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我們可以購買自己喜歡的墓地,可是在古代,古人並不能隨心所欲的購買自己想要的墓地。他們不僅生前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在死後進入的墳墓都有相應的等級劃分,一生都活在等級森嚴的囚籠中。
墳本來指的是高出地面的土堆,《禮記·檀弓上》有「古也墓而不墳」的記載,意為古人死後埋在平地裡,不用土堆起來作墳塋。
墓專指埋葬屍體的坑穴,上面蓋上土以後不種植樹木。
傳說孔子為了日後祭拜父母,特意在將父母合葬在一起並在墳前堆起一個墳頭。他的弟子們也爭先搶後的效仿孔子,於是夫婦合葬以及墓上起墳開始廣泛流傳起來。
秦漢以後,墳墓已經普及開來,連等級都變得十分分明,不同的階級,所使用的墳墓都有所差別。正所謂「漢律曰列侯墳高四丈,關內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
墳墓最高等級是陵,是皇家專用的墳墓,其他人等若是使用陵墓的規制來作為死後的棲身之地,在古代可視為謀逆之罪。
不過歷史總有例外,遼國蕭太后的「 情人」韓德讓在死後便入了皇陵,這份殊榮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埋葬皇帝家族的墳墓叫做陵,埋葬聖人的地方叫做林。我們熟知的山東曲阜孔林就是專指孔子的墓地。
隨著時間的發展,介於帝王貴族之間的人所埋葬的地方也被稱之為林,比如袁世凱的墓地就被後人稱為袁林。
那貴族和平民的墓地都叫做什麼呢?貴族的墓地叫做冢,是僅次於皇陵的存在。與貴族相反,平民的墓地僅僅叫做墳墓,有些窮苦人家死後連喪葬錢都掏不出來,因此便有了賣身葬父母的做法。
即便是做了官,死後所使用的墳墓面積都有所限制。讓人忍不住感慨,古代的等級制度真的是從出生開始一直到死亡都不能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