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可變基因在冰塵洞中構建噬菌體泛基因組

2020-12-25 美格基因

今天分享一篇本月初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基於可變基因在冰塵洞中構建噬菌體泛基因組。該研究發現在分散的水生態系統中的噬菌體基因組存在高度相似的核心區域,同時存在靈活多變的基因模塊,並且可通過同源基因交換來產生變異的噬菌體,這一結果有助於噬菌體瓦解宿主的防禦系統!一起來欣賞一下這篇影響因子12.121的高分精彩文章。

Flexible genes establish widespread bacteriophage pan-genomes in cryoconite hole ecosystems

基於可變基因在冰塵洞中構建噬菌體泛基因組

作者:Christopher M. Bellas 等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時間:2020.09.02

影響因子:12.121

DOI:10.1038/s41467-020-18236-8

一、文章摘要

噬菌體基因組通過突變和基因水平轉移實現快速進化,從而抵抗宿主細胞不斷發展的防禦系統。噬菌體與宿主之間在進化水平上按軍備競賽理論會導致互相獨立的生態系統中的噬菌體基因組間產生顯著差異,但在研究中卻發現在距離上相隔甚遠的生態系統中出現幾乎相同的噬菌體基因組。本研究發現在分散的水生態系統中的噬菌體基因組存在高度相似的核心區域,同時存在靈活多變的基因模塊,並且可通過同源基因交換來產生變異的噬菌體。通過從不同地點樣本的宏基因組數據構建噬菌體基因組的核心區域和可變區域,發現各位置上的優勢可變基因是不同的。以上結果表明重組是噬菌體多樣性的最大影響因素,有助於噬菌體瓦解宿主的防禦系統。

二、主要內容

1.相似度極高的噬菌體基因組

本研究採集了斯瓦爾巴群島、格陵蘭島和阿爾卑斯冰塵樣本的宏基因組數據,結合671個病毒基因組集用於分析和鑑定廣泛分布的噬菌體。通過將宏基因組數據比對到病毒基因組進行噬菌體鑑定,發現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地點的噬菌體有257種,其中同時存在三個地點的噬菌體有50種(圖1.a)。宏基因組島(MGI)是指噬菌體基因組中存在難以或無法與環境宏基因組數據匹配的區域,以上鑑定到的噬菌體則是本研究的MGI數據集的來源。

圖1.冰塵病毒鑑定和MGI。a:各地點噬菌體數量韋恩圖;b:各地點基因組大於15kb的噬菌體數量示意圖;c:冰塵洞示意圖;d:MGI長度分布圖;e:MGI分布熱圖。

2.MGI存在於多數噬菌體基因組中

本研究在噬菌體基因組中共檢測2612個MGI,平均長度為448bp(圖1.d),其中超過82%的噬菌體基因組中含有MGI。利用各地點的宏基因組數據與噬菌體基因組進行比對發現MGI通常出現在同樣的基因區域中(圖2),如利用擬桿菌噬菌體(76kb)作為參考序列與各地點的宏基因組數據比對時發現MGI區域位於同源基因的高度差異區域。而基因注釋結果表明最常出現MGI的基因與DNA甲基轉移酶(MTase)、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和轉座酶相關,其中MTase可保護噬菌體免受不同的宿主防禦系統的攻擊。

大部分帶功能注釋的MGI基因(19%)與宿主識別和入侵相關,如受體結合蛋白、多糖解聚酶和與病毒相關的細胞溶素,說明噬菌體可通過識別多種胞外多糖和表面受體來感染宿主。其次帶MGI的基因多與DNA複製和修復相關,特別是DNA聚合酶和核糖核苷酸還原酶,而與DNA包裝相關的末端酶基因也常出現MGI,但具體機制仍未清楚。

同時,作者對同一位置的海洋噬菌體進行相同的分析,發現研究的結果與冰塵洞噬菌體的不一致,推測是樣本數量差異導致分析結果差異。

圖2.噬菌體基因組重建和MGI分析。

3.宏基因組數據揭示多種基因變異共同存在

針對單一的MGI區域,在每個地點的宏基因組數據中存在最多5個變異體(圖3),說明各地點樣本含有豐富多樣的MGI變異體,這意味著對於MGI來說噬菌體之間的關係是複雜混亂的。而在高度同源的噬菌體基因組中,MGI之間的相似度可低至40%,這種情況在過往的一項針對單個乳製品的乳酸菌噬菌體研究中也出現,同時本研究推測重組對於核苷酸變異的影響因素遠大於基因突變。

圖3.其中10個MGI區域的宏基因組數據統計分析。

三、總結

在本研究中鑑定到的噬菌體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但其基因組相似度極高,幾乎達到90%以上,但是在基因組的部分區域卻高度可變。目前分析重組造成了噬菌體基因區域可變的現象,同時也促進了噬菌體的多樣性。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精彩好文,還有更多的精彩好文都在美格基因公眾號了。

您可能還喜歡:

宏病毒組|病毒序列相互關係網絡圖

擴增子裡妥妥的C位是它,你想到了嗎?

根系分泌物類型決定根際微生物菌群結構和抑病功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https://www.wheatgmap.org),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 中國科學家繪成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組學研究迎來新突破!來自中國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大豆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這項研究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的基因組構建,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將引領下一代基因組學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
  • 人類基因組新進展 證明中國人群醫學基因組學圖譜
    ,華南理工大學主要參與的合作研究成果《構建人類泛基因組序列圖譜》。  該研究使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自主研發並具有國際領先地位的第二代測序技術大基因組組裝工具(近期將在國際一流期刊《基因組研究》專文發表),對炎黃一號基因組(即首個亞洲人個人基因組)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度測序和拼接,發現了人類基因組中除原先公認的單核甘酸多態性,插入刪除多態性和結構性變異以外,還存在著種群特異甚至個體獨有的DNA序列和功能基因。
  •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9:49 德國哥廷根大學Nils Ste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 細菌的另一種防禦系統,也有基因編輯潛力
    Doudna獲得,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即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基於這項由細菌/古菌的防禦系統改造而來的技術,研究人員能以極高精度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並有望更改某些生物的生命周期。
  •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9:49 德國哥廷根大學Nils Ste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 Sci Rep:國內首個基於消費級基因數據構建的中國人高精度父系祖源...
    該工作基於來自消費級基因檢測的 2139 名中國男性 Y 染色體數據,構建了更高精度的中國人父系祖源圖譜。對於人類基因組來說,Y 染色體是決定人類性別的染色體,因其只在男性中出現,而且不會有同源重組現象,可以忠實地保留父系信息,在分子人類學中,對研究人類的起源和遷徙有著重要意義。
  • 噬菌體治療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在此背景下, 人類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噬菌體治療。科學界對噬菌體治療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各個國家的科學家開始尋找各種病原菌的噬菌體, 大量的噬菌體被發現。隨著測序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 噬菌體更容易被識別, 新的噬菌體基因組序列不斷增加, 新的噬菌體家族不斷壯大。
  • 《基因工程》複習資料
    具有5'→3'聚合酶活性和3'→5'外切酶活性(該活性比DNA聚合酶一強)27.T7DNA聚合酶:從t7噬菌體感染大腸桿菌細胞中純化出來的,有兩個亞基組成。T7噬菌體基因5編碼的大亞基.大腸桿菌編碼的小亞基,硫氧還蛋白,增加大亞其對模板的親和性。
  • 《基因工程》複習資料
    具有5'→3'聚合酶活性和3'→5'外切酶活性(該活性比DNA聚合酶一強)27.T7DNA聚合酶:從t7噬菌體感染大腸桿菌細胞中純化出來的,有兩個亞基組成。T7噬菌體基因5編碼的大亞基.大腸桿菌編碼的小亞基,硫氧還蛋白,增加大亞其對模板的親和性。
  • 噬菌體:可對抗超級耐藥菌的病毒「捲土重來」
    在這場戰鬥中,一種名為「噬菌體」的病毒,因其吞噬細菌的特性,成為一項備受矚目的武器。 在以往的案例中,「噬菌體療法」曾成功治癒了一名倫敦的囊性纖維化患者,和一名在度假中感染了超級耐藥菌的心理學家。這是噬菌體療法最引人注目的時刻。
  • 華大基因聯合南京林業大學全球首次破譯馬褂木基因組
    華大基因聯合南京林業大學在對褂木基因組的破譯研究中,首次完成了木蘭類物種中國鵝掌楸的基因組組裝、從全基因組水平解析被子植物的系統演化,確定了以鵝掌楸為代表的木蘭類植物在被子植物中的演化地位;基於中國鵝掌楸與北美鵝掌楸的群體分析,解析了鵝掌楸屬物種的群體多態性以及遺傳結構。
  • 薑還是老的辣:看噬菌體如何對抗超級細菌
    包括T4噬菌體在內,大多數噬菌體呈「複合對稱殼體結構」,其頭部呈二十面體對稱,尾部呈螺旋對稱。在幾何學立方對稱結構中,以二十面體容積最大。因此採取此種蛋白結構,使得噬菌體可以包裝更多的核酸。1、溶菌性噬菌體溶菌性噬菌體是把自己的基因組注入到宿主菌內進行編碼和複製,組裝成子代噬菌體後裂解宿主菌, 釋放出子代噬菌體。
  • 鹿角珊瑚基因組與群體重測序分析
    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通過構建高質量的珊瑚基因組以及群體重測序、GWAS分析,解析了珊瑚白化遺傳基礎,為鹿角珊瑚與保護提供了思路。研究對成年的鹿角珊瑚個體分別進行了80x 的PacBio和75x 的10X Chromium平臺測序;並且通過對幼體進行HiSeq測序,通過比對以去除珊瑚共生甲藻的基因序列。
  • 科學家構建和解析高質量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新聞—科學網
    同時,雉雞基因組數據也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上公開。   雉雞也稱環頸雉,俗名野雞或山雞。雉雞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狩獵用鳥,也是中國農業農村部《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養殖量最高的特種珍禽。雉雞屬於性二態鳥類,常作為性選擇研究的重要模型。
  • 科學網—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鳥類物種生命樹
  • 抗體發現:雜交瘤技術和噬菌體展示抗體庫技術
    即使基因工程抗體技術發展非常成熟的今天,雜交瘤技術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噬菌體展示抗體庫技術上世紀80年代末,噬菌體展示技術、PCR技術和基因工程抗體技術相結合,產生了噬菌體展示抗體庫技術。由於在噬菌體顆粒的表面展示抗體,內部含有抗體基因,所以完成了功能表型和基因型的偶聯或統一,進而允許採用親和淘選的方式,通過抗原和抗體特異結合這一表型篩選獲得抗體基因。由於構建抗體庫的基因來源於混合後B淋巴細胞的裂解物,所以不同B細胞克隆的重鏈和輕鏈基因又發生了組合配對,因此又稱為組合抗體庫技術。
  • 三個植物基因秘密被中國科學家破譯
    該研究在全世界首次破譯甘蔗基因組的基礎上,從甘蔗的高糖、高光合等生物學遺傳特徵為著手點,首次在甘蔗野生種「割手密」基因組中發現了富集抗性基因的重組區域,闡明了「割手密」作為甘蔗育種抗原的生物學基礎,為甘蔗分子育種提供理論支持,對全球甘蔗的遺傳改良具有裡程碑貢獻,從而加快甘蔗品種改良和產業發展,將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研究人員構建高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解析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為研究二倍體馬鈴薯自交衰退分子機制和培育二倍體自交系提供了數據基礎,也為其他雜合基因組的組裝和分析提供了借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
  • 從人類基因組到人造生命:克雷格·文特爾領路生命科學
    之後,英、法、德、日、印等國相繼加入,我國也在1999年9月正式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並承擔1%的測序工作。人類基因組計劃成為了一項國際間合作的科研計劃。人造細胞「Synthia」的誕生,讓Craig Venter又一次站在了全世界的聚光燈下。但如果從廣義的角度解讀「合成人工生命」,Venter的工作還算不上是「首次」。 2002年,紐約州立大學Wimmer小組的Cello等人製造了歷史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 (Polio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