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黨建「引路」 脫貧「加速」
「幫錢幫物,不如幫咱建個好支部。」在賈山村黨支部書記楊明金的眼裡,東西部攜手脫貧攻堅帶來的喜人變化,不僅藏在全村村民的「錢袋子」裡,也展露在村黨支部和黨員的「心氣兒」上。
作為國務院掛牌督戰的深度貧困村,截至2019年,甘肅省鎮原縣方山鄉賈山村下剩貧困人口仍有47戶、158人,貧困發生率達11.93%。賈山村的一舉一動,匯集了各方目光,鎮原縣的脫貧主戰場,就在這16.7平方公裡的村域上。
黨員便是這脫貧戰場上的「鋼筋鐵骨」。在天津市靜海區的幫扶帶動下,賈山村以「黨建+扶貧」為強勁引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頭雁」作用,向貧困和落後作戰。通過村黨支部領辦壯大集體經濟,黨員率先示範,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務工生產,讓貧困村民收入有了保障,生活變了模樣,一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戰役在山坳裡加速推進、捷報頻傳。
黨建築起戰鬥堡壘
「脫貧攻堅到了關鍵時刻,咱們村要學習靜海的黨建模式,切實發揮起村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先鋒作用,與貧困群眾一道共謀致富之道、共尋脫貧之方。」從靜海學習考察黨建工作返回後的首次村黨支部會議上,賈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明金作了一次深刻體會交流。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也是落實黨的扶貧戰略的「毛細血管」。基層黨組織如若沒有凝聚力和戰鬥力,思路沒有公信力,招法沒有感召力,如何帶領貧困群眾拔窮根、奔小康?
今年4月底,鎮原縣方山鄉黨委書記高亞麗帶領考察小組來到靜海,深入對口支援的陳官屯鎮取經問診,專題學習基層黨建工作,看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看「三會一課」檔案、看農民合作社帶富、看黨員一線實踐……
「我們對標靜海模式,第一時間為賈山村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拿出了設計方案,細化中心各功能定位。同時,推廣『六步決策法』等黨建經驗,提升管理水平,為賈山村黨建扶貧工作提供了靜海方案。」陳官屯鎮黨委書記鮑傑說。
兩天馬不停蹄調研後,高亞麗回到鄉裡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把大伙兒聚到一塊研究學習靜海經驗。「靜海做得很實,能在基層匯聚成一股力量,這是讓我感到最震撼的。」高亞麗表示,基層工作尤其是脫貧致富,必須靠黨建引領,才能把群眾凝聚起來。
如何夯實基層黨建堡壘?方山鄉下了一番「繡花功夫」。制定黨建目標、出臺行動方案、完善責任臺帳……在借鑑靜海經驗的基礎上,先進經驗和創新舉措迅速在賈山村試點推開。賈山村利用兩個月,建成了全開放式、集17個功能室於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搭建起組織黨員、凝聚人才、動員群眾的「連心橋」。方山鄉黨委還為各村下派了黨建指導員和聯絡員,明確指導責任,全權負責各村黨支部的黨建工作。
「現在只要是村裡的事,大伙兒就聚在一塊提建議、說想法,民主又開闊,通過『黨員議事』決定接下來的扶貧舉措,村民們都沒二話。」65歲的馬建仁是村上的老黨員,他坦言,以前黨員在村集體發展中發揮作用並不明顯,在靜海的幫扶下,村黨支部大變樣,現在幹事件件有落實,事事有成效。
黨員承諾擦亮名片
群雁高飛頭雁領。賈山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如何啃掉「硬骨頭」、打贏「攻堅戰」,核心在黨、關鍵在人。
靜海區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過程中創新推廣的「黨員一句話承諾」,也成為方山鄉借鑑推廣的實踐經驗,賈山村每名黨員通過承諾踐諾,參與脫貧攻堅事務,切實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讓困難群眾找得到人、說得上話、辦得了事。
「馬廣亮承諾協助村委做好村內防火、防盜工作」「張春慧承諾保證自家門前、院落內無雜草和廢棄物」……在賈山村黨群服務中心最顯眼的位置懸掛著全村黨員的「一句話承諾」,來往的村民隨時都能看到。
「賈山村每名黨員都作出『一句話承諾』,掛在這就為了方便群眾監督。簡短質樸的承諾正悄悄改變著村容村貌和鄉風民風。」賈山村第一書記陳文杰指著一溜兒公示牌說。
38歲的賈山村黨員楊大傑,主動向村民承諾:「利用自家農用三輪車,為全村人居環境整治、造林綠化義務拉運。」除了完成規定動作外,楊大傑還主動幫助村民清掃門前環境,黨群關係變得空前融洽。
28歲的孫志鵬是村黨支部裡最年輕的黨員,他承諾:「做好村內交通勸導工作,確保交通安全。」他每天早出晚歸在道路上巡查,雖然一天下來灰頭土臉,但黨員的責任感讓他覺得很是充實。
孫志鵬告訴記者,誰心裡都有一桿秤,村民對黨支部的信任,要靠一件件實事好事積累。既然咱承諾了就得做到,不能辜負了老百姓的信任。
黨員幹部用情踐諾,脫貧攻堅擲地有聲。方山鄉借鑑靜海經驗,結合黨員積分制管理建立了考核「兌諾」機制。每半年一次,採取走訪調研、黨員互評、民主測評、支委評定的程序對黨員「一句話承諾」進行考核,確保黨員「一句話承諾」真正發揮實效。
實行黨員「一句話承諾」以來,賈山村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來。貧困村民楊光理告訴記者:「村裡黨員們和咱非親非故,這麼幫我們脫貧,不努力脫貧都說不過去。」
黨建+產業續足動能
秋日的賈山村萬壽菊基地山巒浸染、一派豐收景象。
「萬壽菊塬上開,一畝收入大幾百。」連日來,貧困村民劉文平家的10畝萬壽菊競相綻放,經銷商絡繹而至、供不應求,萬壽菊不僅裝扮了蒼茫隴原,也映紅了劉文平的笑臉。
今年,在靜海區的幫助扶持和村黨支部引導下,劉文平加入了萬壽菊種植的行列,走上了穩定增收致富路。他告訴記者:「種萬壽菊,每畝都有補助。村黨支部免費鋪地膜、施化肥,還安排公司上門收購,包產包銷。我這心裡可算有了底。」
如今,村裡像劉文平一樣專業從事萬壽菊種植的貧困戶有67戶,成為村裡脫貧的重要載體。可誰能想像,起初萬壽菊的推廣也成了難題。
村黨支部挨家挨戶做工作,動員土地流轉,引進種植技術,開拓市場銷路……堵點在哪,黨支部就在哪;村民需要什麼,黨員就服務什麼。
如今,賈山村546畝盛開的萬壽菊成片連方美如「花海」,123戶村民參與種植,每畝收入達到1000多元,成了名副其實的「致富花」,承載著貧困村民脫貧增收的希望。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是拔除窮根的長遠之計。賈山村將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作為基層黨建引導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
「賈山村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讓產業連成一片。黨的先進性正在全產業鏈上充分彰顯。」高亞麗說。
今年4月,靜海區幫扶鎮原創辦「331+」萬隻肉兔養殖合作社投入使用。從前期籌辦、廠房建設、肉兔養殖、運輸銷售,靜海協助村集體全程「一條龍」包保,建立「黨組織+產業基地+貧困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把貧困戶緊緊綁在產業鏈上,享受產業發展紅利。半年時間,肉兔便累計出欄1500隻,收益達5萬多元,村集體實力正在持續提升。
「靜海為合作社創建投入125萬元的資金,還依靠新靜原冷鏈屠宰廠、企業銷售平臺等項目,在鎮原做足整個產業鏈,從養殖到銷售一應俱全。」靜海幫扶幹部王寶印表示。
在靜海區的幫扶下,賈山村探索出「產業鏈上建支部,黨員示範帶民富」的新路徑,形成了組織凝聚黨員、黨員推動產業、產業助推群眾增收的「黨建+產業鏈」的發展格局。
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讓賈山村逐步凝聚起撬開「蛋殼」的內驅動力,黨建引領讓扶貧扶志從「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為決戰脫貧攻堅提供了靜海經驗和創新答案。(記者 杜洋洋 通訊員 宋琨 陳澤宇)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