個要尋求體驗,必須去以下幾個地方。
  • 歐洲中心論,是人類歷史上各種文明中心論登峰造極的集大成者
    因為,在人類文明發展之初,世界各地的文明是分割開來的,由於時代和地理知識的局限,各個文明的史學家們並不知道這個世界真正有多大,他們有為世界、為天下著書立說之心,而無寫就整個世界和人類歷史之能,是時代的局限性導致了各種文明中心論的產生。
  • 古希臘文明之前的歐洲,從克裡特到邁錫尼文明,愛琴海最初的樣子
    歐洲全名歐羅巴,人類在這裡可能生活了數百萬年,這裡是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化的發源地,更是整個人類現代文明和現代科技的源頭。文藝復興、工業革命、開放思想、發達技術一直是近幾百年來歐羅巴引領世界潮流的關鍵詞。特別是從海上馬車夫到日不落帝國那段獨領風騷的歷史,歐洲人那時在世界上是何等的風光。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讓他們玉石俱碎,然而他們卻兩次都能再站起來繼續強大。
  • 歐洲遊攻略——走遍歐洲
    走遍歐洲,環球旅行中體驗生活,體驗歐洲文化和獨特的地域風情。我看過一本2009年出版的旅遊書《歐洲風情》,作者REIDBRAMBLETT介紹美國人自助遊花3000美元就可以走遍歐洲。那麼,中國人走遍歐洲要花多少錢呢?迄今為止,我還沒有看到中國旅行者介紹過,有沒有這方面書麻煩知者轉告。
  • 被藝術扭曲的「阿拉伯世界」,歐洲畫家是如何構建伊斯蘭文明的?
    愛德華·賽義德認為西方的話語和行為已經系統地「取代」了東方世界在大英博物館的展覽著眼於伊斯蘭教——以及伊斯蘭藝術——是如何在西方世界得到體現的,從19世紀東方主義繪畫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見得,受伊斯蘭幾何設計和藝術史啟發而製作的瓷磚、罐子、地毯和家具,已經以其精美而備受推崇。
  • 歐洲文明的聖地——義大利自駕遊
    隨著年紀漸長,越來越喜歡看一些歷史書了,涉獵中國歷史、歐洲歷史等書籍,中國華夏歷史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而歐洲歷史自東羅馬後,進入黑暗的中世紀,很難像華夏文明:夏商周、春秋戰國、唐宋元明清,能用一條主線串起來。倒不是說想研究歷史,只是興趣愛好。歷史,從來是由成功者去書寫的,我們看到的歷史書,絕大多數都帶有局限性,都在貶低前歷史,而美化自己的歷史。
  • 在歐洲尋找中華文明元素
    在歐洲尋找中華文明元素——記《炫彩西歐11國遊》(八) 作為一個來自中華文明故土的中國遊客,遊走在歐洲的城市鄉村,欣賞歐洲迷人的風光,參觀歐式宏大而古老的建築,雖然獲得不少審美愉悅,但卻同時感到鬱悶。中華文明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然而在這塊土地上很難發現中華文明的成果。我仔細搜尋著我為之自豪的中華文明的蹤跡,希望能看到哪怕哪怕一絲一縷,也能彌補自己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