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歐亞鐵路改變世界運行方式!

2020-12-17 環球網

美國《福布斯》3月23日文章,原題:中歐鐵路背後潛藏的經濟學理由如今已是2018年,跨歐亞鐵路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中國、中亞、中東和歐洲每年都有新城市加入該鐵路網——現在超過60個城市,車次和貨運量更是成倍增長。不過,運行這條跨洲鐵路背後的經濟學理由常遭質疑。一些分析人士用一分一釐的盈虧標準來衡量其現在和將來的可行性,因而經常得出偏頗的結論。

跨歐亞鐵路是在華跨國公司出於純商業原因啟動的。當時中國尚未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些列車也無關中國的軟實力和政治——有些人可能說,這是北京的「新大熊貓」。本世紀頭10年中期,企業開始把生產向中國內陸城市轉移時,發現面臨物流困境:是把產品向東運輸1000多公裡到海港,然後又向西運輸?還是依靠昂貴空運?抑或用其他方案?其他辦法很快出現,這就是鐵路。

如果我們注意中歐出發的車次最多的跨歐亞列車,往往會發現它們很多來自高科技(或其他)產業區。這些列車把重慶、成都和鄭州等眾多城市——中國製造業帝國的新動脈——與杜伊斯堡、漢堡和華沙等歐洲的工業巨頭相連。這些地方的工業品,如重量大、價值高的電子和機械產品正適合鐵路貨運。

換言之,這些貨列本來就不是為把英國軟飲料運往中國開通的。批評者稱,跨歐亞鐵路只運了中歐間貨流量的極小部分。可這些鐵路本來就並非與海運或空運競爭,而是起到補充作用。

目前階段,若一分一釐地從盈虧角度衡量新絲路項目,那就錯了。這些項目多數不是為短期盈利,甚至不是為盈利,而是為未來發展搭設平臺。它們為偏遠地區提供發展新經濟的機遇,有時還改變這些地方既有的經濟模式。

不妨稱之為以運輸為導向的發展,這是從古至今多數人類經濟和文化中心建成的方式,也是新絲路發展背後的一個動力。在遠離海洋之地,如哈薩克斯坦、亞塞拜然、東歐和中國西部邊陲,已出現一大批物流區。目標不僅是讓這些列車通過,還有停靠和重組合併,最好地激發當地製造業和分銷潛力。理論上,這能刺激新商業和居民區的出現。

新絲路將改變我們對世界運行方式的既有看法。我們看到,傳統上以資源開發為基礎的經濟體逐漸轉變成為交通樞紐,人跡罕至的窮鄉僻壤成為地區製造業中心,從前無關緊要的中等城市觸發高科技創新和消費。我承認,這一切聽起來匪夷所思,但這恰恰是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那些隆隆跨越歐亞大陸的列車是故事的重頭戲。(作者韋德·謝潑德,喬恆譯)

相關焦點

  • 美媒稱非洲人興高採烈搭上「中國列車」:中國改變非洲
    參考消息網2月10日報導 美媒稱,上個月,一趟上午10點24分發自吉布地首都的火車引來了非洲之角一些最重要的人物。在部落歌手合唱隊的小夜曲聲中,非洲領導人、歐洲外交官和流行偶像們簇擁著走上新建火車站的臺階,並且幾乎互相推搡著擠入全新的、有空調的車廂,乘坐了這趟首次運行的旅客列車。
  • 俄美日都想介入 多國看好歐亞大鐵路
    一條全新鐵路連接歐洲中國  8月7日,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在慶祝哈鐵路運行100周年的講話中明確表示:「我們馬上就要著手鋪設一條橫穿哈薩克斯坦全境、連接中國與歐洲的歐亞鐵路,這將是一條符合國際標準的全新的鐵路。這條鐵路的建成,不僅會給哈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將加強哈薩克斯坦作為歐亞運輸走廊樞紐的地位。」
  • 我國第一鐵路長隧運營 歐亞大陸橋消除瓶頸(圖)
    我國第一鐵路長隧——烏鞘嶺特長隧道開通運營  歐亞大陸橋「瓶頸」變通途  本報記者 歐陽潔 李戰吉  8月23日,我國第一鐵路長隧——全長20.05公裡的烏鞘嶺特長隧道雙線開通運營,標誌著長222.91公裡的蘭新鐵路蘭(蘭州西)武(武威南
  • 鐵路時評:鐵路國際旅遊專列 打造火車旅行新方式
    ,滿足旅遊市場不同需求,上海鐵路部門將於今年7月首次在華東地區推出「新東方快車」——歐亞六國專列旅遊線路。(中國網4月10日)每年鐵路部門針對不同季節開行的旅遊專列並不少,有長短途線路、特色線路供不同層次人群選擇。國際線路如往越南、朝鮮、俄羅斯、蒙古國間的列車每周開行,有圖定時刻。乘坐火車旅行,時間雖然有點久,比較適合假期長的人。據了解,上海鐵路部門將在7月推出歐亞六國專線旅遊,打破了傳統的旅行方式,融合現代文化氣息,讓整個旅途更愜意,更值得體驗。
  • 外媒:歐亞洲際高鐵改變地緣政治
    文章稱,英國地理學家、地緣政治學家哈爾福德·約翰·麥金德曾提出「陸心說」,首次以全球戰略觀念分析世界政治力量。根據該理論,控制海路並不足以控制世界,如要控制世界,必須控制自然資源豐富、海路難以到達的廣袤陸地,而他認為歐亞大陸正是地球的核心,即所謂的「陸心」。
  • 朝鮮「放」韓國加入鐵路合作組織,歐亞鐵路有望東延?
    【文/觀察者網 李煥宇】在經過3年的努力之後,韓國終於在今年的6月7日成為包括中國、俄羅斯、朝鮮在內的鐵路合作組織的正式成員國。 這個組織由東歐和亞洲的28個歐亞鐵路沿線國家組成,此前由於朝鮮的堅決反對韓國一直未能加入。
  • 鐵路貨運中心將為歐亞班列提供強力支撐
    隨著歐亞班列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越來越廣,與歐洲多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2019年1月濟南開通經二連浩特至莫斯科的歐亞班列,4月又開通至白俄羅斯明斯克的線路,8月濟南再開通至匈牙利布達佩斯的新線路,在這短短半年多的時間裡,濟南歐亞班列直通歐洲腹地,總線路持續增加,輻射範圍從8個國家增至12個國家,是山東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有效載體。據最新統計,濟南歐亞班列 9月開行數量突破100列,同比增長接近400%,提前4個月完成全年任務。
  • 中國首個橫跨「歐亞大陸橋」貨櫃專列正式運行
    新華網呼和浩特11月2日電(記者丁銘)中國呼和浩特鐵路局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集團公司2日宣布,經過一年多的試運行,中國第一個橫跨「歐亞大陸橋」的國際貨櫃專列已正式開行。  這列被命名為「如意號」的國際貨櫃專列,共裝有100個國際標準貨櫃,運行路線由呼和浩特至法蘭克福,橫跨「歐亞大陸橋」沿線的6個國家,運輸周期約15天,運輸全程上萬公裡,是目前國際鐵路貨櫃聯運營運裡程最長的線路之一。  據呼和浩特鐵路局外經集團公司總經理楊俊傑介紹,「歐亞大陸橋」是指連接遠東地區港口和荷蘭鹿特丹港的鐵路運輸線。
  • 美媒:中國這項科技一旦成熟,將改變世界格局,馬雲預言成真?
    我們身邊也到處可見馬雲創立的成果,他直接影響並且改變了社會的消費方式。這些年來,支付寶的出現,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支付方式,逐漸深入滲透到我們生活中。而馬雲很早就表明新的支付方式即將崛起!美媒:中國這項科技一旦成熟,將改變世界格局,馬雲預言成真?其實生活中也已經逐漸出現了幾種新的支付方式。
  • 美華媒:中俄建歐亞高鐵 復興絲綢之路
    美國《僑報》10月15日文章,原題:中俄建歐亞高鐵,復興絲綢之路有「超級推銷員」之稱的中國總理李克強近日訪問俄羅斯,經貿大單自是少不了的。諸多協議中,中國高鐵在俄羅斯的實質性邁進引人矚目。而在一個大陸的內部享有這種成本和線路優勢的運輸方式便是鐵路。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早在上世紀初就強調了鐵路在歐亞大陸腹地的重要作用。目前聯結亞歐大陸的三條運輸線路,一個標準貨櫃的運費分別是:海運1500美元,俄羅斯連接歐亞東西的西伯利亞大鐵路2000美元(約合12252元人民幣),通過中國新疆的第二亞歐大陸橋鐵路3000美元(約合18378元人民幣)。
  • 中國——世界高速鐵路的「聖城」
    英國鐵路技術網稱,中國的高鐵技術無可爭議。自2003年進入市場以來,中國高鐵迅速發展。中國成為世界高速鐵路的「聖城」。世界銀行近日發布的《中國的高速鐵路發展》報告指出,自2008年以來,中國高鐵營業裡程已超過2.9萬公裡,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高鐵營業裡程的總和。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累計運輸旅客超過100億人次。時隔5年,世界銀行再次向世界宣介中國高鐵的成功。
  • 歐亞班列:一列載著希望的列車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持續蔓延,給全球經濟社會造成了重大衝擊,國鐵集團秉承「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理念,迅速轉變思路,憑藉自身運輸優勢,在「一帶一路」大動脈上,跑出了一條推動各國經濟復甦、互利共贏的新發展道路。共抗疫情,歐亞班列依靠「一帶一路」連接起中國與世界的守望相助。
  • 頭條 德媒:中歐貨運列車15天橫跨亞歐大陸 效益越來越好
    鐵路運輸要比空運廉價75%,空運可以節省時間,從中國飛到歐洲不到10個小時。大型貨櫃輪是最廉價的運輸方式,它承擔了大部分從遠東到歐洲的海運,但也是最耗時的。門對門的東西方貨運列車比海運快一倍。列車在14到16天之間行駛1萬到1.2萬公裡。
  •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正在改變歐亞大陸
    圖為海運港口貨櫃碼頭  例如,中國助建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至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的高速鐵路,替代百多年歷史的老鐵路。八成半建設經費由中國貸款支付,對西巴爾幹地區是一個大的發展。  匈塞高速鐵路之外,中國在希臘的發展,使南北行的巴爾幹絲路開始成形。結果是歐盟大為緊張,匆忙地向西巴爾幹地區各國提供33億歐元緊急援助。更公開宣稱會有更多資助,也重啟阿爾巴尼亞和北馬其頓加入歐盟的談判,企圖用這些措施利誘各國歸附,以抗衡它們對中國的向心力。姑勿論政治意圖如何,中國的匈塞高速鐵路等項目刺激起歐盟的競爭,對西巴爾幹地區絕對是好事,而非壞事。
  • 陝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到西安歐亞學院進行MOOC課程學習交流
    陝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到西安歐亞學院進行通識教育學院各級領導的支持下,由復旦、北大等29所高校開發與智慧樹合作的MOOC教學方式成功引入西安歐亞學院思政部《思修與法基》課程。
  • 「歐亞大陸經濟帶」的想像空間
    只要抬眼看一下地圖就會明白,上合組織正式成員國國土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裡,佔亞歐大陸的60%,人口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加上觀察國、對話國等在內,涵蓋整個歐亞大陸腹地所有區域。    如果這一地區能夠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極」,所謂「後金融危機時代」有可能很快成為過去時。    不論俄羅斯還是中國,都在強調貿易、投資、能源合作的意義。
  • 德國歐亞鐵路試運行 北京至漢堡僅需20天
    20天環繞地球半周:中國的貨物將從鐵路運往德國列車到站後專家將對行程進行分析環球時報•環球網消息:未來中國的貨物有望在20天內通過鐵路運送到德國。而海路需要40天的時間。目前該段鐵路已經進入試運行階段,途徑6個國家。據德國《德國之聲》1月10日文章報導,周三(2008-1-09)德國鐵路的一列試運行列車從北京出發,駛向漢堡。列車經過北京、蒙古、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最終到達易北河,全程10000公裡,行程將近20天。德意志聯邦鐵路股份公司董事長梅多恩親自送這列火車上路。
  • 非洲首條電氣化鐵路通車 美媒:中國援建助非洲發展
    參考消息網10月5日報導 美媒稱,整潔的白色火車駛過衣索比亞的鄉村丘陵地帶,這是近十年第一次有火車行駛在這條路線上。這列中國製造的全新電氣化火車與它經過的馬車、牛拉犁、成群結隊的好奇的鄉村兒童形成了鮮明對比。
  • 鐵路部門再出免費退票措施,臨沂火車站和高鐵北站正常運行
    為落實國務院2020年春節假期延長安排,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決定,自2020年1月28日0時起,此前在車站、12306網站等各渠道,已購買的全國鐵路火車票,旅客自願改變行程需退票的,鐵路部門均不收取退票手續費,購買鐵路乘意險的一同辦理。
  • 西媒:疫情改變城市交通 騎車或成主要出行方式
    原標題:西媒:疫情改變城市交通 騎車或成主要出行方式參考消息網5月5日報導西媒稱,新冠病毒疫情帶來的改變將迫使人們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同時將使出行方式出現重大變化。安納亞指出,這場公共衛生危機為改變出行方式打開了一扇門。來自世界各地的城市規劃專家一致呼籲採取戰術性的城市規劃方式,為行人和自行車提供更多活動空間,並改善公共運輸基礎設施。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防止私家車使用量激增導致環境持續惡化。報導稱,世界各地的多座城市已提出臨時計劃,以期擴建人行道並設立自行車專用道。騎自行車是一種安全且高效的替代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