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州、道、路、省——看我國古代地方一級行政區的變遷

2020-12-13 心向青史

在我國古代數千年的歷史上,以秦朝為界,之前為貴族世襲制,之後則為官僚任命制。

中央官職如此,地方官職亦如此。

我國古代在地方開始劃分行政區,始於春秋,在秦朝正式確立。

而春秋之前,我國並沒有關於地方行政區的劃分,商朝成為天下共主的方式是眾「方國」的臣服,周朝則對天下主動採用「封邦建國」的「封建制」。

春秋時期,秦、楚、齊、吳等國開始設立縣,秦國和晉國同時開始設立郡。

戰國時期,郡和縣的設置在各國中都開始存在,郡縣的長官由國君任命。

郡和縣最初並無統屬關係,縣在內地,郡在邊疆,至秦朝一統天下,遂確立了郡縣兩級制,以郡統縣。

郡便是我國第一個一級行政區

1、秦朝的郡縣制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分天下為36郡,至秦亡之時,增至48郡。

秦48郡

郡縣的長官郡守、縣令均由中央直接任免,郡縣制的確立,標誌著我國官僚體製取代了貴族世襲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理論上成為可能。

為什麼歐洲無法統一?歐洲的世襲制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中世紀的歐洲小國林立,王子、公主遍地,且標榜所謂的血統高貴,至今仍有許多國家保留王室。

中國則不同,改變出身的方式除了考試當官還能造反當皇帝,這在歐洲不可想像。

2、漢朝分天下為十三州

上古「九州」大約出自戰國人之手,我國古代其實從未有過九州的正式劃分。

漢朝建立後,最初沿襲秦制,同時實行郡國並行制,即郡和封國同時存在,全國有103個郡。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分天下為十三部分,每部設一刺史監察郡縣百官,即「刺史部」或「州部」。刺史部最初只是監察區,各州最初並無固定的治所,至東漢監察區逐漸變成了正式的行政區。

漢十三州

公元35年,光武帝時期十三州有了治所和僚屬,刺史也並成為郡縣的上司,州取代郡變成了一級行政區。東漢末年,為了鎮壓黃巾起義,漢朝在各州設立了州牧,州牧完全掌握一州軍政大權,黃巾起義是鎮壓了,但漢朝也因此分裂了。

3、隋朝改回郡縣制

漢亡之後,天下四分五裂,政權更迭不斷。

晉室南遷後,為了維繫故土之情,開始將北方的州郡名義上保留在南方,即「僑置州郡」,於是南北方設立的州越來越多。

西晉統一天下之時,全國有21州,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天下竟有300多個州,州的範圍連秦漢時期的郡都不如,行政區劃混亂之極。

公元589年,隋朝一統天下,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制,至隋煬帝,又將州改成了郡。

於是從秦始皇到隋煬帝,歷史轉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郡縣制。

4、唐朝分天下為十道

唐朝建立後,李淵將郡又改成了州,此時的天下有300多個州。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為了方便管理,李世民分天下為十道:即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

貞觀十道

每個道最初也是監察區,與漢武帝設立刺史目的相同,後來逐漸演變為行政區。

於是,地方行政區又變成了道——州——縣三級制。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李隆基又十道分為十五道。

開元十五道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道和節度使後來逐漸重疊,它們鎮壓了黃巢起義,最終也使大唐分崩離析。

5、宋朝分天下為26路

宋朝沿襲了唐制,地方同樣分為三級制,但趙光義將「道」改為了「路」,同時通過拆分各「路」,使天下從最初的15路增加到了26路。

宋朝的路

遼金與宋朝地方體制相似,只不過遼稱「道」,金稱「路」。

宋遼金時期,我國實際上是另一個大的南北朝,於是「道」和「路」急劇增加,這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如出一轍。

6、元朝分天下為11行省

公元1279年,忽必烈一統天下。

鑑於天下道、路行政區太多,元朝在腹裡設中書省直轄區,天下其餘地區設立11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

《元史.地理志一》:「(世祖)二十七年......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甘肅、曰云南、曰浙江、曰江西、曰湖廣、曰徵東,分鎮藩服。

元十一行省

徵東行省即今朝鮮。

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影響至今。

7、明朝十三布政使司和清朝十八省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北伐滅元。

同時,朱元璋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分天下為十三布政使司,俗稱省。

明朝地方為布政使司~州(府)~縣三級制。

公元1644年,清朝入關,明亡。

清承明制,在天下設十八省,但與明朝的三級制不同,清朝地方是四級制。

清朝將明朝在省內的監察區——道變成了真正的行政區,即省~道~府(州)~縣(州)四級。

總的來說,地方行政區劃在秦朝至隋朝之間是一個輪迴:郡縣——州郡縣——郡縣

而唐朝之後則不同,基本穩定在了「道州縣——路州縣——省州縣」的三級制。

而郡——州——道——路——省便是我國古代一級行政區的變遷。

相關焦點

  • 古代地方行政區劃中,省、道、路、府、州究竟如何區分?
    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地方行政機構有國、省、道、路、府、州、郡、縣等行政區劃名稱,從這些區劃名稱的出現和演變過程,可以大致看出地方行政體制的不斷完善的歷程。下面簡單說一說這些名稱的由來。國。乾元元年(758),唐王朝宣布廢除15道,但藩鎮割據勢力基本還是以原來道的政區範圍劃分勢力,道則成為地理區劃名稱,一直沿用到五代。宋代改道為路。從明中葉以後,道基本確定有固定的轄區,向地方行政區轉化的趨勢已經形成。清乾隆時,道成為省以下、府以上的固定行政區,或是專管某一方面的特別職官。
  • 古代的道、路、州、府等是什麼機構,從古代的行政區劃看王朝興衰
    在關於古代的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或見到路、州、道這樣的行政機構,以及刺史、州牧、採訪史、轉運使等官職,那麼這些名詞都代表什麼意思呢?這其實涉及到了古代的行政區劃制度。由於種種原因,我國歷史上的行政管理層級長期在二級制和三級制之間循環,而這種循環又與古代王朝的興衰息息相關。
  • 國、郡、縣、州、道、路、府、省、廳——概述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
    )——州/郡-縣(隋)——都督-州-縣(唐)——路-府/州/軍/監-縣/軍/監(宋)——行省-府/直隸州-散州/縣-縣(元)——承宣布政使司-直隸州/府-散州/縣-縣(明)——省-府/直隸州/直隸廳-散州/縣/散廳(清)。
  • 帶你了解一下省、路、州、郡、府、縣這些行政區劃名詞的淵源!
    我們在看歷史類的書籍文獻或資料時,經常碰到諸如州、道、路、府、郡、縣、刺史部、布政使司、省等等有關行政區劃的詞語,這些行政區劃稱呼產生於哪個朝代?產生的背景為何?具體管轄範圍是多大?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1、秦朝確立郡縣制。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2|地方行政區和地方官職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地方行政區和地方官職,會把古代地理、政治結合一起,大家記得收藏喔。中國古代地方制度可分為分封制、郡縣制、州郡制、道路制、行省制五個時期。其制度既相互繼承,又各有發展。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後,東漢朝廷派中央九卿出任各地州牧,集中一州所轄各郡之軍、財、民力鎮壓起義民眾。從此,州由中央監察區變為地方行政區,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治制度,各州均置行政機構和長史、司馬、諸校尉等官屬僚佐。由於州牧、刺史手握重兵,並以此為割據資本,使中央集權陷於瓦解,導致三國鼎立割據局面。
  • 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區變化淺談
    我國在殷代還沒有關於劃分地方行政區的記載,中央對直接統治區以外其它各個地方的管轄主要是通過對各個「方國」的臣服的方式進行的。唐代中央為了加強對大帝國的統治,感到直接指揮全國300多個州有困難,於是唐太宗時就將全國按山川形勢劃分為十個道,經常派官員到各道巡察,所以道就成為類似漢初刺史部那樣的監察區。也和漢代刺史部的發展一樣,到了中唐,十道增為十五道,每道有了固定治所、固定官員,安史之亂以後更增至四、五十個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級行政區。這樣,唐代就成了淮、州、縣的三級制。
  • 疆域遼闊的古代中國,不同朝代的行政區如何規劃?
    到東漢末年,改刺史為州牧,並給予民政、軍事大權,州遂成為位於郡之上的政區。從此,地方政區便由郡、縣兩級制變成了州、郡、縣三級制。隋文帝時,廢郡存州縣,隋煬帝又改州為郡,地方政區變為兩級制。唐太宗也效仿漢武帝,建立監察區。他依照唐王朝的地理形勢,把唐朝轄境分為十道。
  • 古代的路、州、縣三級,是如何劃分的?
    進入封建社會以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不僅表現為中央政權集中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且還表現在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由中央對地方的統屬關系所構成的行政組織形式,稱為郡縣制。西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同時又兼有封國制。郡國並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中央集權受到嚴重威脅。東漢的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轉變成州、郡、縣三級制。
  • 郡、路、衛、廳、盟……赤峰歷史上的行政名稱,你了解多少?
    作為一級地方行政區域的有:州、郡、道、路、省等各種建制。 州:州的名稱始建於《尚書·禹貢》,古代有禹治九州之說。九州指的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州。當時只是大約相指,界限並不十分清楚,可是後來人們常用九州作為中國的別稱延續至今。
  • 我國民族地區行政區劃的歷史變遷
    因此,本文通過追溯歷史上我國民族地區行政區劃的設置情況,對我國民族地區行政區劃的歷史變遷進行梳理,探討不同歷史時期民族地區行政區劃的設置特點及其成效。[2]96例如,秦伐西戎後設置了豲道(今武山縣)、狄道(今臨洮縣)等,其中豲道為豲戎人(西戎部族的一支)聚居的地方,狄道為狄人(也稱為翟人)聚居的地方,「道」名往往直接以少數民族的族稱命名。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朝在嶺南百越地區設置了桂林、南海、象三郡。嶺南百越地區是古代百越族群聚居之所,被統治者稱為「蠻夷」之地。
  •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層級演變示意圖
    來自:搜狐克莉奧 中國古代政區的演變 一、戰國秦漢時期的郡縣制漢武帝時,根據《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中有關「九州」的記載創立州制,在全國設立了冀、兗、青、揚、幽、並、荊、豫、徐、涼、益、朔方、交趾十三個州。另設司隸校尉部,管理畿輔及其附近地區。東漢時,省並朔方刺史部,改交州刺史部為交州,又為各刺史部設立固定的治所。當時十三州部共轄105個郡國。西晉時,州的建置又有增加。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全國有十九個州,轄173郡國。
  • 古代河南是哪裡?其實一開始不是指整個河南省,而是特指洛陽周邊
    洛陽不是郡的名稱,而是縣的名稱,當年河南郡下轄洛陽、河南(沒錯,河南也是縣名)等22個縣。但是因為洛陽這個地方太重要,後來成了古都,所以「洛陽」的名稱遠遠壓過了「河南」。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那河南府呢?河南府是唐朝開元元年(713年)時由洛州(河南郡)改河南府,屬都畿道。
  • 古代行政區劃界原則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先的各國變成了36郡,影響各郡疆界的人為障礙不復存在,因此各郡的劃界基本依自然障礙而定——專有名詞叫「隨山川形便」。 比如秦朝漢中郡的行政區劃就是漢中盆地,漢中盆地位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是一個狹長的槽形山間陷落盆地,將這個完整、獨立的地理單元劃為一個行政區,是「隨山川形便」原則的典型體現。又比如廬江郡,東有武夷山,西為羅霄山,南橫南嶺,北阻長江,山川江湖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也是「隨山川形便」原則的體現。
  • 中國地理歷史常識——中國古代地域的劃分和變遷
    不過從南北朝起,州的範圍漸漸地縮小了。在唐代,全國共有三百多個州,是行政區,宋元所謂州,則與唐代基本上一致。明清改州為府,只留少數直隸州直轄於省,散州隸屬於府。 國——國是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國的區域略等於郡,所以「郡國」連稱。
  • 世界省份最多的國家:面積僅為四川大小,卻分了77個省
    行政區劃歷朝歷代都在發生著變遷,縣一級行政單位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楚國,而直至秦朝的建立郡縣制的確立,縣制才開始被廣泛使用。再後來有漢魏兩晉南北朝的州郡時代,隋唐兩宋時期的道路時代。發展到元朝,出現了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繼而被明清兩朝所沿用,到今天中國依然保留著省制。
  • 日本面積不大,卻有47個一級行政區,我國是不是太少了
    日本是一個島國,面積37萬平方公裡,只有我國面積的二十五分之一。在行政區劃上,日本的一級行政區分都、府、道、縣四類。分別為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縣。都指的就是東京都,畢竟是日本的首都,地位比較特殊。道指的是北海道,這也是一個獨立的島嶼,也是日本面積最大的一個行政區。府有兩個,分別是大阪府和京都府,這兩個都是日本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大阪為日本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日本的工業中心。京都的地位類似於我國的西安,是日本的古都。
  • 中國古代歷史上地方行政機構的演變過程
    我國封建時代的早期,地方行政機構主要是郡和縣。郡,原是春秋末年各諸侯國設置在邊區的地方行政機關,地位本低於縣,後來邊地轄區不斷擴大,始成為縣上機構。
  • 深度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遷的一個基本路徑:使職差遣制
    董卓之亂後,州郡擁兵割據稱雄,有以將軍都督某州或兼督數州的稱號。曹丕即魏王位,將沿邊諸州分為五個都督區,吳、蜀也各在其邊境建立都督區。這樣,都督區(鎮)就逐漸成為在州之上的類似一級行政區劃的設置,都督成為該區域的軍政長官。晉惠帝後,都督例兼所駐州的刺史。
  • 秦漢時的河內郡,是如何逐步變成隋唐時懷州,以及明清懷慶府的?
    在這裡正是因為有著獨有的山脈、大河地形,成為了我國歷史上行政輪廓變化最小的區域,千百年來設置在這裡的無論是郡、路、府,其行政區域的輪廓相差不大,較為穩定。下面就看一下,這一區域在歷朝歷代中不同的名稱。由於這一帶有黃河的環抱,位於古代有三河」之說中的河內地區,因此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時,就在這裡設了「河內郡」,在接下來的兩漢及魏、西晉時均沿襲了這個設置。
  • 宋朝行政區劃中的一個獨有現象——每個州府後面都加一個郡名
    儘管東漢後來設立了州(原來只起監察作用的13個州成為正式的一級行政區),郡成為了二級行政區,但是郡一直還有,不過由於經歷了三國、東晉、南北朝等分裂割據局面,由於大量增分建制,州郡縣的數量均大大增加,最後全國出現了200多個州、600多個郡、1000多個縣,一州只有兩三個郡、一郡只有兩三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