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美好,永遠在追尋的路上——《蒹葭》中的起興和重章疊句

2020-12-21 閒言碎語說教育

愛情,是文藝作品中永恆的主題。但凡美好,多在於追求過程中的曲折縈迴、百折千撓。不過,對於學生而言,除了關注「愛情」之外,還得考慮下考試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以中國第一首朦朧詩《蒹葭》為例,站在中考的角度,從起興和重章疊句說起,看看先秦時期青年男女們的美好愛情。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寫了什麼。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深秋時節,露重爽濃,水邊蘆葦蒼蒼,年輕的男子冒著秋寒徘徊在岸邊,思慕的人兒卻在水一方。他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崎嶇而漫長;順流而下去尋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伊人似近而遠忽隱忽現,可望而不可及呀。

你看,這是一幅多麼朦朧卻又美好的尋愛圖景呀!那麼如何去理解這種朦朧的美好呢?我們從「起興」這種表現手法入手。所謂比呢就是比喻,所謂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詠的對象。我們看《蒹葭》這首詩,每節的前四句,都是以蒹葭起興,引出所要吟詠的對象:在水一方的「伊人」。

欲言「伊人」,先說「蒹葭」,這就是「興」。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和《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運用的比興手法不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只用了「興」這種手法。」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一句以「關雎」起興,引出「淑女」。而那河洲之上,關關鳴叫求偶的關雎鳥,卻是比喻男子愛慕「窈窕淑女」,想要追求她的微妙心理。而《蒹葭》中沒有這個比喻。

說完了起興,我們再來看看「重章疊句」。所謂的重章疊句就是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換其中的幾個字。我用表格的形式給大家展示出來,大家便一目了然了。

重章疊句的作用是什麼呢,主要是增強詩歌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一詠三嘆、迴環往復的美感。這是從結構形式上看。另外,從內容主題上看,重章疊句的作用是: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

就考試而言,知道了什麼是重章疊句還不行,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它的作用。我們剛才說了,重章疊句在結構形式上的作用是:增強詩歌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一詠三嘆、迴環往復的美感。這個好理解,任何運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都有這樣的作用。關鍵是內容主題上的作用不太好把握。採用重章疊句這種表現形式,渲染了什麼樣的意境和氛圍、強化了什麼樣的感情又突出了什麼樣的主題,這才是重點。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根據詩歌具體內容去分析了。就《蒹葭》而言,主要是看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下面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重章疊句的作用。

說到景物描寫,我們先得掌握它的作用:

1.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暗示社會背景。

2.渲染氣氛,烘託、反襯人物心情。

3.在記敘文中景物描寫的最終目的是表現人物性格,烘託人物形象。

4.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為後面故事情節發展作鋪墊。

5.為下文敘事、抒情作鋪墊。

《蒹葭》前四句,以蒹葭起興,寫了白露、清霜,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景物描寫。你看,茂密連綿、青蒼蒼一大片的蘆葦,在瀰漫著霜露的河水邊,這就給我們營造出一種深秋時節、蕭索、悽迷而清冷的意境和氛圍。說到這,咱們簡單補充一下,古典詩詞中但凡寫秋景的,大多都是營造渲染這種悽冷清寒的意境。畢竟「愁乃離人心上秋」呀!像劉禹錫那種「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曠達高昂還是少數。

你看,在寫景之中,這裡也隱含了一個時間變化: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樣的時間變化暗示了時光的流逝。

這是寫景,下面我們看看寫人。首先是「我」所追求的伊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所謂伊人,在水之涘。」你看,「我」從早到晚,不倦追求,但我追求的「伊人」究竟在哪裡呢?「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伊人」到底在哪裡?

並沒有固定地點,而是飄忽不定、蹤跡難尋。既然如此,那我是不是放棄嗎?答案是沒有,堅決不放棄,繼續追尋。

你看他「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如此的幾次三番「溯洄從之,溯遊從之。」是一再追求,幾度求索,毫不放棄呀。從「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可見追求的道路是充滿險阻的;從「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可見追求的結果依然是:飄忽不定,蹤跡難尋!

把這些綜合起來看:心愛的人飄忽不定,追尋的道路充滿險阻,但我毫不動搖、不畏險阻、幾度求索!那這說明什麼?不正說明我對伊人的深情執著嗎?如此的深情追尋,伊人始終若即若離,仿佛就近在眼前,卻又時時尋而不得呀!在這種朦朧迷離之下,我的心情自然是悵惘、惆悵呀!

我們這樣把景物、人物綜合起來分析,就得出了《蒹葭》的主題: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而不得的悵惘惆悵之情。

詩歌考什麼?主要就是考方法技巧和內容主題,掌握了這些,考試時就得心應手了。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考試時一定要仔細審題,看看人家是怎樣問的。是問方法技巧?還是問內容主題。搞明白了這些問題,就按照知識點去解答就行了。題目可以千變萬化,但只要掌握了方法技巧,自然可以「一不變應萬變」

接下來,我們從河南中考的角度,通過具體的題目來加深下對起興和重章疊句疊句的理解。

首先看第一題:這首詩歌中運用了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這個題很簡單,首先看他寫了什麼景,剛才我們分析了,是秋景。再看它的作用,剛才我們分析了就是渲染了「蕭索悽迷」的氛圍,營造了「清冷迷離」的意境。具體解答的時候還有注意語言的組織。示例如下:

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蕭瑟、悽清(或冷寂、蕭索、悽涼)的晚秋畫面。

要解決這類問題,關鍵是要牢固掌握景物描寫的基本作用。所以說有些基本功必須紮實掌握,不能心存僥倖。

接著我們看第二題:你如何理解這首詩所抒發的感情?

這個就簡單了,概括說就兩個詞八個字:「深情執著」「悵惘惆悵」。具體來講,就是表現了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悵、悵惘心情。

早些年,河南中考最喜歡這種直接明了的文法,所以說對於初中生而言,中考備考就是一個字:背。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雖然說背誦是基本功,但畢竟不是學習語文的目的,關鍵還是要學會閱讀鑑賞。

下面說說第三題:重章疊句是《詩經》典型的藝術特色,請簡要分析這首詩重章疊唱的表達效果。這是最近幾年流行的考法,更關注語文綜合知識的運用,也是我們要重點學習的內容。解決這個問題,要從結構形式和內容主題兩個方面來思考

從結構形式上看:很簡單,就是重章疊句、一唱三嘆,迴環往復、節奏鮮明,旋律優美,強化了詩歌的抒情性和音樂美。從內容主題上看:採用重章疊句的手法,使詩歌更顯韻味悠長,一再「溯洄」尋覓、幾度「溯遊」求索,表現了主人公對心儀女子的情真意切。反覆詠唱,強烈地表達了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悵悵惘心情。

相關焦點

  • 一句簡單的話需要一生來兌現——讀《蒹葭》
    愛需要努力追尋——從《蒹葭》看愛情的迷茫文/高登權愛是自然的,需要我們誠然的接受。愛是痛苦的,需要我們細嚼慢咽。還是神秘的,需要我們努力追尋。下面我們看看《詩經》中的《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悽悽,白露為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坻。
  • 筱青讀詩經之蒹葭
    保存在《秦風》裡的十首詩也多寫徵戰獵伐、痛悼諷勸一類的事,《蒹葭》這種悽婉纏綿的情致卻更像鄭衛之音的風格。清人方玉潤說:「此詩在《秦風》中氣味絕不相類,以好戰樂鬥之邦,忽遇高超遠舉之作,可謂鶴立雞群,倏然自異者也。」此詩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勾勒出深秋時節一派悽清明淨的景色。
  • 《蒹葭》:不明言「愛」的情詩,全篇籠罩著愛而不得的憂傷
    《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這首詩的流傳度是非常高的,但是其主題歷來眾說紛紜。
  • 古詩文學習073:八年級下冊詩經《蒹葭》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 千年不朽經典詩詞《秦風·蒹葭》
    這首詩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創造了一個意境的——「在水一方」,可望卻難以達到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這不就是我們大多數的人生常態嗎?
  • 創作有你,「空靈」的美,賞析詩經中的名篇《蒹葭》
    「空靈」:中國傳統藝術的一種境界和風格。在中國畫和古詩詞中常有表現。它是一種不滿於客觀的模寫,而要求以超脫淡泊的精神,去達到超逸靈動,無跡可求的藝術表現,使人在深沉幽渺,可神會而不可指實的獨闢意境中,領悟到一種無限的「事外」之遠致。
  • 《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唯美愛情,其實是騙人的
    《蒹葭》營造的是一個浪漫唯美的氛圍這首詩中,三段一樣的句式,描寫了三段幾乎一樣的情景。那就是:蘆花蕩蕩水依依的河邊,有人看到了一個天仙一樣的伊人,那個人比世間任何女子都要美,達到了驚為天人的境界。於是,他想要追求到這份美好,就開始了追索。他逆著水流追了半天,沒有成功追上。於是,他就順著水流找,但還是差一點距離。
  • 《詩經·蒹葭》:心懷「伊人」,永遠在追求,永遠愛而不得
    最得風人深致,寫盡思慕之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風人」指的就是《詩經》中的《國風》及其思想、風格、基調等。在這過程中,主人公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遍又一遍地克服各種困難,趟過水流去追尋思慕的「伊人」,卻始終沒有任何結果,伊人還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這種循環往復又不斷推進的敘述方式,寫盡了主人公的思慕與追求之苦,讓人深刻地感受到「愛而不得」的滋味。
  • 你以為《詩經》中的《蒹葭》是小清新的愛情詩?你太年輕了!
    詩經當中的這首《蒹葭》一直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人說它是愛情詩,而且是暗戀。有人說它描述的是自己求而不得的理想。更有人說這首詩是用來諷刺秦襄公治國不力的。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理解就不一樣,不能說哪個是正解。
  • 蒹葭全詩翻譯 蒹葭原文翻譯
    《蒹葭》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全詩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人回味無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詩的資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 蒹葭《詩經·國風·秦風》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 [1]蒹葭蒼蒼 [2] ,白露為霜 [3] 。所謂伊人 [4] ,在水一方 [5] 。溯洄從之 [6] ,道阻且長 [7] 。溯遊從之 [8] ,宛在水中央 [9] 。蒹葭萋萋 [10] ,白露未晞 [11]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12] 。
  • 詩詞日曆 |《國風·秦風·蒹葭》
    而《蒹葭》中,詩人一番艱勞的上下追尋後,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圍流淌著波光,依舊無法接近。《周南·漢廣》中詩人也因為漢水太寬無法橫渡而不能求得「遊女」,陳啟源說:「夫說(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說益至。」(《毛詩稽古編·附錄》)「可見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著渴慕的程度。詩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詩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覺。
  • 《蒹葭》不僅僅是一首愛情詩嗎
    《蒹葭》詩,只要讀過初中的人都知道這首詩。它出自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詩集《詩經》,是特別耐人尋味的一首詩。這首詩所營造的悽迷茫遠幽微的意境,不知讓歷代多少人心醉神往。《蒹葭》表面上是寫一個人在長滿蘆葦的水邊苦苦地追尋一個人,他一會兒逆流而上,一會兒又順流而下,但那個心上人總是忽隱忽現,難以與之相會。這首詩如果這樣理解,當然沒有錯,也有點執著之美,但是總覺得有點不住這首詩。
  • 詩經 蒹葭
    作者: 詩經 (先秦)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
  •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真的是愛情詩嗎
    這首詩名為《蒹葭》,出自《詩經》。千百年來,無數的人們認定這是一首描寫愛情的詩歌。在這個秋天,深青色的蘆葦上,晶瑩的晨露凝結為霜。我所思念的那個女子,站在水的彼岸。我透過叢叢的蘆葦,能看得到她的倩影。但不管我是逆流而下,還是順流而上,我卻都無法走到她的身邊。雖然這樣的愛情是清冷的、是悲涼的,但在人們的心目中,純潔的愛情永遠是最美的。
  • 《詩經》裡的植物,「蒹葭蒼蒼」裡的「蒹葭」是什麼植物?
    《詩經》中有非常多的植物出現,而這些植物就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在《詩經》的詩歌裡,變得生動浪漫了許多。蒹葭蒼蒼的「蒹葭」出自《國風 ·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 《有翡》改名是最大的敗筆,原名有三層美好的意義,藏在這首詩中
    「翡」既指一種美麗的鳥,又指翡翠,都是美好的事物,並且劇集的主角也叫周翡。而「匪」卻讓人聯想到匪徒。這一改,看似更好,其實,卻不知道原名《有匪》蘊含了三層美好的意義。書名《有匪》出自兩千多年前的一句詩「有匪君子,如琢如磨」,詩句中的「匪」通「斐」,意思是五色相錯,在詩中是指人有文採、品性高雅。
  • 蒹葭蒼蒼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最喜歡吟誦《詩經·秦風》中的《蒹葭》,因而也最喜歡去河邊湖畔靜靜地守望蘆葦。
  • 《秦風:蒹葭》:一首被歷代文人譽為情深景真、風神搖曳的好詩
    它以其幽怨纏綿的旋律,飄過海峽兩岸,風靡萬戶千家,尤為那些執著於純真愛情和美好理想的青年男女所愛賞。這支歌的歌詞就是由著名的《蒹葭》一詩化譯而來。《兼葭》,一般認為是一首懷念戀人的情詩。原文是這樣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 詩詞中那些與「絲綢」有關的愛情故事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爰採葑矣?沬之東矣。雲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詩經·國風·鄘風·桑中》從美學角度來看,以採摘植物起興愛情等題材,在審美上和愛情上倒有一定同構同形關係,因為熾熱的愛意與綠意蔥蘢的草木都可給人帶來勃然的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