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中的羅塞塔石碑
在同一塊石碑上同時出現三種文字,不難想見這三種文字很可能描述的是同一內容,尤其最後一種是仍然能被世人認出來的希臘文,這樣只要對照希臘文就有可能破解出前面的聖書體及世俗體文字。羅塞塔石碑碑文,點擊可看大圖
石碑上三種文字寫的「託勒密」
託馬斯·楊還發現,聖書體的文字方向不一定,一篇文章的寫法可以從左向右,也可以從右向左,判斷該從哪一邊讀起的方式是看其中的動物頭像的朝向。在當時,託馬斯·楊已經意識到聖書體的文字可能與發音有關,但他沒有做更深入的探究。直到後來,真正全面破譯石碑的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發現,原本以為都是表意的聖書體象形文字竟然有很多字符是表音的,那些看起來具體又形象的符號並不一定指代對應的事物,而是代表簡單的一個字母或者發音!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當時商博良看到羅塞塔石碑上的內容就如同現在的我們看到如下內容:藉由包括這一關鍵發現在內的其它研究成果,再加上大量的辛勤勞動及原本就掌握的科普特語知識(另一種古埃及語言),商博良終於在1822年完成了羅塞塔石碑的全文翻譯,編制出了完整的埃及文字符號和希臘字母的對照表。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按照商博良的成果成功翻譯了古埃及文獻,一門新的學問「埃及學」也誕生了,商博良也因此被稱為「埃及學之父」。那麼,羅塞塔石碑上的文字記述的是什麼內容呢?原來,這是一篇埃及法老託勒密五世於公元前196年發布的繼位一周年詔書。詔書內容為表述當時年僅13歲的託勒密五世從他父親那繼承王位的正統性及在他這一年中做出的成績,包括減免稅收、在神廟中豎立神像等。由於當時的埃及已經被希臘人徵服,所以希臘語成為了當時統治階級的語言,而聖書體是「寫給神明的語言」,世俗體是當時民間通用的書體,因此這一詔書才會用三種書體寫成。到今天,「羅塞塔石碑」一詞已經有了多種含義,比如它有時會被人們用來指代取得某一重要進展的關鍵事物。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心生好奇,我們中國兩千多年前的文字是什麼樣,讀起來會不會也如此費解?
按照羅塞塔石碑刻制的時間,公元前196年正是漢初。如果你沒有專門研究過秦漢時期的文字,那下面這兩片前幾年剛出土的、寫於2200年前的秦代竹簡/木簡上的內容可能會驚到你:
「遷陵以郵行洞庭」——「遷陵以郵行洞庭」
「二八十六、三八廿四、四八卅二 」
你看,作為一個中國人,哪怕你只念過初中甚至小學,當你看到2200年前的秦簡,也還能認出來一些並且知道它們的意思吧?
埃及「聖書體」之所以顯得神秘,是因為它的文明消亡了,斷檔了,你還認得同時期的中國古文,是因為我們的文明一直在延續。
上面的兩張圖出自裡耶秦簡博物館,關注潮科學,稍後為大家介紹這些「裡耶秦簡」的故事。
最後,一點題外話,前面說到的託馬斯·楊從碑文中重複的內容做切入點的方法,潮科學在20日舉辦的「聆聽歷史」研學活動中也有採用,到場的專家引導小朋友們從找同一片甲骨文上重複的字開始,就像玩遊戲一樣一點點引導孩子們知道了甲骨文卜辭的意義,同時專家還告訴孩子們甲骨文中的某些文字正反寫都是可以的,同一個字可能朝左也可能朝右。新奇的知識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讓原本以為會枯燥的研學過程變得有趣無比。
潮科學的這一系列研學課程的主題為「博物館研學」,旨在通過專家的引導,讓孩子們在各大博物館的實踐中逐步掌握博物學研究的方法。我們不僅要給孩子們講授有趣的知識,更希望孩子們學會探究事物背後奧秘、萬物之間關聯的思路和方法。課程擬於11月3日、10日進行的免費試聽名額已滿,其它階段試聽報名信息,請關注本公眾號或者添加潮科學助手諮詢。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潮科學助手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setta_Stone
【點擊下面視頻,花一分鐘了解潮科學】
潮科學是由著名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教授聯合建立的青少年研學實踐平臺。更多介紹請點擊上圖。更多精彩請關注我們
本文圖片搜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