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個星標吧朋友們
我們之間,就差一個置頂星標
朋友們,喝過星巴克嗎?
那你是否知道,這個品牌最近迎來了「高光時刻」
1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覆信美國星巴克公司董事會名譽主席霍華德·舒爾茨,鼓勵其與星巴克公司為推動中美經貿合作和兩國關係發展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習近平在覆信中強調,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14億中國人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行長期艱苦努力。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將為包括星巴克等美國企業在內的世界各國企業在華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希望星巴克公司為推動中美經貿合作和兩國關係發展作出積極努力。
《星巴克:咖啡王國傳奇》
[美]霍華德·舒爾茨 著
韓懷宗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00年4月
在上海,咖啡正漸漸成為越來越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除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品牌外,各具特色的咖啡館已悄然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南加州大學聯合團隊日前公布的《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中顯示,在全球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中,上海的咖啡館和茶館總數排名第一。
咖啡已跳脫出單一的經濟指徵,被烙上獨特的海派文化印記,浸入城市肌理,涵養成為獨特的城市氣質。在上海,咖啡已不止於一種經濟指標、文化符號,更成為人與人、情感與情感、文化與文化的連結和產業樞紐。
咖啡最初是如何被發現的?目前咖啡館茶館總量排名第一的上海,有著哪些特色咖啡館,孕育了怎樣的咖啡文化?咖啡與上海這座城市的品格又有何關聯?
《貿易打造的世界 :
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
[美]彭慕蘭 [美]史蒂文·託皮克 著
黃中憲 吳莉葦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 | 2018年1月
咖啡展開我們的一天,使我們的工作休息時間有條不紊,使我們每天三餐備覺可口。作為全球排名第二的大宗商品,咖啡已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咖啡以前的世界,簡直令人無法想像。但咖啡走了五百年,才成為你早餐的美味飲料,而且一路上經過四大洲,曾被賦予多種不同角色。
傳說中,有位衣索比亞牧羊人,看到他的羊群嚼過苦味漿果後變得興奮且秩序大亂,大為驚訝,於是跟著拿起那漿果放入嘴裡,結果也興奮得四處跳。他發現了咖啡的秘密效果,而就是這秘密效果,最終促使咖啡在葉門落地生根,成為當地作物。將這種漿果從衣索比亞運到紅海對岸的阿拉伯人,很可能是擄掠販賣黑人的奴隸販子,從而使這種飲料似乎一開始就和奴隸脫離不了關係(咖啡與奴隸的悲慘結合,歷經四百年才結束)。15世紀中葉,阿拉伯半島上的蘇非派,發現咖啡正好有助於他們思索安拉時保持清醒,因而咖啡首先受到伊斯蘭這個神秘主義教派的青睞,但保守的伊斯蘭神學家擔心它致癮的特性會使人偏離探索最高境界之路,因而不久咖啡即遭這些神學家的痛斥;1511年,他們在麥加街頭焚毀數袋咖啡豆。後來,土耳其的大維齊爾(grand vizier,即首相)發布敕令,凡是經營咖啡館者,要受棒打之罰;再犯者就縫進皮囊,丟入伊斯坦堡海峽。
(上文摘自《貿易打造的世界 : 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
自古以來,茶就是中國人喜愛的飲品,咖啡則是西方文明的一個代表。在外交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與外國領導人或者外國民眾一同喝茶、喝咖啡,這其中也體現了文明的交流互鑑。
上海是一座海納百川的城市,中西方文化在這裡交融、萌生,在上海的馬路上,散落著許許多多的特色咖啡館……
《上海24小時的馬路表情》
鄭逸文 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9年8月
LINE FRIENDS CAFE & STORE
國內首家Line(連我)咖啡館兼商店2015年正式進駐馬當路復興SOHO廣場,自開業以來,這家「最萌咖啡館」就「謀殺」了無數男女的菲林,開業最初在門口時常排起的長隊也為復興廣場帶來了不少人氣。不等走進店門,門外的人偶和窗戶上的貼紙就讓人忍不住掏出手機自拍。除了店內的各類裝飾外,咖啡店也是相當吸睛,從裝咖啡的馬克杯、餐巾紙印花到甜點外形無不充斥著卡通元素。除了本地的顧客外,這裡也成為不少年輕觀光客的打卡地之一。
維也納咖啡館
滾燙的咖啡上擠一朵雪白的鮮奶油,隨意劃出巧克力糖漿的線條,最後再捻些七彩米,一杯維也納咖啡便做好了。奧地利人似乎是要用盡所有對甜蜜的想像,來調和這一口咖啡的香濃。也就難怪歐洲人偏愛不已——是維也納人讓品嘗咖啡變成了文學,變成了藝術,變成了一種生活。那麼之於紹興路,如果出版社的墨香是底色,那麼點綴其上的花店、咖啡館、手作店便是奶油、是巧克力、是糖米,點綴其間,方得活色生香。
維也納咖啡館或許就是那咖啡上的一粒七彩米。門面不過兩米,「Vienna Cafe」的黑底金字招牌,倒是和歐洲街巷裡的小店一般情致。而走進其中,條紋牆紙、銅版畫、足料的自製蛋糕,或許正是給停留異國的歐洲友人帶來了一抹鄉愁,這間容納不過幾桌的咖啡館,在這條路上存在不過10年,卻被視作上海最接近奧地利的地方。
20世紀30年代,聚集猶太人的霍山路被稱為「小維也納」,如果時空真可穿梭,這間開了10年的不起眼白色店面,或許就是「小維也納」曾再現過的「任意門」。
% Arabica
武康路上的網紅店來來往往。新晉的人氣店名為「% Arabica」,位於武康庭內。一大面綠植牆上掛著簡單的符號「%」,拿著同款紙杯在此「打卡」。拍照、發朋友圈,幾乎是所有顧客的規定動作。
店名中的「%」代表了咖啡樹枝上懸掛的兩顆圓圓的果實,「Arabica」則是阿拉比卡的意思,這裡使用和出售的豆子全是阿拉比卡豆。作為一家起源於香港,又從京都火遍全球的品牌咖啡館,武康路上的新店是全球第15家。店內設計極簡,與品牌推崇的「至簡的生活」相一致。無論是定製咖啡機、紙杯,還是一般會被忽視的奶球、糖包、紙巾,無不是原木色與白色,無一不帶著「%」符號。
對了,這家咖啡館只賣咖啡。
老電影咖啡館
1908年中國第一家正規電影院在虹口建立,「老電影咖啡館」基於這段歷史開辦,以放映舊電影為特色。在悠悠流動的老樂曲聲中,再現往事。
(上文摘自《上海24小時的馬路表情》,有刪改)
過去上海作為通商口岸和租界,咖啡館可謂遍地開花,以至於魯迅發出了「在上海,五步一咖啡館,十步一照相館」的感慨。
魯迅在《革命咖啡店》一文中寫道:「遙想洋樓高聳,前臨闊街,門口是晶光閃爍的玻璃招牌,樓上是我們今日文藝界上的名人,或則高談、或則沉思,面前是一大杯熱氣騰騰的無產階級咖啡……」躲開巡捕房「包打聽」,幽靜的公啡咖啡館見證了左聯的醞釀、中國新文學的湧動。
《魯迅在上海的居住與飲食》
施曉燕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 | 2019年5月
魯迅到上海後,很多時候就是在咖啡館見面談事,日記中所見的就有,「侍桁來,同往市啜咖啡,又往內山書店雜誌部閱雜誌。」「午後同柔石、雪峰出街飲加菲。」「午後同柔石往公啡喝加啡。」「午後同前田寅治及內山君至奧斯臺黎飲咖啡。」1930年2月16日,魯迅「午後同柔石、雪峰出街飲加菲」,這寥寥數十字後面卻蘊藏著大量信息,這個喝咖啡其實是參加「上海新文學運動者底討論會」,會議的地點是北四川路998號的公啡咖啡店,所以說是「飲加菲」,會議參加者有魯迅、沈端先、鄭伯奇、馮乃超、彭康、沈起予、華漢、蔣光慈、錢杏邨、洪靈菲、柔石、馮雪峰十二人,這是1928年初到1929年「革命文學論爭」的兩方人馬,在歷經兩年火藥味濃重的筆戰之後,由於中國共產黨黨員(主要是馮雪峰)細緻工作,雙方進行了和解,這個會議就是做了過去文學運動的檢討,確定未來文學運動的方向,並決定成立「左翼作家聯盟」籌備委員會。
(上文摘自《魯迅在上海的居住與飲食》)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上海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上海之所以發展得這麼好,同其開放品格、開放優勢、開放作為緊密相連……開放、創新、包容已成為上海最鮮明的品格。這種品格是新時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生動寫照。」
小小的咖啡館也是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的鮮活例證。咖啡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僅看咖啡單品的豐富度,就能體現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包容度——全世界流行咖啡的玩法匯聚上海,再結合本地茶元素和奶元素,不斷碰撞交融、推陳出新。得益於進博會賦能,上海進口咖啡豆的來源地日趨多元化,為獨立咖啡館「一店一格、百店百味」打下堅實基礎。
不足200米的永康路東段,集結了20餘家飲品店,是上海「網紅咖啡」最密集的區域之一,毗鄰的南昌路則聚集了30餘家咖啡館,平均每50米就有一處能喝到咖啡的地方。這裡鮮少見到連鎖咖啡店,每一家咖啡館都有獨特調性。
《上海城市品格讀本》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通志館 主編
熊月之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 | 2020年10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學林出版社
上海遠東出版社
上海書店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上海《理財周刊》社
以專業學術打造品牌
以社會責任引領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