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文藝作品中永恆的主題。但凡美好,多在於追求過程中的曲折縈迴、百折千撓。不過,對於學生而言,除了關注「愛情」之外,還得考慮下考試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以中國第一首朦朧詩《蒹葭》為例,站在中考的角度,從起興和重章疊句說起,看看先秦時期青年男女們的美好愛情。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寫了什麼。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深秋時節,露重爽濃,水邊蘆葦蒼蒼,年輕的男子冒著秋寒徘徊在岸邊,思慕的人兒卻在水一方。他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崎嶇而漫長;順流而下去尋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伊人似近而遠忽隱忽現,可望而不可及呀。
你看,這是一幅多麼朦朧卻又美好的尋愛圖景呀!那麼如何去理解這種朦朧的美好呢?我們從「起興」這種表現手法入手。所謂比呢就是比喻,所謂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詠的對象。我們看《蒹葭》這首詩,每節的前四句,都是以蒹葭起興,引出所要吟詠的對象:在水一方的「伊人」。
欲言「伊人」,先說「蒹葭」,這就是「興」。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和《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運用的比興手法不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只用了「興」這種手法。」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一句以「關雎」起興,引出「淑女」。而那河洲之上,關關鳴叫求偶的關雎鳥,卻是比喻男子愛慕「窈窕淑女」,想要追求她的微妙心理。而《蒹葭》中沒有這個比喻。
說完了起興,我們再來看看「重章疊句」。所謂的重章疊句就是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換其中的幾個字。我用表格的形式給大家展示出來,大家便一目了然了。
重章疊句的作用是什麼呢,主要是增強詩歌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一詠三嘆、迴環往復的美感。這是從結構形式上看。另外,從內容主題上看,重章疊句的作用是: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
就考試而言,知道了什麼是重章疊句還不行,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它的作用。我們剛才說了,重章疊句在結構形式上的作用是:增強詩歌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一詠三嘆、迴環往復的美感。這個好理解,任何運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都有這樣的作用。關鍵是內容主題上的作用不太好把握。採用重章疊句這種表現形式,渲染了什麼樣的意境和氛圍、強化了什麼樣的感情又突出了什麼樣的主題,這才是重點。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根據詩歌具體內容去分析了。就《蒹葭》而言,主要是看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下面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重章疊句的作用。
說到景物描寫,我們先得掌握它的作用:
1.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暗示社會背景。
2.渲染氣氛,烘託、反襯人物心情。
3.在記敘文中景物描寫的最終目的是表現人物性格,烘託人物形象。
4.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為後面故事情節發展作鋪墊。
5.為下文敘事、抒情作鋪墊。
《蒹葭》前四句,以蒹葭起興,寫了白露、清霜,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景物描寫。你看,茂密連綿、青蒼蒼一大片的蘆葦,在瀰漫著霜露的河水邊,這就給我們營造出一種深秋時節、蕭索、悽迷而清冷的意境和氛圍。說到這,咱們簡單補充一下,古典詩詞中但凡寫秋景的,大多都是營造渲染這種悽冷清寒的意境。畢竟「愁乃離人心上秋」呀!像劉禹錫那種「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曠達高昂還是少數。
你看,在寫景之中,這裡也隱含了一個時間變化: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樣的時間變化暗示了時光的流逝。
這是寫景,下面我們看看寫人。首先是「我」所追求的伊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所謂伊人,在水之涘。」你看,「我」從早到晚,不倦追求,但我追求的「伊人」究竟在哪裡呢?「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伊人」到底在哪裡?
並沒有固定地點,而是飄忽不定、蹤跡難尋。既然如此,那我是不是放棄嗎?答案是沒有,堅決不放棄,繼續追尋。
你看他「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如此的幾次三番「溯洄從之,溯遊從之。」是一再追求,幾度求索,毫不放棄呀。從「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可見追求的道路是充滿險阻的;從「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可見追求的結果依然是:飄忽不定,蹤跡難尋!
把這些綜合起來看:心愛的人飄忽不定,追尋的道路充滿險阻,但我毫不動搖、不畏險阻、幾度求索!那這說明什麼?不正說明我對伊人的深情執著嗎?如此的深情追尋,伊人始終若即若離,仿佛就近在眼前,卻又時時尋而不得呀!在這種朦朧迷離之下,我的心情自然是悵惘、惆悵呀!
我們這樣把景物、人物綜合起來分析,就得出了《蒹葭》的主題: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而不得的悵惘惆悵之情。
詩歌考什麼?主要就是考方法技巧和內容主題,掌握了這些,考試時就得心應手了。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考試時一定要仔細審題,看看人家是怎樣問的。是問方法技巧?還是問內容主題。搞明白了這些問題,就按照知識點去解答就行了。題目可以千變萬化,但只要掌握了方法技巧,自然可以「一不變應萬變」
接下來,我們從河南中考的角度,通過具體的題目來加深下對起興和重章疊句疊句的理解。
首先看第一題:這首詩歌中運用了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這個題很簡單,首先看他寫了什麼景,剛才我們分析了,是秋景。再看它的作用,剛才我們分析了就是渲染了「蕭索悽迷」的氛圍,營造了「清冷迷離」的意境。具體解答的時候還有注意語言的組織。示例如下:
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蕭瑟、悽清(或冷寂、蕭索、悽涼)的晚秋畫面。
要解決這類問題,關鍵是要牢固掌握景物描寫的基本作用。所以說有些基本功必須紮實掌握,不能心存僥倖。
接著我們看第二題:你如何理解這首詩所抒發的感情?
這個就簡單了,概括說就兩個詞八個字:「深情執著」「悵惘惆悵」。具體來講,就是表現了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悵、悵惘心情。
早些年,河南中考最喜歡這種直接明了的文法,所以說對於初中生而言,中考備考就是一個字:背。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雖然說背誦是基本功,但畢竟不是學習語文的目的,關鍵還是要學會閱讀鑑賞。
下面說說第三題:重章疊句是《詩經》典型的藝術特色,請簡要分析這首詩重章疊唱的表達效果。這是最近幾年流行的考法,更關注語文綜合知識的運用,也是我們要重點學習的內容。解決這個問題,要從結構形式和內容主題兩個方面來思考
從結構形式上看:很簡單,就是重章疊句、一唱三嘆,迴環往復、節奏鮮明,旋律優美,強化了詩歌的抒情性和音樂美。從內容主題上看:採用重章疊句的手法,使詩歌更顯韻味悠長,一再「溯洄」尋覓、幾度「溯遊」求索,表現了主人公對心儀女子的情真意切。反覆詠唱,強烈地表達了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悵悵惘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