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百度外賣佔比低於10%的股東,味千(中國)控股有限公司曾在去年依靠這一投資實現了淨利潤的5倍增長,可惜的是,這一 「紅利」並未能持續下去:
日前該公司發布的半年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味千實現營業額11.52億元,同比下滑2.5%;淨利潤1.09億元,同比下滑80.9%。此外,集團其他虧損為301.5萬元,較2016年同期的6.23億元收益下滑100.5%。
於此同時,儘管「百度外賣被拋售」,依舊處於交易雙方堅持 「市場傳言,不予置評」的階段,味千倒是急忙甩出公告稱,根據近期市場上的消息,該公司一項「指定為透過損益按公平值入帳的金融資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對於經營業績的下降,味千方面歸因為報告期內門店數量及同店銷售下滑所致,半年報顯示,味千在大陸地區的門店數由2016年年中的625間降至今年年中的619間,而這並非是味千的新危機。
2010年時,味千曾提出 「千店計劃」,希望在五年內將門店數擴增至1000家。然而接年來其擴張速度卻是一直在放緩——有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時,味千門店新增數為33家,到2015年時僅新增4家,門店總數為634家,距離目標1000家著實甚遠。2015年3月,公司行政總裁潘慰還曾高調宣布了新一個五年千店的計劃,同樣是 「計劃在中國用5年時間實現1000家店面的目標」,然而在2016年年末,集團門店數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由634家降至614家。
而去年財報同樣顯示,儘管淨利潤實現了大幅增長,但是在內地市場餐廳收入一項,卻僅錄得22.29億元,較2015年25.45億元出現了9.88%的下滑。這更顯出了味千主營業務的乏力。
對於味千門店數減少,同店業績也下滑的境況,潘慰曾將此歸結於商場零售業受到電商等衝擊,以及商場內餐飲增多導致客流分散。而業內人士卻認為這正說明了味千目前已有門店經營狀況的不容樂觀,尤其是單店盈利能力的下滑,而這背後反映的恰恰是品牌影響力及競爭力的式微。
2015年7月,味千出資6000萬美元投資百度外賣,這一財務投資在2016年,為其帶來了7.46億港元的帳面盈利,這也使得味千上半年的股東應佔溢利同比大幅增長506.2%,卻並不能掩蓋品牌核心業務方面的嚴重問題。
品牌的老化與產品更新迭代的緩慢是味千備受詬病一大主因,對此,公司也曾嘗試通過推出副牌來應對增長的瓶頸。近年來,味千公司曾一口氣推出了喜多藏、西屋武藏、東京時尚、i燒等十多個子品牌,試圖打造金字塔形品牌,分別去覆蓋儘可能多的消費者。然而密集品牌的推出運營卻並沒能跟上,因而大多數副牌規模過小,在市場上蹤跡難尋,出現了副牌量多店面少的窘境。而從業績上來看,多品牌戰略也並沒有給味千帶來業績的轉機。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曾評價稱:「企業的戰略調整或者變革,關鍵在於操盤手的理念,不論是餐廳的網際網路化還是涉足外賣,味千都顯得比較滯後。此次開發副牌,味千也顯得有些倉皇,未來到底要走哪一步仍然是一個試水的狀態。」一個品牌如果不能夠在主流消費區域看到,意義還是非常有限的。」在他看來,味千的多品牌戰略並不成熟,也反映出能力的缺失和市場定位的不明確。
除了多品牌戰略之外,味千還在2016年提出新的戰略,希望通過打造智慧數碼化門店來提升客戶體驗,還籤下了全球8000多個機場門店以及歐洲市場門店的經營權,並建立信息化系統手機消費者大數據,以期為精準營銷打基礎。另外,在2017年味千還計劃通過管理精細化、智慧高端化等措施來保持市場佔有率。然而北京商報援引業內人士預測,這些舉措很難迅速為味千帶來大幅提升,甚至在2017年門店數量還將繼續減少,主營業務提供的淨利潤也難以提升。
對於味千這個餐飲品牌的自身轉型與突破,公司還需要相處其他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