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一下省、路、州、郡、府、縣這些行政區劃名詞的淵源!

2020-12-12 時空大觀

我們在看歷史類的書籍文獻或資料時,經常碰到諸如州、道、路、府、郡、縣、刺史部、布政使司、省等等有關行政區劃的詞語,這些行政區劃稱呼產生於哪個朝代?產生的背景為何?具體管轄範圍是多大?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

1、秦朝確立郡縣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大約一千個縣,中國正式的行政區劃由此開始。

2、 漢朝時期的刺史部及郡、國、縣制。西漢時期,除了郡縣外,還有大量的功臣及皇親的封國。西漢末年,郡和國有103個,縣級政區有1587個。由於一百多個郡國太多,漢武帝就在郡級政區之上設置了14個刺史部。這十四部作為監察區,每一個監察區任命一個刺史,讓這個刺史來監察其所管轄的區域內的太守或者相,用小官監察大官,看他們的行為是否合法。到了東漢後期,為了鎮壓黃巾起義,將監察區的刺史部改為行政區,刺史被授予了行政權、財權和軍權。行政區劃就由郡縣兩級制變成州郡縣三級制。

3、魏晉南北朝的州、郡、縣三級制

西晉的統一時間很短,從東晉以後,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延續了兩百多年。這段時期戰爭頻繁,在戰爭中立功的武將或者敵方來投降的將領,一般都給予州刺史或者郡太守的封賞。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封賞要求,只有把州郡的範圍分割得越來越小。到了南北朝的後期,一共有220個州,999個郡。這樣比西晉時期膨脹了11倍,郡膨脹了10倍,造成了行政區劃非常混亂的局面。

4、隋朝的州、縣兩級制。隋朝統一北方以後,隋文帝就實行了一個重大的改革,把州郡縣三級中郡的一級完全廢除,使州直接管縣,實行兩級制。但是州縣的數目也已經太多,區劃太小,隋煬帝大業三年,大量合併州縣,又把州這一名稱改為郡,全國190個郡管1253個縣,平均每一郡管六七縣,又變成郡縣兩級制。

5、唐朝的道(方鎮)、州、縣三級制。隋朝末年,群雄並起,唐王朝為了籠絡這些起義的群雄,大都被委以刺史的職務。所以州的數目又膨脹起來,到了貞觀十三年,依然有358個州,1551個縣。因為州的數目太大,唐朝開始派遣一些監察官員去管理、監察州刺史。唐初監察的官員都沒有固定的監察區,到唐玄宗的時候才把監察官員的監察區域固定下來,將全國分成十五道也即十五個監察區,這樣就形成監察區之下有州縣兩級的行政區劃格局。安史之亂以後,把監察區和軍區結合起來,形成道和方鎮相結合的制度。這樣到了唐後期就形成了一種道(方鎮)、州、縣三級制。

6、宋朝時期的路、州、縣三級制。宋朝的統治者吸取了唐朝因為藩鎮割據滅亡的教訓,第一步就是廢除藩鎮,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但是廢除了方鎮之後,由中央政府來直接管轄這麼多州(宋初有四百多個州)顯然不現實,宋朝吸取了漢、唐的教訓,在州和縣上面建立了「路」,為了避免架空中央,這一級的行政區劃沒有負總責的一把手,將路一級的權力分散到幾個長官的手上,由轉運使負責財政,由按察使負責法治,安撫使負責軍事,建立起一套比較奇特的制度,形成了路、州、縣三級管理的制度。

7、元代的多級複合制。元朝在宋朝的路之上增加了行省。行省原本是政府機構的名稱而非區劃。元朝在徵服中原的過程中,為加強中央的權威,經常派出一些行政機構,這些機構到地方上就被稱為「行中書省」,久而久之,行中書省(有時稱行尚書省)就成為了地方機構了,而且就變成了行政區劃的名字了,簡稱行省,後來也叫省。我們現在的「省」字就是來源於元朝。元朝行省之下一般是省、路、州、縣四級或是省、路、府、州、縣五級的多級複合制。

8、明朝時期的布政使司、府、縣三級制。明朝對元朝的的行政區劃制度進行了改革,把全國分成15個行政區劃即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也就是最高一層行政區劃是布政使司,而首都周圍的為京。在布政使司之下有府和縣兩級,有些地方在府和縣之間還有州,所以行政區劃是三級與四級的混合。

9、清朝時期的省、府、縣三級。清代全國分為18個省,每一省的長官稱為巡撫或者總督。18省之下就是府或者相當於府的直隸州,府或直隸州之下就是縣。

10、民國時期的省、專區、縣兩級半制。北洋政府袁世凱首先廢除省和縣之間的府一級政區,同時在省和縣之間設立道(道的數量遠小於原來府)一級作為過渡,希望到後來再廢除省一級,實行道、縣兩級制。但是省一級無法廢除,所以民國前期的行政區劃變成了省、道、縣三級。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剿滅紅軍就在省以下設置專區,也就是行政專員的監察區,由省派出監察官員去監察一部分縣的行政事務。於是就形成了省、專區和縣這樣的兩級半的結構。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省、地級市、縣三級制。民國時期的省、專區、縣的行政區劃結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繼承下來,地區一級還是介於省和縣之間的一級區劃,這一級區劃從理論上來說並不是一級政區,而只是省的派出機構。到二十世紀末期,全國大部分省實行地改市,便有了有地級市這個區劃名詞,形成了現在省、地級市、縣三級的行政區劃格局。

相關焦點

  • 帶你了解一下省、路、州、郡、府、縣這些行政區劃名詞的淵源!
    我們在看歷史類的書籍文獻或資料時,經常碰到諸如州、道、路、府、郡、縣、刺史部、布政使司、省等等有關行政區劃的詞語,這些行政區劃稱呼產生於哪個朝代?產生的背景為何?具體管轄範圍是多大?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1、秦朝確立郡縣制。
  • 國、郡、縣、州、道、路、府、省、廳——概述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
    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以下為正文……先簡單梳理一下中國古代行政區劃脈絡諸侯和方國(夏、商)——諸侯國(周)——郡-縣制(秦)——郡國並行(西漢初年)——州-郡-縣(漢武帝至隋朝)——州/郡-縣(隋)——都督-州-縣(唐)——路-府/州/軍/監-縣/軍/監(宋)——行省-府/直隸州-散州/縣-縣(元)——承宣布政使司-直隸州/府-散州/縣-縣(明)——省-府/直隸州/直隸廳-
  • 國、郡、縣、州、道、路、府、省、廳——概述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
    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以下為正文……先簡單梳理一下中國古代行政區劃脈絡諸侯和方國(夏、商)——諸侯國(周)——郡-縣制(秦)——郡國並行(西漢初年)——州-郡-縣(漢武帝至隋朝)——州/郡-縣(隋)——都督-州-縣(唐)——路-府/州/軍/監-縣/軍/監(宋)——行省-府/直隸州-散州/縣-縣(元)——承宣布政使司-直隸州/府-散州/縣-縣(明)——省-府/直隸州/直隸廳-散州/縣/散廳(清)。
  • 古代地方行政區劃中,省、道、路、府、州究竟如何區分?
    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地方行政機構有國、省、道、路、府、州、郡、縣等行政區劃名稱,從這些區劃名稱的出現和演變過程,可以大致看出地方行政體制的不斷完善的歷程。下面簡單說一說這些名稱的由來。國。在夏、商時期,分散的各部族均稱為國,故有執玉帛萬國之稱。
  • 古代地方行政區劃中,省、道、路、府、州究竟如何區分?
    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地方行政機構有國、省、道、路、府、州、郡、縣等行政區劃名稱,從這些區劃名稱的出現和演變過程,可以大致看出地方行政體制的不斷完善的歷程。下面簡單說一說這些名稱的由來。國。明代廢除路一級,自此以後,路不再為行政區劃名稱。府。最初是國家收藏財產和文書的地方,唐代始為地方行政區名。當時為了提高京師和陪都的地位,改其所在地為府。唐以後逐漸有京府和散府之分。宋全盛時期有4京府,30普通府;京府屬於第一級行政區劃,由中央直轄;普通府則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其地位高於州,屬於路。
  • 古代的道、路、州、府等是什麼機構,從古代的行政區劃看王朝興衰
    在關於古代的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或見到路、州、道這樣的行政機構,以及刺史、州牧、採訪史、轉運使等官職,那麼這些名詞都代表什麼意思呢?這其實涉及到了古代的行政區劃制度。由於種種原因,我國歷史上的行政管理層級長期在二級制和三級制之間循環,而這種循環又與古代王朝的興衰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顧一下,我國歷史上的行政區劃演變史。
  • 古代的道、路、州、府等是什麼機構,從古代的行政區劃看王朝興衰
    在關於古代的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或見到路、州、道這樣的行政機構,以及刺史、州牧、採訪史、轉運使等官職,那麼這些名詞都代表什麼意思呢?這其實涉及到了古代的行政區劃制度。由於種種原因,我國歷史上的行政管理層級長期在二級制和三級制之間循環,而這種循環又與古代王朝的興衰息息相關。
  • 秦漢時期的州、郡、縣行政區劃演變
    縣是官制的最下級,此之下,就只有自治的機關,而沒有官治的機關。縣的規模相當於古代的一個分封的侯國,方百裡左右。縣的長官,人口多的稱為令,人口少的稱為長。郡作為秦朝最高地方行政區劃,在戰國時期也有所運用,但也只有大國在邊地才置郡,內地是沒有的,原因就是郡的兵力比縣充足些,而邊地多為戰爭前線,各國內地用不到很厚的兵力的緣故。秦始皇滅六國,六國人心不服,需要用兵力鎮壓,所以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郡守,為最高長官。所以郡的出現根本是軍事手段,並不是為治理地方的需要。
  • 秦漢時的河內郡,是如何逐步變成隋唐時懷州,以及明清懷慶府的?
    在這裡正是因為有著獨有的山脈、大河地形,成為了我國歷史上行政輪廓變化最小的區域,千百年來設置在這裡的無論是郡、路、府,其行政區域的輪廓相差不大,較為穩定。下面就看一下,這一區域在歷朝歷代中不同的名稱。由於這一帶有黃河的環抱,位於古代有三河」之說中的河內地區,因此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時,就在這裡設了「河內郡」,在接下來的兩漢及魏、西晉時均沿襲了這個設置。
  • 秦漢時的河內郡,是如何逐步變成隋唐時懷州,以及明清懷慶府的?
    在這裡正是因為有著獨有的山脈、大河地形,成為了我國歷史上行政輪廓變化最小的區域,千百年來設置在這裡的無論是郡、路、府,其行政區域的輪廓相差不大,較為穩定。下面就看一下,這一區域在歷朝歷代中不同的名稱。由於這一帶有黃河的環抱,位於古代有三河」之說中的河內地區,因此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時,就在這裡設了「河內郡」,在接下來的兩漢及魏、西晉時均沿襲了這個設置。
  • 郡、州、道、路、省——看我國古代地方一級行政區的變遷
    晉室南遷後,為了維繫故土之情,開始將北方的州郡名義上保留在南方,即「僑置州郡」,於是南北方設立的州越來越多。西晉統一天下之時,全國有21州,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天下竟有300多個州,州的範圍連秦漢時期的郡都不如,行政區劃混亂之極。
  • 廣西歷史:宋朝時期廣南西路的二府二十州三軍的行政區劃沿革歷史
    廣西壯族自治區,日常生活中習慣簡稱為廣西,在上一篇《廣西歷史:元朝時期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十四路五州一司一府的區劃》中介紹過,廣西正式建「省」始於元代,那「廣西」這名,起於何時呢?這源於宋代!簡單來說,宋代的行政區劃前三級是:一級路;二級州(府、軍、監);三級縣。(對照現在,就差不多是一省,二地區,三市縣)。南渡以前(北宋),全境由立朝之初的十五路,到後來的二十三路,其中的廣南路,基本也就是沿襲了唐代的嶺南道地界。
  • 古代的路、州、縣三級,是如何劃分的?
    東漢的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轉變成州、郡、縣三級制。 在漫長的歷史沿革過程中,地方行政機構的組成層次曾出現過:郡縣或州縣兩級制;州、郡、縣,或路、府、縣,或道、府(州)、縣三級制;省、路、府、縣,或省、道、府、縣四級制。
  • 河南九府、五直隸州:如今有的成了省會,有的則衰落成了縣
    對河南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河南下轄17個省轄市和1個省直管市。但在明清時期,河南是沒有市的,而是有九府五直隸州。 這些府和直隸州,其行政區劃就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清朝滅亡後,這類區劃也被廢除。
  • 古代的路、州、縣三級,是如何劃分的?
    東漢的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轉變成州、郡、縣三級制。 在漫長的歷史沿革過程中,地方行政機構的組成層次曾出現過:郡縣或州縣兩級制;州、郡、縣,或路、府、縣,或道、府(州)、縣三級制;省、路、府、縣,或省、道、府、縣四級制。
  • 郡、路、衛、廳、盟……赤峰歷史上的行政名稱,你了解多少?
    赤峰市行政區劃圖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行政區域設置主要有州、郡、道、府、路、軍、監、省、司、衛、廳、縣等名稱作為一級地方行政區域的有:州、郡、道、路、省等各種建制。 州:州的名稱始建於《尚書·禹貢》,古代有禹治九州之說。九州指的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州。當時只是大約相指,界限並不十分清楚,可是後來人們常用九州作為中國的別稱延續至今。
  • 省之下,府之上,清朝承上啟下的「道」到底是不是行政區劃?
    明清之後,中國的行政區劃大體就是三級:「省(正式稱呼是布政使司)——府——縣」,通常一個人在報自己籍貫的時候會說「某某省某某府某某縣」;而科舉放榜的時候,往往連府這一級也省略不說,直接說「某某省某某縣」。
  • 宋朝行政區劃中的一個獨有現象——每個州府後面都加一個郡名
    這就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行政區劃:郡縣制度,這是一種二級行政區劃設置,到了西漢,首先考慮到秦朝的失敗,漢朝一定程度恢復了周朝的分封制,但郡縣制還是保留,漢朝的郡分的更細,而且漢朝版圖更大,漢朝有102個郡。
  • 了解一下——美國五十州及其行政區劃
    本文簡要介紹一下美國五十州的基本情況和美國的行政區劃。 美國行政區劃 美國實行州-縣-市三級行政制度,在市的下面則設有鎮級行政區和村。
  • 我國民族地區行政區劃的歷史變遷
    僚郡、俚郡之名首見於蕭齊時期,《南齊書·州郡志》記載了5個僚郡和1個俚郡,分別為東宕渠僚郡、越雋僚郡、沈黎僚郡、甘松僚郡、始平僚郡和吳春俚郡,前5個僚郡屬益州管轄,吳春俚郡歸越州管轄。這些地區為僚人、俚人聚居區,朝廷通過授予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名號,採取「以夷治夷」的方式,利用俚僚首領對這些地區實行間接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