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走進大英博物館古埃及館的大廳,經常看到被很多人圍著的一塊黑色石頭,在大英博物館800萬件館藏中,它是少數被放置在玻璃櫃中展示的文物。刻在石碑上的神秘文字信息,後來成為我們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鑰匙。這就是大英博物館埃及館的鎮館之寶,著名的羅塞塔石碑。
鮮為人知的是,在19世紀初,圍繞著這塊石碑的歸屬,英、法兩國曾產生了一系列國際糾紛,而其中一場瘟疫,則成為了改變歷史軌跡的拐點。
羅塞塔石碑,是一塊花崗閃長巖石碑的殘存部分,高1.123米,寬0.757米,厚度為28.4釐米,重約760公斤。整塊石碑原刻有託勒密五世的一份詔書,內容主要是敘述託勒密五世襲得王位之正統性,與他所貢獻的善行。現存可見碑文分別以三種不同文字記錄了詔書的同一段落:古埃及草書(32行)、古埃及象形文字(14行)以及希臘文(54行)。託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被公認為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它的諸位君主也被公認為是法老。大家耳熟能詳的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就是託勒密王朝最後一任女法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王朝宣稱要收集世界上所有的知識,並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建成了當時世界超一流的圖書館——亞歷山大圖書館,被譽為「人類文明世界的太陽」。在前託勒密時期(公元前332年之前),埃及的詔書都是以象形文字(聖書體)書寫並由國王頒布的。但到了公元4世紀末,這種文字已經被完全廢棄,讀寫知識的失傳,導致古代埃及世界的大門被關上了。直到18世紀末,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拿破崙·波拿巴遠徵埃及。1798年7月, 年僅30歲的拿破崙,率領法國遠徵軍遠徵埃及,準備佔領埃及後東徵印度,達成打擊英國的戰略目標。隨軍出發的還有175位學者,負責收集研究埃及歷史和古蹟。傳言為了保護專家,拿破崙在行軍過程中,還下了一道著名的「讓驢子和學者處在隊伍中間」的軍令。1799年7月15日,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在尼羅河三角洲的el-Rashid鎮(即羅塞塔)附近進行要塞地基擴大工程,意外挖到一塊黑色的石碑。同年8月石碑被運抵至開羅的埃及研究所,拓片被印發到歐洲各國。雖然希臘文寫明三種文字刻寫的都是同一篇碑文,但當時還尚未有學者能夠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由此,破譯羅塞塔石碑,成為歐洲各國的「最強大腦」之戰。古埃及象形文
埃及草書
希臘文
正當破譯工作如火如荼展開時,在1801年尼羅河口的海戰中,法軍被英軍擊敗,拿破崙在埃及為期三年的佔領期告終。埃及的佔領權易手,引發一場法軍在埃及收集文物之所有權的國際糾紛。戰敗的法國,最早籤訂了有條件投降條約,計劃帶著這批文物撤退回國。但因為當時鼠疫在埃及流行,法軍撤退的計劃被迫延遲了一個月,歷史原有的發展軌跡就這樣出現了偏離。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英國人反悔了,國會改變主意,認定這些古物是沒收品,應當屬於英王喬治三世的財產。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法國最終與英國、埃及籤訂了《亞歷山德裡亞條約》,明確羅塞塔石碑等古埃及文物歸英國所有。公元1802年,羅塞塔石碑從埃及運回英國,由當時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贈與大英博物館, 並在石碑的左右兩邊用白漆刻上了兩個說明「1801年由英軍在埃及獲得」(Captured in Egypt by the British Army in 1801)、「由喬治三世贈」 (Presented by King George III)。羅塞塔石碑,最終落戶大英博物館。但圍繞破譯古埃及象形文,在有意無意間,英、法再次上演巔峰對決。英國皇家科學院請來物理學家託馬斯·楊,這位將科學和藝術並列研究的天才,第一個破譯了碑文中曾多次提及的「託勒密」這一人名的發音。1918年託馬斯寫的信
與此同時,法國學者讓-佛朗索瓦·商博良被允許對保存在羅浮宮博物館中的羅塞塔碑文副本原件進行研究。1824年,商博良完成碑文的全文翻譯,編制出完整的埃及文字符號和希臘字母的對照表,提交給法蘭西科學院,埃及學正式誕生。商博良按字母表順序破譯了古埃及象形文字
商博良作為第一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結構並破譯羅塞塔石碑的學者,被後人稱為「埃及學之父」。這段石碑由一群生活於埃及託勒密王朝時代的祭司所製作,作為當時的國王、年僅13歲的託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時的紀念。託勒密五世年幼繼位,這一時期需要得到祭司階層的承認。最終在他繼承王位的第二年,由神廟的祭司為他撰寫了這塊石碑。法老取得王位必然得到天神的認可。這塊石碑在當時的意義,就是在古老的世界,沒有手機,電視與網絡的時代,向天下昭告這位法老繼承王位的正統性。碑文首先記錄了他如何從父親手中得到了王位,如何得到眾神的承認,成為了神在人間的孩子。因為這塊石碑,法老的神聖地位被確定。碑文記載了在古代埃及法老最重要的一種職能,需要為民眾祈禱豐收,祈求風調雨順。還記錄了法老的功績,他為民眾做出了什麼樣的政策性改革,給大家帶來了什麼樣的福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文物歷史,長按識別下方海報中的二維碼,資深講解員老常帶你逛大英,足不出戶品鑑鎮館之寶,透過文物了解世界文明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