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長徵,為什麼我的眼眶總是溼潤,為什麼我的心兒總是戰慄?
因為,我對你——長徵,愛得太深。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傳播理想的遠徵,長徵付出了太多的犧牲,但是在難以承載的犧牲中始終理想長存,信念不倒。
如果有一條時光隧道,我願穿越這條隧道,和那些已經被歲月的流水衝刷得有些模糊的年輕的紅軍戰士在一起,永遠隔斷在隧道的那邊,不歸。
一個內部紛爭不斷的年輕的政黨,帶領他的一支衣衫襤褸疲憊不堪的「叫花子」軍隊,被幾十倍強大的敵人到處圍追堵截四處流竄,已經陷入四面楚歌,瀕臨窮途末路,在外界看來是山窮水盡,死路一條,卻何以奇蹟般絕處逢生,突破圍困,重現輝煌?
中華數千年歷史上最為勇猛的將領、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一代天驕——楚霸王項羽,在推翻暴秦的農民起義風暴當中,一馬當先,身經百戰,勇武古今無雙,屢破秦軍主力,立下蓋世功勳,無人可敵,而一旦處於四面楚歌的境地,也陡然心灰意冷,鬥志消沉,徒嘆奈何,慨然悲嘆「時不利兮「、「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毅然放棄了烏江亭長要渡他過江東山再起的善意,最後慘烈地自刎烏江,讓人欷歔不已。
太平天國最富傳奇色彩、最天才的軍事將領,翼王石達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披靡,令清軍聞風喪膽,號之曰「石敢當」,被譽為「常勝將軍」。這位十六歲「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二十歲封王的大將軍,在天險大渡河畔,面對清軍圍困,一籌莫展,最後自願放棄抵抗,導致全軍覆沒,自己被對手凌遲處死,讓人扼腕嘆息。
而中共和紅軍面臨重重圍困,同樣是被困大渡河天險,處於同樣嚴峻的形勢,甚至是更困厄的形勢,為何沒有潰散或者被消滅,反而突破重圍,沒有讓歷史悲劇在蒼茫的神州大地再次上演,而是最終扭轉乾坤,自己主宰自己命運?這是思想深處長期困惑我的一個問題。
最近讀了作家王樹增的宏篇巨著《長徵》,心潮起伏,久久難平。該書歷時六年,作家嘔心瀝血,精心打造,可謂當代文學精品力作,也是所有長徵文學當中最為厚重的一部。在當下充滿物慾的生活裡,《長徵》的講述和獨到解讀,令人領悟到彌足珍貴的精神內涵。本書堪為我們民族和當代青年的一座文字燈塔。
因為長徵,我們完全領略了紅軍高度樂觀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豪氣——「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我們充分領會了紅軍戰士跨越雄關、踏平險阻的堅強決心和無畏勇氣以及藐視艱辛的雄勁、豪邁的革命情懷——「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深刻理解了紅軍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長徵》是一幅細緻入微的工筆畫,非常真實客觀地再現了長徵當中許多歷史事件,首次披露了許多讀者從未領略的歷史真相和大量資料,不忘洞察構成歷史內容本質的所有令人驚心動魄的細節、鮮活的人物和危機。本書力求還原歷史生活本身的奇妙生動。書中哪怕是瞬間的人物、事件,也是有案可查的。即使細微的一封電報等,都凸顯出作者的心血。該書敘事生動活潑,細節精彩紛呈,長徵壯舉中的許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感人小事紛至沓來,引人入勝,酣暢淋漓的筆觸令人慾罷不能。本書使得讀者對長徵的艱苦卓絕,有非常真切地感觸。眼帘下,似乎映入了紅軍攀爬的堅毅身影,絕處逢生的勝利旗幟;耳畔,似乎響起了大渡河震耳欲聾的喊殺聲,湘江東去撕心裂肺含悲忍痛的嗚咽聲。該書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字裡行間弘揚了長徵所體現出的信念力量,細節裡充盈著旺盛的精神氣脈與生命激情,情操高尚,鼓舞人心。
該書是一幅立體的、全景式的長徵宏壯交響史詩。《長徵》相對客觀地還原了長徵的原貌,採用了多層次、多視角來審視歷史。作品第一次把四個方面軍置於同一時空下齊頭並進,以中央紅軍長徵為主線,同時揮墨如潑地講述紅二、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戰史,從中可以非常圓滿深刻地看出許多糾結在一起的歷史問題,對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有透徹的了解。該書嚴謹細緻,內容博大深邃,觀點辯證、樸實公允,史料繁複,新中求實,文氣深沉激越、豪邁雄強,仿佛一支雄壯的交響樂。該書視角獨特、感情熾熱、分析精闢,為我們再現了一幅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革命歷史中最雄渾壯麗的一幕,給我們描繪了紅軍絕地突圍歷經磨難挫折的歷史全景畫,實在是一部有無盡韻味的山水雄文、鐵血雄文。閱後掩卷長思,讓人感觸良多,心緒難平。
作品描繪了一幅幅深沉凝重的歷史畫面、場景、事件:殘酷無情的黨內鬥爭,獨斷專行的左傾作風,驚心動魄的高層內耗,叫人心驚肉跳的兇兆,刀光劍影的白刃格鬥,你死我活的廝殺,令人遺憾的指揮失誤,雄關漫道的艱難,雪山草地的跋涉,九死一生的逃亡,慘絕人寰的西路軍失敗,令人振奮的紅軍會師,日夜兼程的行軍,臘子口天險的險勝,大渡河強渡的雄壯,瀘定橋飛奪的驚險,四渡赤水反反覆覆的較量,各派軍閥勾心鬥角的詭詐,紅軍智謀勇力的運籌,徵途前赴後繼的犧牲,視死如歸的悲壯,傷亡慘重的湘江血戰,激流滾滾的烏江天險,意義深遠的遵義會議,悲涼如血的殘陽,風雲變幻的氣候……該書還生動再現了過去許多作品輕描淡寫和忽視的許多事情和場景:不惜一切代價搶佔九峰山之戰,幾千人不顧一切地雨中狂跑,噩夢般的羊東坳之戰,異常頑強的六軍團突圍,山高谷深的茫茫密林消散的身影,艱苦異常的紅軍生活,異常慘烈的甘溪之戰,險象環生的局勢,高層軍事會議上的激烈交鋒……無數紅軍戰士衣衫襤褸,飢腸轆轆,形同乞丐,風餐露宿,臥冰爬雪,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繼續前進,互相攙扶,互相依靠支持,憑藉理想之光照耀前程,依靠鋼鐵般堅不可摧的意志和堅如磐石的革命信念,最終突破重圍。這些讀來叫人異常心酸、滯澀、感動。我們為這些血肉之軀的沉重付出,為這些特殊材料製成的勇士的果敢和堅韌而熱淚盈眶,輾轉反側,心緒難平。
作品內容浩瀚,人物稠密,線索繁複,對毛澤東的高瞻遠矚、堅毅不屈、百折不撓、堅持真理;朱德的寬容大度、忠厚樸實、平易近人、身先士卒;周恩來的精明幹練、忠誠縝密、嚴謹通融、敬業認真;董必武的不懼艱險、積極進取、高度樂觀、忠誠革命;張聞天的顧全大局、謙虛忍讓、深謀遠慮;彭德懷的剛烈勇武;鄧小平的堅韌不拔、耿飈的虎膽雄風以及王稼祥、徐向前、羅榮桓、黃克誠等革命前輩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堅貞,作者都作了細膩的書寫,吳煥先身先士卒、衝鋒在前、不怕犧牲;賀龍對黨和革命事業忠心耿耿、威武不屈、不畏艱難;徐海東倔犟豪爽、勇武過人。對許多紅軍高級將領,例如耿飈、楊成武、肖克、陳光、董振堂,陳樹湘、張宗遜、李天佑、程翠霖等,都做了非常生動的敘寫,對許多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紅軍戰士及默默無聞的下級軍官也作了生動的記述,例如:周仁傑、劉轉連、樊曉洲、陳坊仁、黃古文、杜中美、黃冕昌、易蕩平……對蔣介石、陳濟棠、薛嶽、王家烈、龍雲等反面人物也刻畫得血肉飽滿,而不是簡單的臉譜化處理。作者善於捕捉人物的細膩情感和瞬息萬變的心理活動,使得此書取得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該書生動再現了長徵的艱苦卓絕。對長徵途中犧牲的許多將領和戰士,都做了大寫意,給他們豎起了巍巍豐碑。長徵的勝利確實是以無數紅軍將士的犧牲做代價換來的。看到那麼多曾經鮮活如花怒放的年輕生命瞬間就如煙散去徹底消弭,只留下「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只留下一座座雪山白茫茫真乾淨,只留下一片片草地綠茵茵真茂盛,只留下一條條江河流譁譁真澎湃,我們心靈震顫不已。
70多年漫漫歲月流水的衝刷,似乎已經淹沒了當年參加長徵的那些鮮活生動的面孔,長徵當中那些清晰的往事已經消失在歷史的漫天塵埃之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長徵孕育的火種蓬勃燃燒,讓這個政黨和這支軍隊在隨後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韓戰中一路凱歌高奏,讓這個政黨帶領他的十億人民在日後的社會主義新長徵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裡闊步前進,不斷走向輝煌。當年的中共和紅軍戰士是靠什麼絕地突圍,戰勝曠世罕見的千難萬險,奪取最後的勝利?通讀此書,我豁然開朗:中共是英明偉大的,能從挫折失敗當中及時發現自身錯誤,勇於糾偏,不斷否定自己,修正自己,逐步走向成熟,實現正確領導;領袖毛澤東等人始終是篤志丹心,堅毅不屈,任勞任怨,顧全大局,為黨的事業鞠躬盡瘁;全黨全軍眾志成城,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堅強團結;黨和紅軍正確的政策,人民群眾廣泛支持擁戴;紅軍戰士由高於天的革命理想、信念所培植出的壓倒一切敵人、徵服一切困難的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正是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以及這種精神力量,使這個政黨和這支軍隊絕地突圍,死裡求生,再現輝煌。
長徵的意義遠遠超越了民族和地域,成為人類歷史的一大奇蹟和全人類挖掘不盡的精神財富。長徵精神,已經成為人類千秋萬代奮鬥者永恆的精神路標。紅軍在長徵中的圍困、囚禁裡、臨刑前、生死抉擇前,瞬間迸發出來的壯懷激烈的豪情、赴湯蹈火的激情、捨生取義的勇氣、堅如磐石的信念、寧死不屈的氣節,仿佛沉沉暗夜中熠熠閃爍的燈塔,照亮後繼者前行的腳步。
長徵是中華民族崛起的起點,今天我們行進在中華民族崛起的新長徵路上,在我國目前處於加快發展的關鍵期和改革開放的攻堅期,我們前面是險關重重,激流道道,荊棘片片,我們唯有高擎紅軍長徵「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信仰火炬,刻苦奮鬥,頑強拼搏,才能不辱使命,不斷走向勝利和輝煌。
長徵不朽!英魂不朽!紅軍不朽!
[轉載務必註明來源:人民網讀書頻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網讀書頻道觀點,只代表署名作者的個人意見。]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