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漢語、漢字、漢服、漢朝,這個「漢」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0-12-08 島主歷史觀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漢族之所以叫漢族,不只是源於漢朝那麼簡單,其背後隱藏的文化底蘊,才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精神內核。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佔全部人口的91.51%。那麼,漢族為什麼叫漢族?這個「漢」字緣起何處?本意是什麼?知道答案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漢」篆書書法)

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所以我們先來說說華夏和華夏族。研究可知,這更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稱謂。

「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最早的時候,「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覆,「華」即是「夏」,「夏」即是「華」,所以「中華」也稱「中夏」。孔子也把「夏」與「華」視為同義詞,《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夏」和「華」就是完全相同的含義,均指中原正統。

(華夏圖騰:由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太陽和月亮分別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

大約從春秋時代開始,中國人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古籍經典中,「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是中原地區的民族,還是邊遠地區的民族,都歸順於周武王。

古代中原地區自稱為華夏,稱四方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其實就是在強調自己的正統地位。

(華夏與四夷的大致示意圖)

必須強調的是,華夏一詞,如今早已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於文化積澱與文化認同。

唐朝經學家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有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種解讀完美詮釋了華夏民族的文化內核——中國有服飾之美,故稱「華」,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

這也是為什麼有說法認為「明亡之後無華夏」——明朝滅亡後,滿清統治者強迫中原百姓剃髮易服,從此再無服章之美,華夏,休矣。

(漢服之美)

再說說華夏族後來為什麼改稱為漢族。

秦朝短命,漢朝才是中國第一個建立起民族自信的大一統王朝,享國407年,共歷29帝,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道出了大漢王朝的霸氣與強盛。國人以漢朝為傲,故自稱為漢人。

與此同時,中國的主體語言叫做漢語,中國的通用文字叫漢字,中國的傳統服飾叫漢服,這一切,也都是源於對漢朝的民族認同。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最早出自西漢名將陳湯之口,見於《漢書·陳湯傳》,後來演化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漢族、漢語、漢字、漢服,全部緣起於漢朝,這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其中這個關鍵的「漢」字又是什麼意思呢?

《詩經》有言:「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又道:「倬彼雲漢,昭回於天。」曹操亦有詩云:「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說文解字》明確記載,「漢」最初的本意即為天上的銀河。

另外,「漢」在天指銀河,在地則指漢水(今漢江)。漢水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因為與銀河夏季走向一致,所以被譽為「地上的銀河」,故得漢水之名。

(劉邦與呂后劇照)

後來,泗水亭長劉邦發跡於漢水邊的漢中,經過三年伐秦、四年滅楚,問鼎天下,建立了全新王朝,遂定國號為「漢」,即是對發跡地的永久紀念,也表達了大漢王朝的美好祈願——希望漢朝像天上的銀河一樣,永恆不滅,燦爛輝煌,直到千秋萬代。

綜上,漢族之所以叫漢族,緣起於對漢朝的民族認同,而「漢」的本意是銀河,寓意我們漢族就像銀河一樣,浩瀚永恆,我們漢族人就像星漢一樣,熠熠生輝。

(本文完~)

相關焦點

  • 漢族的由來?漢民的由來?漢人的人口比例有多大?
    漢水發源地是陝西寧強縣,而在歷史上這一帶叫漢中,漢字漸漸的發展成了地名。直到清朝末年,劉邦在漢中稱之為漢王,劉邦得天下之後,也將戎馬一生的地方稱之為漢朝,漢字有漸漸的發展成了朝代名。漢朝的統治一百餘年,對歷史的影響程度可見一斑,周圍的民族習慣稱中原人為漢人,周圍的民族欽佩漢人的勇猛,便稱之為好漢,男子漢等。
  • 他們是純正的漢族人,人口高達1億,說正宗漢語,雖然難懂但好聽
    現今在大街上已經不難發現,穿著美麗漢服的女子,前些日子西塘漢服文化節也吸引了許多人,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於周朝定型,漢朝時根據四書五經形成了完備的冠服體系。
  • 漢族為什麼被稱為漢族?與這條河流有關,這裡是漢族的發源地嗎?
    漢族為什麼被稱為漢族呢?其實與漢水有關!那是不是因為漢族起源於漢水流域,才被稱為漢族呢?下面我們來詳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長江是中國的第一長河,也是亞洲第一長河,長江有眾多的支流,那麼在長江之上最大的支流是哪條河流呢?是漢江!
  • 漢服是漢朝的服裝嗎 為什麼稱漢服為同袍
    漢服是漢朝的服裝嗎 為什麼稱漢服為同袍 2019-03-20 11:16:41 來源:全球紡織網 漢服是漢朝的服裝嗎?為什麼稱漢服為同袍?
  • 漢朝之後我們才叫「漢族」,那之前叫什麼?僅兩字,聽著很霸氣
    最近一段時間,漢服突然火了起來,許多漂亮的小姐姐穿上美麗的漢服出現在街頭巷尾,仿佛一個個仙子一般。當然了,與漢服一起而來的,還有漢服的歷史,以及我們民族的名字——漢族。大家都知道,由於漢朝的時候漢武帝建立了偉大的功勳,為我們民族塑造了不朽的功業,所以後來我們這個民族就叫漢族,我們穿的衣服就叫漢服。
  • 「漢族人保種系列之二」什麼是漢族,我們為什麼稱作為漢族
    唐朝因為在漢朝之後這是簡單的講,當然歷史沒有這麼簡單在漢朝的時候特別強大,特別是打敗匈奴之後就把在漢朝居住的人稱為漢人把漢皇帝稱為漢王把漢朝的軍隊稱為漢軍華夏民族是一個融合的民族以漢人為主體民族的一個寄居區統稱為華夏民族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漢族?
  • 「留此一掊土,尤為漢家基」,從此有了漢族、漢字、漢服、漢文化
    當時包括漢中在內的巴蜀西南地區還是蠻荒之地,劉邦對這個屈辱的封贈顯然極度不滿,一度要與項羽決一死戰,苦於寡不敵眾,那敢輕易行動。蕭何勸慰劉邦說:「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且「語曰『天漢』,其稱甚美」,所以「願大王王漢中」。劉邦採納建議,赴漢中,並燒毀棧道(一說子午棧道,一說褒斜棧道),「示無還也,以固項王意」。劉邦到漢中,以人工夯土築成高約8米的三級高臺,其上建行宮。
  • 漢族與華夏是什麼意思
    這個時期,遷居中原的少數民族稱內地居民是「漢人」,那是由於漢朝的強盛給少數民族帶來了極深的印象,在少數民族的心目中,「漢」就是指內地,內地居民就是指「漢人」。這個詞漸漸成了對中原民族的稱呼。經過民族大融合和宋遼金元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周邊很多民族都被漢化了,使得漢人的範圍愈來愈廣,成了中國的主體民族。
  • 山瀾漫筆 | 漢中行(一):探訪漢族、漢語、漢文化稱謂的來歷
    山瀾漫筆 | 漢中行(一):探訪漢族、漢語、漢文化稱謂的來歷 2020-12-05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漢朝服飾就是漢服?簡析漢朝女子服裝文化與特點
    可漢服畢竟是小眾服飾,有極大部分的人對於漢服的了解知之甚少,他們甚至提出疑問:「漢服」指的是漢朝的傳統服飾嗎?其實不然,漢服與漢朝服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的外形特徵甚至大相逕庭。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而漢朝服飾,指的只是漢朝這一朝代的冠服制度。
  • 詞彙有六成以上來自漢語,越南語和漢語到底是什麼關係?
    一直到現在,漢語在不同地區仍然差別極大,如果沒有統一的漢字和通用語,各地方言甚至不能互通,但是,不管怎麼說,漢語中的各大方言仍然都是屬於漢語族的,即使是不能互通,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即使聽不懂粵語,對著字幕看,也只會感覺:這個語言只是發音和普通話差別很大,但沒到兩種語言的地步。畢竟,長期都是統一的王朝國家,文字系統也完全一樣,語言自然還是有聯繫的。
  • 漢服、漢元素、唐裝、古裝、影樓裝分別是什麼
    作為三坑全入的小編,經常會遇到很多人不知道穿的是什麼。每次出去旅行穿漢服,也總會被用韓語搭訕,甚至有人問我穿的是不是和服。在這小編做了一個「半科普」的小帖子,漢服、漢元素、唐裝、古裝、影樓裝的區別。漢服:漢服不是單指漢朝的衣服,指的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也被稱為「衣冠、華服」。大約是指從黃帝時期到明代末期的中國傳統漢族民族服飾。《馬王堆三號墓遣冊》是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唐時開始指漢族人的服飾禮儀。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裡斯國的體現。
  • 漢服是漢朝的服飾嗎?穿漢服的女孩簡筆畫容易畫嗎?
    比如,在現代,很多人很喜歡漢服,推崇漢服,甚至在一些公園、景區等還能看見穿漢服的人,有大人,有小孩,更有一些中國留學生曾在國外學校的典禮上穿過漢服。那麼,問題來了,漢服是漢朝的服飾嗎?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漢服呢?
  • 山瀾漫筆|漢中行(一):探訪漢族、漢語、漢文化稱謂的來歷
    漢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可你知道,漢族這個稱謂是如何來的嗎?這就不能不提到陝西省的漢中市。而它,正是漢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漢朝、漢族的名稱都與之有關。《詩經 ·小雅 ·大東》曰:維天有漢,鑑亦有光。一代丞相蕭何也說:漢中語曰天漢,其稱甚美。意思是天上的銀河與地上的漢水相對應,漢中乃天之所賜。查史料得知,「漢中」一詞,首次出現在公元前312年,即秦惠文王十三年。當時,秦「攻楚漢中,取地六百裡,置漢中郡」(見《史記·秦本紀》卷五),這是「漢中」一詞的最早記載,迄今已有2330多年的歷史。
  • 漢服不為人知的真相:漢服居然不只是漢朝的服飾
    但是最讓我感到不解的是,放在第一張的,屬於漢族的傳統服飾上的兩個孩子。是兩個穿短袖T恤的的孩子,這讓小時候的我非常震驚。漢族上下五千年都穿什麼?穿短袖嗎?漢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竟然沒有傳統服飾嗎?少數民族在婚禮這樣的人生大事上,有些選擇傳統傳統婚服,以示莊重和傳承。可漢族呢?穿婚紗固然很美,但我們的老祖宗也穿婚紗嗎?
  • 古代韓國以用漢字為榮,如今把漢城改成首爾,為何只針對漢語
    漢文化圈包括的國家除中國外還有越南、日本、朝鮮、韓國以及東南亞部分地區。漢文化圈的書寫系統是漢字,用於東亞各國的漢字以及漢字承載的儒家思想是維繫漢文化圈共同心態的基石。比如日本第一部文學作品《古事記》以及日本最早的正史《日本書紀》;韓國的史書《朝鮮王朝實錄》都是使用漢字書寫編撰;作為日本和韓國的官方文字漢字卻隨著近代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勢力的介入後,漢文化圈國家開始去漢化和廢除漢字。韓國深受漢文化影響韓國作為深受漢文化影響的國家,是去漢化的積極參與者。
  • 「陽銘說」傳承文化,讓漢服走進我們的生活
    漢服,又稱漢衣冠,漢民族傳統服飾,也可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 韓國人的韓服實際上是起源於中國的漢服?漢服起源於何時?
    西漢馬王堆遺址就曾出土過關於漢服的簡牘,上面記載了中國人有關於漢服和楚服的穿搭歷史,也就證明了那個時代的漢朝基本已經確立了朝服的基本形態,民間更是非楚服既漢服的傳統,其實漢服本身雍容典雅,不失華貴,從容中帶著高雅和淡然,這種風格的服裝放在哪朝哪代都一定是很受歡迎的。
  • 跟你聊聊漢語的魅力
    這個估計老外會一時轉不過彎來。來,下面來點稍微難點的。三:校長說,校服上除了校徽別別別的,讓你別別別的別別別的你非得別別的。  請問:題中的「別」是什麼意思?  外國友人: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在幹什麼?這個我自己都要稍微想一下才能理解意思,老外.......繼續加難度。
  • 日語裡的這些漢字意思跟漢語相差原來這麼大
    今天跟在日本留學的同學聊天,聊到了日語裡的漢字。我問他日語裡的漢字的意思是不是跟漢語一樣呢。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為我記得中學的時候讀過一篇英語閱讀理解,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不懂日文的女士去日本旅遊。在那之後我一直以為日語裡漢字的意思跟漢語應該基本都是一樣的。結果我這個日本留學的同學今天跟我說了幾個字,我才知道差異原來這麼大。下面我列出來。1,邪魔。舉例:不好意思,我想邪魔一下。作為中國人看到這個字肯定覺得是魔鬼一類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