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服飾韻味十足,飄逸靈動的衫襦長裙,等級森嚴的冠服制度

2020-12-16 百家號
武媚娘傳奇

2014年年底播出的《武媚娘傳奇》連續數日成為電視劇收視冠軍,恢弘的場景,大唐韻味十足的華服、勵志的故事成為觀看的焦點。範冰冰出演此角色的著裝有260件,依託唐代服飾文化基礎做了大膽的創新設計與嘗試,呈獻給觀眾一個「錯彩鏤金,雕繪滿眼」的視覺盛宴,仔細辨識也會發現這些服飾背後的文化傳承。

唐代服飾

唐代女性常穿的服飾主要有:衫、襦、襖、袍、半臂、長裙、披帛等,其服飾色彩、服裝款式、著裝姿態堪稱中外古今服飾文化的奇葩,從初唐時期的清新淡雅、飄逸靈動,到盛唐時的豐肥濃麗、兼容並蓄,中晚唐時期的雍容華貴、奢靡繁縟等。以方思哲、侯雲怡、陳敏正為首的服裝設計師們通過大膽的想像力與浪漫的表現力,把具有時代特色唐代服飾描繪出來。

一、飄逸靈動的衫襦長裙是常服的總基調

縱觀此劇的始末,你會發現武氏著各種顏色紗制衫裙頻頻出現在觀眾眼中。

(一)衫襦

在劇中武媚娘身著粉、黃、綠、青、白等色的衫襦,材質通常是紗、羅、緞,也有少量帛質。衫襦設計大膽、性感,以袒露胸部為特色,衣袖分窄袖和大袖兩種,領型以對襟、直領為多,也有立領。

衫襦

唐代初期以緊身窄袖,保守居多,領型以直領為主。《文獻通考》卷一二九引祖瑩語,初唐衣裙「尚危側」,「笑寬緩」。[1]武氏初入宮時所穿的粉色低胸大袖衫襦則是背離時代的特徵。盛唐時期衫襦逐漸有窄小變為寬鬆,衣領袒露,有「粉胸半掩凝晴雪」之態。女子袒胸與胡服大翻領有關[2]。考證永泰公主(李先惠,生卒年684-701)、懿德太子墓中,均可見墓室壁畫中所繪宮女、女官、內宮身上所穿衫襦已敞領露胸。中晚唐時期衫襦越見肥大,直襟大袖,袖寬在四尺以上,寬肥奢華。

劇中武氏的服裝隨著年齡、品級而逐漸發生變化,主要體現在服裝色彩、面料、刺繡紋樣、服裝款式等方面。首先從最初的素雅單色不加紋飾的低胸大袖衫襦,到織有華麗紋樣的對襟直領大袖袍衫,再到根據品級而有繁瑣裝飾的立領大袖衫襦。考證立領衫襦,唐代服裝文字資料未有記載,但敦煌莫高窟45窟南壁《觀音普門品》觀音化身像,是唐代人所畫古裝仕女圖。[3]陝西禮泉縣李貞(公元627-688年)墓室出土有彩繪文官俑、武官俑,他們所著服裝為直立的交領上衣。設計師將鮮有出現的服裝款式應用在武氏以及眾嬪妃身上,更多地是體現皇室的尊貴,彰顯身份的與眾不同,同時又賦予現代服裝的設計感與表現力。

(二)裙

劇中,武才人及眾御妻初入宮時均身著粉紅色及胸長裙,緊身寬袖衫,黃綠色披帛。眾女官及宮女也皆穿此服裝,不過不同的是緊身窄袖,裙是雙色襉裙或單色長裙。

在劇集中我們看到武氏穿著長裙,其裙腰用大帶束至胸部。唐代裙體用幾幅布帛縫製而成,稱為幾破裙,有「六破」、「七破」、「十二破」之分。唐初期的「破」是指布幅,唐代布帛幅寬制度是1尺8寸,唐大尺的長度約為0.29米,[4]裙擺尺寸約為2-3米左右。武氏早期的服裝色彩以素雅色彩為多,後期以濃豔的紅、黃、青、紫、綠、青為多。

披帛,又稱「畫帛」

(三)披帛

披帛,又稱「畫帛」,通常由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披帛分兩種:一種是橫幅較窄,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行走起來猶如飄帶;另一種是橫幅較寬,長度較短,一般披在肩上。在武氏服裝配飾中這兩種都可見到,其中武氏在掖庭時淺藍色的披帛,其形制為第二種。常見到的是第一種,武媚娘披一條與服色相搭配的披帛,行走飄逸嫵媚,這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服飾中的以動育靜的藝術內涵。

胡服

(四)胡服

胡服是漢武帝開通絲綢之路所結的碩果,但因漢王朝獨尊儒術,胡服未產生大的影響。[5]後來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法令使得胡服在中原被廣大群眾所接受。進入唐代,胡服成為女子的著裝風尚,不僅包括少數民族服飾,還包括大量異國之服。

大朝會本是始於西周時期的最高級別的朝儀,天子接見諸侯、百官等。做為五品才人的武如意在參加這種隆重場合時本應著鈿釵禮衣,但是設計師卻給她穿上了一件紫色胡服,窄袖對襟翻領袍,袖口繡白底紫色牡丹紋飾,袍衫下身兩側各繡兩個銀色團花,腰間系與袖口同色同圖案的蔽膝,系蹀躞帶,足穿同色靴。設計師這樣的設計充分說明服飾文化之間的大融合,胡服被中原民族所接受。

唐代服飾

二、等級森嚴的冠服制度成為亮點

唐代冠服制度遵循古法,恪守先王遺制、體現等級。唐高祖於武德七年頒布新律,其中包括皇后、命婦等服飾,其中皇后的服裝分為褘衣、鞠衣、細釵襢衣;命婦服裝有翟衣、細釵禮衣、禮儀、公服、半袖襦裙、花釵禮衣六種。穿著者根據場合著不同服飾。

在《武媚娘傳奇》中,讓觀眾記憶深刻的是武媚娘幾次冊封典禮和泰山封禪時的著裝,三次冊封分別昭儀、皇后以及自立皇帝,冊封的級別不同,服飾也不盡相同,但均能呈現繁瑣複雜、雍容華貴之態。

(一)翟衣——聖潔的昭儀冊封典禮禮服

翟衣

對於武氏來說,被高宗皇帝冊封為昭儀是她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昭儀在唐代為正二品,劇中呈現的是一個隆重的冊封典禮,足以看出武媚娘在高宗心中的分量。據《車服志》記載,「翟衣者,內命婦受冊」。「青質,繡翟,編次於衣及裳,重為九等。青紗中單,黼領,朱縠褾、襈、裾,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加文繡,重雉為章二等。大帶隨衣色,以青衣,革帶,青襪,舄,佩,綬,兩博鬢飾以寶鈿。」「二品翟八等,花釵八樹」。[6]

劇中武氏所穿服裝並不是按照唐代嬪妃的冊封典禮的服飾要求著裝,而是一襲白色翟衣,紅白相間的衣領,領邊繡以帶狀紅色牡丹紋樣,大袖,袖身繡朱翟,紅色長裙,裙腰至胸上,紅色大帶,無蔽膝,足穿同色履,頭梳扇形博鬢上插寶鈿珠花。皇帝也著相同款式的服裝,雖是一個冊封典禮,卻如同一場婚禮,服色雖不是深青色,但用白色以示武氏在李治心中的純潔以及武氏光明的前程。

(二)褘衣——華麗皇后冊封大典禮服

褘衣

《周禮》中所記,褘衣是皇后最高形制的禮服。《新唐書·車服志》記載:皇后之服三,褘衣者,受冊、助祭、朝會大事之服也,深青織成為之,畫翬,赤質,五色,十二等。素紗中單,黼領,硃羅縠褾、襈,蔽膝隨裳色,以緅領為緣,用翟為章,三等。青衣,革帶、大帶隨衣色,裨、紐約、佩、綬如天子,青韈,舄加金飾。[7]

武氏冊封皇后大典上所穿的服飾可謂「金縷刺羅襦」。媚娘外穿紅色大袖衫,袖口用金線繡制牡丹祥雲紋,肩部有翹起的鳳尾裝飾,袍身後裾拖地並繡有金色牡丹祥雲紋飾。內穿同色襦裙,裙腰沿金黑相間的邊,高至胸上,襦為紅白黃相間的三重領,腰間系同色蔽膝其上繡金色牡丹,頭梳高髻並飾有金色鳳凰釵翟,足穿同色履。這是為滿足視覺需要,彰顯一宮之主之位、母儀天下做誇張裝飾等。

(三)打破桎梏的華服——女皇登基的禮服

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打破了傳統桎梏的束縛,女性地位提升,劇中為了更好的體現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所擁有的霸氣,因此在服裝設計上也打破了《新唐書·車服志》記載的皇帝登基應著袞冕的制度。頭戴冕冠,《禮記·玉藻》記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旈」,可是數來數去只有十一旈。將「深青衣纁裳,繡十二章紋」改為帝皇象徵的黃色褘衣,下身著黃色裙裳,裙裳後裾拖地並繡有大片昂首浮凸的巨龍,腰間系繡龍大帶,腰下系蔽膝,足穿赤舃。將「衣、褾、領,畫以升龍」變為金色祥雲紋。將「白紗中單」改為淺黃色中單,袖口繡同色祥雲紋。「黻領」未保留但是「青褾」還在。雖未沿襲唐代時期的「周漢冕服制度」,但,服裝設計個性鮮明,至高無上與霸氣之態。據說此服裝為全手工打造,造價50萬元。

(四)誇張、繁縟奢華之服——封禪之禮的華服

「封禪」是中國古代帝王舉行的最隆重的祭祀大典,主要是「封」以祭天,「禪」以禮地。唐高宗麟德二年封禪泰山,武后抗表:「伏望展禮之日,總率六宮內外命婦,以親奉奠。冀申如在之敬,式展虔拜之儀。」此次封禪最大的不同是開創了皇后降禪社首的先例,皇帝「初獻」皇后「亞獻」。參照天子祭祀天地神靈時應著大裘冕,對於皇后來講至少應該是褘衣級別的服裝。但是因為是首次,給了服裝設計師無限的想像空間,使得戲服無比繁縟奢華。劇中的服裝以百鳥之首鳳凰為原型,通過誇張與演繹的設計,博得大家的眼球。玄色衣裳上繡大面積的羽狀紋飾,肩部眾多聳起的蓮花狀重領,前胸部的孔雀翎狀刺繡,以及袍身背面臀部、袍裾的羽狀紋飾,儼然像一隻「鳳凰」再生。個人認為,設計師想通過此服裝奢華鋪張來昭示給觀眾武氏的身份與地位的轉變,為成為一代女皇埋下伏筆,但是如此花哨的裝飾卻違背了「封禪」祭祀大典的嚴肅、莊重、神聖之感。

相關焦點

  • 衣裳裙紗、袍衫襖褙都在哪個朝代流行
    一、隋唐時期隋唐時期,由於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使其能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後世服飾制度之經道,所以,這一時期成為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普通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細長的覺得。這個時期的女服大多以上身著襦還、襖、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長裙是最為基本形式。常見高腰襦裙、齊胸襦裙。
  • 聊一聊從遠古時期到現代的服飾變化
    商周時期商周時期,是人們服飾制度建立的重要階段,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誌,是地位的象徵,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特別在漢代,隨著與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根據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銅車馬、女坐俑等文物,我們可以得出秦代服制的基本樣式。軍服和勞動者衣裝形制與戰國時相差無幾。男女服都是交領、右衽、衣袖窄小、衣緣及腰帶大多數為彩織裝飾,花紋精緻優美。兵士衣服長度達到了膝蓋,左右兩側的衣襟為對稱直裾式,皆可掩至背側,兩襟下角像燕尾似的,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
  • 古代等級制度有多「森嚴」?看清朝文武百官的服飾,見分曉
    夏王朝以來,中國的等級制度便開始確立,到了周王室,等級制度成為了諸侯爭霸的因素之一,等級制度便開始全面確立。到了清王朝時期,等級制度達到頂峰,那麼,中國傳統的等級制度和清王朝時期的等級制度有什麼不同?官服等級制如何確立清帝國的盛世?今天就讓我們聊聊等級森嚴制度鍛造下的盛世帝國。
  • 看唐代女子服飾思古代服飾鼎峰繁榮
    由隋入唐,我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婦女服飾是我國服裝中最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唐代婦女穿襦裙服,即上身穿短襦或衫,下身穿長裙,佩披帛,加半臂(短袖)。唐代婦女短襦的領口形式多種多樣,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還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袒領短襦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開始穿著。從唐代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製女俑來看,許多平民女子也有穿袒領襦裙的跡象。
  • 中國古代布料、服飾的特點及演變
    這種以束在胸際間的裙充當內衣,使肩、胸前與後背全部袒露或雙肩披透明羅衫,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使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此外還流行無內衣袒領長裙的裝束。宋代女性內衣出現了「抹胸」(抹肚)、「襦」「裹肚」「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用鈕扣或帶子繫結,單的夾的,形式不一。老百姓多用棉製品,貴族人家用絲織品並在其上繡花。
  • 《中國服飾鑑賞》:從歷史上各時期,看漢服在過去的流行美
    最近在《中國服飾鑑賞》中,了解了漢服在歷史上各個時期,在面料、色彩、樣式上,都有自己的流行美。夏商周時期,冠服制就已經初步確立,到了周代,冠服制已經比較完善。冠服制就是衣冠服飾要符合身份、地位、場合,符合禮的規定。
  •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原創文章,作者楊培川已和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籤約,受維權騎士版權保護)文|楊培川從服飾風俗中可以看出一個朝代、一個時代的政治、文化、等級等方面的知識和歷史,今天培川君就來為大家整理一下明朝的服飾風俗、服飾等級制度的歷史
  • 別再崇尚韓流,早在大唐時期,我國的服飾就對周邊國家影響巨大
    別再崇尚韓流,早在大唐時期,我國的服飾就對周邊國家影響巨大唐,經歷了十六國至南北朝近三個世紀的大分裂、大動蕩及民族三百年的大大遷徙、大融合之後,在隋朝短暫統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 唐代女子服飾對日本和服的影響
    二、服飾制度  服飾制度可以說是統治階級權利等級的象徵。根據某人的穿戴,我們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職位等。  (一)中國自開創等級制度開始,就受到歷代統治王朝的重視。唐代為進一步鞏固統治者的權利,服飾制度也被嚴格、詳細地制定下來。其主要是冠服制度。品級差別主要體現在:品色制度與章服制度。
  • 明清時期服飾民俗|窺探古代的等級文化
    明清時期,明代以漢族民族傳統服飾為主,清代則以滿漢服飾為主,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都有明顯的等級。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準則的新服飾制度,禁胡服,恢復漢族服飾習俗,以袍衫為主要服飾,朝臣百官的官帽衣履,也恢復了傳統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的設立,明朝服制中鏽繪龍飾的袍服,沿承前制為帝王專用。
  • 中國歷史上,哪個時期的服飾最好看?漢服居然輸給了這幾個朝代
    圖片來源網絡商周服飾粗簡色彩豔麗(約公元前16世紀~前771年)商代已經形成非常成熟的服冠制度,尤其到了西周時期,周王朝設立了「司服」,還有專職的其剪裁非常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相連接,而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男女通用。所以它的用途非常廣泛。這種衣服最大的弊端就是不方便活動,直到公元前307年,騎射活動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才開始將深衣進行簡化。
  • 中國傳統服飾——初唐女服
    隋代女服 隋代時期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以上身著襦還、襖、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長裙是最為基本形式。它的一個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及翻領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圖。
  • 歷代封建王朝的衣冠服飾,一場視覺的盛宴
    漢朝的深衣漢代女子勞動時喜歡上著斷襦,下著長裙,敝屣上面裝飾腰帶長垂;漢代男子勞動時上著斷襦,下著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士農工商皆可穿著 。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
  • 真相是「衣冠制度,悉通乎中國」
    正是這種文化心態,使得朝鮮長期懷著感念明朝的情感而無法認同清朝的中華正統地位;也正是這種文化心態,使得李氏朝鮮以接受明朝的賜服為榮耀,心甘情願地接受大明正統的華夏服飾文化,其冠服制度、服飾禮儀幾近大明,李氏朝鮮官員服飾、婦女禮服圓衫等都是模仿明朝服飾的。
  • 漢朝服飾就是漢服?簡析漢朝女子服裝文化與特點
    就拿漢服來說,無論是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還是在充滿青春活力的校園裡,我們都會看到身著飄逸漢服的男孩兒或女孩兒,這些年輕人用他們的實際行動,推動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進步。可漢服畢竟是小眾服飾,有極大部分的人對於漢服的了解知之甚少,他們甚至提出疑問:「漢服」指的是漢朝的傳統服飾嗎?
  • 隋朝女子的服飾,俏麗修長而又時尚華美,現代人看了都為之動容
    澄妝影於歌扇,散衣香於舞風」,詩人筆下那些宛若天仙、香豔如花的女子,穿著精緻的短襦長裙,構成一幅歌舞昇平的絢麗圖卷。隋代時,女子的日常服飾,就穿的是短襦長裙。這種裝束,表現為上衣短,下裙長,上下的比例搭配適宜,有一種黃金分割的美感,具有豐富的服飾美學內涵。襦是上衣下裳中的上衣。據說,古時候炎帝神農氏,就穿著紅色的襦。
  • 中國傳統服飾女裝的變遷:魏晉南北朝女裝
    魏晉時期,老莊、佛道思想成為當時的時尚,「魏晉風度」也深刻的體現在當時的服飾文化中,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貧民百姓的流行服飾,體現在女子服飾上,則表現為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 盤點古代各個朝代女子的服飾變遷,沒有最美只有更美!
    秦王嬴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立即著手推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統一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飾制度。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還不完備,只在服裝的顏色上做了統一。秦漢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
  • 中國各朝代女性服飾盤點,秦漢最顯身材,隋唐最有個性,清代最醜
    電視劇中女星穿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劇照:《蘭陵王》中毛林林扮演的馮小憐就是穿的這個仙風道骨的服裝,是不是很飄逸。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 盤點我國各朝代的服飾,每一個都有特色,我都好喜歡
    到了周代中國冠服制度逐漸完善,周朝禮服中最尊貴和具有特色的是冕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飾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部件組成。周朝弁服有爵弁、皮弁和韋弁之分。爵弁是臣、士助君祭祀時所穿,是士的最高禮服。皮弁用白鹿皮製成,諸侯群臣按等級嵌玉飾、配白衣素裳。韋弁是為戰士出徵時所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