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降溫,有些人可能發現,自己家裡的食用油「上了凍」,這本不是怪事。但是最近記者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一則消息,稱食用油上凍可以成為油質好壞的判斷標準。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今天,記者就這個問題諮詢了相關專家,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據微信朋友圈裡的消息稱,當氣溫降低時,有些食用油會凝結成白色固體,有些食用油卻依舊是清澄的金黃色,而這關係到油的純度。也就是說,如果油脂輕易凝結「上凍」,這種油就可能摻雜了其他的成分。對此,南通市質檢所食品分析專業博士邵彪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在冬天,食用油會出現結凍,這個是正常的物理現象。一般的植物油或者動物油,凝固的溫度和它其中所含的飽和性脂肪酸有關。飽和性脂肪酸含量越高,凝固溫度就越高。動物油,常溫下就會凝固;植物油中,比如棕櫚油、椰子油,20度就凝固了;如花生油、橄欖油在五度左右;大豆油、菜籽油在零下十度左右,會出現凝固的狀態。
也就是說食用油中飽和脂肪含量越高,該食用油就越容易凝結「上凍」,但這並不能說明食用油不純正,更不能輕易斷定它屬於劣質油。那麼,市民該如何辨別食用油的純度與優質呢?邵彪給市民支了個招兒。如果在夏天出現渾濁、凝固狀就不建議使用;在冬天的時候,花生油它的凝固點在五度左右,在零度的情況下,發現油依然澄清、透亮的話,要多留一個心眼,因為一些商販會在油裡面加入防凍劑或者抗凝劑,而這些抗凝劑是一種化學成分,使用過多會對人體有一定的危害;要看包裝上的標籤,大家關注配料表的順序,比如棕櫚油靠前的話,這個油質量就不是太好。
此外,市民在使用食用油時又該注意些什麼呢?南通市質檢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黃偉東提醒,不同的食用油由於其化學性質、所含營養成分不同,應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幾個油輪換著吃,因為油有的組成不一樣,這個脂肪酸高一點,那個脂肪酸高一點,輪換著吃可能均衡一點;第二個油的烹調方式要改變,不能溫度加的很高,再把蔬菜放進去,這樣就會損失大量的大豆油或者菜籽油;一個人一天的食用油在20克左右。
另外,黃偉東還提醒廣大市民,反覆煎炸的油危害甚至超過「地溝油」。研究表明,吃這種多次加熱的油,會增加患很多疾病的危險,比如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壓、膽囊炎、胃病、肥胖,甚至可能增加心臟病和多種癌症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