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老字號
「澤以長流方及遠,山因積石自成高」。老字號能夠成為老字號,就是與中國源遠流長的地域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演變緊密相連,與當時的社會經濟和生活環境有關。
老字號,是經濟文化發展中的一支奇葩,是具有文化內涵的特色品牌,是先輩留下的歷史遺產。
任何事物都是優勝劣汰,老字號就是在大浪淘沙中留存的精華。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但願今天的新字號變成明天的老字號,昨天的老字號展現出充滿活力的新面貌。
眾多老字號,是無錫人的驕傲!
□ 尋史訪跡
無錫「老字號」瀏覽
世泰盛呢絨布綢店 時和布綢店 日新綢緞莊
懋綸綢緞莊 周信昌零剪百貨店 中國飯店
狀元樓菜館 聚豐園菜館 聚鑫園菜館
橫雲飯店 醉月樓菜館 喜福樓飯店
泰山飯店 京滬飯店 迎賓樓菜館
開原寺素齋館 人和菜飯店 新洪興菜館
功德林素菜館 王興記餛飩店 過福來手推餛飩店
穆桂英美食城 崇安皇亭小吃 拱北樓麵館
伊斯蘭麵店 豐收糕團店 新萬興銀絲麵店
太湖船菜 慎餘肉莊 三鳳橋肉莊
真正老陸稿薦肉莊 王裕興肉店 三陽南北貨商店
仁號茶食店 徐嘉和茶食店 新新食品商店
錦泰隆茶葉店 李同豐參藥號 同豐參店
大吉春參藥店 西天寶鞋帽店 亨達利鐘錶店
大同文化用品商店 潘錦豐帳簿店 陸右豐醬園槽坊
王元吉冶坊 邵祥泰煤鐵號 蓉湖樓
清和樓茶館 三萬昌茶樓 無錫美發廳
紫羅蘭美發廳 天發浴室 玉泉浴室
新樂泉浴室 沈廣茂洗染店 湖光照相館
光明眼鏡店 普仁醫院 老談源盛秤店
近代無錫綢布業部分牌號一覽表
無錫市首批老字號商店
商號名稱
□ 人物春秋
王庭安與「王興記」 林勤軒與「狀元樓」
錢孟安與「世泰盛」 王雲清與「慎餘肉莊」
王阿榮與「聚鑫園」 陸霞卿與「陸右豐」
邵燮培與「邵祥泰」 徐錦文與「徐嘉和」
汪耀奎與「新萬興」 李克樂與「普仁醫院」
□ 逸聞軼事]
時和綢莊創辦廣播電臺 無錫「士紳俱樂部」
楊乃武作客拱北樓 「吳稚暉餛飩」傳說
無錫油麵筋的故事 「天下第一菜」的來歷
陸定一建議恢復「三陽」 「王興記」資助地下黨
望湖樓與龔勉 「陸稿薦」的傳說
□ 老街回味
北大街商市回眸 古老的「江陰巷」
崇安寺的老茶館
□ 老店新貌
「王興記」生意興隆 「狀元樓」財源茂盛
「三鳳橋」龍舞鳳飛 「穆桂英」英姿煥發
「聚豐園」名利豐收 「光明店」永放光芒
「慎餘店」重振雄風 「陸稿薦」步步高升
「健康店」發展健康
□ 名菜名點
無錫十大名菜
肉釀麵筋 糟煎白魚 水晶大玉 脆皮銀魚 梁溪脆鱔
腐乳汁肉 無錫排骨 魚皮餛飩 肉釀生麩 鏡箱豆腐
無錫十大名點
老式燴麵 三鮮餛飩 太湖船點 四色湯糰 杏仁粉包
玉 蘭 餅 桂花芋艿 豆 腐 花 無錫小籠 雞子大餅
< 資料連結>
1949年無錫皇亭小吃一覽表
□楹聯·民謠
肉釀麵筋
老字號楹聯民謠選登
無錫「老字號」瀏覽
● 宏志 慕容」瀏覽
宋元時期,無錫經營金銀飾品、服裝、香燭、酒油醬面等家庭作坊、店肆、貨攤已錯雜開設,城區繁華街頭出現飲食攤擔,並有整容、梳頭為業者。元代已有蒸、炸饅頭等點心。明代,商業日趨繁榮。染布、茶館業形成,大江南北已形成自然經濟區域,無錫成為區域商品集散、交換中心之一。清代,日用百貨業發展較快,行業、商品種類增多,城區照相館、混堂(浴室)、客棧(旅館)等服務、飲食行業齊全。民國時期,無錫有迎賓樓、聚豐園等菜館36家,飯店26家、麵店34家,點心店19家。民國後,無錫已有各具特色的專業商場和百貨店鋪,商事繁盛,被譽為「小上海」。在商業經營發展中,逐漸形成具有自己品牌特色的「老字號」。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老字號」
「老」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歷史長,一是指有特色。「老字號」是市場規律的結果,不是哪級政府可以任命的。不管什麼時代,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要成為「老字號」,必須要有共性的特色。首先是顧客至上的觀念。商品質量一定要正宗,像「王興記」的餛飩湯,是用五隻現殺的老母雞熬製2小時製成的原汁雞湯。服務上更是以顧客為先。過去「中百二店」的勞模王秀英,服務質量確實過硬。有次一農村老太到她柜上買剪刀,乘人不備,偷把剪刀藏在衣袋中,王秀英發現後,婉言道:「阿姨,剪刀放在口袋裡,要戳破口袋的。我幫你包好。」老太連忙拿出來,付錢。這種尊重顧客的做法在任何時候都是值得商家學習的。
「老字號」的商品和服務都有特色
菜館有看家菜,綢布店有特色經營。像聚豐園的「腐乳肉」好吃又便宜,店家在這隻看家菜上基本不賺錢,贏得很多顧客。中國飯店地處火車站地區,南來北往的顧客多,所以著力於菜餚創新,博採眾長,因而獨步錫城。還有像「世泰盛」在省內首創省料開片法,設立專櫃供應開片衣料。健康參藥店老藥工劉儀森主持小病服務處,態度和藹,有一定診療水平,求醫者絡繹不絕。各家都有各家的絕招。
「老字號」只有開拓創新才能長久生存
這些老店的老闆們敬業精神十分可貴,進貨關、驗貨關等都是老闆親自把關的。一旦生意興隆,忙著開分店、分號。像陸右豐醬園槽坊,先後開設了6家分店、8個作坊。
在社會大變革時期,「老字號」面臨拆遷也是正常的,這對「老字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如果「老字號」能根據市場要求不斷發展、創新,其無形資產就會顯現出來,興隆下去。反之,就會衰敗下去。「老字號」也是文化遺產,政府與社會要予以支持、呵護、培植,不能任其湮滅。像目前的「狀元樓」發展就不錯。「老字號」的經營者也不能躺在金字招牌上自鳴不凡,墨守成規,要把「老字號」的經營精髓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世泰盛呢絨布綢店】
世泰盛呢絨布綢店是無錫市布綢行業的百年老店。創設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原名世泰盛綢莊,創始人為無錫人錢孟安。錢氏有兄弟四人,孟安為長、仲坪為次,三名叔茂,幼名季常。創辦資本總額三千元。時和店名源於「時和世泰、人壽年豐」這一流傳民間的春聯。因二店均為錢氏所創,故世泰盛仍效法前者,取上聯二字為名,然而,單用「世泰」二字,尚感不順口,在「世泰」之後再增一「盛」字,讀之順口,又寓興旺之意,遂定名為「世泰盛」。創設之初,職員8人,以經營綢布為主,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兩縣三圖大火」中店被焚毀,1900年改組復業,變獨資為合夥,股東有錢、唐、張、馮、華五人。1930年購地擴展營業場所。1935年自辦電臺,業務發展。抗戰前為鼎盛時期。1955年12月實行公私合營,「恆新」、「恆豐洋」、「大綸柏」及新大陸、時新等併入該店。1966年改名為世泰盛布綢商店。主要經營各類棉布、化纖、綢緞、呢絨、針織品、成衣,花色多樣,品種齊全,社會信譽、經濟效益同步上升。後因三陽廣場改擴建拆除。
【時和布綢店】
時和布綢店位於北大街,是無錫的百年老店。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由邑人錢仲坪、朱蔭軒合資創辦。最初經營地產和澄、虞兩地農村的染色複製土布。後增銷白洋布、絲羅緞、羽毛織品等。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陳蓉齋接盤,並增資,增營萬載夏布、蘇州綢緞、杭州羅紡大綢布等。1925年,翻建樓房,店堂內設開架式玻璃樣櫥,還可為顧客定製服裝。1936年購地建造5層新樓,內設電梯。1937年,日軍侵佔無錫時,新老店房均焚毀,庫存被劫。1938年冬在原址上重建大樓,增闢屋頂花園,自辦電臺。解放後公私合營,又有大成、九綸、日新、五星、天章以及大華、建業、文匯等店號先後併入,改為綜合性百貨商店。後由於北大街擴建時拆除。
【日新綢緞莊】
日新綢緞莊創辦於1924年,當時股東10人,店名取「花色品種日日新」之意,地處北門大橋街布行弄口對面。「日新」的經營特色是「經營有方、理財有道、用人有度、廣告有術。」日新開業至1929年,便與「懋綸」、「世泰盛」在無錫綢緞業中並稱「三巨頭」。1937年抗戰開始,「日新」轉移至江北。返錫後,原店被焚,另闢「復新」(城中寺巷口)和「益新」(崇安寺內)兩分號試營業。1938年在原址重建,分號撤銷,1954年9月被政府批准為「花紗布公司第一經銷店」,1955年12月實行公私合營。1958年「大躍進」中併入時和布綢店。
【懋綸綢緞莊】
懋綸綢緞莊由無錫人秦曉初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在無錫北門北大街創建。創辦資金共4000元,股東為徐湘文、徐明文、華燕智、張瞿年等。由於管理得法,信譽過硬,與日新布綢緞莊、世泰盛呢絨布綢店成為無錫綢緞業中「三巨頭」。
【周信昌零剪百貨店】
周信昌零剪百貨店由周翰昌創設於清同治八年(1869),是一爿連家小型商店,為無錫第一家零剪店。地址在城中東大街。經營狹幅綾絹和土布零剪等小商品。由於該店的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生意日益興隆。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並遷至觀前街山門口新昌翼記零剪店原址,與之合併,招牌字號為「周信昌」,1969年併入東方紅商場(今無錫商業大廈)。
【中國飯店】
中國飯店是無錫「老字號」飯店,也是中國名菜館之一。地處無錫車船碼頭集中地區的通運路漢昌路口。創辦於1947年,由毛仲寅、章綏卿等合夥經營的。正式開張之日,請客三天,大擺宴席百餘桌,轟動了整個無錫。「中國飯店」店牌由著名書法家費新我揮毫寫就,款式大方、雅致動人。中國飯店菜餚,選料精細,操作考究,質量穩定,具有江南一帶的特殊風味,是錫幫菜的代表,它製作的梁溪脆鱔、無錫香雞、鏡箱豆腐、糟煎白魚、太湖焗雞、母油全鴨、龍眼鱔片、杏仁粉包、蝴蝶海參等菜餚,馳名大江南北,被列為傳統名菜。後因通運路地區改造拆除關閉。
【狀元樓菜館】
狀元樓菜館是無錫歷史悠久的名菜館之一。1919年由林勤軒在蓮蓉橋堍租賃兩間門面,開設長春閣麵店,主營三鮮大面和大肉饅頭。1938年改名狀元樓菜館,聘請倪庭鶴等名廚師,烹飪蘇錫風味菜餚。因「狀元」二字吉利,生意日趨興旺。當時有「水陸交通蓮蓉橋,萬商雲集狀元樓」之稱。1956年公私合營後,保持了傳統特色。「文革」中曾改名為大眾樓面飯店,1979年恢復原名。特色名菜有:尼庵麵筋、老燒魚、四喜麵筋、奶油蹄筋、爆川、芙蓉雞球等。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一幢嶄新的高樓聳立在青石路歐風街口,取名「狀元樓」,生意興隆。
【聚豐園菜館】
聚豐園菜館是無錫歷史上最早的菜館。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11月),由原鹽公堂燒飯師傅王榮初、華仲興、胡紹奎等人合股開設。當時主要顧客為鹽局、木客及糧食業行商。兩開間店面,餐桌10餘張。該店背靠護城河,平時將太湖盛產的鮮魚、蝦、蟹籠養在河中,任顧客挑選,當場加工烹製,特別鮮美。特色名菜有清炒大玉、炒蟹黃油、奶油鯽魚、活熗蝦以及腐乳肉等。1956年公私合營後,繼續發揚傳統特色。1965年遷中山路勝利門口,改名為新風飯店。1995年5月,在原址翻建17層大廈,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
【聚鑫園菜館】
聚鑫園菜館是無錫著名老字號菜館之一,座落在繁華的南長街上。由王阿榮(又名華榮湖)創辦於1910年,創辦初期,早上賣面,中午賣便飯,由於經濟實惠,信譽良好,故而生意興旺。1959年「聚鑫園」實行公私合營,1959年11月搬遷至南長街160號,並改名為「聚興園」。「文革」中曾一度改名為「四新菜館」。1994年南長街擴建改造,「聚興園」又以「聚鑫園」名稱搬到朝陽廣場中心地段,後又搬遷至南長區政府綜合大樓。「聚鑫園」這家老店雖幾經變遷,但人們仍記憶猶新,常常會津津樂道該店幾道錫常名菜:美味同腸、鏡箱豆腐、全家福(葷什錦)、卷甩水等。
【橫雲飯店】
橫雲飯店位於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無錫太湖黿頭渚風景區內,為著名的旅遊餐館。該店原名「旨有居」菜館,由晚清舉人、無錫商會會長楊翰西於1934年出資創建,距今已有70年歷史。早期以經營京蘇風味為主,解放後經公私合營更名為橫雲飯店。該店早在50年代就雲集了一批享譽滬寧線的高廚,並創製出了「太湖雲塊魚」、「糖醋活鯉魚」等一批膾炙人口的特色菜餚。位居當時無錫八大菜館之列。
飯店地處風景秀美的梅梁湖畔,與大箕山、小箕山、中犢山隔湖相望。臨湖而築的餐廳粉牆黛瓦,體現了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內外裝飾典雅簡約,環境怡人。現設有大小餐廳四處,可供數百人同時就餐。在此聚餐便酌,情趣獨特,既可品嘗湖鮮佳餚,又能觀賞湖光山色,頗受中外旅遊者青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建成的水上餐廳——湖鮮舫,裝飾氣派、設施齊全。置身舫間,恍若畫中,美景、佳餚、湖鮮、絲竹,給人以天上人間的至高享受。
【醉月樓菜館】
醉月樓原為1933年創辦的四時新菜館。建國後曾更名為工農飯店。1976年建成4000平方米的新大樓。1986年改為醉月樓。飯菜部有大小餐廳7個,34張餐桌,並設有供200人就餐的食堂。裝璜新穎,格調高雅,備有空調。旅館部有客房71間,其中高檔客房有14間。菜餚以蘇錫幫為主,並烹製各地風味菜點。後因火車站地區改造拓寬道路時拆除,現已併入王興記有限公司。
【喜福樓飯店】
喜福樓飯店由李喜福創辦於1919年。當時其飯菜以經濟實惠享譽蘇南。1956年公私合營,「文革」期間被撤併。1988年在中山路北端重建開業。傳統特色菜有:喜福同腸、糟煎白魚、生麩肉圓、雪菜肉絲等。
【泰山飯店】
泰山飯店是解放前無錫城區最有名的旅館。1947年由陳庸全等集資創辦。該店地處火車站和輪船碼頭附近,交通方便,設備齊全、生意興隆。該店曾將南大廳闢為「太湖廳」,設有茶室、舞廳、菜館,菜餚名貴,服務對象多為巨富商賈,1948年3月蔣經國先生來錫時曾住該店。
【京滬飯店】
京滬飯店創辦於1917年,地處通運路鬧市區。當時主要經營旅館、茶室、書場和餐飲。抗日戰爭勝利後擴充為兼營歌舞和戲院的大型飯店,是蘇南地區最負盛名的高級社交場所之一。1986年,無錫市旅遊公司與香港華耀雄基公司合作經營,在舊地重建,註冊資本172萬美元,經營蘇、粵名菜及西餐,故有「遊在太湖,食在京滬」之說。
【迎賓樓菜館】
迎賓樓菜館是無錫市的名菜館之一。已有70多年歷史。由李文毓、沈運青等共同集資,於崇安寺山門口西側建造迎賓樓菜館,特聘上海先施公司東亞酒家無錫名廚劉俊英回錫掌廚。開張營業時,菜館能辦滿漢全席。劉俊英擅長的名菜有蟹粉魚翅、荷花牡丹、雞茸蛋、羅漢全鴨、鳳尾鴿蛋、白雪鴛鴦、廣州鯽魚、金玉滿堂等。1954年曾停歇,1959年恢復。1978年遷至人民路菜場大樓三、四樓營業。2004年隨著崇安寺拆遷改造而一同被拆,待重建。
【開原寺素齋館】
梅園開原寺素齋館,始建於1934年,供應隨喜香客素麵。1984年重建天王殿、鐘樓、鼓樓時增設素齋館,可承辦純素筵席,菜餚精潔,也有素麵、菜包出售。
【人和菜飯店】
人和菜飯店是無錫地區特色飯店之一。該店由謝盤聲等人於1937年創辦。店面地處商業繁華地段通運路,緊靠無錫火車站。以供應經濟實惠的大米豬油菜飯為主要經營特色。1988年銷售豬油菜飯7萬公斤,同時還供應各種炒菜、滷菜和面飯。後因通運路拓寬改造拆除。
【新洪興菜館】
新洪興菜館創辦於1926年。建國後曾改名新洪興面飯店、人民橋飯店,供應大眾飯菜。1984年翻建,有營業面積800平方米,餐廳寬敞明亮。經營飯菜、麵點、冷飲等。菜餚以蘇錫為基調,兼融川、粵諸幫風味。
【功德林素菜館】
功德林素菜館曾是無錫市區唯一的素菜館。創建於1930年3月,創業初期,有寺僧參與策劃。該店座落在崇安寺火神殿旁,斜對面是城中公園。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改為「文記素齋館」。1984年擴建為功德林素菜館。門面具有古色古香的佛門色彩,正廳上方,懸掛功德林橫匾一塊,由已故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書寫。經營考究的素食菜餚、素麵、素包子等。1985年在樓廳開設登雅樓酒家,以滿足各層次顧客需要。1986年批准為接待外賓定點餐館。1993年被評為無錫市「特色商店。」因崇安寺地區改造拆除。
【王興記餛飩店】
王興記餛飩店是無錫市著名老字號。1913年1月31日,無錫北鄉塘頭人王庭安在崇安寺昇泉浴室旁開辦餛飩店,專賣手推皮子老式餛飩。1915年底,王庭安將店名定為「王興記餛飩店」。此後,王庭安改進位作方法,首創了白湯餛飩(當時無錫流行加醬油的紅湯餛飩)。其特點是滑爽鮮嫩,湯水濃而不濁,再加上開洋、紫菜、蛋皮絲、青蒜葉、胡椒粉等佐料,堪稱色香味俱全,很受顧客歡迎。抗日戰爭期間,王興記又增加了小籠饅頭和蔥油雞蛋餅等新品種,並對餛飩餡心不斷改進(將蝦仁、雞肉拌進餡心),用雞和肉骨吊湯,改進服務態度等,不僅招徠了新老顧客,而且戰勝了競爭對手。抗戰勝利後,王庭安將店務交給兒子王祖華管理。無錫解放後,「王興記」更加注重質量,保持特色,生意越做越大。1956年,「王興記」被批准實行公私合營,1965年,「王興記」遷至中山路新大樓營業,1966年更名為無錫餛飩店。「文革」結束後,又恢復原店名,添置了雅座和空調,並開始接待外賓。1995年12月又遷至中山路學前街口,並增設了分店。1996年7月1日,該店又更名為王興記有限公司。2002年,該公司順利通過ISO9001 2000質量體系認證。「王興記」已成為江蘇省著名商標和聞名中外的點心店。
【過福來手推餛飩店】
過福來手推餛飩店是已有140年歷史的著名老店。由無錫縣東北塘過某於清同治三年(1864)在城中三下塘(今新生路)斜橋下開設,取名「福來」。因老闆姓過,人們都稱它為「過福來」。由於餛飩質量好,服務態度好,贏得顧客好評。1916年遷至大市橋鬧市區後,營業額成倍增加。到1934年前後,「過福來」這塊老招牌已譽滿城鄉了,本地名人紳士都曾來店品嘗,國民黨元老吳稚暉亦是「過福來」的常客。1956年4月批准公私合營。手推餛飩是用手工推皮子,特點是注重選料、講究質量、配料得當、精心調味、經營靈活、服務周到,成為無錫風味佳點之一。
【穆桂英美食城】
原名穆桂英糕團店,是無錫市區規模最大的專業糕團店。1958年由女職工開辦,故名。「文革」中改名時新點心店。1988年恢復原名。主要經營五色掛粉湯糰、玉蘭餅、各類花色糕點、喜慶糕團,及包裝糕點、盒式糕點、優質八寶飯。1996年11月8日,穆桂英美食城在南禪寺商城正式開業,門庭若市、顧客盈門,成為南禪寺文化、旅遊商貿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崇安皇亭小吃】
崇安寺建於晉興寧二年(364),素有「梁溪首剎」、「吳會名勝」之稱。自明代起,商販雲集,飲食小吃豐富多樣,吸引四鄰八鄉居民和外地遊客光顧品嘗。尤以每年春節和農曆二月十九日市場最為熱鬧,持續數日,民間有「遊崇安寺」習俗。清鹹豐、同治年間,崇安寺先後兩次大火,大部焚毀。因無力修復,於清光緒二年(1876),在大雄寶殿前建造一座「聖諭亭」,被稱為「皇亭」。以後改建為菜場,各種小吃攤擔陸續恢復增設。至解放前共有菜館、飯店、麵店、點心店36家,小吃攤擔29個,各種小吃152個品種(類)。建國後,幾經反覆,逐步發展,上世紀90年代初期進行大規模改造,並成立皇亭美食城有限公司。進入21世紀後,無錫市崇安區又在原崇安寺地區規劃重建城中商業中心區。
【拱北樓麵館】
拱北樓麵館創辦於清同治二年(1863)。是無錫著名的百年老店。原址在北門外遊弄裡,由麵館、茶館、浴室3個部分組成。先後六易其主,但店名未改。歷史上北門是客商、班船會集之地,該店營業獨步無錫。據說清末 舉人楊乃武,在冤案辯白後南下途中曾到此就餐。歷次戰亂中,其樓幾毀幾建。抗戰勝利後遷至市中心崇安寺。該店主營餚面和小籠饅頭,價廉而味美。麵湯用肉骨、鱔骨和雞吊熬,並加甜汁,面澆頭花色多。麵條粗細均勻,湯味醇鮮、軟而不爛、滑爽不膩,小籠饅頭皮子勻薄而韌,餡心鹹中帶甜,滷足,屬正宗無錫風味。由於崇安寺改造拆遷,搬至勝利門廣場原五金站繼續經營。
【伊斯蘭麵店】
伊斯蘭麵店是無錫市區主要的清真餐館。地處崇安寺。1919年創辦,原名清真馬復興菜館。1953年由本地6名回民合股租賃,改名伊斯蘭食堂。1956年改為伊斯蘭麵店。主要經營清真面,有湯、拌、炒、削等多種。並供應牛肉鍋貼、水餃、包子、酸辣湯等點心和傳統伊斯蘭菜餚。以講究質量、注重服務著稱,曾被評為江蘇省先進單位和無錫市最佳商店。
【豐收糕團店】
豐收糕團店曾是無錫市規模最大的專業糕團店。經營地點在崇安寺。創辦於1955年。原為私營。公私合營後曾先後改名為「詠記」、「美味」糕團店。「文革」初期改為豐收糕團店。經營湯糰、米制點心、花色糕點及各式餡心。曾創製恢復數十種傳統名點,開設堂吃雅座,受到歡迎。1994年,崇安寺大規模改造中拆除,該店併入無錫市皇亭美食城。【新萬興銀絲麵店】
新萬興銀絲麵店是無錫市區特色飲食店之一。創辦於1927年。主要經營花色碗面、熱炒、承辦筵席,兼營滷菜、冷飲、小籠包子等。該店的銀絲面採用優質細白面加雞蛋精心製作,煮熟後細軟如絲,湯清不膩,味道鮮美,很受顧客讚譽。
【太湖船菜】
亦稱無錫船菜。無錫地區水上遊艇供應遊客的菜餚。無錫船菜始於清末,為燈船、畫舫吸引遊客而興辦。尤以楊阿梅「蘋香號」船菜最為著名。上世紀20至30年代,盛名一時,吸引滬寧線不少慕名前來品嘗者。建國後,遊艇業務曾停辦,船菜也相應消失。上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太湖旅遊的發展,重新恢復,並不斷創新。船菜的取料主要為太湖水鮮及雞鴨等,一般在店內預作加工,在船上烹飪,傳統菜名有太湖活熗、魚翅蟹粉、清蒸甲魚、雲林鵝、八寶鴨等,在國內外遊客中享有盛譽。
【慎餘肉莊】
始創於清光緒末年的慎餘肉莊,位於無錫三鳳橋堍。是無錫老字號商店。烹製的肉骨頭香氣撲鼻、骨酥肉爛、醬汁稠而綿長,百年流傳,「慎餘」的醬排骨由蔡杏根、王阿林、王聚寶三代掌勺大師不斷研製、改革,又取南北燒法之長,加上包裝精美,曾紅遍大江南北半個世紀,營業直領同行之首,譽為「肉骨頭大王」,成為無錫三大名產之一。慎餘肉莊於1956年公私合營,70年代初肉骨頭曾大量出口到香港(37萬噸),「文革」後期更名為三鳳橋肉莊,2003年9月28日由無錫烤鴨館與「慎餘」第三代傳人王國華先生及第四代掌勺師傅俞世高等合股,將這百年名店重新復業。
【三鳳橋肉莊】
原名慎餘肉莊。由原經營豬行、肉攤的王雲清於1927年開設。店址在三鳳橋堍。經營生、熟肉為主。王雲清重金聘請名師蔡杏根,融合無錫燒煮熟肉的南北兩派精華,創製的醬炙排骨,(俗稱「肉骨頭」)骨酥肉爛、香美味鮮,馳名滬寧線。無錫淪陷時貨財被洗劫一空,後逐步恢復。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1967年轉為國營。上世紀70年代改名三鳳橋肉莊,1987年在原址改造擴建,營業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設有食品部、酒家部、客房部。進入21世紀後,三鳳橋肉莊及三鳳酒家又進一步擴大,現已成為中山路商業區的名牌商店。
【真正老陸稿薦】
真正老陸稿薦是無錫市的百年老店。是著名的「中華老字號」。創建於清同治年間,由無錫肉攤老闆陸步高夫婦以賣熟肉起家,傳到其子陸稿和陸薦,便以其兩子姓名「陸稿薦」作為肉莊名稱。它的熟食系列以色之光潤、香之濃鬱、味之獨特、質之正宗而深受消費者青睞。
解放前,通運路上有四家陸稿薦肉莊,都是早上賣生肉,中午賣熟肉,因地處火車站、輪船碼頭交通要道處,所以生意十分紅火。首先是一家陸稿薦肉莊,後來多了一家老陸稿薦肉莊,不久,又開了一家真老陸稿薦肉莊,後又出現了一家真正老陸稿薦肉莊。無錫市天鵬集團傳承了「真正老陸稿薦」這一品牌。
【王裕興肉店】
王裕興肉店是無錫市的百年老店。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無錫絲繭商王仲彥出資,在南長街(今163號)三茂弄隔壁開設「王裕興肉店」。店房一間門面,兩造進深,聘用魏祥泰肉店的師傅蔡杏根執勺,燒煮熟肉,由於精細選料,精心炙煮,其醬炙肉油而不膩,排骨燒得骨酥而不脫肉,雖經風而皮不硬,色香味俱佳,成為佐餐開胃、增加食慾的美味佳餚,深得顧客讚許。王裕興肉店還採用代銷方式率先開闢了蘇州市場,引起當地肉店關注,成為人們探親訪友、來錫遊覽、應酬交際等必備禮品,享譽滬寧線。
1920王裕興肉店又推出一種「醬鴨」新品,香氣撲鼻、滿口生津,故受人青睞。1937年,無錫淪陷,王裕興老闆乃委託夥友楊佳根、張辛根代理,直至1956年公私合營,歸食品公司領導。1962年牌號改為「裕興。」
【三陽南北貨商店】
三陽南北貨商店是江蘇省南北貨行業中最大的零售商店。1929年4月26日,過海如等8人出股在無錫大市橋堍開設三陽南貨店。以講究質量而聞名於滬寧線上。1933年,又在南貨店左側開設三陽茶食店,分別由過海如、鮑念春任兩店經理。開業時,南貨店經營南北貨、乾果、乾菜、蜜餞、調味品等300餘個品種,茶食店經營糖果、糕點、熟食品等二三十個品種,另設1個加工場,商品自產自銷,兩店各自獨立核算。1958年1月,兩店合併為三陽南北貨商店,並成為全省南北貨行業中經營品種最多的一家商店。2000年,經過改造,改名為三陽百盛廣場有限公司。過海如1892年12月29日生於無錫東亭鎮北街,1971年9月29日病逝。
【仁號茶食店】
仁號茶食店是無錫地區經營炒貨茶食的百年老店。前身為「仁號糖棧」。清光緒十九年(1893),黃菊農與其阿舅合股創設於桃棗沿河,故名「仁號」。專營桃肉、桂圓、棗子等,為無錫當時最大的南貨店,有門面十二間。黃菊農經營得法,深得同行推崇,凡是南貨到埠,必定請他到場過目定價。由於「仁號」選料講究,配方獨特,工藝精良,在滬寧線上久負盛名。「仁號炒貨」具有味香、松、脆、色等獨特風味。1947年至1949年間,「仁號」生意最盛,產品銷至常州、宜興、溧陽等地。奶油花生每天另售達2000多斤,糖果每天也另售1000多斤。「仁號」牌奶油花生米於1984年獲江蘇省優質食品稱號,1985年後連續3年獲無錫市最佳消費品稱號。
【徐嘉和茶食店】
徐嘉和茶食店是無錫市區規模較大的副食品商店。已有百餘年歷史。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由徐錦文等兄弟5人合股創辦。店址在北門外笆鬥弄1號,以經營蘇式糕點享譽江南。解放後保持前店後坊的特色。所產各類糕點香、松、脆、酥。經營品種有糖、煙、酒、糕點、罐頭、奶製品、乾菜、海味、炒貨等。其中優質杏仁酥、酥糖、椒鹽桃片、米糕等為傳統名點。實行公私合營以後,改為無錫市第四副食品商店。
【新新食品商店】
原地處中山路毛桃巷口的新新食品商店由江玉和、謝少靜等合資創辦於1923年。素以經營廣式、西式糕點著稱。當時在常州設有分店,專營各地名特優食品。1946年起附設工場,生產各種特色糕點、麵包,自產自銷。主要經營糕點、餅乾、香菸、瓶酒、糖果、奶製品、醬菜、鹹臘、蜜餞等共1000多個品種。形成商品檔次高、
質量優的特色。後因城市改造拆除。現於八佰伴等設有賣點。
【錦泰隆茶葉店】
錦泰隆茶葉店創辦於清宣統元年(1909)。創辦人為王譽嘉。批零經營全國各地名茶,兼營茶具。解放後改為無錫市茶葉商店,以名茶見新早、質量保證、價格公道而著稱。原址在北大街,現在人民中路。
【李同豐參藥號】
李同豐參藥號(健康藥店)是無錫市區規模較大的專業醫藥商店。1911年,邑人李雲泉在北門內打鐵橋旁設藥攤,專營煙丸,業務頗盛。1914年,正式開設李同豐參藥店,後增設分店。1938年改名為李同豐參藥號。業務逐漸發達,成為當時無錫城區三大參藥號之一(即大吉春、同豐、李同豐)。1956年1月,「李同豐」批准公私合營。1958年,原「大華」、「同德」、「壽山堂」、「仁德堂」藥房併入,成為崇安區醫藥中心店。1966年8月,「李同豐」改名為健康參藥店。主要經營參茸銀耳、中藥飲片、中成藥、滋補品、環衛用品,兼營西藥、醫療器械等。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銷售額躍居全市第一。並成為全省同行業的魁首。曾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和無錫市「最佳商店」。
【同豐參店】
同豐參店原名「同豐藥棧」。由無錫石塘灣望族孫姓和虹橋灣顧姓創辦於清鹹豐三年(1853)。原址在北大街一石庫門內。並在石庫門上做「壽鹿」標記(老壽星騎在梅花鹿上)作為商標,以經營參燕細貨和各種名貴藥品藥材著稱。解放前與「李同豐」、「大吉春」齊名為無錫三大參藥號之一。1956年1月批准公私合營。1981年5月1日恢復同豐參店,店址設在中山路540號,專營人參、銀耳及各類滋補成藥,品種多,規格齊,服務好。曾被評為無錫市「優秀商店」。
【大吉春參藥店】
大吉春參藥店是無錫市區規模較大、歷史較久的參藥店。地處無錫市北大街。清同治四年(1865)由王賡虞、王亮卿、陸鈞之等人開設。解放前主要經營中藥材、中成藥。1956年公私合營後,擴大了經營西藥和醫療器械。經營飲片近千種,成藥600多種,西藥900多種,器械100多種。中藥以「藥材道地、丸散考究、品種齊全」著稱,城鄉聞名。該店堅持下廠服務,送藥到醫院病房,代客加工丸散,代煎中藥,按方送藥,聘請名醫坐堂看病,開辦郵寄業務等。多次被評為無錫市「優秀商店」。
【西天寶鞋帽店】
清宣統三年(1911)開設的西天寶鞋帽店,有工人五六人,商標為「寶塔」牌,主要生產直貢呢麵皮底男式皮鞋。當時的製鞋作坊做工考究,深得用戶信賴。民間有「女鞋陸永和,男鞋西天寶」之說。1956年,西天寶批准公私合營。1959年,無錫工農皮件廠和西天寶、天生和的布鞋工人併入製鞋二社,更名為衛星皮革製品廠。當年9月,原公私合營的7家帽鞋店和中國、裕興祥等皮革製品廠的布鞋車間併入鶴鳴區店,正式成立鶴鳴鞋廠。
1961年底,無錫市手工業局將鶴鳴鞋廠中參加公私合營的隆昌祥、鶴鳴、西天寶、天生和、義和祥5家分出,恢復名牌店,實行獨立核算。1966年,將獨立核算的五店再次併入鶴鳴鞋廠,更名為無錫市躍進皮鞋廠。1979年,更名為無錫市鶴鳴皮鞋廠。
【亨達利鐘錶店】
亨達利鐘錶店創辦於1917年。是無錫市以修理與經銷並重的鐘表商店。曾改名「東風鐘錶店」。亨達利歷史悠久,為全國的「鐘錶大王」。經營品種多樣。解放後,無錫百餘家大小鐘錶店在1956年成立鐘錶合作社,以後又創辦了「無錫鍾廠」、「電鍍表廠」。1978年在中山路掛出無錫「亨達利」招牌,並於1985年在全國成立「亨達利」、「亨得利」鐘錶協會之際,成為首批會員單位。有電子檢測器等先進設備。修表保證質量,約期不誤。尤以修理電子鐘(表)、石英鐘(表)見長,小修小配立等可取。
【大同文化用品商店】
無錫大同文化用品商店於20世紀20年代創辦,至今已有80餘年歷史。建國後幾經搬遷,一度併入第四百貨商店、東方紅商場。1986年4月重建。主要經營紙張、紙品、文具、文娛體育用品等,品種齊全,批零兼營。以靈活經營、講究信譽著稱。與400多家印刷廠、40多家專業批發公司建立供銷關係。並實行電話訂貨、陪同送貨、送貨上門、代辦託運,退換調劑等。多年來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曾被評為明星企業。
【潘錦豐帳簿店】
潘錦豐帳簿店始創於清鹹豐年間。店主潘錦堂,鎮江人,店址在北大街壇頭弄內。清光緒初年遷至江陰巷。因地處商業中心,商店林立,經營帳本供不應求,業務日漸發達。清光緒十三年(1887)潘錦堂因病,將全部生財作價300元,出讓給親戚王楨卿,王又推薦其叔父潘順元執掌店務,曾更名為「潘豐楨記帳簿店」。辛亥革命後,該店購買印刷機器,後在陶文彬的悉心經營下業務不斷擴大。在北區商界中頗負盛名。1952年,「潘錦豐」將全部資產投入「錫聯印刷廠」,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由18家單位參加。1974年12月,國家外貿部投資1000多萬元,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改名為「外貿部無錫印刷廠」,簡稱「外貿印刷廠」。
【陸右豐醬園槽坊】
陸右豐醬園槽坊創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是無錫醬園釀造行業首屈一指的大作坊,遠近聞名。「陸右豐」創建人陸霞卿,原開設陸源長綢布店於城中大市橋街(當時該處是無錫商業中心)。清鹹豐二年(1852)與高鶴齋合夥在堰橋開設「右豐」醬園槽坊,資金二千貫(約等於白銀二千兩),年造醬油二百擔,造酒僅百擔。清同治三年(1864),高鶴齋將股權讓給陸霞卿獨資經營,牌號改稱「陸右豐醬園槽坊」,並一改過去官商作風,選用能人,重視質量,樹立信譽,生意紅火。清同治九年(1870),遷至新三裡橋,至抗戰前,「陸右豐」擁有八坊(酒坊、醬坊、紹坊、醋坊、礱坊、白作坊、腐乳坊、香糟坊)。1935年,「陸右豐」還先後取得美孚火油公司(美商)在無錫的經銷權,資本大為雄厚。1958年6月與陶謙益釀造廠等4個單位合併成立太湖醬類食品廠,成為全市最大的醬類食品生產企業。
【王元吉冶坊】
王元吉冶坊是無錫歷史上著名的冶鐵作坊。清代中葉晉商查某創設。地址在城南楊窖灣(今稱羊腰灣)。以後查返山西,冶坊交其女婿吳永昌經營。清道光十七年(1837)與北門王源聚鍋號合營,遂名「王元吉」。清鹹豐十年(1860)因戰亂遷往靖江十圩橋,後又遷南通,稱北棧。清同治二年(1863)在無錫堰橋另設作坊,稱南棧。直至1943年又將堰橋南棧遷回羊腰灣。產品「雙吉」牌鐵鍋,以輕薄光滑,耐強火、不爆裂而著稱,暢銷大江南北。1955年實行公私合營。1958年轉為國營,改名無錫冶鑄機械廠。1966年更名為無錫鍋廠。
【邵祥泰煤鐵號】
邵祥泰煤鐵號是無錫的「百年老店」。由世居無錫南門船廠裡經營造船業務的邵燮培,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創辦。該店所經營的煤球、煤基是無錫市民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中的第一件。
邵燮培初開邵祥泰時,僅一開間門面,叫邵祥泰商號,經營造船用的桐油、麻絲、鐵釘之類商品。民國初期,邵見無錫新開不少紡織、繅絲、麵粉、機器鐵工廠,覺得日後經銷煤鐵燃料有利可圖,便增加煤炭、石油、鋼鐵經銷業務,後果然得發,即改稱邵祥泰煤鐵號。1924年,邵投入資金,安裝滾筒式粉軋機與小型軋煤球機,進行小規模生產機器煤球,經營業務不斷擴大,已經達到「信孚中外」。建國後,邵祥泰煤鐵號實行公私合營,改稱祥泰煤球廠,1958年改稱無錫煤球三廠。
【蓉湖樓】
蓉湖樓前身是個非常簡陋的小茶館,在北塘沿河三裡橋堍。隨著外地糧船集中到附近沿河停泊,糧商和船主來店歇息、飲茶,糧行老闆也到此攬客,賣座率漸高,自然形成了「糧食茶會」。蓉湖樓最初的老闆叫林煥文,人稱「小瞎子」。此人重義氣、識時務、人緣好,生意日益興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他選定面對蓉湖莊沿小三裡橋河浜處,租地築了一幢三開間四進的三層木結構樓房,樓上三間玻璃窗(最初是彩色的),是當時三裡橋一帶最高最美的建築物,站在三樓上可一覽錫山、惠山、黃埠墩景色,吸引了許多茶客和糧商。1937年8月間,無錫受到日本飛機轟炸,蓉湖樓雖未中彈,但在無錫淪陷時被日軍付之一炬。
【清和樓茶館】
清和樓茶館位於清名橋堍,是無錫南門最早最有名氣的茶樓。早在民國初期已出名,創辦人是倒水堂館出身的馮桂根。清和樓茶館樓上樓下約30多張茶桌,另闢一角雅座,為「龍進房」,專門接待「南裡八紳」。登上清和樓,倚欄眺望,古運河上檣楫風帆,魚鷹追逐,河畔兩岸水鄉風貌,淘米搗衣,宛如身在畫中,令人心曠神怡,到清和樓來吃茶的大都是樸實市民,清晨吃茶,聆領市面,交易產品,順便帶回菜蔬,終日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建國後,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 才由江順泉掌勺改為面飯店。1959年南長街拓寬,生意開始冷落,只供應油餅、湯糰等點心了。上世紀90年代,古運河南長街再次改造,清和樓茶館又以全新面貌展現在市民面前。現名為清和樓茶食館。
【三萬昌茶館】
地處崇安寺內南院與萬松院間,有一家三萬昌茶館,業主王樂觀(1877-1953)於1902年建,由工商實業家錢孫卿(錢基厚)題店名,著名書畫家丁寶書書寫。茶館生意興隆,特點是除了賣茶外,還接待外地來的客人在茶館裡住宿,收費低廉,旅客滿意。南面沿街有兩張茶臺,是崇安寺有名的武術家、傷科醫生的包座,各掛一塊招牌,在茶館門口賣傷膏藥。當年民間藝人瞎子阿炳(華彥鈞)常向三萬昌借一張長凳,在茶館門口賣唱。
【無錫美發廳】
無錫美發廳曾是無錫市區的高檔美發廳,前身為「南京理髮店」,由陳玉珍、諸明來、潘再生等人合股創辦於1938年。1960年改名為無錫理髮店。1989年,經過改造裝修定為無錫美發廳。設施齊全,技藝講究,提供中日技術合作的「絲綢之路」美容美髮服務項目。地址在人民路181號。
【紫羅蘭美發廳】
紫羅蘭美發廳是無錫市區原四家特級理髮店之一。座落在中山路三皇街口。原名羊子理髮店,1938年於寶子創辦。1964年改名紫羅蘭理髮店,1987年定為紫羅蘭美發廳。店內裝潢雅致,設有空調。理髮、燙髮技藝講究,髮型適合時代新潮。現已拆除。
【天發浴室】
1937年由榮國銘等集資創辦的天發浴室,設有176個席位。因地處米市、山地貨行集中的北塘大街,生意興旺。解放後轉為國營,改善服務,定期接送老弱病殘者洗浴,星期日開設兒童專場,代辦點心、代客刷衣帽,附設旅社,深受顧客歡迎,現已拆除。
【玉泉浴室】
玉泉浴室是無錫市區規模較大的浴室。地處無錫南門金鉤橋街。1919年由潘鳳琦開設。1954年公私合營。1972年改名群益浴室,1980年稱玉泉池,1984年定為玉泉浴室。設有191個席位,堂口5個。附設旅館,並供應蒸溜水。多次被評為無錫市先進單位。現已拆除。
【新樂泉浴室】
新樂泉浴室開設於抗日戰爭以前,靠近水陸交通碼頭附近的萬前路。當時是蘇、錫、常三市中最大的一家浴室,設男女浴室兩個部份。設有官盆間、洋盆間、三等間。浴室講究衛生,毛巾上下分開,池深水清、空氣通暢,保留池內擦背、坑上捏腳、敲腿等傳統服務。該店的市勞模武林根同志服務周到、親切熱情,經常受到顧客的表揚。
【沈廣茂洗染店】
沈廣茂洗染店是無錫市區著名的洗染專業店。創辦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為蘇州沈廣茂洗染店分店。後增設「老正和」、「明新」兩個支店。解放後除經營綢、毛、布等成品服裝的洗、漂、染業務外,又陸續開設呢絨服裝乾洗、整燙,皮茄克上光,雨衣上膠,羊皮洗白,毛料化纖衣褲織補等業務。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文革」中曾改名為「更新洗染店」。2000年,「沈廣茂」為中國洗染行業協會發起人之一。2004年初轉制。現址在道長巷20號。
【湖光照相館】
湖光照相館是無錫市專業照相館之一。創建於1939年,原名「吉士」,1962年改為湖光照相館,是滬寧線的名店之一。解放前到「吉士」拍照的以名流、富者和影劇明星較多。為擴大影響,招攬生意,店裡還專門設立「吉士廣播電臺」,進行宣傳。建國後,湖光照相館堅持質量第一、信譽第一、服務第一的宗旨,其藝術人像照、結婚照、團體照等立意新穎、形態優美、格調高雅,深受顧客青睞。自1960年以來,該店有100多幅作品入選參加全國、省、市攝影作品展覽。該店還兼營攝影器材、膠捲等業務。
【光明眼鏡店】
光明眼鏡店是一家集銷售、加工、修理為一體的專業眼鏡店。創建於1923年,具有80多年歷史。1923年,19歲的張秉輝創辦了當時無錫第一家擁有科學驗光設備的「精明眼鏡店」。店址在城內中山路倉橋下,兩間門面,3個員工。張秉輝通過函授,獲得美國費城大學的視光學畢業證書。該店堅持「精確驗光、精細加工、精心服務」的宗旨,使「精明眼鏡店」聲譽鵲起,成為當時無錫近視患者的唯一配鏡處。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1967年改稱為「光明眼鏡店」。店址遷至中山路447號。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光明眼鏡店實行股份制,保持傳統服務特色,使老店煥發生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連年上升。
【普仁醫院】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美國人李克樂博士受美國聖公會派遣,同夫人史曼麗女士(美藉)一起來錫,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正式籌建成立美國聖公會無錫普仁醫院。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普仁醫院亦於同年10月停辦。直至1938年秋醫院復業。解放前,普仁醫院擔負起當時無錫獨一無二的一所正規化醫院的繁重任務,對當時無錫人民的醫療保健工作,搶救重危病人,確實起著一定的作用。1954年,普仁醫院改為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成為無錫市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醫院之一。
【老談源盛秤店】
北門大橋堍的「老談源盛秤店」是有名的百年老店。「老談源盛秤店」的第一代老闆談若鑑,字春霖,號秋胖,生於清道光年間,無錫蓮蓉橋人。
秋胖初從秤擔沿街叫賣,因人品老實,定製技術好,秤星排列正確,得錫城市民相信,就在大橋堍開設了一家三開間秤店,起名「談源盛秤店」。經過多年誠實經營,生意發達,就執無錫度量衡店中的牛耳。又得清鹹豐七年,帝賜「老談源盛秤店」封號,雄踞無錫首席,全縣都要以「老談源盛」計量標準定製。(相當於現在的計量局)
按縣規定:新糧上市前,都得到「老談源盛」去,將秤校準,合標準,更換錫印才能收糧。北塘原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所以每天都有拿秤去請他校正。除要調換零件外,校正不收費用。由於服務周到,和氣生財,老店改為五間門面。並設分店。後裔相繼,第四代長房談慕安負責管秤店。1936年日寇侵犯無錫時,全縣放火大燒,從火車站燒到三裡橋,將無錫繁華的商業區燒光。「老談源盛」片瓦不留地燒盡。談慕安重建經營秤店。解放前將秤店改為「新華衡器廠」。也留部分制秤分店。
原老秤分為幾種類型:「大秤」以斤為計算100-500市斤;「小秤」以兩為計算1-20市斤;「銅盤秤」斤、兩、錢為計算1-20市斤,一般用於南北貨店;「骨盤秤」亦稱戥子秤,兩、錢、分計算,主要用於稱貴重之物與金銀。
舊秤為16兩制(每市斤也為500克)。運用斤兩法口訣將兩折為斤。
口訣 (以兩為單位)
1、625. 2、125. 3、1875. 4、25. 5、1325. 6、375. 7、4375. 8、5. 9、5625. 10、625. 11、6875. 12、75. 13、8125. 14、875. 15.9375. 16、為1市斤。
解放後的市斤稱16兩制。後改為10兩制,每市斤500克,計算方便多了。現在科學發展,已全面應用電子秤,計算又快又方便。但也有用10兩制桿秤的。(談景清)
資料連結
無錫市首批老字號商店
1994年1月21日,經群眾投票,專家評比,無錫市首批名、特、老商店產生,其中老字號商店有:
三陽公司 三鳳橋肉莊 仁號茶食公司
王興記餛飩店 世泰盛呢絨綢布商店
中國飯店 真正老陸稿薦熟肉店 同豐參店
沈廣茂洗染店 玉泉浴室 長春堂參店
商 號 名 稱
民國時期在工商登記時有如下規定:
「行」——凡以代客買賣,收取佣金者稱「行」;如米行、木行、糧行、山貨行等。
「莊」——凡以批零兼營者稱「莊」,如錫箔莊、茶莊、扇箋莊、綢緞莊等。
「號」(店)——凡以門市零售為主者稱「號」或「店」,如紗號、木號及百貨店、飯店、綢布店、布線店等。
「坊」——凡是自行生產、自行銷售的稱「坊」,如醬園槽坊、冶坊、染坊等。
王庭安與」王興記」
王庭安,又名王春和1891-1965,無錫塘頭師古橋人,王興記餛飩店創始人。少時隨家人務農。民國2年 1913,向親友借了2塊銀元,在崇安寺昇泉浴室旁借了半間門面,用一隻爐子,一張半桌子,開了一爿餛飩店。半年後,生意逐漸興隆,營業範圍不斷擴大。到1915年,生意越做越大,已是夫妻倆加3個職工和兩張半桌子的餛飩店了,此時,便掛起了「王興記」的招牌。
「王興記」初期的大肉餛飩是混湯即下餛飩水,用醬油、薑末蘸著吃。後來,王庭安在質量上設法提高品位,改為白湯肉骨頭湯和紅湯辣油兩種,熱天增加了冷拌餛飩。為了滿足顧客的不同需要,特地增設紅湯辣油加線粉,有的還加雞蛋,在餛飩上放香乾絲和蛋皮絲;白湯加開洋、紫菜、胡椒粉等佐料,新大蒜葉上市,加上一些香料,一碗餛飩端到顧客面前,色、香、味俱佳,人見人愛。王庭安常對職工們說:「質量是命根子,顧客是衣食父母,無論在質量上和服務態度上,半點也馬虎不得」。幾十年來,王興記餛飩店在嚴格質量管理下,始終保持了這種獨特的經營風格。
林勤軒與」狀元樓」
林勤軒,別名林榮高,外號「鼻煙」,無錫人。曾在朱福興麵店當過夥計,「狀元樓菜館」創辦者。1919年春,他在北門外蓮蓉橋堍租賃一幢兩開間門面的平房,開了一爿「長春閣麵店」,經營三鮮大面、大肉饅頭等。1937年11月,無錫淪陷,店房被焚。兩年後,林勤軒會同陸貴山、朱秉廉等合夥集資,在原址擴建三開間門面的樓房一幢,打算開一爿在同行中獨樹一幟的菜館。為了招攬宴席生意,迎合顧客喜討吉利的心理,將菜館取名為「狀元樓」,還請武進書法家唐駝書寫了店名,做成黑底金字招牌,店內懸掛宮燈和「眉壽偕老」的橫匾,配著「和合二仙」,上下堂口可放24張臺桌。
「狀元樓」地處當時四大市場的匯合點,林勤軒根據這一有利時機,千方百計增加花色品種,提高服務質量,保持熟面和茶館特色;承辦喜慶筵席,尤辦「滿月酒」、「周歲宴」,深受顧客青睞。為此生意興旺,盛極一時。
抗戰勝利後,「狀元樓」由林勤軒獨資經營,於1946年12月22日開張營業,大宴賓客。聘請了王壽生、陳阿盤、王全福等名廚師,烹飪蘇錫風味菜餚,使「狀元樓」名聲大振,有人稱讚「水陸交通蓮蓉橋,萬商雲集狀元樓」,成為無錫八大菜館之一。有一新加坡客商,在「狀元樓」吃了老燒魚、四喜麵筋、肉釀生麩,大加稱賞,在國外宣傳狀元樓名菜,故又有「蓮蓉橋水陸交通貫西北、狀元樓菜餚聞名東南亞」之譽。
錢孟安與」世泰盛」
錢孟安,無錫人,無錫世泰盛呢絨綢布商店的始創者。錢氏有弟兄四人,自己曾系官場幕客,二弟錢仲坪,為時和綢莊創辦人,他見二弟創設「時和」獲利,遂決意投筆從賈,集資開設綢布店。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在無錫大市橋開設了世泰盛綢莊。
「世泰盛」店名取時和店名源 於「時和世泰,人壽年豐」中上聯二字,在「世泰」之後再加一個「盛」字,認為不但讀之順口,又寓興旺之意,遂 定名為「世泰盛」。創建之初,職工8人,以經營綢布為主,兼營絲棉線和順袋等,後經營品種逐漸增多。
在以後的多年中,錢孟安苦心經營「世泰盛」,經營上講究質量,熱情接待顧客,採取送貨上門,減價放尺招徠顧客,並增設新裝部等服務項目,還自設電臺,大做廣告。使商店營業額大增。1899年,位於大市橋街上岸的東陽肉莊隔壁一家南貨店起火,火勢旺盛,延燒迅速,「世泰盛」也遭波及而焚毀,僅搶出不足2000元貨物,損失慘重。不久,錢孟安因憂傷過度不幸去世。
王雲清與」慎餘肉莊」
王雲清,無錫人,在光緒末年經營生、熟肉。1922年,和鮑德初合資,在無錫北門外蓮蓉橋堍開設升昌復勤記肉莊,單純經營鮮肉,後加營熟肉和火腿。鮑德初退股後,由王雲清獨資經營。1925年他重金聘用南門魏祥泰肉店名師蔡杏根與本店師傅王榮根、王阿林合作,兼採無錫燒煮熟肉南北兩派之長,改進燒制肉骨頭的工具和方法。風味鮮美的肉骨頭受到市民的歡迎。
1927年,王雲清在城中三鳳橋新開了一家慎餘肉莊,以熟肉為主營業務。「慎餘」由於地處 市中心,經蔡、王等師傅悉心研試的肉骨頭風味獨特,產品價廉物美,業務迅速發展,不到兩年光景,三鳳橋的肉骨頭就名揚江南。被列為無錫三大名產「三鳳橋肉骨頭」、「清水油麵筋」和「惠山泥阿福」之一。
慎餘肉莊成名後,銷售量不斷增加,顧客信譽逐年提高。王雲清並不滿足現狀,設法增加花色品種,於1931年,增闢了饅餅部,生產名牌產品——「梅貢餅」,時人亦稱「三鳳橋月餅」,是慎餘肉莊的另一特產。同時,在經營管理上逐步進行改善,肉骨頭的燒制方法不斷提高,使肉骨頭愈臻完美。在當時一直居無錫29家熟肉店之冠。
王阿榮與」聚鑫園」
王阿榮,又名華榮湖1892-1968,無錫南門人。聚鑫園菜館創始人。16歲時曾在北門外「杏花村」當學徒,深得店主的信賴,後入贅於華姓。民國初年,他向邵祥泰老闆邵琴舫租得平房一間,在南長街清明橋畔開了一家小飯店,因資金來自三方面,故取店名為「聚鑫園」。
初期的「聚鑫園」,早上賣面,中午賣便飯,經濟實惠,很適合農民、小販及一般市民的需要,故而生意興隆。1927年,南門一帶絲廠林立,職工眾多,「聚鑫園」生意越做越大,尤以「同腸」馳名於無錫城鄉。1939年,王阿榮將「聚鑫園」擴充成兩層樓的酒館,門框上高懸「聚鑫園」三個黑底金字的橫匾,櫃檯後面有青龍牌一塊,上書「坐花醉月」,都是上海書法家所書。「聚鑫園」雖然規模擴大,營業增加,但仍保持原有特色不變。樓上雅座,樓下家常便飯,上午賣面及點心。
「聚鑫園」為錫幫菜館,菜的特色是「濃油赤醬」,「鹹出頭,甜收口」。王阿榮和各廚師們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創製,名菜有「同腸」、「脆鱔」、「全家福」等,其中最出名的是同腸、三鮮,素有「南門同腸炒三鮮」之說,曾受到無錫士紳楊翰西和實業家榮德生兄弟倆以及市民的歡迎,成為無錫八大菜館之一。
陸霞卿與」陸右豐」
陸霞卿,無錫人,陸右豐醬園槽坊創建人。他原在無錫城中大市橋街開設陸源長綢布店。清鹹豐二年1852與高鶴齋合夥在堰橋開設「右豐」醬園槽坊。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軍撤離無錫後,他經營的綢布店在戰亂中被毀,於是決定放棄本業,動員高鶴齋將槽坊遷城經營。高鶴齋無意繼續,將股權讓給陸霞卿獨資開設,於清同治三年1864,在北塘接官亭弄開設「陸右豐醬園槽坊」。
陸霞卿頂得「右豐」字號後,一反過去醬園的官商作風,選用能人,重視質量,樹立信譽,開拓四鄉批發業務。經他多年的悉心經營,業務範圍逐漸擴大,營業額逐年增加,先後在茅涇浜、三裡橋、興隆橋、惠農橋、吳橋、崇安寺等處建起了醬園作坊和陸右豐醬園分店,以批發為主,批零兼顧。除槽坊產品外,還兼營食油、食鹽、燒酒、火油、粉麩、豆餅等。
陸右豐醬園槽坊經陸霞卿苦心經營二十年,1864-1884成為無錫醬酒釀造行業首屈一指的大作坊。產品暢銷國內及港澳地區。擁有酒坊、醬坊、紹坊、醋坊、礱坊、白作坊、腐乳坊、香糟坊等八坊和八店,分支機構遍布全市,職工100餘人,年營業額達40萬元,資產在10萬元以上,在無錫工商界中享有盛譽。
邵燮培與」邵祥泰」
邵燮培,字琴舫,生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世居無錫南門外船廠裡,祖輩以造船為業。清光緒十六年1890,17歲的邵燮培看到船廠造船、修船需要桐油、麻絲等材料,便在羊腰灣借一開間門面開設一爿邵祥泰商號,經營桐油、麻絲和鐵釘等商品,開始以小本經營,積累資金,後來逐漸擴大經營範圍,並僱用了數名職工。民國初年,南門外的絲廠、紗廠、布廠紛紛開辦,機器碾米、戽水機等亦逐步有了發展,對煤炭、石油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邵泰祥商號根據市場需求,便轉向經營煤炭、石油和生鐵、鐵器等商品,將邵祥泰商號改名為邵祥泰煤鐵號。
在以後的數十年裡,邵祥泰煤鐵號靠邵燮培的經營得法,得到了很大發展。他除了看清形勢,跟上時代需要外,首先是恪守信譽,做到約期不誤。其次是服務周到,待客熱情。
邵燮培為人正直,生活簡樸,治家節儉,儘管資財盈萬,從不鋪張浪費。他還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常常慷慨捐助修橋鋪路和教育事業;生活困難者向他求助,也從不猶豫,受到當地群眾的讚譽。
1955年,邵祥泰比其他店號早一年接受了社會主義改造,實行公私合營,改名為祥泰煤球廠。1958年,祥泰煤球廠改為無錫煤球三廠。
徐錦文與」徐嘉和」
徐錦文,江蘇無錫人。「百年老店」徐嘉和茶食店創建人。早年在北塘金源隆茶店學生意時,看到當時無錫北塘一帶糧貿繁榮,茶食糕點有利可圖,萌生了自己創建茶食店的想法。學徒滿師後,他召集兄弟5人集資合股,在笆鬥弄1號租借王恆興茶食店店面及生產工具,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創建了「徐嘉和茶食店」。由自己任經理,其弟徐翰卿任會計。為表示五兄弟同心協力,和氣生財,故取名「徐嘉和」
徐錦文經過10多年的苦心經營,積累了一定的資本,1936年,徐嘉和茶食店由兄弟合股改由徐錦文獨資經營。正當茶食店經營紅火時,徐錦文由於操勞過度,因病無力繼續經營,便將店業務交侄孫徐良佐料理,兒子徐秀均掌握財務。
徐良佐精通業務,經營靈活,加上徐嘉和茶食店地處北大街笆鬥弄口,以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施展其經營本領,與同業競爭,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他除了增加品種、提高質量、暢通進銷渠道、樹立產品名牌外,還利用多種形式儘可能宣傳自己的業務。無錫的《大錫報》、電臺、電影院,經常有其廣告、播音、幻燈片出現,使市民處處可以見到徐嘉和茶食店所經營的茶食產品。
解放後,徐嘉和茶食店改名為無錫第四副食品商店。
汪耀奎與」新萬興」
汪耀奎,學名汪海若,無錫西直街人,出身於清貧家庭。早年就讀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他父親於1935年創辦新萬興麵館,不到一年病故。1937年日軍侵華,無錫淪陷,汪耀奎隨母外出逃難。半年後回城,為了生活,母子倆在崇安寺租了一間廟產房屋,籌集些薄資,用一袋麵粉起家,新萬興麵館重新開張,由汪耀奎承頂。
母子倆齊心合力,把麵館業務辦好,他們抱定的宗旨:一碗麵要味道好、油水足,價格合理,薄利多銷;窮富一視同仁,男女老少無欺。日積月累,顧客滿意,生意興隆。汪耀奎在同行中名氣越來越響,被人們稱為「汪小開」。
以後,汪耀奎不斷鑽研業務,增添饅頭點心等花色品種。他每天上午系起圍裙和夥計們一起幹活,使「新萬興」由單一的麵食點心店發展成為兼營飯菜的菜館;名點除「銀絲面」外,「雞子大餅」、「蟹粉饅頭」也成為該店的拳頭產品。
汪耀奎尤愛中國傳統文化,在書法、詩詞、繪畫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早年曾從胡汀鷺師習繪畫,在程景溪門下學詩文,工書法。他把「新萬興面飯館」店堂裝修改造後,在樓上開闢 了一個書畫創作室,取名「百尺樓」。後來嚴古津、馮其庸等名家都是畫室的座上客,一到星期天,國專的同學和教授們經常來「新萬興」聚會,歡聲笑語,極一時之盛。
李克樂與」普仁醫院」
李克樂1882-1950,美國維吉尼亞州夏樂滋費爾人,1905年畢業於維吉尼亞州立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06年受美國聖公會派遣,偕夫人史曼麗女士美籍一同來到無錫,籌建美國聖公會無錫普仁醫院,時年24歲。
1908年,無錫普仁醫院正式成立,李克樂任院長。在開業儀式上,無錫、金匱兩縣知事、諸邑紳及上海聖公會主教均蒞臨祝賀。從此,在缺醫少藥和醫療設備、病房短缺的極其艱難條件下,李克樂克服了一個個困難,經受了一種種考驗,使普仁醫院逐步得到了發展,擔負起正規化醫院的繁重任務,為無錫及周邊地區的醫療保健工作起著重要作用。
李克樂技術上精益求精,從不自滿,內、外、婦產、小兒等各科均能診治,不管是城裡人,還是鄉下人,他一視同仁,服務周到,在無錫市民中享有一定的威信。
1941年日美宣戰,次年李克樂被迫回國,普仁醫院由日本人接管。抗戰勝利後,李克樂偕夫人由美來華復任院長。直到1948年10月,他因夫人患病,才不得已向主教引退,偕夫人返美。在普仁醫院40周年慶典時,無錫官紳認為李克樂在錫行醫達40載,對無錫人民作出了貢獻,特推李克樂為無錫縣榮譽縣民,由縣政府授予榮譽縣民證書。
時和綢莊創辦廣播電臺
時和綢莊是無錫北大街上綢布業的巨頭之一,它創辦於清同治六年(1867),是一家具有12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時和綢莊不但花色品種繁多,還在經營方式上不斷出新,開創同業之先。它開辦「時和廣播電臺」,就是無錫商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1931年,「時和」花800兩銀子從上海買來一部電臺,在二樓開闢播音室,開辦「時和廣播電臺」,波長970。在電臺大做廣告,宣傳「時和」新品種、大減價消息,同時還為其它行業做廣告,如藥材、南貨等,收取廣告費。此外,電臺還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有流行歌曲、國樂、蘇州評彈、無錫灘簧以及佛學會的誦經、地方風土人情、掌故軼事等五花八門。時和電臺一播放節目,不但無錫的商業街上聽眾擠破門檻,連常州的綢緞店播放時都軋碎了大門玻璃。
「時和」辦了電臺,日新綢莊和世泰盛綢莊不甘落後,相繼也辦起了電臺。日新綢莊辦了個「興業電臺」,世泰盛辦了「世富電臺」大做廣告,要與「時和」爭個上下。「興業電臺」還把當時影星周璇、陳玉梅、王人美、金焰等人請來電臺唱歌、演節目,引起了錫城的轟動。
無錫「士紳俱樂部」
上世紀20年代初期,無錫城中公園東部,涵碧橋堍,有一家特殊的茶座——「清風茶墅」,朝南三間精室,窗明几淨,四壁懸掛名人書畫,紅木木臺桌靠椅,精緻的茶具。室內一塊匾額,黃底綠字,上書「清風茶墅」四字,使茶室顯得格外風雅恬靜。
「清風茶墅」所以成為特殊茶座,是因為一般群眾從不貿然闖席,這裡是專供無錫地方士紳、巨賈、清代遺老遺少等人,品茗消閒的場所。從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國民黨統治時期,敵偽統治時期、抗戰勝利後至無錫解放,每個時期在這裡出入的就有30人左右,其中有清末的秀才、舉人、進士,民國初年的官僚、軍人,還有當年炙手可熱的新貴等,所以,老百姓又稱這裡為無錫「士紳俱樂部」。
清風茶墅,它代表著無錫一股地方勢力,如新上任的地方長官少不了要來清風茶墅拜會這裡的地方頭面人物;地方上發生什麼重大事件,這些特殊的茶客也往往在這裡互通聲氣,統一口徑等。隨著時勢的推移,出入這裡的人物當然也有其新陳代謝的變化,據不完全統計,先後出入清風茶墅的人物,總數達200人左右。
清風茶墅——這個為地方士紳獨佔的場所,經歷了幾十個年頭的滄桑,反映了無錫各個時期士紳勢力的變化消長。
楊乃武作客拱北樓
無錫拱北樓的饅頭和餃面,美味可口,價廉物美,飲譽江浙兩省,它所以有如此名聲,傳說和清代奇案之一——「楊乃武和小白菜」有關。
拱北樓麵館,創辦於清同治二年(1863),是有140年歷史的老字號。它最初開設在北門外遊弄裡。緊倚古運河畔,是紗號、米行、山地貨、窯貨等客商和四鄉班船聚散的場所。
據傳,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昭雪後,楊乃武搭船從京城返回浙江餘杭老家,途中,船到無錫停憩,楊乃武上岸觀市,見「拱北樓」顧客盈門,便進店小坐,點了小籠饅頭和一碗餃頭面,邊吃邊與食客聊天,對無錫小籠饅頭皮薄滷多、鹹甜適口,大加讚美,對鮮湯餃面也很滿意,老闆聽了,靈機一動,立刻宣揚,來往客商與當地百姓聽說大名鼎鼎的楊乃武在此小吃,便紛紛前往觀看,一時樓上樓下人到處是人。老闆把楊乃武的讚美之詞,傳遍了無錫城鄉,「拱北樓」的饅頭和餃面隨之名揚於江蘇、浙江兩省,生意格外紅火,許多到無錫辦事和旅遊者都要到「拱北樓」品嘗一下饅頭和餃面。
「吳稚暉餛飩」傳說
民國初年,無錫東北塘人過某,帶著妻子在無錫大市橋浴德池南面,租了二間店面,僱了一個堂口師傅,將過福來手推餛飩店喬遷到此地。由於是手推皮子,餡心好、佐料足、有乾絲、小蝦米,可口入味,吃客歡迎。營業額成倍增加。
國民黨元老吳稚暉1865-1953,祖籍江蘇武進,自小在無錫江尖渚上外祖母家長大。在無錫結交了一班地方名流,如榮德生、丁雲軒、劉春圃及吳觀蠡等。1927年北伐成功,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他擔任了中央監察委員,常到無錫探親訪友。他身穿普通衣衫,白衫布鞋,形如鄉村老頭,到崇安寺閒遊,喝茶,吃點心,誰也認不出他是黨國元老。他最喜歡吃的是大市橋過福來手推餛飩,他進店堂和老百姓坐在一起,吃紅湯辣油的鮮肉餛飩,吃得滿頭大汗,津津有味。有一次,他被同座者認了出來,大家才知道他是吳稚暉。吳並不介意,一抹嘴,悄然而去,由此轟傳開來,人們把過福來餛飩稱為「吳稚暉餛飩」,名聲大振。從此,被叫出名的「吳稚暉餛飩」,一日三市總是濟濟一堂,「過福來」由此發跡。
無錫油麵筋的故事
油麵筋,是無錫三大土特產之一。它深受無錫人民的喜愛,每逢佳節或親朋走訪,總要用油麵筋製成傳統佳餚款待客人;凡到無錫遊覽太湖風光的中外遊客,總要買些油麵筋帶回去,或饋贈親友,或合家品嘗。無錫油麵筋馳譽中外,名聲遠揚。
關於無錫油麵筋的問世,傳說得益於崇安寺裡燒飯的小和尚阿度。阿度有很多窮朋友,常來寺裡向阿度要吃的。一日,老方丈熄燈入睡後,阿度給了他們幾團生麩,聚在長命燈下吃起老酒來。不料,吵醒了老方丈,推門一看氣從心來,搶過他們手中的生麩,向燒得沸滾的長命燈裡一扔,長命燈裡卻出現了奇蹟,許多生麩塊在清油燈裡上下翻滾,愈炸愈大,個個成了氣泡。阿度用筷子撈出來往嘴裡一塞,覺得油炸生麩比燒生麩好吃多了。
後來,阿度用鹽水浸泡過的生麩切成小塊經過油炸,製成菜餚給老方丈與和尚們吃,老方丈覺得此菜香噴噴、韌牽牽、肥篤篤,柔而勿爛、軟而耐嚼,忙問:「這是什麼菜﹖」阿度回答說:「這是麵筋。」從此,阿度經常翻花樣,發明了不少麵筋菜。老方丈用油麵筋招待上等賓客。這樣,崇安寺裡的清水油麵筋就在佛門中傳開了,以後又從齋菜變成千家萬戶的家常菜和送禮佳品。
「天下第一菜」來歷
據傳: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在無錫城內私訪,到一家飯店吃飯。此時已過午時,飯已賣光,店主急中生智,將鍋巴在滾油中炸酥,配以蝦仁、雞肉絲、雞湯熬成濃汁,送上飯桌,將滷汁澆在油氽鍋巴上,隨即冒出一縷青煙,嗤啦一聲,香味四溢,乾隆品嘗後,感到鮮美異常,讚譽它為「天下第一菜」,由此這名沿用至今。
天下第一菜的製作,宜選用糯米或粳米飯的鍋巴,要薄而均勻。烤乾後,高溫旺火油炸,至金黃鬆脆。再將蝦仁、雞肉絲、蕃茄醬鮮湯著芡配製的滷汁澆在鍋巴上,即成為滷汁鮮紅、鍋巴金黃、香酥鮮嫩、酸甜爽口的美味佳餚。
抗戰爆發後,國民黨要員陳果夫到上海吃到這道菜,大加讚賞,說:「此菜可稱天下第一,因為這是一道抗戰的菜,抗戰是第一要緊的……」。經他這麼一說,這道菜走紅了上海,也走紅了重慶,在它的創始地無錫就更走紅了。人們為了表達抗戰熱情,又給它起了一個更刺激的名字——平地一聲雷。
陸定一建議恢復「三陽」
地處無錫城中心的「三陽南北貨商店」,具有70多年的歷史,堪稱是「老字號」招牌了。1929年4月26日,由無錫東亭人過海如等8人出股在無錫大市橋堍開設三陽南貨店,後又在南貨店左側開設三陽茶食店,分別由過海如、鮑念春任兩店經理。1958年1月,兩店合併為三陽南北貨商店,並成為全省南北貨行業中經營品種最多的一家商店。7月,三陽南北貨店劃歸崇安區,改名為「國營崇安區南北貨商店」。
1959年7月,中共中央「廬山會議」召開前夕,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長的陸定一回到家鄉無錫視察,在無錫市中心察訪時,找來找去見不到三陽南北貨商店的牌子。通過調查,方知已改為「崇安區南北貨商店」了,立即提出了建議,說不應隨便改動老字號的招牌。中共無錫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陸定一的建議,立即恢復了「三陽南北貨商店」的名稱。直到2000年,經過改造,「三陽南北貨商店」改名為「三陽百盛廣場有限公司」。
「王興記」資助地下黨
無錫人只知道百年老店「王興記」餛飩饅頭的鮮美,卻不知「王興記」曾資助過無錫地下黨。王庭安的大兒子王祖榮當年是地下黨員。1948年春,王祖榮接到上級指示,要找一個合適的場所作為聯絡站,他便以「王興記」需要擴大經營為名,向父母索資開辦了一家農場和益豐醬油廠。對外稱給餛飩店提供原料。不久,無錫地下黨負責人周曉華的聯絡員小許就在醬油廠擔任業務員。後來小許身份暴露後,還是王祖榮幫其脫離了險境。王祖榮在無錫療養,他對外聲稱自己是無線電愛好者,晚上就用收音機收聽來自延安的消息。他並以養病為名,收集了許多藥品提供給地下黨。1948年,中共無錫工委副書記周曉華患病不便去醫院治療,王祖榮就把周曉華接到自己家中養病,並以自己的名義買來藥品和滋補品,直到周曉華康復。「王興記」資助地下黨,支持革命工作的事跡在無錫革命史上留下了光榮的一筆。
「望湖樓」與龔勉
「望湖樓」原是明清時期,無錫南門四面臨窗的木結構五層高的一座茶樓。它座落在古運河的南門吊橋旁。與南禪寺、妙光塔、江南最勝叢林石牌坊遙遙相對。無錫早期的京劇票友結社於望湖樓,取名望湖票社。
無錫民間還流傳著明代官至浙江右布政使的無錫人龔勉與望湖樓的故事。龔勉1536-1607,字子勤。世居無錫南門跨塘橋下塘。龔勉時常去望湖樓喝早茶,一天早晨,龔勉坐在茶樓窗前喝茶,一眼見到樓下地上,有一根發光的「金扒耳朵」,他下樓看時卻發現是一根麥杆兒。他幾經上下往返,看著那件發光的東西。這時,剛好有位老漁婦賣完魚,彎腰拾起此物並在鞋底下擦了一擦,拿著此物走了。龔勉在樓上忙叫住了她,並下樓看個究竟。見到老漁婦手中拿著的是一根「金扒耳朵」。老漁婦以為是這位書生落下的,也就慷慨地把「金扒耳朵」還給書生。龔勉對老漁婦說:「是你的財物,不是我的,我只是看它一下。」說罷把「金扒耳朵」還給了老漁婦。老漁婦看這位書生誠實,一定要請這位書生吃早點,龔勉不受,回茶樓喝茶去了。老漁婦就在樓下賣了一碗「脆鱔面」,送到龔勉桌上。龔勉非常感動,將老漁婦送下了樓並向她道謝。待龔勉回到樓上時,只見「脆鱔面」已被一隻貓打翻在樓板上偷吃著。龔勉見此,嘆著氣說了一句:「命裡窮,只是窮,撿到黃金也變銅。」起身下樓時又說了一句:「時也,命也,運也。」
龔勉回到家裡發憤讀書,明隆慶二年1568高中進士,龔勉在任當官時為百姓做了很多有益之事。所以民間將龔勉美妙的傳說和他說的兩句話「命裡窮,只是窮,撿到黃金也變銅。」;「時也,命也,運也。」比作當時命運不濟的俗語,傳說至今。(談景清)
「陸稿薦」的傳說
無錫排骨醬香濃鬱,回味醇厚,聞名海內外。關於「陸稿薦」醬排骨來歷的傳說很多,只能擇其一以平添趣談。
很早以前,崇安寺住著一個靠賣肉骨頭謀生的阿福。有年除夕晚上,風雪交加,阿福賣了一天的肉骨頭,一塊也沒賣掉。這時,有個背著爛稿薦草墊的叫化子,一瘸一拐,在風雪裡搖晃,突然,腳下一滑跌倒在阿福的家門口,阿福急忙把奄奄一息的叫化子扶到家裡,將一碗熱氣騰騰的肉骨頭端了過去,叫化子吃了肉骨頭,終算喘過了氣。他起身告別時拿下了背上的稿薦,交到了阿福的手裡說:「你救了我的命,就把這個送給你吧」,說完就走了。後來,阿福燒肉骨頭時,恰巧斷了引火柴,隨手將破稿薦塞進了灶洞,點火燒了起來。不一會兒,阿福忽然聞到一股令人開胃的奇香,揭開鍋蓋一看,肉骨頭已經煮爛,撲鼻的香味隨風而飄。後來,阿福積攢了本錢,開了一爿肉骨頭店。他的肉骨頭,說來也怪,只要放一節稿薦在鍋裡,一大鍋的肉骨頭就會異香撲鼻,所以,從早到晚,阿福的肉骨頭店顧客不斷,生意興隆。人們傳說,阿福遇到了那個叫化子,就是八仙中的鐵拐李下凡,喬裝叫化子來幫助誠實、好心的阿福的。
北大街商市回眸
北大街舊稱大橋街是一條南北向的街道,南連老北門古名控江門,今稱勝利門,北依古運河上蓮蓉橋舊稱大橋,北大街因橋而得名。
北大街全長130米長,清末民初,街寬僅3米,是一條青磚鋪設的步行街道,蓮蓉橋、北吊橋均系金山石橋身,上下橋是石級,從大橋到桃棗沿河、麻餅沿河均需拾級上下。
北大街市口的形成,可追溯至明清兩代,依託古運河這條「黃金水道」,使北塘一帶先後形成「米市」,布行弄的「布市」,晏公堂附近的「絲市」,財神弄口的「錢市」。
北大街市口是一個片,包括「一街」、「三弄」、「四沿河」、「一條浜」。「一街」即北大街;「三弄」即布行弄、笆鬥弄、壇頭弄;「四沿河」即麻餅沿河、桃棗沿河、芋頭沿河、茅蓬沿河;「一條浜」即遊山船浜。
1928年,北大街共有行業27個,商店58家:
綢緞:祥餘、九綸、永昌、大豐、時和、祥豐、日新、懋綸、雲裳;
百貨:周信泰、永康、利康、裕康門市(批發)。實生公司、福興祥、祥和、同泰昌;面飯店:三怡樓;茶葉:錦泰隆;茶食:徐嘉和、同斯美;鮮肉:新三珍、鴻義盛;藥房:中英、大陸、太和、正威、新華;參藥:同豐、李同豐、大吉春、老大年;水果:永昌;銀樓:元元、新寶成、寶興、寶豐裕;帽鞋:陸永和;茶館:得仙樓;紙號:利生、周信昌;火腿:森春陽、恆義;書:學海堂;派報:茂記;瓷器:源隆;錫箔:坤和、裕興昌;漆:義興、寧麻、同義祥、立泰;花席:老泰盛;南貨:萬大、正大;山貨:協鑫;土煙:大成、協鑫元;衣莊:恒隆;秤:談源盛;香:孫思泉。
過北吊橋右面向西水關方面的有:西天寶帽鞋店、日昇山房、五州藥房、老義盛銅錫器店、文元齋刻字店、洗染店和零剪店等。
過北吊橋左面向露華弄方面的有:振華染坊、陶長豐槽坊、全呂槽坊和一家官鹽店等。
遊弄裡有:拱北樓麵館、小旅館、包飯作等;
布行弄內有:大吉春貨棧、黃鱔行、中國銀行、老虎灶、王子柳診所等。
壇頭弄裡有:李萬生大房、三房燭號,過日生生燭號,陳榮吉、柯元吉、許源茂爆竹店、湧茂花爆店,張大年藥材店,餘昌煤鐵行,杏花村、李錫記面鈑店,溫泉浴室,大觀園、和熙臺茶館,悅心茶館兼書場,惠通典當和理髮店、老虎灶、以及紙馬店等;
笆鬥弄內有:陶謙益槽坊、幾家包飯作、理髮店,具有特色的手工業如:刨花店、燈籠店、竹器店、笆鬥店等,還有一家叫「天成錢莊」的,專門收進兌出銅錢(銅元),每天掛收兌水牌,以貼水盈利,深受附近商店、小販的歡迎。
芋頭沿河有:升昌燒酒行、黃鱔行、老虎灶等;
麻餅沿河有:元大,長泰、義泰永、滙豐米行(主要供應食米),一大油行、源大油行,廉啟泰蘆席行和風箱店等;
桃棗沿河有:王源聚冶坊,源春隆、王源來油行,一大南貨號,仁號南貨號,夏恆豐蘆席店等。
茅蓬沿河有:望湖樓茶樓、王頌芬診所、紙鋪行、豬行、碾米廠等;
上述商店經營方式,均以零售為主,有的內設批發,有的後有作坊,有的外包加工。由於店號多,行業齊,門類全,很能吸引本地居民、來往客戶、過境船民等。又因水路交通便利,大量船隻來碼頭停靠。由航班船來的農村集鎮客戶,憑添單隨配隨送,決不延誤。即使客戶少量添補,也可委託船老大持單配貨,送貨上船。所以,航班船一靠,土特產卸上岸,工業日用品送上船,城鄉之間船隻往來頻繁,大有「百舸爭流,萬商雲集」之狀。
抗日戰爭初期,沿街商店,盡為戰火所毀,一片瓦礫,至1938年,商市逐漸恢復,大橋、吊橋同時改建,拆除石級,改建水泥平鋪橋面,北大街拓寬為8米,中間彈石路,兩旁人行道系人字形磚鋪。
1958年北大街共有51家商店,其中,國營5家:
糖煙批發公司專賣商店第一門市部、交通電工器材批發商店、乾菜乾果批發部、第一百貨商店交電五金門市部、廢品信託門市部。
公私合營18家:
徐嘉和茶食店、全昌醬酒號、同豐參號、時和綢布店、錫明五金店、老大年國藥店、日新綢布店、大成土店、大生福山貨行、元和南貨店、大吉春國藥店、正威藥房、無錫書店、文匯文化用品店、大華百貨店、仁泰紙號、大來南貨店、裕興昌箔爆號。
手工業合作社19家:
金銀楊慶和加工門市部、無錫麵包工場、圓竹二社門市部、金銀飾品加工組、鐘錶生產組、星火服裝社、紅星理髮店、自行車修配社、布傘生產門市部、百貨合作店、車木毛刷社、明麗電料店、錦昌零剪店、大華照相館、華德利鐘錶店、達昌瓷器店、大豐永瓷器店、仁昌煙店、天天饅頭店。
個體7家:
孫寶林皮鞋攤、秦榮初修理鋼筆攤、劉明海鞋作、陳炳泉席攤、葉金友水果攤、殷和生熟肉攤、吳宗良鞋子攤。
其它兩家:商業職工俱樂部、百貨系統整改商店。
「文革」時,北大街易名為「紅衛兵路」,兩旁商店均改為「紅衛」、「紅旗」……。店面一片「紅海洋」。至1973年,始在彈石路上復蓋柏油,路面平整。後由於上下班高峰經常堵塞,成為北區的一個「卡口」,至上世紀80年代後期,又動工拓建,使交通狀況得到改善。
古老的「江陰巷」
前輩人相傳:「江陰巷」是一條古老的街道,由於它是通往鄰縣「江陰」而命名。
「江陰巷」是靠近蓮蓉橋和塘上(現稱北塘大街)的一條要道,由南而北,不足四百米,銜接後祁街,向東轉彎就是北柵口(北閘街),從形式上可以分為前、中、後三段。在前、中段之間,向東有一條「孫茅柴弄」,現稱後竹場巷,向西有一條「周師弄」;在中、後段之間,向東有一條「石灰弄」。向西有「牛師弄」。據傳說在明朝朱元璋登基後,軍師劉伯溫巡視江南時,稱江陰巷是一塊「龍地」,將來要出皇帝,命地方官進行破壞。於是,就在「蓮蓉橋」西堍開闢一條小弄,取名「灣巷」(勝利街的前稱)。辛亥革命後,當地居民為使行人往北柵口——江陰巷之間縮短行程,就將被「顧日升香鋪」佔用的一處曬香的荒場拆通,取名「香弄」。
辛亥革命前從北塘大街進入江陰巷口,有一座長條黃石矗立(高約二米餘)的「井」字形牌樓,在上端井字中央嵌一塊青石,刻有「江陰巷」三個字。其路面都是用黃、青條石(1×3尺)鋪成的,從隙縫中可以看到下水道,寬度約一米左右,因其地處北塘商業中心,沿街兩側的房屋都是商鋪。特別是前、中段,因通過灣巷過蓮蓉橋就是北大街和銜接北塘大街。因此,其房租是很昂貴的,其地產稅也僅次於北大街。解放前,曾先後在這個地段開店經營過的,有如下一些:
銀行業:億中商業銀行無錫分行(北塘旅社),中國實業銀行(後改浙江興業銀行)無錫分行(無錫化工站),上海銀行無錫分行(69號);農業銀行(35號);
紗布業:新益、瑞豐、大新、長豐、潤太、福太隆、公和、藍昌、瑞興新、久豐新、滇昌新、福康泰、大明孫記、大華、協昌等;
絲行業:泰成、恆大、晉大、恆豐、恆順、義成、振泰等;
土布業:福康源、恆源、慶泰恆、恆順仁、義源;以及手工業的笆鬥店、竹器店、雕花作、圓作、鐵、木、銅匠店、白鐵店、油漆店、嫁妝店……等;飲食行業的餛飩店、素麵店、糕團店、饅頭店、大餅油條生麵店;服務行業的洗染店、電料店、酒醬店、煙兌店、旅店、理髮店等。總之,是一條綜合性的商業街道。其中值得一提的百年老店有:
「陶謙益官醬園」首創於清鹹豐年間。總店兼作坊在笆鬥弄,於清同治初年在江陰巷(98號)開設聯號,店主陶成奎(績夫)、陶錫侯(鳳圻)。
「梁榮泰煤炭店」,是北塘大街「梁榮記煤炭店」的聯號,於清同治年間遷入江陰巷開張的。店主梁可貞。
「潘錦豐帳簿店」於清光緒初年由壇頭弄遷到江陰巷經營,最初的店主是潘錦堂,後來因病和乏嗣的關係,將全部生財轉讓給其親戚王楨卿,改店名為「錦豐楨記帳簿店」。
「範同興笆鬥店」江陰巷(126號),創設於清鹹豐年間,店主亡故後,因乏嗣由其婿張三寶(文標)繼承。
「陶家弄」原是陶氏公產之一,裡面住的都是陶氏後裔。
「陶公井」位於江陰巷中段(120門牌),是陶錫侯先生在1934年獨資捐助建立的。由尤泉林執管,採用電力吸水,水箱可儲水二百擔,附近居民可以買籌取水,較遠的居民,也可買用公井的水。
先後在江陰巷開診的醫師有:針科唐堯卿、陶茂萱,中醫龔錫春及其子士英、士雄、士俊、陸懋如、沈樹德、李光華、朱莘農、陳素華(女)、馮樹勳以及瘍科過鳳祥。
江陰巷在1869年4月10日和抗日戰爭的1937年11月24日,曾遭受兩次大火災,損失慘重。但在事後翻建房屋時,東西兩面都要縮進一開間地方,因此街面放寬了,使原來只能單道通行人力車,到能駛雙向汽車,路面也從石板路——石子路——水泥路。在行政劃分上,江陰巷前段屬於北塘鎮,中、後段屬於北閘鎮管轄,解放後才統一於北大街街道辦事處。由於通惠路、錫澄路工廠林立,每天南來北往騎著自行車,途徑勝利街折入江陰巷的人流數以萬計,特別是上下班時,經常要發生交通阻塞或事故。
崇安寺的老茶館
解放前的崇安寺一帶,東起盛巷,西至寺後門,南到觀前街,約有七、八家著名茶館,各有特色,各有一幫老茶客。如地處崇安寺中部的「昇泉樓」,店主劉耀宗,設有八張臺面,茶客主要是房地產買賣的掮客;靠近圖書館的「逍遙遊」,朝南樓房,環境優雅,茶客主要是古董書畫掮客;座落皇亭東面的「新萬興」是一家老茶館,店主汪耀奎,早上喝茶,晚上聽書;皇亭南面是「萬松院」茶館,主要接待來城的鄉客;靠近崇安寺小學的「玉和軒」,茶客有商店老闆、媒人等;再向南就是「孫記茶館」和「三萬昌」茶館了,兩家茶館主要接待外地小商小販和小商人。對山門有「長元樓」,茶客是蘇北來的泥水匠;觀前街中段有「蓬萊茶館」,店主叫陳盤榮,主要接待縣政府、警察局辦公事的人。靠近圖書館路有「雅敘茶館」,茶客主要是道士、道人等。此外,城中公園內還有一家特殊的茶館——「清風茶墅」。
「王興記」生意興隆
說起無錫的「王興記」,皮薄、餡飽、湯鮮的餛飩,皮薄、滷濃、鹹中帶甜、甜中含鮮的小籠饅頭,這兩樣深受大眾消費者厚愛的傳統小吃,馬上能引得你滿口生津、垂涎欲滴。
王興記餛飩和小籠饅頭選料考究,取剛剛宰殺的生豬前後腿肉做餡,加高湯、素油、現擠的蝦仁,味道鮮美,吃過難忘。就憑這個鮮美無比的魅力,「王興記」享譽寧、滬、杭,許多人慕名而來,再介紹親友來,美名不脛而走。解放後,「王興記」這一品牌得到了發揚光大,其間也經歷過一些波波折折:1965年,「王興記」遷至中山路新大樓營業,營業面積達到6000平方米;1995年,因城建改造,「王興記」曾被拆除,一度蝸居於火車站;後經多方奔走呼籲,才於1995年10月復業,現址位於中山路無錫八佰伴斜對面。
如今的「王興記」已成為一個響亮的品牌,下轄王興記中山店王興記餛飩店、醉月樓菜館因城建拆除、王興記速凍食品廠和二泉酒家。主營品牌有雞湯三鮮餛飩、鮮肉小籠饅頭、蟹粉小籠、蟹粉餛飩、蝦仁餛飩等,其中速凍三鮮餛飩和鮮肉小籠銷售覆蓋到蘇、錫、常、寧以及江陰、宜興、張家港等地。改造後的王興記餛飩店,窗明几淨,日均接待量超過5000人次,成為無錫繁華商業區一道靚麗的風景。
「狀元樓」財源茂盛
被列為無錫八大菜館之一的「狀元樓」歷盡滄桑,幸逢改革開放帶來的太平盛世,在一批有識之士的關心幫助下,才得以嶄新的面貌與世人相見。
新建成的狀元樓酒店位於無錫北大門,佔據著繁華的青石路歐風街龍頭位置,創辦人林勤軒二十世紀初意取行業第一的開店宗旨仍有蹤可循。今天的「狀元樓」外呈歐式建築風格,內裡裝飾富麗堂皇,廳堂、雅間錯落有致,可同時容納1000人分享美味佳餚。「狀元樓」的廚師們來自五湖四海,大體可分成港澳、廣東、杭州、無錫本幫四派,傳承不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創新求特異曲同工,正是這些不同流派、不同菜系的傳人,為「狀元樓」獨佔鰲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僅如此,眼光獨到的無錫市狀元樓大酒店現任董事長、總經理蔣益軍還要求訓練有素的服務員「儀容美一點、眼睛亮一點、嘴巴甜一點、微笑多一點、反應快一點、手腳勤一點、服務細一點」,把舒適典雅的環境、和諧親切的氣氛、美味可口的佳餚奉獻給每一位客人。
便利的交通、百餘個泊車位,優雅的環境、吉祥與喜慶的氛圍,「狀元樓」人氣日升,財源茂盛。
「三鳳橋」龍舞鳳飛
無錫生產醬排骨的廠商有20多家,「三鳳橋」獨佔鰲頭,年產值近6000萬元,令同行們刮目相看。
與許多老字號們命運相同,「三鳳橋」也經歷過公私合營、計劃經濟、改革開放以後的新生。1994年,「三鳳橋」肉莊營業額首次突破5000萬元,獲得了「94無錫市民喜愛消費品」、「94中國特產精品」等榮譽稱號。1994年至今,「三鳳橋」又先後多次榮獲「江蘇省名牌產品」、「江蘇省著名商標」榮譽。
「三鳳橋」的今天,靠的是外塑形象、內練誠信道德功,一盒小小的醬排骨,從排骨分割開始,要經過醃製、出水、燒煮、冷卻、稱重、加汁、裝袋、抽真空檢驗、高溫殺菌、恆溫檢測等十幾道工序,每道環節都要求嚴把質量關,出不得半點紕漏,否則就很有可能壞了無錫醬排骨的聲譽。2004年「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三鳳橋」通過新聞媒體向全社會公布質量誠信承諾書,向消費者保證不出售劣質、變質的醬排骨,從道德的高度約束自身行動。誠信承諾書內容涵蓋了醬排骨產、供、銷各個環節,保證依法生產,按照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要求,保證質量、嚴格執行產品技術標準和工藝流程,保持地方特產的風味和特色,誠信經營、不偷工減料、不以次充好、不制假售假、不短斤缺兩,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穆桂英」英姿煥發
從上世紀50年代發展過來的「穆桂英」糕團店,植根於無錫人逢年過節愛吃糕點、湯糰這塊土壤,數十年後已經長成一棵參天的大樹。曾榮獲「中華餐飲名店」和「無錫名牌商店」稱號。總經理惠淑君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在繼承與發展傳統小吃的品種與內容上,「穆桂英」在確立品種支撐點、鑄造品牌閃光點、提高品牌增長點上做文章,依託吳文化悠久歷史,包裝傳統小吃,圍繞中國人的節慶風俗,從元宵湯圓到清明青團;從夏至餛飩到端午粽子;從中秋月餅到重陽糕點;從冬至餡心到春節年糕。一年四季中,「穆桂英」傳統糕點已經衍化成江南傳統節日文化。
「穆桂英」並不拘泥於原有的地域,努力把「穆桂英」辦成無錫小吃的名片、辦成中華小吃的窗口。在「穆桂英」,你不僅可以品嘗到錫幫名點,還能吃到上海、福建、河南、江蘇省內南京六合和揚州淮揚名吃,兼容並蓄、名吃薈萃,又不失「穆桂英」的特點。最難能可貴的是:「穆桂英」十分注重塑造品牌形象,積極參與無錫市政府倡導的早點再就業工程,幫助那些下崗失業的姐妹,樹立生活信心。
「聚豐園」名利豐收
無錫市聚豐園大酒店是無錫菜的發祥地之一。菜餚以選料講究、製作精細、烹調獨特而著稱,形成的諸如腐乳汁肉、滷鴨、奶湯鯽魚、灌湯蝦球、梁溪脆鱔等色、香、味、形俱佳,富有江南湖鮮、河鮮特色的無錫名菜,享譽滬寧線,並在東南亞久負盛名,是錫城唯一以經營正宗錫幫菜餚為特色的百年老店。
1996年,聚豐園菜館進行翻建,按國際三星級標準擴建為聚豐園大酒店。酒店在經營正宗錫幫菜餚的基礎上,引入海派菜、粵菜、川菜等系列,滿足不同中外消費者需求。
2002年,改制後的無錫聚豐園大酒店,對原有的設施與設備進行改造,使重新裝飾裝璜後的聚豐園格調高雅、布局更趨合理。改造後的「聚豐園」擁有150多間中高檔客房、風格迥異的雅座及大小餐廳20多個,可同時接待700人用餐;是一家集餐飲、住宿、娛樂、商務、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大型酒店。
聚豐園大酒店秉承傳統:聚百年味萬客陶醉其中,豐千回宴百方有口皆碑。倡導健康消費,以創新的菜餚和特色的服務,先後獲得「中華老字號企業」、「中華餐飲名店」、「全國綠色餐飲企業」等殊榮,百年老字號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光明店」永放光芒
1923年,19歲的張秉輝創辦了當時錫城第一家擁有科學驗光設備的「精明眼鏡店」,這就是現在的光明眼鏡店。八十年的風雨歷程,四代人的不懈努力,「光明」與「王興記」、「三鳳橋」、「拱北樓」等名店一起,伴隨著時代的潮起潮落,在無錫人生活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記。被評為無錫市名牌商店,連續多次獲得信得過商店、市先進集體等稱號。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光明眼鏡店也在求新求變。每隔幾年,「光明」都會重新裝璜店堂,改善環境。同時,嚴格做到了「兩個不讓」:不讓一副不合格眼鏡進店;不讓一副不合格眼鏡出店。建立了服務承諾:不經銷假冒偽劣商品,不作虛假廣告;不搞不正當競爭,不違法經營,不損害消費者利益;從而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經營業績從原來的幾萬元提升到幾百萬元。許多國內外著名的眼鏡生產廠家紛紛慕名而來。
進入九十年代,老字號遇到了新挑戰。為了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光明眼鏡店先後3次增添現代設備,在城區各地增開了4家連鎖商店,並於1997年、2002年進行了兩次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了股份制,使老店煥發出勃勃生機,銷售收入和利潤保持連年上升。面對的新世紀,在光明眼鏡店足足30年的唐建華經理飽含激情地說,我們以「名店信譽、真誠服務」為宗旨,要把老字號的牌子「擦」得更亮。
「慎餘店」重振雄風
「文革」中「慎餘」作為「四舊」被破而更名為「三鳳橋」,至2003年,作為「慎餘」創始人王雲清第三代嫡孫的王國華為將家傳絕技發揚光大,搶註了「慎餘」商標,並找到無錫烤鴨館負責人,要求共同開發這一老字號品牌,在全國勞模、烤鴨館董事長許福民大力支持下,雙方很快達成協議,並成立了董事會。2003年9月28日,「慎餘」正式復業,並一炮打響。
信譽是一個企業的源頭活水。有信譽才有市場,王雲清的長房長孫王國華拿出正宗家傳秘方,並請來原慎餘的掌勺傳人,在完全再現「老骨頭」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又融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喜好和品味進行創新,以保證最正宗的慎餘肉骨頭品味。
2004年春節,慎餘產品供不應求,「全家福」盒裝滷菜一個月的銷售額就達300多萬元,薑是老的辣,慎餘重新問世不久即成為無錫10多家「肉骨頭」中的新寵。在2003年全市醬排骨(盒裝)質量抽樣評比中,「慎餘」的醬排骨以96分高居榜首。在2004年5月下旬長春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食品博覽會」上,無錫「慎餘」醬排骨在全國100多個知名品牌中脫穎而出,被授予食博會的最高榮譽——國家金獎。
「陸稿薦」步步高升
無錫市真正老陸稿薦肉莊有限公司是著名的「中華老字號」,座落於無錫北大門,滬寧、錫澄高速及312國道近在咫尺,交通便利。公司擁有一支具有市場意識、懂科學管理的經營管理隊伍和掌握食品科學技術、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隊伍。擁有全套軟罐頭生產設備和西式肉製品生產設備,生產設備先進、產品研發能力強、質量穩定,是無錫市肉製品加工企業中首家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
真正老陸稿薦有四大系列拳頭產品:真空軟包裝系列產品、保鮮滷菜系列產品、西式製品系列產品及休閒食品系列產品,年生產肉類熟食品2500餘噸。公司銷售網絡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並在滬、寧、杭設立了銷售辦事處,在無錫本埠開有20餘家連鎖分店,業績蒸蒸日上。多年來,真正老陸稿薦秉承「弘揚傳統、發展現代、授惠顧客」的宗旨,領跑無錫肉類食品加工行業前列,產品在全國同行業評比中多次獲獎,2000年,無錫真正老陸稿薦被國內貿易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真正做到了「百年好口味」。
「健康店」發展健康
無錫健康參藥店原名李同豐參藥店,始創於1914年,位於中山路428號,2000年被國內貿易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健康參藥店現有營業面積約600平方米,經營品種5640多個,60多名職工中,專業人員超過40%。1979年以來,銷售業績連年攀升。1979年至2001年22年間,健康參藥店年銷售額從71.6萬元一路飆升至4000萬元,超過鎮江公濟和蘇州沐泰山藥店,穩居全省同行業魁首。
經濟效益連續雄居江蘇同行業首位的無錫健康參藥店,多次獲得省、市級「文明單位」、「省醫藥行業最佳零售商店」、「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店」、「全國中藥供應優質服務單位」、「全國優秀QC小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單位」等榮譽,同時被中宣部、原國家醫藥局、中醫藥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示範藥店」和全國「醫藥質量管理示範藥店」,第一批通過全國GSP達標驗收,獲得了兩個文明建設的雙豐收。
隨著城鎮職工醫藥保險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無錫市勞動局、社保中心將健康參藥店列入首批醫藥保險定點零售藥店。作為試點藥店和定點窗口,健康參藥店抓住機遇,按照社保中心的統一部署,努力經營、自覺接受主管部門和社會的監督,不斷提高藥品質量和服務水平。?
無錫十大名菜
【肉釀麵筋】
主料:清水麵筋、豬肉。
輔料:筍末、蝦仁、香菇。
調料:醬油、黃酒、精鹽、白糖、味精、蔥薑末適量、生粉。
特色:麵筋軟肥,形似球狀,色澤光亮、鹹甜適中。����
【糟煎白魚】
主料:新鮮白魚中段。
輔料:水香菇、筍片。
調料:黃酒、精鹽、植物油、醬油、白糖、香糟、蔥末、薑末、溼生粉、麻油等適量。
特色:糟香撲鼻、色澤光亮、魚肉鮮嫩、鹹中帶甜。
【水晶大玉】
主料:鮮活大河蝦仁。
調料:蛋清、精鹽、生粉、黃酒、小蘇打粉、麻油、色拉油等。
特色:蝦肉鮮美光滑、肉色透明脆嫩,蝦仁顆粒潔白如水晶。
【脆皮銀魚】
主料:太湖大銀魚(麵杖魚)
調料:黃酒、精鹽、味精、胡椒粉、蔥薑汁、蛋清、生粉、麵粉、色拉油、發酵粉等調製成脆皮糊。
特色:外香脆、裡鮮嫩,條形整齊、色澤乳白。
【梁溪脆鱔】
主料:黃鱔背
調料:黃酒、醬油、白糖、蔥花、生薑、麻油少許,植物油。
特色:香松酥脆、汁滷入味、攜帶方便。
【腐乳汁肉】
主料:出骨五花肉。
調料:黃酒、冰糖、白糖、醬油、玫瑰腐乳、桂皮茴香、蔥姜適量。
特色:肥香酥爛,色澤紅亮。
【無錫排骨】
主料:豬肋排。
調料:黃酒、精鹽、醬油、麻油、白糖、蔥結、姜塊、紅米、八角茴香、桂皮、丁香等。
特色:甜鹹適宜、酥爛脫骨、油而不膩、色澤褐紅、香美可口。����
【魚皮餛飩】
主料:桂魚肉、河蝦仁、淨火腿、菜心、冬筍作餡心。
調料:精鹽、黃酒、味精、雞油、生粉、上湯適量。
特色:色呈乳白、味美可口。
【肉釀生麩】
主料:腿心肉、筍片、菜心作餡心,生麩。
調料:黃酒、白糖、精鹽、味精、蔥、姜、麻油、上湯等。
特色:生麩皮薄光亮、肉餡鮮嫩多汁、湯汁鮮美可口。
【鏡箱豆腐】
主料:小箱豆腐一箱,豬肉末、大蝦仁。
輔料:水發香菇,青豆適量。
調料:黃酒、精鹽、醬油、白糖、番茄醬、味精、蔥末、色拉油、麻油、上湯等適量。
特色:色桔紅油亮,味醇美鮮嫩,造型尤為美觀。
無錫十大名點
【老式燴麵】
主料:麵粉(中筋面)、雞蛋
輔料:蝦仁、熟火腿、雞片、雪菜、香菇、食用油、調味品少許、高湯。
特色:麵條滑爽,湯汁鮮美。
【三鮮餛飩】
主料:麵粉(中筋粉)
輔料:腿肉、鹼、開洋、雞蛋、榨菜、酒、香乾絲、蛋皮絲、熟豬油、味精、蔥、姜、鹽、鮮肉骨頭(吊湯)
特色:皮子滑爽、味鮮湯香。
【太湖船點】
主料:澱粉、水磨粉、各種食用色素少許。
輔料:芝麻餡。
特色:造型優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四色湯糰】
主料:水磨粉
輔料:鮮肉餡、菜豬油餡、芝麻餡、豆沙餡等。
特色:香甜糯軟、光潔滑爽。
【杏仁粉包】
主料:花生米(炒熟去皮)、白糖、水磨粉、可可粉、澱粉、肥膘、板油。
輔料:鮮牛奶、杏仁霜、水菱粉酌量。
特色:上口滑糯、咬開甜肥。
【玉蘭餅】
主料:水磨粉、澄粉(或麵粉)、餡心(可用豆沙、菜豬油、鮮肉、芝麻、玫瑰等)。
特色:色澤金黃、味香鬆脆、甜糯可口。
【桂花芋艿】
主料:芋艿。
輔料:鹼少量、桂花、白糖。
特色:香氣撲鼻、甜滑爽口、質地細膩。
【豆腐花】
主料:豆漿、石膏適量。
輔料:熟醬油、味精、白糖、榨菜末、蔥油、香油、辣油、開洋末、紫菜等。
特色:口味鮮美、鮮嫩柔軟。
【無錫小籠】
主料:中筋麵粉、酵母。
輔料:鮮肉皮凍餡。
特色:皮薄滷濃、只型美觀、鹹中帶甜、味美可口。
【雞子大餅】
主料:麵粉、酵母、雞蛋。
輔料:蔥、板油、肥膘、椒鹽、糖、味精少許。
特色:油而不膩、肥香鬆脆、甜中帶鹹。
老字號楹聯民謠選登
狀 元 樓
眉壽偕老 和合二仙
水陸交通蓮蓉橋 貴賓雲集狀元樓
蓮蓉橋水陸貫南北 狀元樓菜餚聞東西
雲裳綢莊
雲想衣裳花想容 無日無時進步中
時和綢布莊
時和世泰 人壽年豐
三陽南北貨商店
三陽從地起 五福自天來
三羊開泰 五福齊來
三鳳橋肉骨頭
三鳳橋邊肉骨頭,
朵頤足快老饕流,
味同雞肋堪嘴嚼,
莫負樽中綠蟻浮。
(周怡白)
穆桂英美食城
帥旗初掛南長街
美點佳餚大眾化
美點佳饌何處有
帥旗展指穆桂英
崇 安 寺
鑼鼓喧鬧歲事更,
甌香橄欖舊知名。
新初半月崇安寺,
士女傾城第一聲。
無錫粥會
有白粥足以果腹,
有蔬果足以適口,
有老友足以傾談,
餘實愛此淡泊人生。
(丁福保)
豆 腐 花
似乳非羹入口爽,
蔥綠醬紫麻油香,
街頭巷尾呼喊「碗」,
引來老少齊品嘗。
無錫菜餚民謠
菜花甲魚菊花蟹,刀魚過後鰣魚來。
竹筍蠶豆荷花藕,八月桂花燒芋頭。
春秋銀魚炒雞蛋,活熗青蝦人人贊。
小暑黃鱔賽人參,營養佳品有鵪鶉。
三 幕 話 劇
一名無錫小資的幸福生活
● 吳 軍
人物:王炳根:出生於上個世紀30年代,殷實人家子弟。父親開廠,遍布上海、蘇州、杭州等地。人稱「小開」的炳根,為人善良、本分、講體面,喜歡舒適安逸,講求生活質量。是個任何時候都有點小資情調的無錫小市民。
地點:無錫城
第一幕
(抗戰勝利第二年,王炳根剛上輔仁中學二年級。全家住在新生路上一大公館裡)(這個星期天早晨,王宅,王炳根剛起床)
炳根:小翠,今早伲不吃麵包、牛奶了,幫我到「過福來」去買兩碗手推餛飩來。要寬湯、重青。哦,勿忘落還要多加點蛋皮絲、豆腐乾絲。
小翠:好咯,少爺。太太關照你起身後,跟她講一聲,今朝,她要帶你去「世泰盛」剪點料作。(小翠下,王母上)
王母:乖囡,你出來了,小心出冷。快點拿那件水獺皮皮襖披一披。
炳根(作披衣狀):那件皮襖被送到「沈廣茂」去汰了。拿這件絲棉襖披披算了。
王母:家裡裁縫師傅已請好了,要替你做兩身出客衣裳。過年辰光,姑太太裡的二小姐要嫁給薛家,約好在「狀元樓」吃喜酒;舅老爺又要七十大壽,壽酒擺在「聚豐園」。你也是大小囡了,姆媽幫你做兩件衣裳,好出出風頭呢。
炳根:衣裳倒無所謂的,我要到書局去買幾本書。
王母:好咯,好咯,姆媽總歸樣樣答應你。
第二幕
(上個世紀60年代,王炳根早已成家立業,被分配到某商店做營業員。這天中午。王家。王炳根回家吃中午飯。)
炳根(拎兩袋紅棗上):這兩袋紅棗是我從「三陽」公司買的。晚上,你拎到老娘那裡。這兩天,老娘一直說沒力氣,煮點紅棗讓她補補。
王妻(接過紅棗):是啦。自從你弟弟、妹妹下鄉後,老爹、老娘一直心裡不大快活。你有空也去看看他們。陪老頭子到「無錫浴室」洗個浴,到「無錫理髮廳」去理理髮。有空麼,帶他倆去「中國飯店」吃頓飯。聽說那裡的「杏仁葛粉包」不錯,你老娘歡喜吃甜食的。「鏡箱豆腐」也配老年人胃口的。他們也苦了長遠了,難得快活快活。
炳根:你倒想得好,哪裡來這麼多錢?算了,請他們到「滿園春」去買幾隻「玉蘭餅」吃吃,或者乾脆到「伊斯蘭」去吃碗酸辣湯。
王妻:窮窮窮,還有三擔銅!雖然現在鈔票緊張,對爹娘也不能輕待,否則,哪亨做人呢?要被鄉鄰說的。
炳根(嘆氣):唉!拿我只「勞力士」表到寄售商店去賣掉吧!寄點到鄉下去給弟、妹。我伲倆人再到「湖光照相館」去拍張結婚五周年的照片,剩下來索性一家全到「迎賓樓」去吃落一頓。
第三幕
(2002年春節,時逢王炳根七十壽慶。王家喜氣洋洋。王家大兒子經商成了老闆,大女兒、二兒子也有出息。三兒子從美國歸來。子孫滿堂,慶賀炳根大壽。初一早晨。王家)
炳根(穿寶藍色壽字唐裝上):老太婆,快點。等歇都要來拜壽了。壓歲錢準備好。(王妻穿醬紅色唐裝上)。
王妻:哈哈哈。老頭子,你穿著唐裝,倒是派頭一絡。
炳根:本來到「商業大廈」去買唐裝時,我要選江澤民穿的紅顏色,你非要挑普京穿的藍顏色。穿得我像個「小青頭」,壽頭壽腦。
王妻:藍顏色配你,再帶條圍巾。把「八佰伴」買的羊絨大衣一穿,派頭不要太好噢!我伲倆人走出去,別人都說我配不上你了。
炳根:勿瞎說:你老太婆現在也經常做做美容,麵皮賽過年輕人。噢對了,等歇叫大女兒到「王興記」去扎幾簍饅頭,到「三鳳橋」去多買點醬排骨。讓上海客人帶回去,這是他們點名要的。小吃食也要準備好「金慄王」的糖炒慄子、小胡桃,都是他們喜歡吃的。
王妻:都記牢了,你放心吧!大兒子的外地朋友安排住在「鴻運酒樓」、三兒子的外國朋友住在「喜來登」。到辰光,一道去「萬家燈火」吃壽酒。
(門鈴響,王家子女、孫輩一齊湧入)大家:祝老壽星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本劇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皆屬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