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的冷知識:植物油發朦「凍」態為何有不同,都能放心吃嗎?

2020-12-17 騰訊網

每逢冬季溫度降低時,家裡的食用油就來「凍」態了:有的出現絮狀物,有的出現一些顆粒,有的變成了固態的白色膏狀,要倒出來都有困難;不禁懷疑是不是買到了有質量問題的油。

實際上,大可不必擔心!如同水在0攝氏度下會結成冰一樣,這些都是食用油在低溫下出現的物理現象,並不會影響或改變油的品質,不影響食用。

你知道嗎?食用油從澄清透明轉為發朦、結晶甚至凍結,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食用油主要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結合形成的甘油三酯,不同的油組成結構不同,如果油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越高,低溫條件下就越容易發朦、結凍。

動物油的飽和脂肪相對來說更高,家庭中燉的肉類,放涼後表面就會凝結,就是這個原因。

日常的植物油中,稻米油、花生油比較容易發朦,而菜籽油最抗凍。

其次,食用油中含有其它微量成分,如蠟質、谷維素、植物甾醇等,這些成分在較低溫度下會緩慢結晶析出,影響油品的透明度,使油品出現發朦現象,甚至出現絮凝狀沉澱物。

蠟質是植物天然成分,對人體無害;而谷維素、植物甾醇等都是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營養素。

通常情況下:

棕櫚油、花生油、棉籽油等在冬季會發生結晶析出或完全凍結;

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一般在室溫4-10℃時,不會發朦;但如果在更低溫度條件下長期存放,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也會出現發朦或凝固現象。

對於食用植物調和油,如果配方中有容易凝固的植物油,如花生油、棕櫚油、棉籽油,那麼這種調和油在溫度較低時就容易出現發朦、結晶或凍結現象。

另外,影響食用油發朦、結凍的因素還有原料產地、品種、加工工藝及儲存環境、存放時間等。

幾個常見問題:

問題一為什麼有的油發朦,有的油呈現棉絮狀,有的出現顆粒狀,有的又是沉澱呢?

低溫下,食用油之所以會出現不同的「凍」態,是因為影響油脂結晶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

油種不同、結晶物質不同、降溫速度不同、環境溫度不同、油脂受到的震蕩程度不同等,從而造成的晶體大小、結構不同。

這種外觀的變化只表明油脂結晶的程度,並沒有本質的差別。

如菜油、花生油、調和油在溫度

豆油在0℃下靜置超過30小時,就會出現結凍現象,如降溫過程反覆且有一定震蕩時,也會出現沉澱現象。結凍後的豆油如溫度回升,會逐漸融化成顆粒狀晶體。

問題二、為什麼同樣是豆油,有的已經結凍而有的還沒有呢?

油脂發朦結凍是液態向固態變化的結晶過程。同樣是豆油,因為產地不同,脂肪酸組成、分子結構存在較大的差別,在結晶過程中,有的易形成晶核,結晶速度快;而有的則不易形成晶核,結晶速度慢。

不同品牌的豆油,精煉程度、加工工藝、儲存環境各不相同,這些差別直接影響了結晶的速度和晶體的大小,從而導致即便是同一種油,抗凍性也會有所不同。

問題三:為什麼同一生產日期同一箱油中,有的已經發朦結凍了,而有的還沒有呢?

油脂結晶過程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肉眼看上去相同的兩桶油,因為成分細小差異、無法控制和記錄的環境因素等,可能出現不同狀態。

例如將相同的兩瓶水放入冰箱冷凍,在較短的結晶瞬間,兩瓶水的結晶速率也不是一模一樣。

同批次食用油產品結晶過程也會產生差異,有的會先發朦結凍,而有的會遲一些。如果持續地、長時間地將植物油儲存於特定低溫下,最終都會發朦,並不是越早發朦的油質量越差。

總之,低溫下食用油發朦凝固是正常的物理現象,其本身品質、成分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味道也不會改變。只要適當溫熱,食用油會自然融化,恢復成液態,可以放心食用。

整編:oilcn油訊

—END—

相關焦點

  • 肆拾玖坊冷榨花生油發朦「凍」態為何有不同,都能放心吃嗎?
    每逢冬季溫度降低時,家裡的肆拾玖坊冷榨花生油就來「凍」態了:有的出現絮狀物,有的出現一些顆粒,有的變成了固態的白色膏狀,要倒出來都有困難;不禁懷疑是不是買到了有質量問題的油。實際上,大可不必擔心!如同水在0攝氏度下會結成冰一樣,這些都是肆拾玖坊冷榨花生油在低溫下出現的物理現象,並不會影響或改變油的品質,不影響食用。你知道嗎?
  • 食用油「上凍」能吃嗎 南通專家來解疑
    全城降溫,有些人可能發現,自己家裡的食用油「上了凍」,這本不是怪事。但是最近記者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一則消息,稱食用油上凍可以成為油質好壞的判斷標準。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今天,記者就這個問題諮詢了相關專家,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 食用油凍住了是正常現象 它們的凝固點是多少?
    即便如此,還是有讀者反映,食用油被凍住了——天氣冷時,油罐底部沉積一堆白花花的東西,有的甚至整瓶油都變得黏稠,要倒出來都有困難。對食品問題的戒心馬上引發的一個疑問就是:這是食用油油品有問題嗎?糧油業權威人士以及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給我們解釋,只要是從正規渠道購買的,食品油凝結的現象大部分是正常的,並不影響食用。食用油在冬天裡為什麼會發朦甚至被凍住?
  • 植物油會致癌?食用油應該這麼吃!
    植物油會致癌?食用油應該這麼吃!如今,植物油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另外還有一些比較小眾的如橄欖油、茶籽油和小麥胚芽油等,使我們在挑選時感到眼花繚亂,無從下手。也有人稱「橄欖油最健康、植物油會致癌、亞麻籽油營養最豐富……」,可見食用油的挑選也是有門道的,那麼到底要怎麼吃才會更健康呢?
  • 白花花的膏狀油還能吃嗎
    問題是,凍結後的食用油看起來渾濁,不但分層嚴重,還夾雜著棉絮狀的東西,這難免讓人懷疑油品的質量有問題。  昨天,記者走訪了吉楊路上的一家糧油店,發現某品牌的菜子油出現了白色凝固狀現象。包裝上的配料表顯示,成品中有棕櫚油、大豆油、菜子油、食品添加劑。而在某家大型超市,貨架上的菜子油沒有出現凍結現象。  「超市內有空調供暖,溫度較高,食用油不會凍結。
  • 超市的凍雞腿從何而來?為啥這麼便宜?能放心吃嗎?銷售員說漏嘴
    隨著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飲食方面也是越來越注重了,平常買的都是些吃了對咱身體有好處的食物,像肉類那些的,如今的肉價都不是很貴了,隨隨便便就能買來吃呢,不像以前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吃得到,其中,雞肉應該是大家經常買的吧,像現代人不論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都特別愛吃雞呢。
  • 冷凍肉和凍鮮肉,有啥營養區別?能放心吃嗎?
    畢竟小時候有過幾個月才吃1次肉的生活,肉貴點,正好少吃,就當是在幫助咱們控制膽固醇啦。再往高尚的方面想,大家都少吃肉,環保就會有大進步。但是,家裡有孩子就麻煩啦,那些新人類是吃著肉喝著奶長大的,沒肉,娃們的胃腸和心理都承受不了。那麼,問題來啦,現在推出的冷凍肉,有啥營養區別?能放心吃嗎?咱們現在來解析。肉,根據儲藏方式的不同,大體為2大類,鮮肉和凍肉。
  • 食用油結凍後還能吃嗎
    前不久,家住奉賢的孫大媽驚奇地發現,她購買的小包裝食用油竟然全部結凍了。結凍後的食用油看起來顏色非常渾濁,還夾雜著棉絮一樣的東西,根本倒不出來。孫大媽這下可急壞了,她拿著油桶跑到商場問營業員:這油還能吃嗎?   近來天氣寒冷,有很多消費者碰到了和孫大媽一樣的難題。
  • 同樣是凍冰塊,為何自己凍的是白色,麥當勞是透明的?看完長知識
    夏天來了,又到了吃冰涼食物的季節,雖然還沒有買雪糕,但冰箱裡已經凍上了冰塊,這樣回家後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飲料了,特別的冰涼爽口,真是過癮,凍冰塊的方法非常的簡單,把水添加到模具裡面,然後放到冰箱的冷凍層,不到兩個小時冰塊就有了,不過同樣是凍冰塊,為何自己凍的是白色,麥當勞是透明的?
  • 不同種類的食用油有什麼區別?一篇文章全面了解!
    但市面上的食用油這麼多你知道哪種類型更適合你嗎? 橄欖油橄欖油在地中海沿岸國家有幾千年的歷史,在西方被譽為「液體黃金」,「植物油皇后」,「地中海甘露」,原因就在於其極佳的天然保健功效,美容功效和理想的烹調用途。
  • 【科普小課堂】多吃菠菜能補鐵?用植物油做飯會致癌?真相是……
    多吃菠菜能補鐵? 有傳言稱,菠菜含鐵量很高,多吃可以補鐵。那麼,這是真的嗎? 用植物油做飯會致癌? 有傳言稱,用植物油做飯可釋放出引發癌症的化學毒素。這是真的嗎?
  • 植物油炒菜會致癌,植物油還能吃嗎?
    英國專家研究發現「用植物油煎炸食物會釋放與癌症相關致癌物」,增加疾病發展的風險。這一新聞讓國內很多人犯難了,比較中國人常用的食用油都是花生油、大豆油等植物油為主,因此我們到底還能吃什麼?英國研究發現植物油致癌英國科學家稱,用玉米油或葵花籽油等植物油加熱做飯時,會產生大量醛類化合物。植物油產生的醛類物質比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每日安全限量標準多100到200倍,這可能導致癌症、心臟疾病以及痴呆等多種病症。
  • 「凍雞腿」都從哪來的,為何那麼便宜?能經常吃嗎?銷售員說漏嘴
    這麼便宜的凍雞腿能常吃嗎?我們先來看看凍雞腿的來源。買過凍雞腿的朋友都知道,凍雞腿的個頭比整隻雞上面的大很多。這就是很多人不敢買凍雞腿的原因。對於這些我們平時喜歡吃的凍肉和雞鴨配餐,它的來源只有兩種。一種來自國內大型家禽養殖場。這些養殖場會提前聯繫各種收穫攤位超市籤訂合同,按照這些超市或商場的要求銷售整隻雞。
  • 植物油真的健康嗎?長期食用植物油,有什麼危害?
    在高溫油和各種配料的作用下,幻化出各種不同的香味來,整個樓道都是香的……如果不高溫燒油,那種濃香感就會缺失,總感覺少點什麼味道。對炒菜油的依賴,也促使市場上出現了各種包裝、大小、色澤不同的油類產品。你可能好奇,為什麼好好的植物油,跟「工業」2個字會產生聯繫,這與此類油脂的特性,以及加工方式都有著莫大關係:相關閱讀→拋棄動物油,改吃植物油|營養學的大慘案→穩定性極差,更易氧化所有的脂肪都含有飽和脂肪酸、單不
  • 每天吃的食用油,您吃對了嗎?
    我們日常生活中烹飪食用油可分為植物油和動物油。常見的植物油有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菜籽油、芝麻油、玉米油、橄欖油等。常見的動物油有豬油、牛油、羊油、魚油等。動物油脂所含脂肪酸比例與植物油不同,其飽和脂肪酸含量相對較高,在常溫下一般呈固態,過多食用容易引起血脂升高、脂肪肝、動脈硬化、肥胖等。當膳食中有一定量的動物性食品供給時,烹調中應儘量少用或不用動物油為好。植物油中一般含有80%-90%的不飽和脂肪酸,並富含維生素E,消化吸收率要高於動物油。
  • 超市裡賣「凍雞小腿」能不能經常吃,對身體有影響嗎?
    關於冷凍的雞腿或者雞翅、雞胸也好,很多人都有疑問,「怎麼雞腿這麼多,哪裡來的,能吃嗎?」「經常吃會對身體產生什麼影響嗎?」其實這大可放心,冷凍的雞腿是經過嚴格檢疫雞屠宰後,將雞翅、雞腿、雞胸、雞心等分別進行分割,然後快速降溫使其凍結,置於-18℃~-35℃條件下儲存。變成了我們經常見到的冷凍雞腿、冷凍雞翅等。
  • 食用油的5個小知識,幫你選擇更好選擇食用油,攝入營養更均衡
    對於中國美食來說,有絕大部分的菜餚的製作都是離不開油的,我們也每天都在使用食用油。而對於食用油的使用和選擇來說,也是有很多的講究的,下面詳細給你說說關於食用油的小知識。關於食用油的分類其實雖然在市面上看到有著千種萬種的食用油,但歸根到底,食用油是分為兩大類。有豬油、魚油、牛油、鴨油為代表的動物油。還有菜籽油、花生油、橄欖油、大豆油為代表的植物油。
  • 超市裡賣的「凍雞翅」能放心吃嗎?這4個小細節,許多人沒注意
    豬肉經歷過瘋漲,相比大家也是常常為了吃肉十分苦惱,而豬肉吃不起,吃點別的肉來解解饞總是可以的吧?因此雞肉就成為比較便宜划算的代替品,而超市裡就經常會有一些冰凍的小雞翅,平時我們做可樂雞翅,或者是外出燒烤野炊的時候,就都會買上一些雞翅,那麼這些雞翅真的都能放心吃嗎?
  • 美味健康從油開始 食用油級別越高越有營養嗎
    究竟吃哪種油才好?「只要是符合國家標準的,都可以放心選購。」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的觀點是,不能簡單地說哪種油好、哪種油差。每種油都有自己的營養特點,比如大豆油富含多種優質磷脂,玉米油富含維生素E,米糠油富含谷維素、甾醇,花生油含白藜蘆醇,芝麻油富含芝麻酚,葵花籽油含維生素E、胡蘿蔔素等營養成分,各有功效。「提倡的吃法是食用多種油品,不要太單一。」
  • 都說橄欖油更健康,事實真的如此嗎?食用油的選用很重要
    現在的超市中有著琳琅滿目的食用油,不同的廠家、不同的原料、不同的規格,令人眼花繚亂。最近網絡上流傳著「橄欖油更健康、自榨油更安全」等說法,令大家一時難以判斷,那麼,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下面就和亮健好藥君一起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