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09:58:45 來源: 海安市李堡鎮
在江蘇海安衛東富民合作社蔬菜大棚內,只見技術工人一鍵操作,原本繁雜的遮陽、通風等工作就已完成。「我們有100多個大棚,主要種植草莓和各種蔬菜等,通過控制溫度、溼度、光照度,改變大棚內的生長環境。」合作社負責人張衛東說,「這些年,我們的大棚種植技術不斷發展,如今已經實現了自動澆灌、自動噴藥、自動採摘。」
如今,在江蘇省海安市李堡鎮,科技已成為這裡推動農業生產、推動脫貧攻堅的「金鑰匙」。李堡鎮光明村這個傳統的農業大村通過發展設施農業,調整產業結構,農村經濟逐步走上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農業活力增強,農民收入增長,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處處呈現出朝氣蓬勃的田園景象。
「原先,我們給一畝地施肥,需要兩個熟練工至少工作五小時,現在只需要六分鐘就可以了。」張衛東介紹道,「光明村種植業勞動力老齡化日趨嚴重,針對設備老化、知識老化、技術老化等問題,我參加了海安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的技術輔導班,學習『生態種植』,改進傳統種植四茬甚至五茬輪作方式,只種三茬,讓耕地輪作休耕,冬季翻耕施肥,早春再行育種,既減輕化肥對土壤環境的副作用,還分解了積存畜禽糞便,解決了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從原先的走南闖北販蔬菜,到現在遠近有名的蔬菜承包大戶,張衛東有效把握了市場規律,帶領周邊菜農避開了過去供過於求蔬菜賤賣的局面,被村民親切地稱為「農博士」。2019年,他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50畝地用於「萵苣、冬瓜、豇豆」三茬輪作,畝產收入可以達到2.3萬元,年收入100多萬。
隨著群眾收入水平普遍提高,消費結構快速升級,品質、綠色、個性、多元化消費成為新的消費趨勢。質量興農既是消費升級的需要,也是農業轉型發展的需要。
連日來,李堡鎮園墩村的兆東蔬菜專業合作社內,呈現一片忙碌的景象。菜農們忙著從車上卸貨,工作人員在用試劑為蔬菜進行檢測,貼上合格證。合作社負責人繆東波介紹,消費者只要拿起手機,掃一掃合格證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生產流程、收穫時間,還能查到農業監管部門的監督巡查記錄。這種「二維碼」也倒逼種養戶完善農產品生產鏈,不斷提高農產品品質。「受疫情影響,之前還擔心今年蔬菜的效益,沒想到,小小的『二維碼』成了暢銷市場的『通行證』,3月份銷量比2019年同期上升了10%。」
今年以來,李堡鎮將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作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能力一項重要抓手,也為此次疫情防控期間保障農產品供應保駕護航。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成為「高密農品」的「身份證」,成為農產品生產主體落實質量安全責任的「承諾書」,成為貫穿農田到餐桌的「通行證」和「安全閥」。
2015年,兆東蔬菜專業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已與280多戶菜農合作,除了收購蔬菜外,繆東波還為他們提供種子、農藥、技術指導等「保姆式」服務,確保蔬菜的質量。作為開展農產品質量溯源的先行者,在農產品質量溯源的基礎上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不斷提升其品牌、質量等附加效應,得到客戶的充分肯定。「過去增效增收看產量,現在必須比質量、拼市場。這張小小的證書,就是我們合作社蔬菜的標籤,我們的蔬菜送到上海、浙江的市場和超市,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我們合作社的蔬菜,我們心裡底氣都足了。」繆東波說,有了合格證,菜農銷路不愁,商家更放心。
從線下到線上,從農田到餐桌,完善農產品安全溯源系統,實現農產品質量可追溯是提升農產品銷量的關鍵。數字科技的運用使農產品從種植到成熟有跡可循,從而能夠更加放心地購買。據統計,李堡鎮45家種植業監管對象已有42家註冊江蘇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並開始實施溯源,註冊使用率高達93.33%。
「隨著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的全面覆蓋,使得農產品像工業品一樣身份透明了,也讓生產主體自覺接受社會監督,進一步提升了我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將為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李堡鎮農業農村和社會事業局高級農藝師許海霞介紹,為了幫扶轄區內合作社銷售蔬菜,擴展銷售渠道,李堡鎮農業農村和社會事業局還積極採取「請進來」和「走出去」兩種辦法。一方面,及時聯繫區內企業、商家上門採購蔬菜;另一方面,及時推出微信小程序,通過線上訂單、線下配送的方式,將優質綠色蔬菜配送至市民手中。(作者:劉墾擇 許海霞 儲亮)
一鍵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