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梁振英等人在區議會點票現場。(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新聞網)
香港特區第五屆區議會選舉23日凌晨近6時完成計票工作,431個民選議席全部產生,投票率達約47%,總投票人數超過146萬,這些數據均創下香港歷屆區議會選舉的最高紀錄。
11月22日的投票結束後,香港政府用了6個半小時完成約146萬7千張選票的點算工作。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馮驊表示,投票和點票過程大致暢順,各項安排充分體現公開、公平和誠實的原則,本屆投票人數較上屆增加約26.5萬人。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22日晚於投票結束後在巡視一個點票站時表示,十分高興見到市民踴躍投票,重視投票權利,積極參與區議會的選舉。
香港區議會選舉成為政界必爭之地
香港區議會往年並不受到媒體和政界人士的重視,以往被視為與當區民生事務有更大關聯。但自上一屆開始,由於區議會議員在立法會議席的增加,各方政治力量將區議會選舉視為立法會選舉的「第一槍」。
2011年3月,香港立法會通過條例,將第五屆立法會的議席由 60 席增加至 70 席,分區直接選舉和功能界別選舉的議席均增加至35席。
2012年的立法會選舉中,原來的區議會功能界別改名為「區議會(第一)功能界別」,並新增了「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選出5名立法會議員,而其他大部分功能界別只能產生1名議員。由此,區議會選舉成為必爭之地。
被香港市民俗稱為「超級區議員」的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之所以被形容為「超級」,是因為當選者很可能以數十萬票當選,遠高於分區地區直選議員。參選者需先取得15名區議員提名,再由322萬名選民投票選出。
此次選舉是香港發生「佔中」及政改方案被否決後的第一場選舉,其預示性更加不言而喻。
更特殊的是,從今年的區議會選舉開始,香港的政界正式進入換屆選舉期,明年將舉行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和立法會選舉,2017年將迎來行政長官選舉。
香港紫荊網分析稱,區議會選舉中,參與的各政治組織都投入相當大的財力、物力與人力,其選舉過程與結果,既是選民對政治組織過往表現的一種判定,同時也預示了今後一個時期香港政治生態的變化趨勢,沒有人敢掉以輕心。
本屆區議會選舉的結果出爐之後,出現了不少令人意外的新現象:19名立法會議員參與到區議會選舉,結果竟有5人落敗;無論泛民、建制都有明星級政治人物落敗,甚至包括一些紮根社區多年的區議員;「佔領中環」運動後新成立的政治團體吸引年輕選民……這些新的變化,暗中也預示著香港的政治力量版圖正悄然間發生改變。
親政府的政治力量仍佔大多數
從公布的選舉結果看,親政府的建制派仍佔到大多數席位,但與上屆相比,建制派獲得的席位小幅減少,泛民增加約20席,在「佔中」後參與的政治新人(被港媒稱為「傘兵」)獲得至少8席。
區議會選舉結果來看,民建聯仍然為香港第一大政團,拿下約30%的議席。界面新聞記者從民建聯公關了解到,民建聯171位候選人,共取得119個議席,總當選率為69.6%,其中21人自動當選,150位須競選的候選人中,98人贏得議席,一共取得309262張有效票,得票率為51.0%。民建聯副主席陳勇坦承,選舉結果最重要的便是保證了119個議席。
建制派中,只有民建聯保住現有的民選議席數目,工聯會、新民黨,自由黨、經民聯等議席都基本較上一屆少。工聯會贏得29席,與上屆一樣,但當選率較上屆下跌超過3個百分點,新民黨贏得26席,當選率約為62%,自由黨的議席數量與上屆相同。
但是,民建聯的立法會議員鍾樹根及葛佩帆分別落敗。1991年開始擔任區議員的鐘樹根輸給獨立人士徐子見。鍾樹根將落敗歸因為首次投票的人,」多了很多年輕人登記做選民,他們發揮到一定作用。「
民建聯主席李慧瓊在23日的記者會上認為,選舉結果可以接受。她表示,此次是」佔中「或政改後首次大型選舉,事實上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表示,此次區議會選舉是一場非常艱苦的選戰,香港市民人心思變,中產人士較多的選區受政治議題或政治氣候影響,多了往日不投票的選民投票,這些都是不滿社會現況的選票。
三個激進泛民政黨全軍覆沒
泛民主派(泛民)方面,成績較上屆理想,民主黨和民協輸了大將,但分別取得43席和18席,議席數目較原來的多,當選率較高,但人民力量、熱血公民和社民連等3個激進泛民政黨則得票不足1%,全軍覆沒。
由民主黨分裂出來的新民主同盟,成為泛民中成績最好的政黨,16人參選,15人當選。
但是,最為關鍵的超級區議員席位上,現任5個超級區議員,4位競逐連任,民建聯主席李慧瓊連任成功,民主派3人輸2個。
2名泛民立法會議員「超級區議員」何俊仁和馮檢基都輸給了新入政壇的參選人,另一名泛民議員涂謹申成功保住席位,成為立法會3名泛民「超級區議員」中唯一在今年區議會中勝選的。
這也就意味著,在明年的立法會選舉中,只有涂謹申可以尋求連任「超級區議員」,這對泛民力量是一個較大的衝擊。
新興政治力量吸引年輕選民
受去年「佔領中環」運動等影響,約50名曾參加」佔中「的多個組織和年輕人(被港媒稱為傘兵)第一次參加區議會選舉,最終至少有8人成功當選。新民主同盟亦接近全數勝出,最令人意料之外是徐子見在東區漁灣選區擊敗資深議員、民建聯鍾樹根當選。
對於年輕的政治力量,建制派和泛民都顯得有點準備不足。經民聯主席梁君彥認為,選舉結果反映年輕人有求變聲音,有佔領運動後出選的新人當選,是一個警號,政府需要借鏡今次選舉結果。
根據選舉事務處資料,今年有26.1萬新登記的「首投族」,較去年增加5%。
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指出,從本屆區選結果可見,年青參選人獲得支持,顯示港人求改變的心態大了,願意讓年青人試一試。
香港無線新聞分析相信,第一次投票的年輕選民積極求變,佔了總投票人數的兩成,在此次選舉起了關鍵作用,令不少紮根地區多年的區議員落敗。
佔中後成立的政團」青年新政「奪得一席,青年新政召集人梁頌恆表示,表示由於佔中後社會有求變心態,有利年青一代選情,市民對區議會有新的構想。
曾經是民建聯成員的時事評論員程介南認為,結果對從政者都是警號,」不論甚麼政黨,做區議會做十多年自己都要響鬧鐘,不要只想著打別人的老人家,自己不知不覺都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