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漢族之所以叫漢族,不只是源於漢朝那麼簡單,其背後隱藏的文化底蘊,才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精神內核。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佔全部人口的91.51%。那麼,漢族為什麼叫漢族?這個「漢」字緣起何處?本意是什麼?知道答案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漢」篆書書法)
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所以我們先來說說華夏和華夏族。研究可知,這更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稱謂。
「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最早的時候,「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覆,「華」即是「夏」,「夏」即是「華」,所以「中華」也稱「中夏」。孔子也把「夏」與「華」視為同義詞,《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夏」和「華」就是完全相同的含義,均指中原正統。
(華夏圖騰:由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太陽和月亮分別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
大約從春秋時代開始,中國人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古籍經典中,「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是中原地區的民族,還是邊遠地區的民族,都歸順於周武王。
古代中原地區自稱為華夏,稱四方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其實就是在強調自己的正統地位。
(華夏與四夷的大致示意圖)
必須強調的是,華夏一詞,如今早已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於文化積澱與文化認同。
唐朝經學家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有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種解讀完美詮釋了華夏民族的文化內核——中國有服飾之美,故稱「華」,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
這也是為什麼有說法認為「明亡之後無華夏」——明朝滅亡後,滿清統治者強迫中原百姓剃髮易服,從此再無服章之美,華夏,休矣。
(漢服之美)
再說說華夏族後來為什麼改稱為漢族。
秦朝短命,漢朝才是中國第一個建立起民族自信的大一統王朝,享國407年,共歷29帝,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道出了大漢王朝的霸氣與強盛。國人以漢朝為傲,故自稱為漢人。
與此同時,中國的主體語言叫做漢語,中國的通用文字叫漢字,中國的傳統服飾叫漢服,這一切,也都是源於對漢朝的民族認同。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最早出自西漢名將陳湯之口,見於《漢書·陳湯傳》,後來演化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漢族、漢語、漢字、漢服,全部緣起於漢朝,這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其中這個關鍵的「漢」字又是什麼意思呢?
《詩經》有言:「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又道:「倬彼雲漢,昭回於天。」曹操亦有詩云:「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說文解字》明確記載,「漢」最初的本意即為天上的銀河。
另外,「漢」在天指銀河,在地則指漢水(今漢江)。漢水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因為與銀河夏季走向一致,所以被譽為「地上的銀河」,故得漢水之名。
(劉邦與呂后劇照)
後來,泗水亭長劉邦發跡於漢水邊的漢中,經過三年伐秦、四年滅楚,問鼎天下,建立了全新王朝,遂定國號為「漢」,即是對發跡地的永久紀念,也表達了大漢王朝的美好祈願——希望漢朝像天上的銀河一樣,永恆不滅,燦爛輝煌,直到千秋萬代。
綜上,漢族之所以叫漢族,緣起於對漢朝的民族認同,而「漢」的本意是銀河,寓意我們漢族就像銀河一樣,浩瀚永恆,我們漢族人就像星漢一樣,熠熠生輝。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