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中的嬪妃不一樣,「嬪」和「妃」誰的地位更高?

2021-01-20 腦洞外星人

當提起皇帝的宮廷生活時,人們常常會想到這樣一個為皇帝服務的特殊群體——后妃。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後宮佳麗三千人。」后妃這個群體在歷代中人口數量都較多,在古代的宮廷生活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

其中「嬪妃」是古代對宮廷中女官的總稱,而「嬪」與「妃」是女官制度中兩個不同的稱呼,二者的地位有一定的差別。

女官制度,也能夠被稱為后妃制度。它有著一段淵源的歷史,於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便已經創立了。種族繁衍與生存的需求使得人類積極地尋求配偶,統治者自然也不例外。

尤其是在嫡長子繼承制確立後,統治者需要血脈正常傳延以保障該宗族擁有統治權,維護了統治階層的利益。因此與之相應的制度便產生了。

早在周朝時期便有了后妃制度的雛形,而於秦朝時期正式形成嚴密的制度。后妃制度能夠在秦朝時期制度化也是有其原因所在。

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了第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王朝,首次統一了中國。統治者手中的權力前所未有的充盈,父權也隨之壯大,對權力的繼承人也便更加重視,對皇帝的配偶進行篩選和規範。

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了「妃」與「嬪」的稱號。如為大家熟知的唐代作品中《阿房宮賦》對六國的宮廷成員有這樣的描寫:「妃嬪媵嬙,王子皇孫」,在戰國時期的確有「九妃六嬪」之分。

「妃」在當時是指統治者的正妻,而其設置的數量為九個。而「嬪」則指統治者的姬妾,多承擔照料宮廷生活等宮女性質的職責,其數量為六個。可見「嬪」的地位是低於「妃」的。

在秦朝時期,后妃制度按照「皇太后-皇后-夫人-美人」的等級對后妃進行排序,可見在這個時期中並沒有「妃」與「嬪」的后妃稱號,且后妃制度中的等級劃分並不是特別明確。漢代延續了秦朝時期的后妃制度,同樣沒有「妃」與「嬪」的稱號。

在魏晉時期,統治者恢復了「九嬪」的職位,並為九嬪設置了具體的稱號,如淑妃、淑媛和淑儀等。此時的嬪的地位僅次於三夫人,魏晉時期的三夫人即指貴嬪、夫人、貴人。

在隋朝時期統治者按照《周禮》,對后妃制度進行了調整,規定「唯皇后正位,傍無私寵」,其他職位作為皇帝的內官,而不是皇帝的姬妾,地位不再與以前相同。但在隋朝後期這樣的規定已被打破,嬪妃仍能夠作為皇帝的姬妾陪伴在皇帝身邊,與皇帝一同出遊。

唐朝繼承隋制,將九嬪設置為正二品女官並給予對應的名號,並在皇后下設置了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的夫人名位,此四妃為正一品女官。

此後,直至明朝時期統治者才對后妃的等級排序進行了較大的改動,明朝以「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為序對后妃的地位進行劃分。嬪屬於內廷主位中的最後一位,嬪以下的職位都屬於宮女性質的女官。清朝繼承明制,對后妃制度沒有太多的調整。

妃與嬪的地位差異體現在多個方面,如俸祿、服飾、賞賜、飲食、出行的車輦等等。以清朝的妃嬪受到的待遇為例,妃與嬪擁有的宮女數量是相等的,但妃每年的俸祿達三百兩銀子,而嬪的俸祿則比妃少一百兩銀子。

從服飾上看,清代以黃色為貴,妃穿戴與上一級貴妃同為金黃色的朝服,而嬪則不能穿戴黃色的衣服,否則將視為僭越。在嬪妃的配飾上也有諸多講究,在衣服上所鑲嵌的寶石、金銀首飾等地方都能夠體現出來,嬪的配飾等級及數量都不及妃。

再以飲食舉例,根據所考據的清代的飲食準備數目清單上顯示,某次分配給妃的豬肉數量為十二斤,以及鵝一隻,還有兩隻雞。而嬪為分配八斤豬肉,半隻鵝和一隻半的雞。

然而,無論「妃」與「嬪」的地位在後宮中是輕是重,二者地位之差或小或大,都擺脫不了作為統治者的玩物的命運。許多嬪妃往往一生都未能得到皇帝的寵幸,在宮中了度過孤獨壓抑的一生。

從本質上看,后妃制度是父權社會下的產物,削減了古代女性在政治生活中的參與,是古代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反映。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相關焦點

  • 清代親王嫡福晉和皇帝的妃、嬪、貴人比較,誰的地位更高
    清代後宮妃嬪形象那麼,清朝的親王嫡福晉和皇帝後宮中的「妃」、「嬪」、「貴人」等妃嬪相比較而言,誰的地位更高呢?只不過,「貴人」等低等妃嬪畢竟是服侍皇帝的女性,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再加上低等後宮妃嬪出現正式場合的機會不多,和親王嫡福晉遇見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兩者之間也就只有地位高低,並無明確的見面禮儀。
  • 清代親王嫡福晉和皇帝的妃、嬪、貴人比較,誰的地位更高
    清代後宮妃嬪形象那麼,清朝的親王嫡福晉和皇帝後宮中的「妃」、「嬪」、「貴人」等妃嬪相比較而言,誰的地位更高呢?只不過,「貴人」等低等妃嬪畢竟是服侍皇帝的女性,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再加上低等後宮妃嬪出現正式場合的機會不多,和親王嫡福晉遇見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兩者之間也就只有地位高低,並無明確的見面禮儀。
  • 清朝嬪妃:在皇宮怎樣度過一天?真實情況和宮鬥劇中的不一樣
    今天我要跟大家說的是清朝嬪妃:在皇宮中怎樣度過一天?真實情況和宮鬥劇中的不一樣近幾年,隨著宮鬥劇的不斷熱播,大家對皇宮裡的那些事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就拿前段時間比較火的《甄嬛傳》來說吧,在《甄嬛傳》中,甄嬛起初是真心喜歡皇帝的,可後來才知道自己只是純元皇后的一個替身,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甄嬛開始了她的爭寵之路,不再是以前那個懵懂單純的甄嬛了,開始使用各種計謀跟其他妃子爭寵,看過宮鬥劇後,大家就會覺得清朝的妃嬪們每天就只會使用計謀去爭寵
  • 清代等級森嚴的嬪妃制度:貴人升為嬪,才是真正的大轉變
    也就是皇后以及貴妃位還有妃位和嬪妃位。至於後面所謂的貴人常在,在後宮中根本排不上號,甚至很可能是皇上一時興起,隨便寵幸的而已。所以嬪妃制度是越晉升越好,但身份地位的轉變,也是有一個明確界限的。在清朝等級森嚴的嬪妃制度中,貴人升為嬪妃,才是真正的大轉變。而答應常在升貴人,只是身份俸祿有所不同,並沒有真正的轉變。那麼貴人晉升為嬪妃,到底會有怎樣的轉變呢?
  • 慈禧一死,同治遺孀瑜妃大鬧宮廷,妃、嬪的待遇每天差一兩白糖呢
    同治遺孀瑜妃為何要大鬧宮廷?她鬧的是什麼?鬧地位!鬧待遇!同治帝的遺孀瑜妃不僅在慈禧死後大鬧一場,在隆裕皇太后死後也鬧過一場。慈禧活著的時候,誰也不敢鬧,誰鬧了下場在那裡擺著,珍妃不就被扔井裡去了嘛,大家敢怒不敢言。
  • 在清朝,皇帝的普通妃子和親王的正妻之間,誰地位更高?
    那麼在這複雜的人物關係網中,王爺嫡福晉的級別與皇帝妃子的級別相比,誰的級別會高些呢?顯然是皇帝的妃子的級別更高些,即便是王爺在朝中的地位再高,畢竟還是皇帝的臣子,那麼作為王爺的正妻,也就是嫡福晉,自然是臣子之妻,而皇帝的妃子,是作為皇帝的妻妾,即便是封號低一點,也是高於王爺的嫡福晉的。
  • 「三宮六院」是何意,「七十二妃」從哪來,後宮裡還有多少秘密?
    那民間傳說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是否真實,皇宮裡眾多妃嬪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接下來讓我們一探究竟。所謂「三宮」指的是故宮中路的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而「六院」則是東路六宮和西路六宮的合體。因為故宮中的建築都是庭院式的格局,所以「六院」的叫法也被固定了下來。至於「七十二妃」,歷朝歷代都沒有確切的統計。古時候人們把「三」、「六」、「九」看做虛數,而「七十二」又是就「九」的高倍數,可見「七十二妃」的叫法,只不過是代表皇帝後宮妃嬪眾多罷了。
  • 甄嬛傳:嬪妃中那些扎心的封號,安陵容上榜,最扎心的卻是她!
    甄嬛傳:嬪妃中那些扎心的封號,安陵容上榜,最扎心的卻是她!《甄嬛傳》這部電視劇,真可謂是宮鬥劇中的經典之作,讓人百看不厭。後宮的嬪妃都有自己的封號,要知道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是相當低,女子嫁人後,自己的名字就沒有那麼重要了,自然是要用夫君的姓氏,這是普通女子都這樣,後宮的嬪妃自然不必多說,這就是皇帝看到喜歡的女人就給賜個封號的原因,當然這些封號裡,皇帝自己當然有自己的含義,今天咱們就討論一下在《甄嬛傳》最扎心的封號。
  • 清朝的答應、嬪、妃、貴妃、皇貴妃等傻傻分不清?詳細了解一下
    但在實際中,對於后妃制度有更具體的制度規定。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清史稿·后妃傳》1.皇后眾所周知,皇后是皇上的正妻,為中宮之主,主要管理後宮內廷的一切事務,是正超品。作為後宮主帥,在後宮有著絕對的權威。如果妃嬪犯了宮規,皇后可以用祖宗家法的名義申誡,甚至杖責妃嬪。
  • 清代等級森嚴的嬪妃制度:貴人升為嬪,才是真正的大轉變
    也就是皇后以及貴妃位還有妃位和嬪妃位。至於後面所謂的貴人常在,在後宮中根本排不上號,甚至很可能是皇上一時興起,隨便寵幸的而已。所以嬪妃制度是越晉升越好,但身份地位的轉變,也是有一個明確界限的。在清朝等級森嚴的嬪妃制度中,貴人升為嬪妃,才是真正的大轉變。而答應常在升貴人,只是身份俸祿有所不同,並沒有真正的轉變。那麼貴人晉升為嬪妃,到底會有怎樣的轉變呢?
  • 清朝時,為何女子從貴人升為嬪都狂喜?除身份變化還有3大特權
    後宮也不例外,雖說都是皇帝的女人,但這地位有著很大的差距。就拿清朝來說,後宮就分為皇后和妃嬪。妃嬪又分為三等,地位比較高的是皇貴妃、貴妃,然後是妃、嬪,最後是貴人、常在、答應。順治以前,後宮等級不健全,幾乎沒有成規典制。順治帝親政後,開始對後宮進行整飭。一直到康熙中葉,後宮制度才完善。
  • 「貴人」晉升為「嬪」就是由下人到主子,除此之外,還有3個特權
    看過了太多的宮鬥劇,我們對古代的後宮也多少有些了解,而在眾多的王朝當中,後宮嬪妃制度最完善的當屬清朝康熙年間,這時的後宮制度徹底完善,嬪妃間的等級也很是嚴苛,每個等級的妃子所擁有的的權利都是有著嚴格的限定,而這讓後宮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很多人都想有升遷的資格,即使一級也行,而其中身份地位轉換最讓人興奮的就是
  • 貴人升「嬪」:清朝後宮等級制度背後是時代的悲哀與無奈
    其中,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和嬪這五個等級的人數都是有限制的,但是嬪位以下的,貴人、常在、答應就可以無數了。 後宮的嬪妃自然是希望節節攀升 ,尤其是她們由貴人升為嬪位,會興高採烈,原因是不僅在宮中提到了更高的地位,還意味著擁有了三項從前沒有的特權。那麼,究竟是哪三種特權呢?
  • 宮廷女眷那麼多,她們如何排序,小燕子、晴兒、紫薇誰的地位高?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一開始並沒有完善的嬪妃等級制度,皇帝的妻妾也一律稱為福晉,隨著各個時期的發展和完善,到康熙時期,才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嬪妃等級制度。我們來看看,康熙之後,皇室女眷是如何排序的,小燕子、紫薇、晴兒誰的地位高?
  • 看了《甄嬛傳》,你應該知道的清朝後宮嬪妃等級
    下面我們就以甄嬛傳為例,為清宮劇愛好者普及下清朝後宮的嬪妃等級。 地位最高者為太后。清朝的太后有聖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是皇帝的生母,母后皇太后為皇帝的嫡母。從禮法上來說,母后皇太后的地位要高於聖母皇太后,但是這也取決於皇帝的態度,皇帝和誰更親近誰的實際地位可能更高一些。
  • 看看歷史上真實的令妃有多傳奇
    令妃的出身並不好。據記載,魏佳氏(即令妃)生於1727年九月初九,比乾隆小16歲。父親是內管領魏清泰,屬於正黃旗包衣(中國歷史上滿族社會的最下等階級)。  在眾多的妃子中,令妃這樣的家室是有點過於寒酸了。而令妃在剛入宮的時候也不過只是一個地位卑微的貴人。  如果按清朝選秀流程,令妃這樣的出身,可以說是一個實打實的底層「灰姑娘」。
  • 皇貴妃為什麼叫妃?後和妃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在皇宮中,除了太后、皇帝,沒有誰的地位,可以超過皇后。她不僅是皇帝的正妻,統率後宮。還跟皇帝一樣,代表著整個王朝的最高禮儀。 每逢重大典禮,或者帝王出巡,皇后都會陪同。 跟皇帝一樣,皇后也需要給全國榜樣。皇帝會在每年春季,象徵性的下地耕種。
  • 「三宮六院」是何意,「七十二妃」從哪來,後宮裡還有多少秘密?
    那民間傳說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是否真實,皇宮裡眾多妃嬪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接下來讓我們一探究竟。所謂「三宮」指的是故宮中路的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而「六院」則是東路六宮和西路六宮的合體。因為故宮中的建築都是庭院式的格局,所以「六院」的叫法也被固定了下來。至於「七十二妃」,歷朝歷代都沒有確切的統計。古時候人們把「三」、「六」、「九」看做虛數,而「七十二」又是就「九」的高倍數,可見「七十二妃」的叫法,只不過是代表皇帝後宮妃嬪眾多罷了。
  • 為何晉升為「嬪」,才配當一宮主位?除了身份轉變,還享2種特權
    導讀歷朝歷代,人們對皇宮趣事,總是津津樂道!或羨慕或感嘆。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有300多歷史的清朝后妃制度。先來引入1個影視劇中的小片段,《甄嬛傳》一直被奉為宮鬥劇經典中的經典,女主甄嬛幾經波折,才被皇帝寵幸,皇上對她自然是喜歡得不得了,更是接連七日的專房之寵。
  • 宮苑雜談|乾隆嬪妃中的民女們:入宮後的際遇
    ……朕並非責備伊等,伊等俱系朕所生之子,似此不識大體,朕但深引愧而已,尚有何說?此二人斷不可承繼大統。永璋自此在父親心中地位一落千丈,不僅失去繼位資格,「循郡王」還是死後才追贈的封號。永璋年壽不長,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七月薨逝,年僅26歲。從清宮醫案可知永璋的肝肺功能不太好,曾患咳嗽吐血之症,或許是其壯年早卒的原因,只比母親純惠皇貴妃的薨逝晚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