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等級森嚴的嬪妃制度:貴人升為嬪,才是真正的大轉變

2020-12-12 劇透館

作為皇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後宮問題同樣至關重要。皇上在處理政務的同時,也應將目光和重心放置在後宮管理之上。因為前朝和後宮在本質上是脫離不開的,只有後宮穩定,前朝的政事才能處理順暢,給皇帝減免許多後顧之憂。

正因如此,歷朝歷代對後宮的管理制度都非常嚴格,以此告誡後宮嬪妃必須得遵守禮節,不可胡亂作出越矩的舉動。不僅如此,清朝後宮在編的妃嬪是有規定人數的。每一個級別的妃子都有嚴格的人數規定,絕對不是由皇上主觀決定的。清朝后妃雖然被劃分為八個等級,但實際上能被作為妃子的,只有前五種。也就是皇后以及貴妃位還有妃位和嬪妃位。至於後面所謂的貴人常在,在後宮中根本排不上號,甚至很可能是皇上一時興起,隨便寵幸的而已。

所以嬪妃制度是越晉升越好,但身份地位的轉變,也是有一個明確界限的。在清朝等級森嚴的嬪妃制度中,貴人升為嬪妃,才是真正的大轉變。而答應常在升貴人,只是身份俸祿有所不同,並沒有真正的轉變。那麼貴人晉升為嬪妃,到底會有怎樣的轉變呢?

01擁有真正編制

自古皇帝多風流,多數皇帝都不會虛設後宮,後宮之中的女人更是成百上千的再增加。看似後宮是一個龐大的集體,但實際等級是極其森嚴的,在龐大的集體中,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得到編制,這一部分人才能被真正稱之為後宮嬪妃。而在《清史稿》中,就已經明確記錄了嬪妃制度。別看宮裡養著不少女人,這些人也都是皇帝的女人。但她們的地位卻有著天壤之別,有的人即便成為皇上的女人,在名分上也只是婢女,這一類人便是嬪妃制度中後三類人,縱使被人尊稱一聲小主,卻也無法改變自己低微的命運。

所以,後宮女子最渴望的便是自己能夠得到編制,真正能在後宮站穩腳跟。那麼編制的最低標準是什麼呢?就是嬪位。只有在這個位置之上的妃子,才能得到真正編制,其中皇貴妃與貴妃二到四人,嬪妃為六人,只有這十三個人,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後宮嬪妃。其他低等級的妃嬪,即便受到了皇上寵幸,其身份地位也是無法同這些高等級的嬪妃相比較的。用通俗易解的現代化來講,從貴人升至為嬪妃的過程,等同於現在的臨時工被成功轉正為正式工,這是身份地位轉變的一大步。

02擁有自己的宮殿

在皇宮之中,除了皇后所住的中宮之外,還被分為東西十二宮,其意義非常明顯,這次十三座宮殿就是為皇帝真正的嬪妃所打造的。而想要擁有自己的宮殿,首先需要滿足的就是嬪妃的身份。

在清朝後宮中,嬪妃以下的貴人答應等身份,並不能被作為主子,自然也無法擁有自己的宮殿。她們大多居住在嬪妃們的偏殿之中,從心理上講,這是一種寄人籬下的態度。不僅如此,這些地位卑微的妃子,住在嬪妃宮殿的同時,還需要承擔服飾婢女的職責。若是自己所在宮中嬪妃有需求,這些小主子必須以奴婢的身份從旁侍奉。只有從貴人升至為嬪妃,後宮中的女人才能真正成為一宮之主,擁有自己的宮殿,不然就只能寄人籬下,在別人的宮殿中居住,還很可能被人使喚和受冷板凳。

03可以獨自撫養子嗣

對於後宮子女而言,能夠獨自撫養子嗣,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譬如康熙時期的德妃娘娘,在生四阿哥時並沒有能力獨自撫養他,只能忍痛割愛,把他交給別人撫養。儘管到後期德妃位居高位,可以獨自撫養自己的兒女,可她和四阿哥之間終究產生了難以磨滅的隔閡。從此就可以看出,對於後宮女子而言,是否能夠獨自撫養子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只有能夠獨自養育兒子,才能真正在後宮之中站穩腳跟。

但在清朝後宮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獨自撫養自己的兒女的,只有一小部分人擁有這樣的權利。那麼又回歸題眼,這一小部分人則是清朝嬪妃十三人,除了她們之外,那些低等級的答應貴人們非但不能撫養自己的孩子,還要忍痛割愛,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妃嬪抱走。這對於母親而言,實際上是一種很殘忍的現實。

04晚年得到善待

經常經常會有這樣一種現象:多數妃嬪活的年齡要比皇帝長久的多。這樣一來,在皇帝死後,他的那些嬪妃就會滯留在宮中,成為一個迫在眉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那麼新一代帝王又會如何解決這個大難題呢?而這個難題又要回歸本文的題眼,也就是後宮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坐到妃嬪的位置,才能得到真正的善待。

對於前朝皇帝留下的妃嬪,能夠和太后同居的只有太妃和太嬪,其餘剩下的那些人,根本不會被妥善處理,甚至還可能過的不如從前。所以後宮女子都對嬪位的位置非常在意,渴望著能夠正式被收編在內,擁有一個較為安穩的晚年生活。

由此可見,嬪位對於後宮妃嬪而言,無疑不是一個終身追求的目標,只有真正成為嬪,才能獲得一些特有資源,也許後宮妃嬪的終極夢想,就是能夠成為嬪妃以上的妃子吧!

相關焦點

  • 清朝時,為何女子從貴人升為嬪都狂喜?除身份變化還有3大特權
    在古代,人分為三六九等,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後宮也不例外,雖說都是皇帝的女人,但這地位有著很大的差距。就拿清朝來說,後宮就分為皇后和妃嬪。妃嬪又分為三等,地位比較高的是皇貴妃、貴妃,然後是妃、嬪,最後是貴人、常在、答應。
  • 為何晉升為「嬪」,才配當一宮主位?除了身份轉變,還享2種特權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有300多歷史的清朝后妃制度。先來引入1個影視劇中的小片段,《甄嬛傳》一直被奉為宮鬥劇經典中的經典,女主甄嬛幾經波折,才被皇帝寵幸,皇上對她自然是喜歡得不得了,更是接連七日的專房之寵。這個行為引起皇宮其他的娘娘們的不滿,怒氣衝天告到太后那去了。
  • 清代親王嫡福晉和皇帝的妃、嬪、貴人比較,誰的地位更高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到了一個全新境界,除了前朝的君臣有別、爵位劃分、官員品秩制定;和男性相對應的還有女性的諸多等級制度劃分。對於清朝統治階層而言,皇族女性的等級制度劃分更為嚴苛。除了皇帝所對應的皇后、妃嬪等,皇族爵位中的親王、郡王、貝勒等依次對應親王妃、郡王妃、貝勒夫人等。
  • 皇宮中的嬪妃不一樣,「嬪」和「妃」誰的地位更高?
    在秦朝時期,后妃制度按照「皇太后-皇后-夫人-美人」的等級對后妃進行排序,可見在這個時期中並沒有「妃」與「嬪」的后妃稱號,且后妃制度中的等級劃分並不是特別明確。漢代延續了秦朝時期的后妃制度,同樣沒有「妃」與「嬪」的稱號。在魏晉時期,統治者恢復了「九嬪」的職位,並為九嬪設置了具體的稱號,如淑妃、淑媛和淑儀等。
  • 「貴人」晉升為「嬪」就是由下人到主子,除此之外,還有3個特權
    看過了太多的宮鬥劇,我們對古代的後宮也多少有些了解,而在眾多的王朝當中,後宮嬪妃制度最完善的當屬清朝康熙年間,這時的後宮制度徹底完善,嬪妃間的等級也很是嚴苛,每個等級的妃子所擁有的的權利都是有著嚴格的限定,而這讓後宮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很多人都想有升遷的資格,即使一級也行,而其中身份地位轉換最讓人興奮的就是
  • 貴人和嬪僅差一級,晉升後馬上華麗變身,從奴婢成為主子享有特權
    所以這大清的後宮,也大多延續了明朝的後宮制度。比如說,後宮高品級的妃嬪人數是有嚴格的限制:皇后位居中宮是一人,皇貴妃是一人,貴妃是兩人,妃子是四人,嬪是六人。自嬪以下,像貴人的人數,常在的人數是沒有規定的。我們以往看的那些宮鬥劇其實很多都不符合史實,清朝後宮的等級制度極其森嚴,對妃嬪的各種要求也非常多。
  • 清朝后妃的八個等級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這些年,清宮劇著實不少。對清朝後宮的等級,普通觀眾已有基本認知,不過總體仍是一知半解。清朝後宮分為八個等級,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實則,還有一個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侍寢的宮女。既是宮女,自然也就排不上等級。不同等級,其實也是不同官職。
  • 從貴人到嬪,三好處想像不到,其中第一個足以讓曹貴人為華妃賣命
    在宮鬥劇中,皇上的女人有很多,每個人的等級位分都不相同,拿清朝來說,從高到低大致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其中從貴人到嬪,雖然只相差一個人,但是得到的好處卻是有很多,要不也就不至於那麼難晉封了。
  • 大明王朝的后妃等級及尊卑制度
    為了維護皇統的純正性並保證皇帝對天下女子佔有的合法化,明朝建立了嚴密的宮廷制度,包括:后妃等級制度;宮人的編制和採選;宮廷管理機構;嬪妃和宮人的官階、奉祿、恩例、約束機制等方面。本節將重點論述明代後宮中,后妃間的等級尊卑制度。
  • 宮苑雜談|乾隆嬪妃中的民女們:她們是如何進宮的?
    官方記述對於民人嬪妃出身的隱諱,也令人聯想到清代旗民通婚的禁令。但實際上,清廷不禁漢軍與民人聯姻或是旗人娶民女,僅限制旗女嫁給民人。此與旗人婦女人數較少、又有選秀之需有關。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革命勢熾,旗民通婚限制才被正式廢止。不過,清朝的皇權尊貴,君王意志得凌駕於律令制度,加上旗人原可娶納民女,因此清宮存在民人嬪妃確實不無可能。
  • 揭秘清朝的妃嬪等級制度,人數有限額,連居住的宮殿都有講究!
    看過清宮劇就知道,清朝的後宮妃嬪有嚴格的地位等級之分,那麼具體是怎麼劃分的呢?今天,課代表就為大家來揭秘——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如懿傳》劇照由此可見,從康熙開始,清朝的後宮妃嬪分為八個等級,由上而下依次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 古代等級制度有多「森嚴」?看清朝文武百官的服飾,見分曉
    夏王朝以來,中國的等級制度便開始確立,到了周王室,等級制度成為了諸侯爭霸的因素之一,等級制度便開始全面確立。到了清王朝時期,等級制度達到頂峰,那麼,中國傳統的等級制度和清王朝時期的等級制度有什麼不同?官服等級制如何確立清帝國的盛世?今天就讓我們聊聊等級森嚴制度鍛造下的盛世帝國。
  • 清朝後宮嬪妃們真實居住的地方,遠沒有電視劇裡富麗堂皇
    近幾年,清宮戲很是流行,甚至已經是電視劇古裝戲的主流,基本上每部電視劇裡清朝的都是富麗堂皇,大國風範,而那些後宮嬪妃們更是無所事事,一天天除了宮鬥就是吃喝玩樂,飲食起居更是奢侈,不由得讓人很是羨慕,恨不得穿越到清朝去居住。那麼真實的後宮是什麼樣子呢?
  • 古代殉葬制度有多殘忍?皇帝死后妃嬪陪葬,明成祖的陪葬團最龐大
    封建王朝帝王之死,牽動天下,舉國上下都需要為之服喪,在一定期限之內都不可進行婚嫁亦或是屠宰等行為的發生,這無疑是皇家之權的體現。而在這之中最為讓人覺得毛骨悚然的當屬殉葬行為了。明朝時期,妃嬪殉葬之風尤盛,明太祖朱元璋死的時候,一共陪葬加上殉葬的嬪妃就有40個,先行太祖而去的兩個嬪妃是陪葬之外,其餘的38個嬪妃都是活生生殉葬而死的,也是記載中,陪葬團人數最多的,而明朝的5個皇帝死去,強制相陪而去的就有上百嬪妃。
  • 大唐服飾韻味十足,飄逸靈動的衫襦長裙,等級森嚴的冠服制度
    在劇集中我們看到武氏穿著長裙,其裙腰用大帶束至胸部。唐代裙體用幾幅布帛縫製而成,稱為幾破裙,有「六破」、「七破」、「十二破」之分。唐初期的「破」是指布幅,唐代布帛幅寬制度是1尺8寸,唐大尺的長度約為0.29米,[4]裙擺尺寸約為2-3米左右。武氏早期的服裝色彩以素雅色彩為多,後期以濃豔的紅、黃、青、紫、綠、青為多。
  • 古代日本等級制度森嚴,豐臣秀吉貧苦出身,為何還能讓日本統一?
    而他的出身,卻並非織田信長那樣出身大名,甚至都算不上平民,若是按照古代日本的等級制度來看的話。豐臣秀吉的出身,其實是屬於一種連「姓氏」都不配擁有的下層階級,也就是日本古代等級制度中的「農」階層。畢竟回歸本質,在日本封建時期那森嚴的等級制度之下,在其他大名家族裡面的孩子接受長輩精心教導的時候,因和繼父不和而離家出走的風塵秀吉可還在為了「生存」而掙扎。豐臣秀吉的崛起但或許就是這掙扎中的歷練吧,讓豐臣秀吉不會放棄任何一線機會。
  • 宮苑雜談|乾隆嬪妃中的民女們:入宮後的際遇
    乾隆十六年(1751)六月,她被冊封為嬪,正值首度南巡結束。但陸氏並非因南巡而入宮。中研院史語所藏的《內閣大庫》的檔案中載,乾隆十六年元月,禮部奉上諭遵皇太后懿旨,冊封貴人巴氏(?-1800)與陸氏為穎嬪與慶嬪。可見在南巡之前,陸氏早以貴人的身份生活在宮中。
  • 在制度森嚴的古代,連墳墓都有等級之分
    他們不僅生前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在死後進入的墳墓都有相應的等級劃分,一生都活在等級森嚴的囚籠中。墳本來指的是高出地面的土堆,《禮記·檀弓上》有「古也墓而不墳」的記載,意為古人死後埋在平地裡,不用土堆起來作墳塋。墓專指埋葬屍體的坑穴,上面蓋上土以後不種植樹木。
  • 「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是指什麼?古代帝王的后妃真的很多嗎?
    「三宮六院」和「七十二嬪妃」的由來關於「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其實只是民間對於皇帝後宮的說法,這個說法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中「三宮六院」是指後宮居所,而「七十二嬪妃」指的則是後宮的人數。其中,東路六宮為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和延禧宮;西路六宮則為永壽宮、翊坤宮、 儲秀宮、鹹福宮、長春宮、太極殿(啟祥宮) 。因各宮均為庭院格局建築,故稱為「東六院」和「西六院」。因「三宮六院」均處於故宮的內廷,主要為皇帝后妃居所,故而明清之後以「三宮六院」泛指皇帝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