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講究信用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一種極強的信任感,即使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也都彼此相互信任,也正是這種信任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日本的民宿到了晚上大門也可以不用關,陽臺上沒有安裝任何防盜措施,去酒店預定不用提前支付押金,也沒有查房這一說,住完直接離開,酒店對顧客給予充分的信任。
在日本的公寓住宅中,每戶之間的陽臺只有一層幾釐米厚的隔板,用腳輕輕一踢就會斷開。
無需擔心鄰居會潛入自己家裡偷東西,之所以這麼設計,是為了方便人們在發生地震、火災等災害時逃生和避難。這是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礎上的設計,讓生活成本降低了很多。
去過日本旅遊的朋友即使丟了東西也不用著急,只要原路返回尋找或者詢問附近的失物招領處,幾乎都可以找得到,日本人撿到東西首先想到的是交到失物招領處或者相關負責人,並不會佔為己有,日本是個拾金不昧大國,2019年光東京撿到現金並上交的金額就有38億日元。
再有在大阪附近的一個小村的汽車站附近,放著一袋一袋的新鮮蔬菜,旁邊一塊破木條上註明100日元一袋,無人值守,全憑顧客自覺把錢放到一個類似儲蓄罐的盒子裡。
有個留學生剛到日本留學生,日本老師要求所有留學時提交日本語能力證書,根據語言能力劃分每個人的選課範圍。但大多數留學生都沒有帶,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老師讓大家自行填表登記每個人的語言等級,並以此為最終選課的依據,也就是充分信任大家所匯報的信息,最後大家都順利的完成了選課。這個事情讓糰子也對日本人對於人的這種信任感震驚了。
但是若人和人之間如果能做到相互信任,守住「契約精神」的底線,這個社會也將變得更加有秩序,更加有效率。像芝麻分這樣的事物在日本就沒有發展的土壤,沒有必要也涉嫌侵犯隱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經濟學家肯尼思·阿羅曾說過:「信任是社會系統的重要潤滑劑。它們提高社會系統的效率,使得你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但是它們不是在公開市場可以買到的。」
那麼為什麼日本人社會可以構建如此相互之間的信任體系呢?
日本也是受到儒家文明影響的國家,自然跟中國有許多相同的價值觀。
但中國人過去是以「宗族」為單位的社會團體。好比你現在你開始做微商,你也一定會先從親戚著手,你很難去影響一個沒有關係的外部陌生人。
所以在中國做生意講要講「關係」,最近的關係就是你的家庭成員了,所謂的「社交電商」,都是基於你的熟人關係鏈才能運轉,願意相信你,才會去購買。
雖然日本也是儒家社會,但是日本的「家」與中國人的「家」是不同的:日本人的家通常更是一個組織,其成員之間並不一定是依賴於血緣關係的。
其次,在比家庭更大一些的社會群體中,與中國的宗族相對應,日本又稱為「dozoku」的「氏族」,非常明顯的差別是這種氏族不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它們是建立在戰國時代人們自發負擔起的相互責任的基礎上的。
比如,武士為農民提供保護,使他們不受強盜的掠奪,而作為回報,武士可以獲得農民提供的一份收成,而大名和武士間也存在類似的封建責任關係。
由於這相互責任不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而更像一種內化了的義務,甚至帶有「契約」的特點。
此外日本社會還流行著一種家庭式社團,社團的領導人被稱為稱為「iemoto」 即「家元」。
這種家庭式的社團在傳統工藝和藝術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劍術、茶道、歌舞伎、插花等……社團成員間沒有親屬關係,但是他們的行為卻像親人,師傅扮演的是父親的角色,徒弟扮演的是孩子的角色。
以上的氏族與家庭式社團可以說明,日本人不會像中國人只有自己人才會存在高度信任度,相反,他們有著互相擔負責任和合作的傳統,發展出許多非血緣關係的社會組織,整個社會之間的信任度更高。
在引入中國儒家文化時,日本對儒家文化做了修改,他們最為強調的是「忠」,而我們是是「孝」, 假如遇到父親偷羊的問題,日本是鼓勵孩子舉報父親,這是對於大名的忠誠戰勝了對家庭的忠誠,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很難理解,換我們的話「上陣父子兵」沒問題。
武士道精神也是同樣強調一個忠,電影《紫日》裡,日本人面對二戰戰敗的反應是集體自殺,其實這就是日本「忠誠」的意識深入人心的體現。這種忠誠,就使得公民意識和民族主義在日本更為發達,家庭力量的弱小,個人從屬於天皇為首的社會大家庭,人們對它產生了道德責任和感情,在同一個大家庭下,人們相互間的信任意識很高。
64%的求職者還是傾向於在一個公司幹到底
日本信任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就是日本企業獨有的「終身僱傭制」,雖然近年包括豐田等一些日企也在摒棄「終身僱傭制」, 認為其與強調競爭和淘汰的現代企業文化顯得格格不入,但是它的確在日本實施得非常順利並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換句話說,正是日本企業裡員工和僱主間如同親人一般的信任關係,使得日本企業能夠按照這樣特別的形式運作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與我們相比,中國企業優秀的員工更願意經常跳槽實現人往高處走,要麼自立山頭,所以經常當員工掌握了獨有資源就自己幹了,比如外貿行業,所以老闆也是各種防備,甚至可能他自己當年也是那麼「背叛」過來的。
中國人際間的信任關係顯示出對「圈內人」信任度高,對「圈外人」信任度低的特徵,這個圈子,最具體的就是家庭,這是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強調「孝」與家庭本位主義有著極大的關係,導致中國社會信任度較低,對於陌生人更傾向於不信任,從而導致了商業溝通成本巨大。
而在日本社會,家庭關係弱化且規模小,以及傳統形成的人們之間的「雙向責任關係」,使得日本的非血緣組織發達,人際間信任的傳統深厚,企業與個人、國家與個人之間類似家庭的高度的信任和依賴,降低了溝通的成本,提高了效率,有利於企業的競爭力提高,並且促成了日本人民的民族主義和公民意識更為強烈的特點。
信任文化對於社會和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一個充滿信任的社會中,你會生活得更為安全、更為輕鬆,並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大的發展信心。據說美國的政府運作成本大約是佔財政收入的9.9%左右,歐盟國家平均佔5%左右,而日本在發達國家裡面比重最少,僅佔財政收入的2.8%左右。
這段時間受疫情影響,日本政府連番出臺的扶持金,在日的不少創業朋友也陸陸續續的收到了,能兌現政策承諾的政府自然也是受人尊重。也因此這樣,世界其他的國家也樂於跟日本打交道,外國的企業也願意與日本企業做生意,本國的國民樂於購買國產品……日本的製品也暢銷於世界,這或許就是信任帶來的力量給日本創造了大量的經濟發展。
-END-
【版權與免責聲明】如發現內容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相關信息,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本站內容除非註明原創,否則均為網友轉載,涉及言論、版權與本站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