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復興傳統文化成為了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向,曾經備受冷落的傳統文化,迎來了它們的復興機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等包含傳統文化的節目接連走紅,而青少年則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文化復興的最好時代。
在網絡上,漢服、國學熱以及古風音樂等相關的傳統文化,逐漸滲透到當代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就拿漢服來說,無論是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還是在充滿青春活力的校園裡,我們都會看到身著飄逸漢服的男孩兒或女孩兒,這些年輕人用他們的實際行動,推動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進步。
可漢服畢竟是小眾服飾,有極大部分的人對於漢服的了解知之甚少,他們甚至提出疑問:「漢服」指的是漢朝的傳統服飾嗎?
其實不然,漢服與漢朝服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的外形特徵甚至大相逕庭。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而漢朝服飾,指的只是漢朝這一朝代的冠服制度。但今天就著重說一下服裝,而不是服飾。
漢服起源
蔡邕在《獨斷》中說道:「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這句話的意思是,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到了漢朝的時候,已經形成了完備的冠服體系。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所以在傳統觀點認為,漢服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黃帝時期。只是在殷商時期,冠服制度才初步建立,到了周朝之後,服飾制度才逐漸完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個稱號叫做「華夏」,比如現在很多都稱中國人為「華夏兒女」等。
《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而《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則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這裡面的「中國」與「華夏」是一個概念,由此可看出,中國古人對於傳統服飾十分看重,而「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也成為了中國的美稱。
女子漢服基本結構
漢服大多分為三個種類: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類似現在的女生連衣裙。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王百官參加祭祀重要活動等的正式禮服,類似現在的女性職業套裙裝。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一般用於常服,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咱可以類比為如今女性出席重要場合的禮服。
大多數漢服由布和帛所製作形成,從上到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古代人講求對稱,追求規整與圓滿,因此服飾的前後具有對稱性,在製作的過程中,前襟後襟所使用的布料必須大小相同。
其實漢服並不只是一套服飾,它還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在這裡筆者著重為大家介紹服裝,古代漢服雖然沒有現代漢服顏色這麼鮮豔,但上面也有著各色各樣逼真細膩的花紋。
漢朝女子服裝介紹
說完漢服,那咱就來說說漢朝服裝。「漢服」並不等同於漢朝服裝,漢朝服裝是象徵著一個朝代的傳統服裝。漢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曾經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漢朝傳統服飾最早記載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這裡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樂漢衣服制度主要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那麼在這種嚴苛的思想下,又會產生怎樣的漢朝服裝呢?
在獨尊儒術思想的影響下,漢朝服裝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服裝的色彩、紋飾都因為等級有著嚴格的界限分明。而今天,筆者將主要為大家帶來漢朝女子服裝介紹。
漢朝服裝延續了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氣明亮的風格,在圖案的選擇上,提高了審美價值,充滿了濃鬱的神話色彩。但當時手工業並不發達,因此服裝大多以儉樸為主,端莊而典雅,是漢朝服裝典型的特點之一。
漢朝女子的主要服裝大致分為三種:曲裾深衣,漢代直裾女服,襦裙。
第一種,曲裾深衣。曲裾深衣是漢朝女子最常見的服裝之一,這類服裝相較於其他兩種比較緊身且窄,長可曳地,並且不露足,下擺一般呈喇叭狀。從西漢初年始,貴族婦女的禮服開始採用深衣制。
《禮記·深衣篇》有言:「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採者。」
曲裾深衣的衣袖有寬和窄兩種樣式,袖口大多鑲邊,或者繡以精緻的花紋,衣領部分通常用交領,領口非常的低,以便露出裡衣。
那麼如何區分身份等級呢?曲裾深衣雖然是漢朝自上而下都可以穿的禮服,樣式基本相同,但卻可以通過不同的顏色、質料和配飾來表明身份的不同。
第二種,直裾女服。在西漢時期便已經出現了直裾。(直裾指漢服剪裁中前後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
漢代字書《急就篇》就曾有記載:「襜褕,直裾禪衣。」
但是直裾在當時並不能作為官方的禮服,因為古代的褲子大多是沒有褲襠的,如果這種褲子穿在裡面,不用外衣遮擋的話,很容易露出來,這在當時規矩森嚴的封建社會,是被認為不雅也是不敬的表現。
直到後來出現了有襠的褲子,直裾才逐漸取代深衣,開始變得流行。
第三種,襦裙。襦裙是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作「襦」,下身則叫「裙」,下裙以素絹四幅連接合併,上窄下寬,腰間施褶襉,裙腰系絹帶,款式就像現在的裹裙。
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上襦下裙的服飾,雖然到了漢朝時期,當時深衣已經普遍流行,但襦裙依舊是漢朝女子主要的服裝之一。
漢朝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服裝的進步,相信許多人都不知道,中國古代的內褲正是由漢朝的權臣霍光發明。當時霍光的女兒霍成君是皇后,可是皇帝並不寵愛她,為了幫助女兒獲得寵愛,霍光便對皇帝說:宮中女子衣著太過隨便,如果穿上改良版的臀衣,那便再好不過,這便是中國古代內褲早期的雛形。
漢朝對於服裝極其有研究,而漢朝服裝的簡稱「漢服」卻與現如今流行的「漢服」被大家所混淆。但筆者相信,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了解到漢朝服裝與漢服的不同。
雖然今天興起了「漢服熱」,但這從本質上來說,仍是中國傳統文化興起的體現。它象徵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國古代人民對服裝的審美。
作為中國的新一代青年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更要用心去傳承,去培養我們的文化自信。中國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它的精氣神值得讓全世界去看到!
參考資料:《漢書》《禮記·深衣篇》《急就篇》《後漢書·輿服制》《中國古代服飾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