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古代的老百姓跟我們一樣,歷朝歷代遵循的基本都是「一夫一妻制」的傳統。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對皇帝的後宮充滿著好奇。那民間傳說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是否真實,皇宮裡眾多妃嬪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接下來讓我們一探究竟。
01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由來
有關「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現在比較流行的解讀是源於故宮的體系。所謂「三宮」指的是故宮中路的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而「六院」則是東路六宮和西路六宮的合體。因為故宮中的建築都是庭院式的格局,所以「六院」的叫法也被固定了下來。至於「七十二妃」,歷朝歷代都沒有確切的統計。古時候人們把「三」、「六」、「九」看做虛數,而「七十二」又是就「九」的高倍數,可見「七十二妃」的叫法,只不過是代表皇帝後宮妃嬪眾多罷了。
從古至今,「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說法一直是在不斷演變的。《禮記》的記載就和明清的說法明顯不同。「王后六宮,諸侯夫人三宮也。」在這時,六宮只是皇后的居住地,而「三宮」指的是諸侯夫人。周朝時後宮隊伍被大大壯大,這時天子的妻妾被進一步分成了夫人、嬪、世婦、御妻等,而且數量巨大。到了漢朝,「三宮」的叫法被明確了下來,人們把皇帝、太后、皇后合稱為三宮。三國魏晉時期后妃制又有了明確規定,在皇后之下,還設立了「三夫人」和「九嬪」,在她們之下還有「美人」、「才人」等等,可謂叫法繁多。
唐朝對「三宮六院」的叫法就更為明確了。唐朝將兩太后與皇后合稱為三宮。六院即是「六苑」的衍生,指后妃所居的宮院(苑)。這時的「六宮」已不是皇后專有的了,而是泛指後宮妃嬪。而且這一時期後宮妃嬪的數量有了明確的規定:唐朝皇后以下的貴妃、淑妃、德妃、賢妃被統稱為夫人。昭儀、昭容、昭媛、 儀、 容、 媛、充儀、充容、充媛,被稱作九嬪。此外還有婕妤、美人、才人,各是九人,共二十七人。寶林、御女、採女等等,總計八十一人,而這些人都是皇帝的妻妾。
清朝時期,后妃被分成八個等級,即:皇后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共十四人。嬪以下還有三級:貴人、常在、答應。雖然在數量上似乎不如唐朝,但需知貴人、常在、答應三個等級是沒有嚴格的數量要求的,他們的數量一直是按照皇帝的喜好而定。
02自古後宮爭鬥不斷究竟為何
在等級森嚴的後官,皇后之位是無比尊貴的,封建王朝皇帝迎娶皇后是非常重要的慶典活動。它不但沿襲了民間的「六禮」流程,側封儀式更是極為繁瑣。而嬪妃作為妾室,是不能舉行結婚儀式的,他們的命運從進宮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不受到自己的掌握,她們的生死大權完全掌握在皇帝和皇后的手中。
在現在的諸多影視劇當中,有很多反映後宮妃嬪互相爭鬥的橋段。這在古代宮廷,確實也真實存在。因為后妃們的命運是掌握在帝王手中的,一時的恩寵,只會讓她們更加憂心忡忡。為了避免失寵,她們會想盡方法討得皇上的歡心。但后妃們也深知,美貌只會讓她們暫時受寵,如果能給皇家留下子嗣,才是安度餘生的最保險方法。所以她們在自己年輕的時候,都會在皇上面前盡力展現自己的魅力,來博得被皇帝寵幸的機會。
當然生下皇子也不能保證這些妃子們一生無憂。在母以子貴的古代社會,她們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太子。畢竟皇宮中的皇后只有一個,后妃們想要有出頭之日,就只能靠「拼孩子」了。像我們熟悉的慈禧太后,就是因為給鹹豐留下了唯一一個兒子,才讓她一路高升,從秀女到嬪妃再到垂簾聽政的皇太后。
古代的皇帝代表著絕對權威。他們一時的喜怒往往會影響到身邊人的命運。對於後宮的眾多妃子來說,受到恩寵非常困難,但觸犯皇威極為容易。往往是在不經意間的一句話或一個舉動,自身的性命便已不保。據說宋太祖趙匡胤就有一次到御花園賞牡丹,召集嬪妃擺酒設宴,其中有一個嬪妃因為生病,起不了床就沒有前往。這下便惹怒了趙匡胤,認為這個妃子掃了自己的雅興,竟抽出佩劍,將妃子的雙手砍去。
上面的例子似乎比較殘忍,但這也正反映出後宮妃嬪們地位的低下。而對於更多觸犯皇威的妃子來說,「冷宮」是她們最終的歸宿。相較於之前的居住環境,冷宮的居住條件極為惡劣,整個房間都被封得嚴嚴實實,只留一個巴掌大的小孔以便送飯之用。還有一些妃子,她們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皇帝生前一直受寵,但在皇上去世之後卻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戚夫人是劉邦生前最寵愛的妃子,而她的「獨寵」讓呂后極為嫉妒和不滿。在劉邦死後不久,呂后便命人把戚夫人殘忍地做成了「人彘」,結局令人悲嘆。
受寵千般好,失寵萬種難,在古代皇宮裡能得到皇帝垂青的后妃少之又少。「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燻籠坐到明」,應該才是大多數妃嬪們的真實寫照吧。
歡迎關注並轉發
「妻妾成群」竟為古人所不齒,「三妻四妾」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