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 | 809兵工廠遺址改造:體塊穿插營造區域標誌 / 三文建築

2021-02-13 有方空間

建築面積  12900平方米(總體),8300平方米(酒店)

背景和原貌:廢棄多時,但潛力巨大

 

809兵工廠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郊,距離市區約30分鐘車程,曾經是老三線兵工廠,20世紀90年代逐漸停產並廢棄。項目用地面積約3公頃,建築面積約1.3萬平方米,新功能為度假酒店和親子活動中心。項目旨在通過對這個廢棄工廠的改造和再利用,在保護和展現建築原始面貌的同時,形成新的使用功能,使廢棄工業設施復活,融入當代生活。項目基地位於一個峽谷中,喀斯特地貌,場地高差大,地質條件複雜。峽谷名為下牢溪,環境優美、舒適,是宜昌市民避暑的首選地之一。峽谷中的溪流常年有水,且水質優良,適合遊泳和休閒。改造前,該區域已經有大量的農家樂和小型度假遊樂場。項目基地位於下牢溪中段,與溪流關係緊密,具備很好的自然環境和產業基礎。該廠曾是西部地區重要的兵工廠,以生產防毒面具為主。改造前,工廠已經停產多時,期間也曾出租給民營企業。廠房中的機械已經全部被移除,整個廠區只留下建築本體。調研中,建築師發現現存建築主要分為三類:空間跨度大的廠房、中等尺度的設備用房,如鍋爐房等、空間尺度小的宿舍和辦公建築。原建築建設時期跨域20世紀50—70年代,主要為磚混預製樓板結構形式。建造工藝包括毛石砌築、磚牆、預製混凝土樓板,大多數已經不符合當下的建築法規,需要進行結構加固和再處理。但另一方面,正是這些不同時期的建造痕跡產生了極大的文化價值,反映了那個時期老三線工廠的歷史記憶和建築文化價值。設計需要保留原有建築的大部分外立面,同時又要滿足新的使用和法規要求,這給設計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場地原貌  ©三文建築

 

設計原則和思路

 

設計希望通過對老三線工廠遺址的改造,賦予空間新的生命,使之從廢棄狀態復活。在新的功能業態,及新空間的雙重作用下,業主和建築師希望重構一個新809廠。改造後,它將成為宜昌人短期度假的首選,並為城市提供一處具有品味和調性的精緻生活場所。

△ 總平面圖  ©三文建築

設計從場地規劃開始,將建築、室內、景觀、照明一體化考慮,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建築的工業特徵和歷史信息,並進行改造再利用。設計首先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通過結構加固等措施,保留建築外觀原貌。之後,選擇性地利用原建築空間植入新功能,如原宿舍改為酒店客房,原鍋爐房改為禮堂,原辦公樓和設備用房改為餐廳、接待中心等。在此基礎上,在場地重要節點位置設置新的公共建築,形成空間和視覺上的錨點,如酒店大堂、區域入口處的書吧、崖頂的茶吧等。把新建築與老建築在形式和材料上刻意進行了區分,形成戲劇性的對話關係,也清晰地表明了兩個不同歷史階段的空間特點和建築語言。

△ 攝影:曹金軍

場地中的主要樹木被保留,新建築避讓樹木建設,與樹木形成共生關係。夜晚的燈光處理延續了建築設計的思路,在總體寧靜的基礎上,建築節點處重點處理。客房區域採用3000K暖白光,公共區域採用4000K左右的中性白光。

 

 

客房:梳理交通,重組空間

 

客房由原工廠的員工宿舍改造而成。原宿舍共4棟,呈南北向平行排布,它們的建設年代並不完全一致,這給改造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首先在結構上四棟建築並不一樣,牆體有二四磚牆、空頭磚牆、碎石填充牆幾種,樓板則是預製槽板。此外,房間的空間布局也多達十幾種。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物理空間的基礎上,滿足酒店客房的使用需要、現行規範和安全等要求是此部分設計工作的難度和痛點。

△ 客房保留紅磚立面  攝影:趙奕龍

對於東側靠近山坡的兩棟宿舍,設計首先保留了原有的交通組織方式:位於建築中部的垂直交通和建筑西側的外走廊。之後,在兩棟建築的連接部分,拆除部分宿舍房間,新增垂直樓梯和電梯,及公共空間。南側的宿舍樓被改造為青年旅舍,北側的宿舍樓則改造為標間。這樣的處理一方面基於客房數的考慮,另一方面也由於這兩棟建築並不具備開闊的視野,因此定位為平價房間。

△ 完整保留原有山牆,中間增加新的交通  攝影:趙奕龍

△ 改造後的青年旅舍  攝影:趙奕龍

西側的兩棟宿舍向西視野開闊,能看到溪流和峽谷對面的山峰,具有較高的景觀價值。但原建築的水平交通位於西側,與未來客房的觀景面矛盾,建築師將新的交通調整到建築東側,新設樓梯、電梯和外走廊。原走廊被拆除,新建陽臺,增加室內面積的同時,為顧客提供更舒適的觀景體驗。北側客房為標準間,陽臺呈不對稱的梯形,兩兩成組,形成富於韻律感的外立面;南側客房則是套間,陽臺交替分布,改變了原來宿舍建築刻板的外立面。新建築部分為白色,與原建築紅磚和毛石的外牆形成對比,顯示了不同時期的特徵。

△ 西側客房  攝影:宋金戈
△ 西側客房新加的陽臺和小院  攝影:趙奕龍
△ 西側客房與新架設的走廊  攝影:趙奕龍

首先對客房室內進行了結構加固,並增設洗手間,滿足酒店的安全和基本功能需求。為了體現老三線工廠的歷史信息,部分房間的屋頂保留了原始的槽板,牆面也在特定位置暴露部分原始牆面。因為酒店的總體定位不屬於奢華型酒店,在裝修和家具選擇上較為樸素,並有意選擇了工業風格的產品,與整個區域的主題呼應。

△ 客房室內  攝影:趙奕龍

 

大堂:利用體塊穿插,營造區域標誌

 

酒店大堂是新建的,它位於四棟客房建築與西餐廳中間,起到了公共區域和私密區域間阻隔和轉換的作用。建築分為兩層,由四個建築體塊互相穿插構成。首層為酒店大堂,包含前臺和休息等待區等功能。通過橙色的酒廊,大堂空間與西餐廳的三層相連。二層則是環形展廳,可以舉辦活動和展覽。從一層到二層除了可以走室內樓梯,也可以使用室外的大階梯。

△ 軸測圖  ©三文建築
△ 大堂剖透視  ©三文建築
△ 新建大堂  攝影:趙奕龍

在建築師看來,新建大堂應該成為新809的地標。它需要從遠處被清晰地捕捉到,並吸引客人進入。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建築被刻意設計地具有視覺張力,超尺度的幾何體塊相互穿插,不同的材料和強烈的顏色對撞,形成了不同於日常生活的視覺與感官體驗。一層大堂不規則的形式既與場地地形有關,又避讓了空間中原有的樹木。二層的環形展廳採用全玻璃幕牆,它「飛架」在一層之上,為使用者提供了360度的觀景面。彎折的酒廊,南側插入西餐廳建築體塊中,北側挑出於混凝土陡坎之上,形成強烈動勢,其標高與西餐廳三樓的早餐廳一致,起到了連接大堂及早餐廳的交通功能。酒廊外皮由橙色的金屬網覆蓋,室內也同樣被橙色覆蓋,強調了建築體塊的同時也顛覆了使用者的感官。

△ 體塊穿插 攝影:趙奕龍
△ 使用不同的材料和色彩 攝影:趙奕龍

斜向的室外大樓梯被深褐色的金屬表皮包裹,成為一個斜插向天空的方筒,表皮上的圓孔讓內部形成豐富的光影效果,營造了一種「不真實」感。這一切都與原有建築的老三線風格不一樣,新老建築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對衝,但正是因為這種對衝,讓舊者更舊,新者更新。

△ 樓梯斜插向天空  攝影:宋金戈
△ 樓梯內部空間  攝影:趙奕龍

為了實現大堂的特殊建築形態,建築師與結構工程師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築整體採用鋼結構,為了得到一個儘量通透的環形展廊,並保證一層建築室內的舒適性,環形展廳由三組巨型鋼柱支撐,它們呈120度排布,分別隱藏在大堂的服務型空間和酒廊空間內,從室外無法察覺。環形展廳由9組鋼柱支撐,它如同一個環形「盒子」放置在一層結構上。斜向的大階梯及包裹它的筒則如同一根巨大的方柱斜插於圓環中,起到了不同高程的交通聯繫。四個建築體塊看似相互倚靠堆疊,實則結構相互獨立,自成系統,這樣的處理保證了建築結構的安全性。場地複雜的高差、不確定的地質條件(喀斯特地貌)、毗鄰的老建築基礎的避讓和場地內原始樹木的保留等問題,都給項目實施過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及施工單位一一克服這些問題,最終完成了建築複雜形體的建造及表達。

△ 大堂室內  攝影:趙奕龍
△ 橙色酒廊  攝影:趙奕龍


△ 環形展廳室內  攝影:趙奕龍

 

餐廳及多功能廳:因勢利導,甘當配角

 

酒店的中餐廳和多功能廳也由原有建築的既有空間改造而成。秉承區域設計的總原則,即在保留原有原有建築外觀信息的情況下,改造建築內部空間,使之具有新功能。中餐廳和多功能廳都儘量利用原有建築,形成新與舊的對話。

△ 改造後的中餐廳  攝影:趙奕龍

西餐廳和早餐廳位於大堂一側,原址上有一座3層的辦公樓。新建築建於老建築的基址上,建築外觀保持了老建築的主要特徵,在門窗和細節的處理上融入了現代表達。室內空間根據新的使用功能布置,一層為咖啡廳,二層為棋牌室,三層為西餐廳和早餐廳。

△ 西餐廳室內  攝影:趙奕龍

總體上,幾個餐廳和多功能廳在外觀上都相對低調:不求張揚,甘當配角。它們與客房一起形成圍繞大堂主體建築的「基底」,共同服務於新建築。

 

 

結語

 

809廠是中國西部地區老三線兵工廠的一個縮影。20世紀50—60年代,中國西部興建了大量的兵工廠,他們多為磚石結構,反映特定時代中國西部地區工業建築的特點。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產業轉型,大部分此類兵工廠都已經停產、廢棄,但建築作為一種記錄歷史的載體仍然具有文化價值。本案是在保護歷史信息基礎上,最大限度激活此類工業遺存的一種嘗試。

 

中國以往的工業遺存改造後,功能多以文化產業園、藝術園區為主,這類功能對於西部地區,非城市區域的工業遺存並不適用。本案改造後的新功能為酒店,是近年來中國工廠改造中較特殊的一個,對中國西部工業遺存的再利用具有創新意義。

△ 夜景  攝影:趙奕龍

 

設計圖紙  ▽

 






△ 平面圖  ©三文建築

 

團隊成員:趙卓然、李強、宋珂、張天偃、李星露、桑婉晨、吳前鋮(實習)、黃士林(實習)、周奇(實習)、李婉(實習)團隊成員:張昕、韓曉偉、趙曉波、王丹、宋柏宜、陶龍軍總建築面積:12900平方米(總體)、8300平方米(酒店)建築施工圖:北京華巨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
室內施工圖:北京鴻尚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本文由三文建築授權有方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點「在看」,為好房子點讚 

相關焦點

  • 旅遊+多層酒店建築設計:809兵工廠遺址改造/案例
    本案改造後的新功能為酒店,是近年來中國工廠改造中較特殊的一個,對中國西部工業遺存的再利用具有創新意義。建築分為兩層,由四個建築體塊互相穿插構成。首層為酒店大堂,包含前臺,休息等待區等功能,通過橙色的酒廊,大堂空間與西餐廳的三層相連。二層則是環形展廳,可以舉辦活動和展覽。從一層到二層除了可以走室內樓梯,也可以使用室外的大階梯。
  • 809兵工廠遺址改造成度假酒店,保存廠房舊貌,再現工業文化
    改造前,該區域已經有大量的農家樂和小型度假遊樂場。809廠位於下牢溪中段,與溪流關係緊密,具備很好的自然環境和產業基礎。,營造區域標誌酒店大堂是新建,它位於四棟客房建築與西餐廳中間,起到了公共區域和私密區域阻隔和轉換的作用。
  • 湖北809兵工廠遺址改造的酒店
    湖北809兵工廠遺址改造的酒店實景湖北809兵工廠遺址改造的酒店實景湖北809兵工廠遺址改造的酒店實景湖北809兵工廠遺址改造的酒店實景湖北809兵工廠遺址改造的酒店實景湖北809兵工廠遺址改造的酒店實景
  • 809兵工廠遺址改造-崖頂茶吧,宜昌——雛燕新飛
    項目用地面積約3公頃,建築總面積約1.3萬平米,整體項目旨在通過對這個廢棄工廠的改造和再利用,在保護和展現建築原始面貌的同時,形成新的使用功能,使廢棄工業設施復活,進入當代生活。廠區內建築分為酒店部分及配套娛樂部分,酒店部分由含有大堂、藝術展廳、四棟客房、西餐廳組成,配套娛樂部分由接待中心、中餐廳、書吧、時光禮堂、親子活動中心及崖頂茶吧組成。
  • 山中廢棄兵工廠,改造成特色酒店
    改造前,該區域已經有大量的農家樂和小型度假遊樂場。809廠位於下牢溪中段,與溪流關係緊密,具備很好的自然環境和產業基礎。1:場地原貌2:宿舍原貌3:西餐廳原貌809廠曾是西部地區重要的兵工廠,以生產防毒面具為主。改造前,工廠已經停產多時,期間也曾出租給民營企業。廠房中的機械已經全部被移除,整個廠區只留下建築本體。
  • 廢棄兵工廠改造成 「懸崖頂茶吧」,超讚!
    崖頂茶吧是三文建築設計的第二個和懸崖有關的項目,也延續了設計團隊長久以來對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思考:設計應該從建築所在地的地理、自然條件和場所性出發
  • 「趣村·港頭」丨崖頂廢棄兵工廠遺址改造
    供稿 三文建築 丨編輯 Lyiran建築改造的目的是為了其更好的發展湖北宜昌的809兵工廠遺址改造延續了設計團隊對長久以來對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思考:設計應該從建築所在地的地理、自然條件和場所性出發,關注人工物與自然之間的對話關係,既尊重自然,又適當的表達建築的存在性。背景和場地- 廢棄兵工廠內的絕美之地 -809工廠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郊的下牢溪中,距離市區約30分鐘車程,曾經是老三線兵工廠,1990年代逐漸停產並廢棄。
  • 廢舊兵工廠改造的酒店/三文建築
    設計原則和思路 設計希望通過對老三線工廠遺址的改造在新的功能業態,及新空間的雙重作用下,業主和建築師希望重構一個新809廠。改造後,它將成為宜昌人短期度假的首選,並為城市提供一處具有品味和調性的精緻生活場所。設計從場地規劃開始,將建築、室內、景觀、照明一體化考慮,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建築的工業特徵和歷史信息,並進行改造再利用。設計首先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通過結構加固等措施,保留建築外觀原貌。
  • 一間由廢棄兵工廠改造成的懸崖茶吧
    一間由廢棄兵工廠改造成的懸崖茶吧項目用地面積約3公頃,建築總面積約1.3萬平米,整體項目旨在通過對這個廢棄工廠的改造和再利用,在保護和展現建築原始面貌的同時,形成新的使用功能,使廢棄工業設施復活,進入當代生活。廠區內建築分為酒店部分及配套娛樂部分,酒店部分由含有大堂、藝術展廳、四棟客房、西餐廳組成,配套娛樂部分由接待中心、中餐廳、書吧、時光禮堂、親子活動中心及崖頂茶吧組成。
  • 廢棄兵工廠改造成崖頂茶吧,視覺效果震撼
    背景和場地:廢棄兵工廠內的絕美之地809工廠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郊的下牢溪中,距離市區約30分鐘車程,曾經是老三線兵工廠,1990年代逐漸停產並廢棄。項目用地面積約3公頃,建築總面積約1.3萬平米,整體項目旨在通過對這個廢棄工廠的改造和再利用,在保護和展現建築原始面貌的同時,形成新的使用功能,使廢棄工業設施復活,進入當代生活。
  • 廢棄兵工廠改造成度假酒店 客房建在懸崖絕壁上
    老建築翻新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房屋建築年歲已久,直接拆掉又覺得可惜。而且很多老建築本身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有些甚至是當地的保護建築。這裡面有些建築是裝修風格早已跟不上當代審美、有些是處於半廢棄狀態的大樓,但它們本體壽命還有很長,那就理所當然需要翻新改造了。
  • 工業建築的改造與新生,我在TUD Heritage studio做畢設
    期間在河南建築設計研究院、上海非常建築實習,並參加過一些競賽。(在專業方面,我對城市文脈,社會形態,功能形式等方面有較強的的洞察和思辨能力,擅長疏理故事線,整體統籌,流線設計,空間氣氛營造等。擅長公共建築設計和舊建築改造,注重從前期分析到後期表現以精心構思的圖面展現設計想法。)
  • 歐洲十大舊城改造、遺址復活經典案例全解
    有太多的工廠,隨著區域規劃的變動被搬走了,留下一片廢墟;有太多的工廠,因為產業的變革而轉型,留下遍地遺址;有太多的工廠,因為發展的需要面臨改造,留下一大片的空間。工業從1.0到現在的4.0,有太多的工廠已經不適合更新換代,只能是扔了、棄了,另覓一片土地,平地再起新廠,老廠拆了可惜,不拆佔地,何去何從,都牽動著當地人的神經。
  • 既有建築改造更新_2020年既有建築改造更新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這項工作今後還將繼續實施,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中要求,「十三五」期間要強化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實施改造面積5億平方米以上,並明確到2020年前基本完成北方採暖地區有改造價值城鎮居住建築的節能改造。因此,北方地區既有居住建築的節能改造工作,距離要求完成的時間已經很短。
  • 工業遺址轉型改造——博物館
    隨著社會演進、產業轉型,有越來越多的工廠建築遭到廢棄。其中不少建築陪伴著城市成長,見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也保存了大量的珍貴文化資產。若能將這些閒置的空間改造為博物館或其他展覽空間,除了能為當地注入新活力,部分工業主題博物館若能透過舊工廠改造方式呈現,也會比冷冰冰的博物館模型、告示牌來的更有溫度,亦可透過既有設施讓遊客了解生產過程、機具操作等。
  • 綠帶建築設計方案,內外部獨立,體塊堆疊,退臺綠化,規劃溢價
    方案解讀綠帶滲透,規劃溢價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青島西海岸科技城項目,金茂西海是創新科技首開區地大加劃設計,首開區要具備,打造卓越區域門戶形象,實現多元聚合空間典範,矗立頂尖的智慧發展標杆東南街角透視——懸浮的飄頂與南側展示中心相呼應,營造標誌性的街角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