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第三單元,從《詩經》中描寫的寶雞眉縣的蒹葭談起

2020-12-18 歷史故事正述

《千字文》第三單元,應從《詩經》中描寫的寶雞眉縣的"蒹葭"談起。在古代,位於陝西和甘肅的秦國素來以彪悍聞名,但是,在《詩經.秦風》中卻有一篇難能可貴的纏綿的愛情詩歌,這就是著名的《蒹葭》:

百家號:歷史故事正述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這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因為在電視劇中出現的頻率很多,這句「白露為霜」,就是「深秋露水結成霜」的意思,這個就和我們本單元《千字文》出現的第二句「露結為霜」大有關聯。

露結為霜

秋天的露水凝結成白色的微粒,就叫做霜。露水是液體,而霜則為固體,提示著寒冷季節的到來。下面我們先看一下本單元《千字文》的原文: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金生麗水,玉出崑岡。

我先把需要講解的字解釋一下:

(1)云:聚而降雨的溼氣叫雲。

(2)騰:上升。

(3)致雨:下雨。致,引來。雨,自雲中落下的水滴。

(4)露:夜間寒冷的時候附著在草木上的小水滴。

(5)結為:凝結成。結,凝結。為,變成。

(6)霜:露水遇冷,凝結成的白色微粒叫霜。出自於《易經》:履霜堅冰至,陰始凝也。

(7)金:一種貴重的金屬,質軟色黃,也稱為黃金。

(8)生:生產。

(9)麗水:青海的金沙江。麗,美好。水,江河湖海的總稱。

(10)玉:一種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說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

(11)出:生產。

(12)崑岡:新疆的崑崙山。昆,崑崙山的簡稱。岡,山嶺。

為了幫助一些朋友的讀音,我把這個原文的拼音也寫出來:

雲(yún) 騰(téng) 致(zhì) 雨(yǔ) ,

露(lù) 結(jié) 為(wéi) 霜(shuāng) 。

金(jīn) 生(shēng) 麗(lì) 水(shuǐ) ,

玉(yù) 出(chū) 昆(kūn) 岡(gāng) 。

下面我把這一章的現代白話文的意思說一下: 

在空中聚攏的雲,高低翻滾時,就是要下雨了。夜間附著於草木上的露珠,假如遇到嚴寒就會結成霜。

發源於青海的金沙江(古稱麗水)是生產黃金的地方,而新疆的崑崙山則是以生產美玉出名。

下面我講一個有關「雨」文字的故事:

這回我們給各位先容的,也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字:「雨」。「雨」是天上落下來的水,所以前人就以「象形」來造字。雨的甲骨文有兩種寫法,第一種寫作:

第二種寫作:

後來演變至金文寫作:

金文中的:

最上面一畫代表天,「ㄇ 」暗示雲,四個「、」點代表落下的水滴,闡明雨是來自天空中的雲,十分逼真。

水是一切生命的要素,可是水卻不能四周橫流,有些地方沒有江、河、湖、海、泉,所以沒有水,就要靠下雨來調理滋養萬物所需的水份,否則生命就沒法維持。因此 當需要雨水的時候可以實時降下,那就是「及時雨」,最受人們喜歡。可是雨水下多了,也會讓生命遭受到損害,大夥就不喜愛了。所以人們都盼望可以「風調雨順」,沒有這些天然災難。

「雨」這個字除做天落水的用法外,還有許多其它的用法,例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是把它當做「眾多」來用,又如「舊雨不來從草綠,新豐獨酌又花黃」把雨比方為「好友」。「悲則雨淚,辛則雨涕」中的「雨」是落下的意思,前人用短短的幾個字就表達了對生活的感受,這是漢字的特點,也是漢字有味的地方,你看法的認識越多樂趣也越多,我們就一起加油,多多認識漢字吧。

下面我再介紹一下《詩經》:國風·秦風·蒹葭。這首詩所描寫的地方,就是寶雞眉縣,現在這裡還建有蒹葭颱風景區,有寶雞眉縣蒹葭姑娘的塑像。以下我們耳熟能詳的「蒹葭」全文: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 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 道阻且躋 溯遊從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採採 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 道阻且右 溯遊從之 宛在水中沚

寶雞眉縣,古稱「眉塢」,位於秦嶺主峰太白山腳下,北跨渭河,隸屬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是西周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秦朝著名的大將白起就是此地人,他的東邊是周至縣,西鄰岐山縣,北與扶風縣接壤,南邊則是秦嶺。

最後希望寶雞眉縣的朋友都來關注我,並提出寶貴意見,如果大家對《詩經》、周興嗣或《千字文》感興趣的話,請幫助轉發此文。

相關焦點

  • 《千字文》第二十單元,從濟寧曲阜市的叔孫成子的這句話談起
    《千字文》第二十單元,應從濟寧曲阜市的"三桓"之一的叔孫成子的這句話談起。在《左傳·定公元年》中記載,叔孫成子說過這樣一句話:「 子家氏未有後,季孫願與子從政。」這個應該是「從政」一詞最早的記載了,這個意思是「參與政事;處理政事。」的意思,本單元《千字文》的第二句「攝職從政」也是這個意思,一個「士」在擔任官職後,就必須要努力的為國家處理政事。
  • 詩經中的植物之蒹葭
    這是出自《詩經·國風·秦風》裡的古詩《蒹葭》,那麼詩中不斷提到的蒹葭是什麼呢?「蒹者,薕;葭,蘆也。」這是《毛傳》中對蒹葭的解釋,《本草綱目》中也說「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 葦者,偉大也,蘆者,色盧黑也,葭者,嘉美也。」
  • 詩經 蒹葭
    作者: 詩經 (先秦)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
  • 創作有你,「空靈」的美,賞析詩經中的名篇《蒹葭》
    在中國畫和古詩詞中常有表現。它是一種不滿於客觀的模寫,而要求以超脫淡泊的精神,去達到超逸靈動,無跡可求的藝術表現,使人在深沉幽渺,可神會而不可指實的獨闢意境中,領悟到一種無限的「事外」之遠致。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 《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僅兩句,便秋光滿目
    《詩經》三百零五篇作品中,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如明代鍾惺《詩經評點》說這首詩「異人異境,使人慾仙」。清代牛運震《詩志》中也說《蒹葭》是「《國風》中第一篇縹緲文字」。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主要在於這首詩運用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這首詩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
  • 筱青讀詩經之蒹葭
    詩經最難講的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篇章,比如《關雎》《桃夭》還有這首《蒹葭》,越熟悉越難出新意,沒有新意,講之無趣,讀之無味,況且詩經本來晦澀難懂,曲高和寡,筱青已經力求通俗易懂,親民大眾。筱青知道世上有《詩經》這麼一本書是從瓊瑤阿姨的書開始的,那一本本言情小說,賺了筱青姐多少傷心的眼淚。
  • 陳允平《菩薩蠻》致敬詩經《蒹葭》,有美一人,蒹葭雪霜
    如果你第一遍讀出的是蒹葭沒有了綠色,但是你再讀幾遍,你會分明發現,這裡的綠就是寫的新生之綠。 因為他的景色是為人物服務的。 我們知道最著名的《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落腳是如同蒹葭一樣的人物。
  • 《詩經·蒹葭》:心懷「伊人」,永遠在追求,永遠愛而不得
    最得風人深致,寫盡思慕之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風人」指的就是《詩經》中的《國風》及其思想、風格、基調等。全詩共有三節,每一節相差不大,第二節、第三節僅僅是稍微改了一下第一節的部分文字,將第一節中的「蒼、霜、方、長、央」分別改為第二節中的「悽、唏、湄、躋、坻」,以及第三節的「採、已、渙、右、濁」。這樣就達到了變化中包含穩定的效果。
  • 《詩經》裡的植物,「蒹葭蒼蒼」裡的「蒹葭」是什麼植物?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被看作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豐富的內容,記錄著生活的方方面面。三千載的風雲變幻,是古代先民由內而外情與美的闡釋。《詩經》中有非常多的植物出現,而這些植物就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在《詩經》的詩歌裡,變得生動浪漫了許多。蒹葭蒼蒼的「蒹葭」出自《國風 ·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 《詩經 蒹葭》先秦:佚名
    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來源於2500年以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蒹葭》屬於《秦風》。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蒹葭是一種植物,指蘆荻,蘆葦。蒹,沒有長穗的蘆葦。葭,初生的蘆葦。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
  • 蒹葭《詩經·國風·秦風》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 [1]蒹葭蒼蒼 [2] ,白露為霜 [3] 。所謂伊人 [4] ,在水一方 [5] 。溯洄從之 [6] ,道阻且長 [7] 。溯遊從之 [8] ,宛在水中央 [9] 。蒹葭萋萋 [10] ,白露未晞 [11]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12] 。
  • 詩經鑑賞-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蒹葭悽悽,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 公益研學實踐第二課《詩經》裡的植物-蒹葭
    萬達國旅·經緯研學公益研學實踐第二課《詩經》裡的植物- -蒹葭《詩經·國風·秦風》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éi)。
  • 最美不過詩與經——《詩經》蒹葭鑑賞篇
    蒹葭鑑賞篇先秦時期,不僅僅是思想界的百家爭鳴,也是文學發展的重要時期。《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合集。其中,詩詞優美,令人嚮往。《蒹葭》就是其中一首較為流傳的詩歌,《蒹葭》是風、雅、頌中風的一首詩,與秦、趙等「迫近戎狄」的國家人人「修習戰備,高尚氣力」的國風不同,《蒹葭》的悽婉柔情更像是深處內陸,境況殷實的鄭衛之風。 《蒹葭》首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真的是愛情詩嗎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 中考語文古詩文背誦默寫複習:《詩經》專項練習
    《詩經》中的詩當初都是配樂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分成風、雅、頌三類。「風」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雅」是正統的宮廷樂歌,用於宴會的典禮;「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詩經》中主要的表現手法是賦、比、興。賦是直陳其事,比是借物譬喻,興是託物起興。風、雅、頌、賦、比、興合稱「六藝」,是古人對《詩經》藝術經驗的總結。
  • 你以為《詩經》中的《蒹葭》是小清新的愛情詩?你太年輕了!
    詩經當中的這首《蒹葭》一直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人說它是愛情詩,而且是暗戀。有人說它描述的是自己求而不得的理想。更有人說這首詩是用來諷刺秦襄公治國不力的。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理解就不一樣,不能說哪個是正解。
  • 蒹葭白鷺 三門這個地方完美重現了《詩經》裡的美景
    蒹葭 伊人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三門,有個地方兼具蒹葭意境地——三門橫渡鎮蘆葦搖曳 蘆花飄飛 如痴如醉210秒帶你走進絕美《詩經》三分秋色一分蘆每到秋天蘆花便盛開出油畫般的美麗遠遠近近蘆花層層疊疊蘆浪翻滾蘆葦最美是姿態像一個飛舞的精靈
  • 人文課堂|《詩經》草木情緣(一):蒹葭是最具象徵意味的草
    詩經中《蒹葭》的知名度極高,尤其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兩句詩,因為言情小說家瓊瑤的《在水一方》小說和電視劇,廣為人所熟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秦風·蒹葭》蒹葭,就是傍水而生的蘆葦。在高山,在海岸,在肥美的水域,在貧瘠的黃土地上,處處可見她美麗的倩影。在寂寞清秋的早晨,秋水如練、白露為霜,詩中主人公在蘆葦叢生的岸邊張望,他所思慕的「伊人」既若有若無,又宛然在目。
  • 愛情的美好,永遠在追尋的路上——《蒹葭》中的起興和重章疊句
    我們看《蒹葭》這首詩,每節的前四句,都是以蒹葭起興,引出所要吟詠的對象:在水一方的「伊人」。欲言「伊人」,先說「蒹葭」,這就是「興」。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和《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運用的比興手法不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只用了「興」這種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