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某些特定的時光裡,默默地喜歡著一個人,卻始終無法靠近,總覺得對方離自己太過遙遠;或者追求心中所愛,但願望始終難以達成。
這應該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呢?兩千多年前,秦人就已經用一首《蒹葭》表達了出來: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首詩來自於《詩經》中的《秦風》,全詩的意思如下:
河邊的蘆葦長得青翠茫茫,深秋的露水在上面結成白霜。心中喜歡的伊人在何方?她就在河水的那一邊。逆流而上去尋找她,艱難險阻不斷且長路漫漫。順流去尋找她,她仿佛站在水中央。
河邊的蘆葦長得茂密又繁盛,清晨的露水還在上面未乾。心中喜歡的伊人在何方?她就在河岸的那一邊。逆流而上去尋找她,艱難險阻不斷且難以攀爬。順著水流去尋找她,她好像又在水中的灘地上。
河邊的蘆葦長得茂盛又稠密,清晨的露水還未全部幹掉。心中喜歡的伊人在何方?她就在河水的那一頭。逆流而上去尋找她,艱難險阻不斷又曲折難以到達。順流去尋找她,她仿佛在水中的洲地上。
從全詩的意思來看,這是一首寫追求愛慕對象卻無法得償所願的詩,表現出主人公對「伊人」的思慕與讚美,表達了追求時的迷茫與悵惘。但是整首詩傳達出來的思想與意義,遠遠不止於此。
最得風人深致,寫盡思慕之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風人」指的就是《詩經》中的《國風》及其思想、風格、基調等。
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來自於周王室等上層貴族的雅樂歌舞越來越呆板僵化,來自各國民間的「國風」卻愈見生動而有活力。這些詩歌題材內容豐富多彩,思想內容開放活躍,抒情真摯動人,十分受歡迎。也就是說,《蒹葭》最得《國風》精髓,情真動人又樸素自然,內容生動鮮活。
詩歌的開頭兩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就渲染出「秋光滿目」的氣氛,給全詩奠定了一種蒼涼悽婉的基調。
在這種環境下,主人公看到一位美麗的「伊人」,遠遠地「在水一方」,正是自己心中思慕的人兒。他逆流而上,克服艱難險阻去找她,眼看著離「伊人」越來越近,幾乎就要觸手可及,但是一個恍惚,「伊人」又站在遠方。主人公又去追求,結果依然一樣。
全詩共有三節,每一節相差不大,第二節、第三節僅僅是稍微改了一下第一節的部分文字,將第一節中的「蒼、霜、方、長、央」分別改為第二節中的「悽、唏、湄、躋、坻」,以及第三節的「採、已、渙、右、濁」。這樣就達到了變化中包含穩定的效果。
主人公在追求「伊人」的時候,儘管一遍一遍地使出渾身解數,重複多次,每次只能得到同樣的結果,無法靠近傾慕的「伊人」。這種循環往復就是「穩定」。
「變化」則是從「白露為霜」開始,夜間的露水在蘆葦的葉子上凝結成了白色的霜花;到「白露未晞」,隨著溫度的上升,蘆葦葉上的霜花慢慢融化成露水;「白露未已」,則是隨著太陽升起,露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慢慢地蒸發掉。這種變化表現出了時間的延續,表明主人公從蘆葦葉上還凝結著霜花的時候,就開始追求「伊人」,一直到太陽升起來仍未有結果。
在這過程中,主人公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遍又一遍地克服各種困難,趟過水流去追尋思慕的「伊人」,卻始終沒有任何結果,伊人還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這種循環往復又不斷推進的敘述方式,寫盡了主人公的思慕與追求之苦,讓人深刻地感受到「愛而不得」的滋味。
可望而不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有矛盾
《詩經·蒹葭》自誕生以後,就漸漸地超出原有的情詩範疇,被後人不斷賦予各種意義。
在這首詩中,並未指明主人公的身份、年齡、地位等,也未確定其與「伊人」之間的關係,給全詩籠罩上一種朦朧又模糊的感覺。再加上詩中表現出來的求而不得的情感,因而有人認為,詩中的「伊人」不只是主人公思慕的對象這麼簡單,也可以是其追求的理想與抱負。
人生在世,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追求,願意用一切辦法去追求。在這首詩中,主人公追尋「伊人」的時候,先是看到其「在水一方」,然而當他經過一番「溯洄從之」、「溯遊從之」之後,卻發現「伊人」又「宛在水中央」。如此循環往復,依然如故。而且「伊人」不僅面目模糊,就連所居之處也沒有確定的地方,即便是做再多的努力,也是在遠方縹緲不定,讓人無法觸及。
所以,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能得償所願,總會有一些事情,儘管做了各種努力,依然可望而不及,只能遠遠地看著它而無法到達。
主人公儘管對自己的理想抱負非常執著,但是由於「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等各種現實原因,始終無法到達理想之地。這就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之處。
面對這樣的矛盾,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溯洄從之」、「溯遊從之」,但又無法彌合,心中從而升起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惆悵之感。這樣的情感,氤氳在追求的漫漫長路上,永遠無法消散。
永遠在追求,永遠無法到達彼岸世界
《人間詞話》的中有云:「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這裡指的是與《詩經·蒹葭》「意頗近之」。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對理想望眼欲穿的等待與追求,所以《蒹葭》也包含著對理想與抱負的極致追求的意義。
古往今來,人們在追求理想的時候,儘管總是遇到「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等各種困境,依然會「溯遊從之」、「溯流從之」地去追求心中美麗的「伊人」。
可是經過一番追求後,心中的理想依然離自己太遙遠,不是「宛在水中央」,就是「宛在水中坻」,或者是「宛在水中沚」,飄乎而難以觸及。即便如此,人們依然會去繼續追求。詩中對追求隨著時間的延續而循環往復的描寫,就是這種寫照。
因此,這首詩寫的又是千百年來人們對理想的不斷追求。在追求過程中,儘管人們不斷地追求,但總是無法到達理想的彼岸世界。即便總是到達不了,但是也不會停下自己的腳步。如此循環往復,永遠不會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