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搜狐科技 黃陽
「AI技術讓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真正實現規模化。」
「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能在AI教學中得到更多的幫助。」
「教師永遠不會被機器取代,未來機器教學,老師育人。」
近日,松鼠AI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崔煒在2019搜狐科技AI峰會上發表演說,提出傳統教育的重點問題在於師資力量缺乏,尤其是高質量老師、優秀老師數量的缺乏,而AI技術可以改變這一切。
AI與教育的結合正迎來爆發期,根據iEDU智庫統計,2018年在「AI+教育」賽道上,有44家資本方和產業方參與投資,80%的融資金額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而根據CNNIC數據,到2020年「AI+教育」將帶來3000億的市場規模。
松鼠AI是AI教育明星公司之一,它成立於2015年,種子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最新數據顯示,松鼠AI目前已累積學生數據近200萬,在全國600多個城市有2300多個學習中心。而在最近兩年內,松鼠AI進行了四次人機大戰,用AI與真人教師進行比拼,頗具爭議的「人機大戰」被美國CNBC電視臺、日本NHK電視臺、央視二套等媒體報導。
AI技術如何改變傳統教育?AI機器人能否取代真人教師?搜狐科技專訪了崔煒。
個性化教育與最佳學習舒適區
「AI技術可以讓教育個性化,即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來的因材施教真正實現規模化和普及化。」
在崔煒看來,AI對教育最大的價值是通過知識診斷並定製最佳學習方案來提高學習效率:「我們會給每個學生一個智能診斷測試,智能診斷測試報告會發現學生知識漏洞,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針對性學習,節省學習時間。此外,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松鼠AI會進行實時評估,不斷實時調整他學習的內容,以最大化學習效率。」
個性化學習方案對於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效果尤其明顯。崔煒表示,通過個性化學習方案定製,基礎薄弱的學生能夠在教育心理學中的最佳學習舒適區不斷進步,獲得成就感並培養學習興趣。
「學習基礎特別薄弱的學生,我們叫做學苗。學苗在學校裡往往被忽視,因為老師要保證授課的進度,只能是按照班級上中等學生的水平去進行授課。松鼠AI給學苗個性化的匹配,在當前讓他放棄掉學習一些比較難的知識點,去補充一些基礎知識的學習,這樣每個學生都處於教育心理學的最佳學習舒適區,不會因為知識點太難而失去學習興趣,在這個區域裡面學習學習效率是最大的,能夠獲得效果的成就感,促進不斷地學習。」
機器教學 老師育人
松鼠AI發起過四次「人機大戰」,用AI與真人教師進行比拼,比賽結果證明,無論從知識點學習,還是分數提高,機器的分數都高於真人教師。
發起這樣的比試,松鼠AI是否在朝著替代真人教師的方向努力?崔煒給的答案恰恰相反,他覺得教師不會被機器取代,未來機器教學,老師育人。
「其實我們一直是這樣認為,教師是永遠不會被機器所取代掉的,未來的教室會是機器老師和真人老師共同存在,教育分兩塊,一塊教學,一塊育人,未來機器和真人老師各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崔煒提出,傳統教育的重點問題是師資力量的缺乏,無法滿足每個學生個性化需求,機器的個性化沒有邊際成本,能給每個學生定製個性化的學習內容,而教師則可以著重對學生進行思想觀、交際溝通、思辨思維等的培養,機器和教師相互結合,能夠起到1+1>2的效果。
據悉,松鼠AI跟卡梅隆大學,人工智慧黃埔軍校,人工智慧的教父Tom教授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認知心理學,同時跟斯坦福國際研究院成立聯合實驗室,發表一系列學術論文。官方數據顯示,使用AI松鼠系統學習一年後,80%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績的提升。今年5月,松鼠AI宣布,今年第一季度,付費用戶(付費在6000-12000萬之間)數目同比增長了14倍。
取得系列成果之後,松鼠AI下一階段是否有明確的目標?崔煒表示,接下來松鼠AI將推出公益性活動,幫助偏遠地區學生獲得高質量教育。
「我們會不斷地普及我們的產品,讓更多的學生能夠使用上我們的產品。同時我們也會推出公益性的活動,尤其對偏遠地區的學生,他們渴望學習卻沒有好的教育資源,松鼠AI會不斷地在這個方面作出努力,在全國範圍,甚至全世界範圍,讓更多學生用上好的產品,獲得高質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