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導 俄媒稱,哈薩克斯坦鐵路公司發布新聞公告稱,哈薩克斯坦、亞塞拜然和喬治亞三國鐵路部門日前籤署了組建「跨裏海國際運輸通道協會」的相關文件。此舉意在推動穿越上述國家的道路設施建設,將之打造為歐亞大陸最重要的交通走廊。
俄羅斯《消息報》10月13日發表題為《對中國過境貨運的爭奪日趨激烈》的報導稱,協會的主要工作是吸引更多的過境及外貿物資,開發沿線的物流產品。為提升競爭力,它還需要解決一系列的技術性問題,打破行政壁壘。專家認為,正是由於上述瓶頸的存在,令這條跨裏海的運輸走廊暫時無法對俄羅斯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威脅。
報導稱,俄西伯利亞大鐵路運輸協調委員會秘書長根納季·別索諾夫指出:「這一線路的推出已經為人所知,它成立了委員會,進行過運輸測試,但目前並無穩定的貨流。唯有技術條件成熟,才能吸引貨運。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素。跨裏海國際運輸通道現在還不具備成熟穩定的物流交通流程。」
別索諾夫分析道,正在醞釀中的新通道面臨不少困難,不只是它在三國境內的具體走向,由於包含裏海輪渡運輸的環節,所以需要額外的裝船卸貨作業。輪渡環節加大了精準預測貨運周期的難度,何況通過南歐港口的海運價格並不高,耗時約35天,一言以蔽之,「有關跨裏海通道在價格和時間上的競爭優勢尚屬奢談」。
俄羅斯鐵路運輸問題研究所所長帕維爾·伊萬金也認為,裏海線路暫不構成競爭威脅,因為使用輪渡、因軌距不同而更換車輪只會帶來額外開銷,「這條路線的主要劣勢是基礎設施限制和價格。如今看來,它更像是一個政治性而非純粹的運輸項目,當然,我們不能忽視它」。據伊萬金評估,倘若所有基建方面的障礙得以解決,這條線路每年可以承擔近500萬噸的貨運量,「但它達到這一負荷的時間不會早於2020年」。
別索諾夫認定,西伯利亞大鐵路目前是沒有競爭對手的,它的流程保障和服務都相當完善,貨運周期也極為精確。
俄羅斯鐵路公司物流集團的銷售高管亞歷山大·巴斯卡科夫透露:「目前,從中國大多數地區發出的貨物,若使用提速後的貨櫃列車,抵達歐洲平均耗時14天。」目前,這一方向的貨流每年都在成倍增長,中-歐-中方向上的過境運輸總量約為12萬-13萬標準貨櫃,其中俄鐵物流與旗下的子公司遠東路橋佔到了近70%的份額。目前最炙手可熱的線路是南線(經哈薩克斯坦的多斯特克)、北線(經俄羅斯的外貝加爾斯克)和中線(經蒙古的扎門烏德)。
報導稱,據俄羅斯鐵路公司、白俄羅斯鐵路公司和哈薩克斯坦鐵路公司共同組建的統一運輸物流公司的估算,亞-歐-亞線路的總貨運規模接近2200萬標準貨櫃,中國便佔了近1600萬。
單是在歐亞經濟聯盟區域內,統一運輸物流公司自年初以來便發車762趟,將6.8萬標準貨櫃的貨物從中國發往歐洲方向並折返。貨櫃列車運營多斯特克/阿拉山口-布列斯特-多斯特克線路,全程5430公裡,耗時5.4天,算下來單日裡程逾千公裡,至2017年,速度有望提至每天1150公裡,今年的貨運量預估為9萬標準貨櫃。該公司人士告訴《消息報》:「當我們專注於一個運輸走廊的運營時,增效手段很多且潛力極大。單是今年,我們便幫助開發了28條中國-歐洲的往返貨櫃貨運線路,平均每周發車20次左右。」(編譯/童師群)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在江蘇省連雲港港區內的亞歐大陸橋鐵路運輸專線站場,準備運往哈薩克斯坦的過境貨櫃在裝車(2014年6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參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