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二:文字,他是穿越時空的語言符號|大英博物館羅塞塔石碑

2020-12-23 斜杆體制人吳聊先生

一般人通常不太區分語言和文字,覺得說話是語言,寫下來就變成文字了。但我要提醒你,語言和文字其實是兩個不同的符號系統。文字是語言的次生符號,有文字的民族,一定有語言,但有的土著民族甚至至今都沒有文字,只靠口頭語言交流。雖然文字只是語言的次生系統,但你要記住,在文明的演進過程中,文字對於人類同樣非常重要。這一講,請跟我去大英博物館走一遭,那裡有一件藏品,羅塞塔石碑。透過這塊石碑,你可以了解文字符號的巨大魔力。羅塞塔石碑製作於公元前196年,同一時期秦始皇正在努力統一中國的文字,這兩件事都和文字有關,距離今天有2200多年。

文字符號

藉助羅塞塔石碑上的古希臘文字,法國人商博良破譯了古埃及文字,把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往前推進了兩三千年。

文字是語言的次生符號。它的出現,打破了時空界限和人腦的記憶局限,讓人類得以處理更大量、更精細的信息,從而能夠管理超大規模組織。

文字催生了知識群體的產生,推動了紙和印刷術的發明,讓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範圍更廣、速度更快。

1.羅塞塔石碑的破解

我們直奔大英博物館的埃及館。一個巨大的玻璃罩子裡,有一塊黑色花崗巖,它就是羅塞塔石碑。石碑高1.12米,寬76釐米,厚28釐米,加上底座,比一個成年男人高一些,剛好,你的目光可以落在石碑文字最密集的地方。石碑剛造好的時候大概是長方體,但明顯被破壞過,現在已經不完整了,頂部接近三角形。

這座石碑黑黢黢一塊,看上去甚至枯燥乏味,但它硬是跟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古希臘帕特農神廟雕塑一起成了大英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甚至成了大英博物館的象徵。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通過這塊石碑,歐洲人在1924年,不僅破譯了已經失傳的古埃及文字,得以跟古埃及法老隔空對話。更關鍵的是,通過羅塞塔石碑的破譯,有文字記錄的人類文明史,往前推進到了公元前3000年。

要知道,另一種跟古埃及文字同樣的象形文字——中國的甲骨文,要到1898年才首次被發現,不但比發現羅塞塔石碑晚了將近一個世紀,而且能回溯的歷史最遠也就是公元前1600多年。

回到這塊石碑,隔著玻璃罩,你會發現上面密密麻麻刻著三種文字。最上面的文字總共14行,有的像蛇、有的像鳥、有的像眼睛,這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也叫聖書體),當年只有古埃及的祭司、貴族們才能看懂。中間的32行,歪歪扭扭像小孩畫的塗鴉,這叫草書文字,是象形文字的變體,給老百姓看的;最下面的字數最多,54行,是古希臘文字。

羅塞塔石碑被發現之前,已經有大量的古埃及文物出土,上面有各種圖形符號。但是,沒有人讀得懂,因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早就失傳了。你可能會說,應該不難吧,可以根據圖形猜嘛。你是個中國人,很容易這麼想,但漢字的情況不大一樣,根據偏旁部首,你還能猜測不認識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但看上去是象形的古埃及文字符號,其實已經用來表示讀音了,而並不是直接對應意義。比如一個貓頭鷹符號,它其實代表的是M這個讀音,而不是一隻鳥。如何找出這些象形符號和語音之間的對應關係,就難住了歐洲的歷史和語言學家們。

這一回,羅塞塔石碑上同時出現了三種文字,學者們當然有理由推測,它們記錄的是同一個意思。好在,古希臘文字,歐洲學者有人懂,這無異於得到了一條破譯古埃及文字的輔助線。

最終,一個名叫商博良的法國歷史學家,從一個叫託勒密的法老的名字入手,成功破譯了羅塞塔石碑的文字。於是,埃及出土的木乃伊、壁畫、塑像,還有矗立在埃及本土的大型神廟、金字塔、方尖碑,以及古埃及30個王朝留下的凡是帶文字的記錄,在瞬間開始講話了。下邊就是一張古埃及文字和拉丁字母的對照表:

了解了這個背景,你說羅塞塔石碑該不該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類對於整個古埃及文明的理解,都是靠著它才拿到開門鑰匙的。今天如果你去巴黎的協和廣場,會看到一個埃及方尖碑,這是埃及人給法國人的謝禮,感謝法國人破譯了古埃及文字。

既然破譯了文字,讓我們一起看看羅塞塔石碑上到底寫了什麼。

2.文字與人類管理大規模組織

石碑的文字,是為了謳歌埃及法老託勒密五世的。據歷史記載,公元前2世紀初,古埃及人開了一次會,可以類比為「全國宗教大會」,羅塞塔石碑就是會議的成果,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封祭司階層寫給法老的感謝信。

當時的法老是託勒密五世,他上臺以後頒布法令,賜給神廟免稅權。祭司們投桃報李,就把這件事刻在石碑上,記錄了法老的很多善行,比如修建水壩抵禦洪水,給神廟賞賜銀器和糧食等等。祭司們還把法老的生日和加冕日,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每年都要慶祝,這相當於給法老的合法性背書。

為什麼還有古希臘文字呢?因為這時候埃及已經被希臘人徵服了,法老託勒密五世就是希臘人的後代。你看,無論異族統治者向精英階層示好,還是精英階層對統治者表示感謝,都要寫成文字,再用石碑這種模式昭告天下,目的是讓政府的統治得以穩固。

我們今天討論一個文明,有一句你很熟悉的話,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文字記載這件事,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和語言相比,文字有下面這些優勢:

有了文字,轉瞬即逝的語音,就可以被記錄、被保存了。

在空間上,附著在文字上的信息能夠影響到遠方的人。在廣播誕生之前,口頭說出來的話可不行,最多只能傳到幾十米的地方。

在時間上,前人的經驗可以記錄下來,讓後代看到和學習,智慧得以累積,文明得以傳承。

也正是因為如此,今天雖然還存在沒有文字的部落,但無一例外,他們的文明程度都不高,規模也不大。語言的出現,讓人跟動物徹底分道揚鑣,而文字的發明,使得人類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人類隨著文明的發展,支配的財富、管理的土地、控制的人口越來越多,就迫切需要一種工具,能夠記載信息、遠程傳播。而文字,就是一種比語言更有效的大組織管理工具,它跟國家、政府權力是緊密相連的。

說到這,你就能理解,在各大文明的傳說中,文字的發明者不是神就是王。在埃及的文明中,造字的是一個神;中國的傳說中,發明了文字的倉頡,是一個部落首領;而韓國文字的發明者,更是他們的世宗大王。

古埃及人相信,看到文字,必須大聲朗誦出來,大聲朗誦才能表達對神的膜拜。中國也有一種傳統,凡是寫著字的紙,即便是廢紙也不能隨便扔。今天四川有些地方還有惜字塔,是專門拿來燒帶字的紙的。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都是某種隱喻,它們的背後是文字在文明塑造上的強大力量。

3.超越時空限制的符號魅力

文字有這麼大優勢,但它有一個天生的弱點,就是不容易學習和掌握。正常環境下,一個人只要不聾不啞,三歲就能學會某種語言,而掌握一種文字就必須通過專業學習和長期訓練。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於是,人類的教育誕生了,為了學會文字,就得有專門的人負責教授文字知識。早期的教育,培養了一批識字的知識人群,這是一個新的群體,就是知識階層。他們成為官僚精英,或者成為祭司,從此,勞心者和勞力者就成為兩個階層。

最初的文字刻在石碑、烏龜殼、莎草紙、泥板、竹簡上,效率很低,而頻繁的文字記錄需求,推動著人類追求更輕便的文字載體,更方便的文字複製方式。

紙張發明出來後,印刷業隨之蓬勃興起了。人類文明開始以圖書的形式加速積累,圖書館成為了文明的象徵之一。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類的文明很大一部分都是靠文字來保存、記錄和傳承的。

思考題:漢字並沒有發展成字母文字,你覺得這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是好事還是壞事?為什麼?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相關焦點

  • 羅塞塔石碑的意義:古埃及文字的起源,聖書體文字是如何被破解的
    這是C叔聊歷史的第 31 篇文章古埃及象形文字今天來聊聊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這也是C叔英國遊的第一篇文章這塊石碑其實就是一塊殘缺的花崗巖,因為是在一個叫羅塞塔的地方被發現,所以就叫羅塞塔石碑。
  • 偉大的文字-羅塞塔石碑
    當我們走進大英博物館古埃及館的大廳,經常看到被很多人圍著的一塊黑色石頭,在大英博物館800萬件館藏中,它是少數被放置在玻璃櫃中展示的文物
  • Inside Museums:羅塞塔石碑背後的故事
    在大英博物館的官方調查中,羅塞塔石碑常年高居最受遊客喜愛的前三名。在其展櫃前,經常擠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但對每個遊客來說,它是怎樣的存在意義?羅塞塔石碑因其上的三種文字而聞名。亞歷山大徵服埃及之後,希臘語成為埃及的官方語言,但他們需要與埃及的臣民進行交流。所以,埃及的祭司群體使用聖書體,普通埃及人日常使用世俗體文字。使用文字的不同劃分了當時埃及的階層,另一方面也說明兩種文化的並存與融合。
  • 大不列顛博物館鎮館三寶之一: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每當我走進大英博物館埃及雕像館時,一進門就會被一塊被一群遊客圍著的大石頭所吸引,這塊灰色石碑光是看外表著實沒有可觀之處,外表粗糙,大小和旅客在機場拖在手裡的大型帶輪旅行箱一樣,遊客都伸著脖子看這件物品。這件物品和木乃伊、古希臘帕特農神廟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塑在必看清單上,是大英博物館中最受歡迎的館藏之一,為什麼呢?
  • 人類文字起源,從羅塞塔石碑解密古埃及象形文字
    後來以發現地命名這塊石碑為羅塞塔石碑,這塊石碑一經出土,當時的學者立刻就注意到它的價值,雖然不認得上面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但是它的第三段卻是古希臘文,而當時,古希臘文已經可以破解了,所以立刻就被翻譯了出來,學者們發現,它的內容居然是西元前196年3月27日這一天,第21王朝的法老託勒密五世他頒布的全國舉行30年慶典的詔書,而且從他以三段完全不同的文字並列來看,這三段文字應該敘述的是相同的一件事情
  • 一塊石頭解千古 ——羅塞塔石碑
    埃及博物館,無數的石棺和木乃伊袒露在空氣中任人觀賞,而一塊石頭,假的,還要把它放入玻璃框內,真的那麼重要?非常重要!沒有羅塞塔石碑,我們對古埃及歷史仍處於白紙狀態,那些雞鴨貓狗夾雜著稀奇古怪符號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會仍然停留在「天書」階段。
  • 破解兩千年謎題的巨石——羅塞塔石碑
    在隨後的幾年中,因為法軍與英軍交戰失敗,羅塞塔石碑又作為戰利品被輾轉運到了英國,並被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贈送給了大英博物館,一直陳列至今:大英博物館中的羅塞塔石碑在同一塊石碑上同時出現三種文字,不難想見這三種文字很可能描述的是同一內容,尤其最後一種是仍然能被世人認出來的希臘文,這樣只要對照希臘文就有可能破解出前面的聖書體及世俗體文字。
  • 世界級文物 古埃及託勒密王朝的羅塞塔石碑
    總計羅塞塔石碑中共有1419個象形文字,希臘文是486個,因此,學者也發現,原來象形文字不一定全部是表意文字,也有標音的作用,而且有些符號發音,有些符號不發音。羅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分別是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又稱為聖書體,代表獻給神明的文字),埃及草書(Demotic,又稱為埃及通俗體,是當時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與古希臘文(代表統治者的語言,這是因為當時的埃及已臣服於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之下,來自希臘的統治者要求統治領地內所有的此類文書都需要添加希臘文的譯版)。
  • 羅塞塔石碑
    進入大英博物館的大門,映入你眼帘的就是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 羅塞塔石碑——你一定要知道的考古文物
    在今天的大英博物館中,有一塊黑色大石頭作為該館最引以為傲的鎮館之寶,那就是羅塞塔石碑。一石何奇?非其材質,在於其上貫通古今的鐫刻。  但最重要的羅塞塔石碑被法軍在撤退時藏在一艘小船上準備偷渡回歐陸,然而卻功敗垂成半途被英軍追回。自此英方則獲得石碑的實際擁有權。隨後羅塞塔石碑在1802年時運抵英國,以英王的名義捐獻給大英博物館作為收藏。
  • 大英博物館到底還要靠聯名圈多少錢?
    在這裡,你能看到人類歷史上最精妙絕倫的文化瑰寶:埃及的羅塞塔石碑、南美的復活節島雕塑、亞述和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像、以及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和伊斯蘭藝術……如此豐富而充沛的館藏,使大英博物館成為了當今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型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上淘寶直播開館 羅塞塔石碑等文物將亮相
    今天下午4點,備受期待的大英博物館,將聯合飛豬在淘寶直播進行官方全球首播。據悉,這是大英博物館因疫情閉館100多天後,首次對公眾亮相,包括羅塞塔石碑、木乃伊在內的眾多館藏文物都將在淘寶直播間裡一一亮相。
  •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竟是一塊兒穿越千年,會說話的石頭
    2、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的前世與今生走進大英博物館的埃及陳列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塊其貌不揚的石頭,很多人都會疑惑,為什麼這塊石頭會擺在這麼顯眼的位置,其實啊,大家可不要小看了這塊石頭,它正是大英博物館排名首位的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
  • 古埃及文字起源與解讀:神的語言符號,一切都是法老的旨意
    如果你到過埃及,一定會參觀著名的納爾美爾法老石碑。在這塊古老的石碑上,分別刻著下埃及法老和上埃及法老的畫像,很顯然,立這塊石碑的目的是為了紀念上下埃及的統一。現在,這塊石碑則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徵。
  • 大英博物館衍生品設計應用研究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它的系列衍生品用的就是部分元素提取方法,由於石碑體積較為龐大,不能將整塊石碑文字複製下來,所以它的商品多是截取了其中一段文字符號,復刻在水杯、文具、書包、首飾等產品上。但服裝和數碼產品選取了整體元素提取,U盤直接設計成了石碑的形狀,造型獨特。羅塞塔石碑已經開發了整個系列,不僅擁有了大批粉絲,也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的熱銷產品系列。
  • 大英博物館上淘寶直播「開館」 羅塞塔石碑等館藏文物將亮相
    來源:TechWeb.com.cn【TechWeb】6月30日消息,今天下午4點,備受期待的大英博物館,將聯合飛豬在淘寶直播進行官方全球首播。據悉,這是大英博物館因疫情閉館100多天後,首次對公眾亮相,包括羅塞塔石碑、木乃伊在內的眾多館藏文物都將在淘寶直播間裡一一亮相。遊客只需要在淘寶APP搜索「一起來雲遊」,就可以享受專人講解+包場的超級VIP待遇。資料顯示,大英博物館始建於1753年,至今館藏已達800多萬件,涵蓋了2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
  • 穿越世界上下五千年 —— 大英博物館奇幻之旅
    一進入古埃及館,就可以看到一個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羅塞塔石碑。羅塞塔石碑高1.14米,寬0.73米,製作於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國王託勒密五世登基的詔書。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三寶之一,世界級文物。
  • 大英博物館開網店了,不關注一下麼?
    然而最近受到了來自大洋彼岸——大英帝國博物館的挑戰沒錯,就在月初,大英博物館官方旗艦店在天貓盛大開業了這些產品在設計風格上融入了大英博物館館藏藝術作品的元素。小黃鴨是大英博物館重要的代言形象之一。早在1970年就已經出現在大英博物館的紀念品商店裡了,承載很多英國人童年記憶的符號,也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元素。
  • 商博良不是簡單人物,他破解《羅塞塔石碑》,發現埃及古文的秘密
    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上有一座非常優雅的建築物,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館3354大英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53年。今年,英國著名收藏家漢斯·斯隆去世去世,他做出了將自己的70,000多件藏品捐贈給國家的重要決定,英國政府收集這些文物,建造了免費向「求知者」開放的建築物。
  • 埃及博物館求英國歸還強佔200餘年的國寶,大英博物館:沒聽說
    據英媒《每日電訊報》11月6日報導,埃及博物館呼籲大英博物館歸還其強行佔有200多年的埃及歷史文物——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在1802年時運抵英國,並且以英王的名義捐獻給大英博物館作為收藏,從此之後羅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大英博物館,是該館最引以為傲的鎮館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