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新居
新居人畜分離通道。
「紅軍長徵在甘孜80周年」系列報導
告別山高水遠 鄉城洞松鄉居民搬新居
四川新聞網甘孜6月3日訊(記者 杜玉全)經過一年多的建設,鄉城洞松鄉熱鬥村的洛容呷一家在今年春節前住進了新村居住點的新居,一起住進新家的還有同村的另外28戶人家。因為地處高山,山體貧瘠,汛期時常滑坡,熱鬥村居民必須避險搬遷。2013年,新村居住點在老村6公裡外的一處平臺上開建。2014年底,29戶居民搬入新居——卡新移民搬遷點。
山高水遠條件惡劣 95戶居民「移民」
甘孜州鄉城縣處於金沙江上遊乾旱河谷地帶,是「大香格裡拉國際精品旅遊環線」和「稻城亞丁兩小時旅遊圈」核心腹地。時下,鄉城縣氣溫已在30度以上,冬日最低氣溫也處於0度以上。乾熱的氣候讓地處山區的鄉城不得不面臨「旱」境。山高水遠,生存條件惡劣,讓居於鄉城縣高山區多個鄉村的居民不得不另尋新的居住點。洞松鄉5個行政村95戶居民就位居其中。
「你像克鬥村,近年來的水位不斷下降,飲水難越發凸顯,除此就是風沙大,生存條件惡劣。」洞松鄉黨委書記丁泉介紹,克鬥村是鄉裡調節最為惡劣的村之一,處於高山區,人畜飲水已非常困難。風沙的影響甚至讓餵馬都成問題,「人家是栓馬餵草,克鬥村卻是栓草餵馬。」
沒水就得找水,而找水還不一定就能找到。丁泉介紹,克鬥村取水地位於村落10公裡外,距離遙遠,如果邀請專家在當地勘測水源似乎又不太划算,且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萬一找不到水怎麼辦,還不如把這個錢花到移民上,解決後顧之憂。」另一個村落熱鬥村儘管飲水問題不大,但地質災害頻發,安全問題凸顯。在經過專家勘探後,原有居住點必須進行搬遷。
於是,洞松鄉包括熱鬥村、克鬥村在內的5個村子95戶居民成為了搬遷戶。搬離原有居住點,其中,克鬥村搬離到20公裡外的新居住點,熱鬥村搬到如今的卡新移民搬遷點。
政府群眾籌資共建 居民住進新藏房
今年春節,熱鬥村卡新移民搬遷點的29戶居民在新家過了第一個春節。今日,記者走進這裡,一排排整齊劃、樣式美觀、特色濃鬱的新藏房格外亮眼。每棟房屋均為兩層,統一為240平米,每戶築有畜圈,實行人畜分離。同時,還建有5米寬的環村路,5000立方米的儲水池保證飲水。
據丁泉介紹,新村居住點於2013年開始建設,2014年底建成,政府在建設過程中統一規劃,並對居民進行補助,居民自己再投入一定資金,進行共建。現在,居民以全部入住。「不過,這僅是安居,對於樂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政府部門也正在對原有土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幫助居民創收。」丁泉說。
事實上,對於搬遷工作並非易事。「以前做工作就是先把大家說下來再說其他的,但後來發現水也不對,電也不對,路也不好,居民就難以滿意。」丁泉說,「因此到了後來,可以說,我們搬遷已經搬出經驗來了,所有搬遷首先必須要考慮三個因素,水、電、路,其次就是其他的。」
「不管如何,這裡的居民現在已經開始新生活了。」丁泉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