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水為潭,水深,水靜並在此轉灣,以此自然環境,故得潭灣之名。潭灣距辰谿縣城約10華裡,座落在辰水河邊,即辰水之北,為辰溪千年古鎮,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潭灣古鎮,依山榜水,水陸交通稱便,環境優美。傳說唐永隆二年(681)始設墟場,在墟場內設湘西最大的耕牛市場,還有著名的土布市場。抗戰時期,戰區部分機關、工廠、學校先後遷此,故古鎮盛極一時。當時僅集鎮就建有房屋19000平方米(不包括臨時搭建的簡易住宅和廠房)。所建的6條街道,即東西南北4條主街,另加河街和溪街,總長約1000米,街道寬3.5米,均為砂石路面。
潭灣集鎮街道還有頗具特色的吊腳樓,臨江處有3條碼頭,江面船隻穿梭,百舸爭流。在當時的潭灣,商家雲集,車水馬龍,尤以「十字街」最為熱鬧,古鎮曾被譽為「小南京」。筆者在童年時代的抗戰時期,就曾住在潭灣,故此對潭灣的印象太深刻了。如今若徜徉於那些早被歲月弄得斑駁的舊街老店,穿行於那些古風依然的曲徑古道,人仿佛是在滄桑的歷史中流動,那牆、那石、那橋、那碼頭、那屋、那院落、那山、那樹,帶給人的是如歌歲月的回味,舊夢猶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為潭灣區機關所在地的潭灣古鎮,商業與文化的繁榮,均為辰谿縣農村集鎮之最。1963年,辰麻公路建成,汽車穿鎮而過,1984年,經批准為辰谿縣建制鎮,轄19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為2萬4千多人,是辰谿縣人口最多的鄉鎮。古鎮地勢西南高,東部為河谷衝積盆地,境內有全縣聞名的銅山坪和石牌坪,還有聞名川、黔、桂各省的「銅山瓦匠」。全鎮總面積58.67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佔20%,土地肥沃,盛產稻穀。潭灣不僅有「辰溪糧倉」和「書香之地」美稱,還有「辰溪文化教育之根在潭灣」之說。潭灣古鎮人文薈萃,是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
潭灣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沃土出英才,這裡就出過中國著名的外交家劉曉,以及北伐時期國民革命軍團長,英年早逝的覃恩。抗戰時期,時任中共青委委員胡喬木等,就到過潭灣。「往者如斯乎,來者竟風流」。潭灣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並為五溪之千年古鎮,這一切,可以用無數事例佐證,證實潭灣有著繁榮的歷史和燦爛的星光。
據史志載,堯舜時期大賢善卷,就曾住潭灣境內的大酉山,如今山上還有善卷祠和善卷墓(後宋祥符間敕封為天子墓)遺蹟。中唐大詩人,官居禮部尚書的劉禹錫,他被貶時曾到過辰溪,並登大酉山,遊善卷祠,參拜大賢善卷先生。爾後,明代著名理學家王陽明、太僕寺少卿滿朝薦,湖廣副使曾鼎……都先後到辰溪,到古鎮大酉山拜善卷。歷代文人墨客,遊大酉拜善卷,留下千古名篇,劉禹錫曾作《遊善卷祠》詩:
先生見堯心,相與去九有。
斯民從已治,我亦安林藪。
道為自然福,名是無窮壽。
仙緣在此山,贊者常回首。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潭灣古鎮楊家碼頭,以及鹹水溪邊一帶,因挖泥做磚瓦,先後出土了石斧等石器,掘專家考證,這批石器為新石器時代文物,對研究辰溪的沿革很有價值。文物出土後,專家科學論斷:潭灣是商代早期村落遺址,四千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此居住。同時在潭灣古鎮境內,有道教三十六小洞天的華妙洞天,華妙洞天還有「大酉藏書洞」,與沅陵小酉合稱二酉。我們的祖先,飽經滄桑,創造了辰溪的燦爛文化,而辰溪的文化之根就在潭灣。據《後漢書》記載,在東漢初期,宋均任辰陽令時,創辦了辰溪的官學,而官學所在地就在潭灣,這所官學,與沅陵開辦的官學是同步的;官學之後,清乾隆年間創辦「大酉書院」,院址也在潭灣古鎮境內,現已得大酉書院石碑。清光緒年間,書院遷今縣城考棚。所以可以這樣論斷:潭灣的文化內蘊非常之深,這是不能低估的。
《辭源》和《字典》,對「陽」字作了確切的解釋,其中一條是這樣注釋: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稱為陽,如衡陽在衡山之南;洛陽在洛河之北。以這種注釋解讀,那麼辰陽就是辰水之北的一個地方,筆者認為,這個地方可以說是潭灣,潭灣就是辰陽,因為它在辰水之北。清道光版《辰谿縣志》和現代《辰谿縣志》,都說辰溪古縣治在潭灣鎮境內的杉林村和溪邊村,筆者經認真調查和思考,卻認為不然,因為疑點很多。
如果潭灣境內杉林和溪邊村為辰陽縣治,那麼,建縣之後,達700多年時間,為什麼沒有漢墓,又從沒有發掘一件文物,這不成了怪事嗎?而潭灣鎮機關所在地的潭灣集鎮,周回數裡,多次發現漢墓,也多次出土文物,如劍、戈等漢代兵器。所以說杉林村為辰谿縣治,包括筆者在內,縣人多有質疑,認為道光版的《辰谿縣志》,可能有謬誤。2002年10月,省文物專家、副研究員吳順東,考察辰溪新城雷公堖戰國墓葬時,空閒,我陪同他到潭灣一帶考察,他說一跨過沅江,憑直覺,潭灣四處都有「古」,而且是漢代的「古」,這是他的經驗和儀器告訴他的。在臨沅江的小山,他還觀察了一座有4條墓道的漢墓,按墓葬儀軌,應該是漢代高級墓葬,墓的主人應定為將軍級別,我推測,此墓可能是「劉尚墓」。可惜這座漢墓早已被盜,墓室空空,吳研究員只有嘆息。
潭灣鎮橋灣村一村民,保存百餘塊古時殘磚,磚硬色青如青石巖,青磚兩側刻有辰州府通判胡博和辰谿縣通判的姓名,通判是管錢糧的官,府縣通判共同監製,制磚和燒磚,可見工程非常重要。經過認真考察,並諮詢有專業知識的老人們,他們共同認為,磚的燒制時間大約在隋開皇9年前。從磚的寬度和厚度來看,磚是修造城牆用的;鹹水溪畔10多座古磚窯,就是為燒制修城牆的青磚。殘留的古磚窯可說明一個問題,計劃修造的城牆就在潭灣,潭灣就是辰陽,這應該是歷史事實。潭灣境內的杉林和溪邊村,有可能是歷史上辰陵縣的縣治,而且設縣治時間是非常短暫。當地衙門前和教場坪的傳說,也並非空穴來風。
翻開歷史,細細品味,歷史建築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誌,積澱有濃厚的人文內蘊。修城用的青磚,尚未燒制完畢,就有變故,開皇9年,辰谿縣治移於今址,青磚和古磚窯只能留下一個謎。但青磚和磚窯可以充分說明,潭灣的歷史是不平凡的,不能有懷疑,否則當地不會留下古磚窯和古磚。古鎮流年,我們要尋找她凝固的光陰。
自然與人文融為一體
潭灣古鎮山奇水秀,小橋流水,枕水人家,綠水相映,碧水粼粼,景色迷人。辰水繞鎮而過,鎮內麻田村與辰谿縣城隔沅江河而相望。千年古鎮展現出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鎮內勝跡多處,樸實輕靈,婀麗多姿,古香古色,給古老而美麗的潭灣增添了濃鬱的文化氣息。
潭灣古鎮的6條老街,由於洪水的衝洗,街道已容顏不振,改革開放後,古鎮依辰麻公路新修了一條近200米的主街道,房屋建築已向現代磚木結構發展,集鎮中心已轉移新街。4條老街殘留的店鋪,遺存的封火牆「四合院」,這些老店古宅,雖沒有雕梁畫棟,鬥拱重疊,翹角飛簷,但仍保留著五溪小鎮的遺風韻味。在古鎮境內,還保留完整的佛庵和民間小廟及宗祠。如黔王宮、萬壽宮(又名江西會館)、廣佛庵、石牌張氏宗祠。觀看這些古庵、古廟、古祠以及尚保留的3座古亭,在漫行細品中,可以尋找歷史遺留在建築縫裡的痕跡。每年秋後,鎮內萬壽宮和石牌張氏宗祠,常有辰河高腔劇團到此唱戲,歡慶豐收,可見潭灣古鎮楚風濃鬱。
潭灣古鎮境內的碧溪上,素有百步一古橋之稱,其式樣因地勢不同呈紛繁之象,或石拱、或平鋪、或雄偉、或纖巧。據當地老人講,潭灣萬壽宮下的辰水河中,還有一座水中石橋,可謂奇事。洪河橋是碧溪上最大的石拱橋,建橋約500多年時間。石橋古樸典雅,是辰溪境內保存完整的古代石拱橋之一。橋上建涼亭,供行人小憩,雖然建橋歷史很長,但橋身卻堅固如初,它像威武的衛士,守護著銅山的大門。傳說洪河橋,還有一個和洪水有關的動人故事。
潭灣古鎮境內地質獨特,分布大面積巖酸鹽巖,經受多次構造運動和巖溶作用,在不同程度上發育許多巖洞。大酉山脈多溶洞,洞多而奇特,稱之為華妙之天。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華妙之天為道教洞天福地的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古鎮境內,洞天福地神奇清幽,山靈水秀,千百年來,其獨特的魅力常給人們帶來夢幻、怡悅、情思和共鳴。大酉山脈,大大小小的10多個洞,其特點各有千秋,尤其是大酉後洞,洞內有奇特的鐘乳,有深潭淺灘。華妙之天的妙華洞,曾有高道在此修仙,其後洞還有「秦人書室」,為古之藏書勝跡。「一闢一翕,乾坤之門,照於西方,日華中天……」。明著名理學家湛若水,他遊辰溪,為大酉妙華洞寫銘,他寫的銘,無形中提高了妙華洞的文化品位。
依山為堡,壘石為垣的古戰場「劉尚城」,就在古鎮境內的小田坪村和巖溪口村的後山,但這個古戰場,卻鮮為人知。斷斷續續的巨石壘起的石牆,人們不知其因,只知道它形似磨子,稱之為「磨子巖」和「磨盤山」。儘管歷史過去了近兩千年,但始終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似乎它已被歷史所塵封。如果揭開「劉尚城」的塵封,就可以引出一段慘烈的歷史故事。相傳,東漢初期,苗王精夫相、單程兩人,聚兵於該鎮楊溪村巖頭坡一高山上,這個山叫王玄藏,其形似天安門城樓,他們屯聚守險,自命為王。辰、瀘、麻三縣交界巖頭坡苗王寨遺蹟,還有石殿、石桌……,一條巖洞,洞門口還鑿有「二王」石刻字,今天才知道「二王」就是精夫相和單程。深埋的歷史塵封被揭開了,使人們知道了劉尚城的來歷,知道劉尚其人,也知道了苗王寨——王玄藏的悲壯故事。
古鎮境內的「洪河橋」、「長坡涼亭」、「梅花村」、「野貓州」、「文武山」、「殺人溪」都有一個故事。境內各個景點,天人合一,人文自然交融,被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總之,潭灣古鎮,有人文內蘊,藝術觀賞性很高的旅遊資源,除「文武山」已開發,其餘景點,尚待開發。
繁榮的抗日戰爭時期
潭灣古鎮在清末民初,就是湘西著名的墟場之一,尤其是潭灣的牛市,更聞名於湘黔兩省,誰都知道潭灣「三、八」場。當時,就是平常日子,潭灣古鎮街道人群也是川流不息,生意人到潭灣做生意,都說這個地方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深感生意好做。潭灣「三、八」趕集,不僅有湖南辰、瀘、麻、漵數縣人,還有貴州銅仁人,當日墟場人聲鼎沸,9點鐘齊場,夕陽西下才全部散場。江西人劉黃庚,到很多地方做生意,最後選擇在潭灣落戶,經營南雜,店號「一峰閣」,是潭灣最大的商店,其店號在辰溪和周邊縣也有名。其次潭灣還有「大昌」、「正光」等著名商家。潭灣6條街道還有布匹店、文具店、肉店、金銀首飾店、酒樓、飯店、彈花店、染坊……,應有俱有,如「潭灣疋頭布」店,是具有特色的。當時,潭灣人口多,商業繁榮,民眾將潭灣稱之為「辰水河濱的商埠」、「湘西的小南京」。7座染坊,晴天曬的各色土布,是潭灣古鎮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抗日戰爭爆發後,戰區人民內遷,因此,潭灣古鎮更為繁榮。人口的猛增,原有房屋遠遠不夠,故簡陋的房屋鱗次櫛比,入夜古鎮電燈光,如繁星密布。河濱幾個碼頭,停泊無數大小帆船,裝運各種貨物,上到貴州,下運瀘溪、沅陵……。古鎮店鋪如林,就是鹹池坳涼亭側,也開設茶館飯店,荒涼之地有人煙。翻開歷史,潭灣古鎮的繁榮景象仍歷歷在目。
抗戰期間,潭灣距辰谿縣城較近,水上交通利便,故戰區很多機關、工廠、學校、部隊遷潭灣古鎮境內。如漢陽兵工廠,於1938年9月遷南莊坪;中國勝利油廠建於潭灣;中國植物煉油廠也建於潭灣肖家坪;製革廠建於潭灣三甲塘,就是辰溪電廠,也建於當時屬於潭灣古鎮建制的小路口。潭灣的許多巖洞,成了人們天然的防空洞。抗戰時期辰溪的工業發展了,而主要工業都在潭灣古鎮,境內煙窗林立,機器轟鳴,呈現一派生機。
抗戰時期,省內著名的大中學校,以及一批文化單位先後遷辰,使閉塞的辰溪吹來了新鮮空氣,並促進了辰溪文化教育的發展。如辰溪籍名人向紹軒先生,他任校長的桃源女中(後改為省立四師),由桃源遷潭灣集鎮(今糧食倉庫處),辰溪潭灣古鎮石牌人張綿周先生,當時他任私立沅澧中學校長,也把學校由常德遷潭灣鎮石牌村辦學。除此之外,國立十一中也從外地遷入潭灣,《中國晨報》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從晃縣遷到辰溪潭灣境內,馮英子、儲安平等名報人到此辦報。省立桃源女子中學,在改名為師範後,還在潭灣創辦了高質量的師範附小,方便了當地人民子弟上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從潭灣走出去的名人文士,大都在此受過教育。抗日時期,工廠、學校、文化單位內遷潭灣古鎮,不僅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當地的文化發展。除上所述,對河棗子林,還設有陸軍重傷兵醫院,鹹池坳還駐有獨立三十二旅一連軍隊,駐軍肩負保衛漢陽兵工廠的外圍。
省桃女中於1938年秋,由桃源遷辰溪潭灣後,在這個湘西古鎮辦學近8年時間,留下了辦學業績,也留下了師生的歡歌笑語,並給潭灣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當時,省桃女中已有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同學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排練文藝節目,上街下鄉宣傳抗日救國,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唱著悲憤的《流亡三部曲》。同學們在潭灣集鎮,還創辦「民眾夜校」,熱情很高的學生,輪流為夜校學員上課,組織失學青少年學習文化,學習時事,並教唱抗日歌曲,因此深得潭灣民眾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在那戰火紛飛,日機轟鳴的抗日戰爭時期,在那風雨如磬之歲月,潭灣人民容納了來自淪陷區的難民同胞,容納了遷來的工廠、學校、醫院、部隊,並給予熱情支持和無私的援助。而遷來的機關、學校、工廠……對當時民智的啟迪和社會風氣的轉變,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到過潭灣的外地人,都感到潭灣民風純樸,民眾熱情好客。
滄桑歲月,潭灣古鎮有著輝煌的歷史,也曾一度蕭條,發展的道路是坎坷的。回望古鎮流年,遙想古鎮未來,想著、想著,一幅燦爛的,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面,活生生地浮現在我們眼前:千年古鎮,工廠辦到了山村,辰水河中的電站,已開工修造,山塘水庫星棋羅布,村村都有硬化的公路,文武山已開發成休閒區,全鎮的中小學、校舍換新妝……。改革開放之後,潭灣古鎮舊貌換新顏,人民生活享安康。如果你走進潭灣古鎮,你會感到,山水風物,奇瑰玲瓏,古居、老店、石洞、崖寨殘堡古蹟盎然,洋溢著歷史的芳香,新的畫面,更展露時代的氣息。深信,潭灣的明天,將會更加美麗。
「辰溪生活圈」長期接收投稿,我們的郵箱276374597@qq.com,稿費30—50元/篇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爆料/合作/廣告請聯繫微信:
15107457986(小編)13607456869(安姐)
▼ 點下方「閱讀原文」看更多辰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