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兩千年謎題的巨石——羅塞塔石碑

2021-02-13 天天趣圖

古埃及是一個持續了近三千年並於公元前就因異族入侵而消亡的古老文明,它所使用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後的幾百年時間內也逐漸被人們遺忘,以至於一直到19世紀初的時候,始終都沒有人能破解埃及文物上的神秘文字。

直到1799年,一塊花崗巖石碑的出土,成為了破解古埃及文字的關鍵。1799年7月,隨拿破崙佔領埃及的一名法軍軍官在要塞施工中發現了一塊殘缺的黑色石碑。石碑高112.3釐米,寬75.7釐米,厚28.4釐米,重762公斤,通體呈黑色,為花崗巖材質。石碑上面密密麻麻的刻畫著明顯分為三種書體的文字——從上至下分別是古埃及聖書體、世俗體、古希臘文:

由於這塊石碑是在當時叫做「羅塞塔」的一個地方發現的,因此它被命名為「羅塞塔石碑」。在隨後的幾年中,因為法軍與英軍交戰失敗,羅塞塔石碑又作為戰利品被輾轉運到了英國,並被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贈送給了大英博物館,一直陳列至今:

大英博物館中的羅塞塔石碑

在同一塊石碑上同時出現三種文字,不難想見這三種文字很可能描述的是同一內容,尤其最後一種是仍然能被世人認出來的希臘文,這樣只要對照希臘文就有可能破解出前面的聖書體及世俗體文字。

羅塞塔石碑碑文,點擊可看大圖

當時的學者們自然沒有放過這個機會,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英國物理學家託馬斯·楊和法國學者商博良。

了解近代自然科學發展過程的人都應該知道,託馬斯·楊以「楊氏雙縫幹涉實驗」聞名天下,但少有人知道他在羅塞塔石碑的破譯中也做出了重要貢獻。託馬斯·楊首先注意到羅塞塔石碑上那些重複出現的、用圓圈圈起來的內容——王名圈,用於標識神和王室成員名字的圓圈:

經過推斷,託馬斯·楊意識到那些圓圈裡的就是古埃及時期一個王朝的統治者的名字——「託勒密」:

石碑上三種文字寫的「託勒密」

託馬斯·楊還發現,聖書體的文字方向不一定,一篇文章的寫法可以從左向右,也可以從右向左,判斷該從哪一邊讀起的方式是看其中的動物頭像的朝向。在當時,託馬斯·楊已經意識到聖書體的文字可能與發音有關,但他沒有做更深入的探究。直到後來,真正全面破譯石碑的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發現,原本以為都是表意的聖書體象形文字竟然有很多字符是表音的,那些看起來具體又形象的符號並不一定指代對應的事物,而是代表簡單的一個字母或者發音!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當時商博良看到羅塞塔石碑上的內容就如同現在的我們看到如下內容:

藉由包括這一關鍵發現在內的其它研究成果,再加上大量的辛勤勞動及原本就掌握的科普特語知識(另一種古埃及語言),商博良終於在1822年完成了羅塞塔石碑的全文翻譯,編制出了完整的埃及文字符號和希臘字母的對照表。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按照商博良的成果成功翻譯了古埃及文獻,一門新的學問「埃及學」也誕生了,商博良也因此被稱為「埃及學之父」。那麼,羅塞塔石碑上的文字記述的是什麼內容呢?原來,這是一篇埃及法老託勒密五世於公元前196年發布的繼位一周年詔書。詔書內容為表述當時年僅13歲的託勒密五世從他父親那繼承王位的正統性及在他這一年中做出的成績,包括減免稅收、在神廟中豎立神像等。由於當時的埃及已經被希臘人徵服,所以希臘語成為了當時統治階級的語言,而聖書體是「寫給神明的語言」,世俗體是當時民間通用的書體,因此這一詔書才會用三種書體寫成。
羅塞塔石碑在刻成後,隨著古埃及王朝的衰落經歷了從詔書到淪落為建築石料的命運,在重見天日後還險些在英法佔領者的爭奪中被銷毀,但它還是在馬斯·楊和商博良的手中成為現代人了解古埃及的一把鑰匙。今天的學者們根據掌握的古埃及文物知識,推斷完整的羅塞塔石碑應該是下面這個樣子:

到今天,「羅塞塔石碑」一詞已經有了多種含義,比如它有時會被人們用來指代取得某一重要進展的關鍵事物。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心生好奇,我們中國兩千多年前的文字是什麼樣,讀起來會不會也如此費解?

按照羅塞塔石碑刻制的時間,公元前196年正是漢初。如果你沒有專門研究過秦漢時期的文字,那下面這兩片前幾年剛出土的、寫於2200年前的秦代竹簡/木簡上的內容可能會驚到你:

「遷陵以郵行洞庭」——「遷陵以郵行洞庭」

「二八十六、三八廿四、四八卅二 」

你看,作為一個中國人,哪怕你只念過初中甚至小學,當你看到2200年前的秦簡,也還能認出來一些並且知道它們的意思吧?

埃及「聖書體」之所以顯得神秘,是因為它的文明消亡了,斷檔了,你還認得同時期的中國古文,是因為我們的文明一直在延續。

上面的兩張圖出自裡耶秦簡博物館,關注潮科學,稍後為大家介紹這些「裡耶秦簡」的故事。

最後,一點題外話,前面說到的託馬斯·楊從碑文中重複的內容做切入點的方法,潮科學在20日舉辦的「聆聽歷史」研學活動中也有採用,到場的專家引導小朋友們從找同一片甲骨文上重複的字開始,就像玩遊戲一樣一點點引導孩子們知道了甲骨文卜辭的意義,同時專家還告訴孩子們甲骨文中的某些文字正反寫都是可以的,同一個字可能朝左也可能朝右。新奇的知識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讓原本以為會枯燥的研學過程變得有趣無比。

潮科學的這一系列研學課程的主題為「博物館研學」,旨在通過專家的引導,讓孩子們在各大博物館的實踐中逐步掌握博物學研究的方法。我們不僅要給孩子們講授有趣的知識,更希望孩子們學會探究事物背後奧秘、萬物之間關聯的思路和方法。課程擬於11月3日、10日進行的免費試聽名額已滿,其它階段試聽報名信息,請關注本公眾號或者添加潮科學助手諮詢。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潮科學助手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setta_Stone

【點擊下面視頻,花一分鐘了解潮科學】

潮科學是由著名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教授聯合建立的青少年研學實踐平臺。更多介紹請點擊上圖。

更多精彩請關注我們

本文圖片搜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破解兩千年謎題的巨石——羅塞塔石碑
    直到1799年,一塊花崗巖石碑的出土,成為了破解古埃及文字的關鍵。1799年7月,隨拿破崙佔領埃及的一名法軍軍官在要塞施工中發現了一塊殘缺的黑色石碑。石碑高112.3釐米,寬75.7釐米,厚28.4釐米,重762公斤,通體呈黑色,為花崗巖材質。石
  • 1799年7月15日,古埃及重要文物羅塞塔石碑出土
    由於石碑是在羅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命名為羅塞塔石碑。,利用豐富的古代語言知識進行比對,成功破解了羅塞塔石碑上的古埃及文字,在1822年完成羅塞特碑碑文的全文翻譯。法軍在撤退時並未依約繳出羅塞塔石碑,而是將它藏在一艘小船上準備偷渡回歐陸,但功敗垂成半途被英軍捕獲。事後雙方協議,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的研究成果與石碑的拓印,但英方則獲得石碑的實際擁有權。石碑在1802年運抵英國,並且以英王的名義捐獻給大英博物館作為收藏,從此之後羅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博物館的埃及館中,是該館最引以為傲的鎮館之寶之一。
  • 羅塞塔石碑
    進入大英博物館的大門,映入你眼帘的就是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 羅塞塔石碑——你一定要知道的考古文物
    一.羅塞塔石碑的傳奇發現與英法之爭  1799年7月15日,當時隨著拿破崙佔領埃及(1798年—1801年)的法軍上尉布夏賀在尼羅河三角洲上一個稱為羅塞塔的港口城鎮郊外,指揮地基擴大挖掘工程時,意外挖到的一顆黑色的大石頭。這顆神秘的巨石,被拿去給拿破崙在開羅設立的埃及研究所分析。該石碑也以發現地點而命名為羅塞塔石碑。
  • 羅塞塔石碑的意義:古埃及文字的起源,聖書體文字是如何被破解的
    也就是說,碑文內容上的3種語言,寫的內容是一樣,而當時學者對古希臘語是很熟悉的,這也意味著,這塊羅塞塔石碑將成為破譯古埃及文字秘密的「鑰匙」。儘管有了鑰匙,在聖書體是表意還是表音問題上,出現了分歧,破譯工作陷入了僵局。2古埃及聖書體是如何被破解的?
  • 一定得知道的考古文物--羅塞塔石碑
    一.羅塞塔石碑的傳奇發現與英法之爭:  1799年7月15日,當時隨著拿破崙佔領埃及(1798年—1801年)的法軍上尉布夏賀在尼羅河三角洲上一個稱為羅塞塔的港口城鎮郊外,指揮地基擴大挖掘工程時,意外挖到的一顆黑色的大石頭。這顆神秘的巨石,被拿去給拿破崙在開羅設立的埃及研究所分析。
  • 偉大的文字-羅塞塔石碑
    刻在石碑上的神秘文字信息,後來成為我們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鑰匙。這就是大英博物館埃及館的鎮館之寶,著名的羅塞塔石碑。鮮為人知的是,在19世紀初,圍繞著這塊石碑的歸屬,英、法兩國曾產生了一系列國際糾紛,而其中一場瘟疫,則成為了改變歷史軌跡的拐點。
  • 羅塞塔石碑——你一定要知道的考古文物
    一.羅塞塔石碑的傳奇發現與英法之爭  1799年7月15日,當時隨著拿破崙佔領埃及(1798年—1801年)的法軍上尉布夏賀在尼羅河三角洲上一個稱為羅塞塔的港口城鎮郊外,指揮地基擴大挖掘工程時,意外挖到的一顆黑色的大石頭。這顆神秘的巨石,被拿去給拿破崙在開羅設立的埃及研究所分析。該石碑也以發現地點而命名為羅塞塔石碑。
  • 羅塞塔石碑
    進入大英博物館的大門,映入你眼帘的就是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 羅塞塔石碑的意義:古埃及文字的起源,聖書體文字是如何被破解的
    也就是說,碑文內容上的3種語言,寫的內容是一樣,而當時學者對古希臘語是很熟悉的,這也意味著,這塊羅塞塔石碑將成為破譯古埃及文字秘密的「鑰匙」。儘管有了鑰匙,在聖書體是表意還是表音問題上,出現了分歧,破譯工作陷入了僵局。2古埃及聖書體是如何被破解的?
  • 一塊石頭解千古 ——羅塞塔石碑
    讀到此,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我知道,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現在是能夠解讀的,幾年前我讀到的一本歷史書中介紹了羅塞塔石碑的發現和破解,解決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理解問題。我知道, 羅塞塔石碑對於解讀古埃及歷史太重要了,我們這些遊埃及的人,又那麼在乎旅遊地的歷史和文化,如果不了解它,似乎少了底氣。
  • 偉大的文字-羅塞塔石碑
    刻在石碑上的神秘文字信息,後來成為我們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鑰匙。這就是大英博物館埃及館的鎮館之寶,著名的羅塞塔石碑。鮮為人知的是,在19世紀初,圍繞著這塊石碑的歸屬,英、法兩國曾產生了一系列國際糾紛,而其中一場瘟疫,則成為了改變歷史軌跡的拐點。
  • 世界最知名的文物羅塞塔石碑,破解古埃及文明的鑰匙
    羅塞塔石碑現在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埃及館進門處1799年7月15日,拿破崙的軍隊準備在尼羅河三角洲不久後埃及遠徵軍被英國人消滅,羅塞塔石碑落到了英國人之手。英國人將羅塞塔石碑運到了大英博物館,召集了一批著名的學者來研究這塊石碑。
  • 一塊石頭解千古 ——羅塞塔石碑
    讀到此,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我知道,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現在是能夠解讀的,幾年前我讀到的一本歷史書中介紹了羅塞塔石碑的發現和破解,解決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理解問題。我知道, 羅塞塔石碑對於解讀古埃及歷史太重要了,我們這些遊埃及的人,又那麼在乎旅遊地的歷史和文化,如果不了解它,似乎少了底氣。
  • 人類文字起源,從羅塞塔石碑解密古埃及象形文字
    這個謎團一直到了1799年才有了新的突破,1799年,法國拿破崙遠徵軍為了鞏固尼羅河口的控制權,並且防禦英國艦隊的入侵,而全面地在尼羅河沿岸建立了軍事基地,意想不到的是,在當年的七月份,在尼羅河口岸的一個小村-羅塞塔村的一座舊牆的後面,居然發現了一塊刻了密密麻麻文字的黑色玄武巖石碑,它長有115釐米,寬73釐米,厚28釐米,在這塊石碑上,古埃及人用三種不同的文字刻下了三段內容
  • 黑乎乎的羅塞塔石碑為什麼成為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
    大家都知道這塊黑石頭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名字叫「羅塞塔石碑」。如同前面所說,很多人覺得它就是塊黑乎乎的石頭,而且還是一塊殘損的石頭,有什麼好看的呢?就像昨天廖釩老師在課前分享裡說的,有時候你不能光看文物的表面,而一定要想方設法了解它背後的故事。所以在這裡,我們通過羅塞塔石碑來講講它背後經歷的三個精彩故事。羅塞塔石碑上刻的是埃及年僅13歲的法老託勒密五世頒布的詔書。
  • 古老的埃及象形文字,神秘的羅塞塔石碑
    1799年,法國拿破崙遠徵軍為了鞏固尼羅河口的控制權,並且防禦英國艦隊的入侵而全面的在尼羅河沿岸建立了軍事基地。意想不到的是,在當年的七月份,在尼羅河口岸的一個小村,"羅塞塔村"一座舊牆的後面,居然發現了一塊刻了密密麻麻文字的黑色玄武巖石碑。它長有115釐米,寬73釐米,厚28釐米,在這塊石碑上,用古埃及的三種不同的文字,刻下了三段內容。
  • 大不列顛博物館鎮館三寶之一: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這塊花崗巖石碑外表稍有破損,卻有三個迷人的故事:亞歷山大大帝徵服埃及後,希臘國王統治亞歷山卓的故事;拿破崙侵入埃及後,法國和英國帝國主義者在中東角力的故事;還有各國學者和平競爭、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的故事。
  • 商博良與羅塞塔石碑
    由於時刻中有古希臘本學者們弄清楚了碑文的內容,原來這塊石碑是公元前196年前僧侶們刻的內容是為了感謝法老給神廟的賞賜,他們決定將法老的生日作為節日來慶祝。石板上三種銘文的內容是完全相同的,學者們希望藉助古希臘文來對埃及象形文字進行譯讀。
  • 破譯古老的羅塞塔石碑
    它便是羅塞塔石碑,說出來可能會令你失望的是,這座高約112釐米、寬76釐米的石碑,實際上只是殘缺的石碑碎片,看起來毫不起眼,缺乏美感。但是對於許多研究學者而言,它可是破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鑰匙,是非常重要的考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