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鳥類物種生命樹

2020-12-25 科學網
首屆萬種鳥類基因組項目研討會
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鳥類物種生命樹

 

本報訊(記者郭爽)近日,「第一屆萬種鳥類基因組(B10K)項目國際研討會——鳥類複雜性狀的進化解析與調控」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主辦,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協辦。會議組織委員會主席由昆明動物所特聘講座研究員張國捷和動物所研究員雷富民擔任。

據悉,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哥本哈根大學、杜克大學和華大基因等領導的國際鳥類基因組聯盟於2015年宣布啟動「萬種鳥類基因組項目」,旨在5年內構建10500種現生鳥類的基因組圖譜,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所有現生鳥類物種的生命之樹,揭示鳥類種群演化的歷史與機制。

本次會議系統討論了B10K項目的總體工作計劃、科級階段的數據分析策略、屬級別階段的樣品收集進展、資料庫的開發及升級,以及如何更好地促進國際協作交流等事宜,對項目後續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設性指導意見。本次會議由中科院戰略性(B類)先導科技專項 「動物複雜性狀的進化解析與調控」資助,B10K項目對專項相關工作的開展將提供重要支撐,並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中國科學報》 (2016-11-09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擬完成旋花科所有植物全基因組測序—新聞—科學網
    該論文中關於多倍體複雜基因組的分析方法,為「旋花科植物基因組計劃」掃清了一個障礙。   截至目前,人們一共完成了200多種植物的全基因組測序,但就整個植物界而言,還沒有一個「科」(植物分類學概念)的植物被完全測序。   屆時,旋花科或將成為植物界首個被完全測序的「科」。
  • 研究發現鳥類葡萄糖轉運蛋白家族基因的丟失與功能補償
    因此,探索鳥類如何應對基因缺失引起的生化與生理功能喪失,對理解鳥類適應進化與人類疾病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此方面有兩種假說:一是功能基因缺失與鳥類特化性狀有關,如丟失UCP1和KIRREL2基因可能造成鳥類非顫抖性產熱丟失和低腎小球濾過率;二是近緣基因或同源多拷貝基因可能為丟失基因提供功能補償。迄今為止,尚未有很好的證據予以支持。
  • 動物所發現鳥類葡萄糖轉運蛋白家族基因的丟失與功能補償
    目前,此方面有兩種假說:一是功能基因缺失與鳥類特化性狀有關,如丟失UCP1和KIRREL2基因可能造成鳥類非顫抖性產熱丟失和低腎小球濾過率;二是近緣基因或同源多拷貝基因可能為丟失基因提供功能補償。迄今為止,尚未有很好的證據予以支持。
  • 繪製基因組的「谷歌地圖」—新聞—科學網
    新工具幫科學家實現染色體複雜構象可視化
  • Nature:物種進化中兩性存在基因競爭對抗性選擇
    生物谷報導:進化論認為,物種進化永遠是朝著「最優基因」的目標前進。不過,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動物雌雄兩性在進化中可能無法「皆大歡喜」,對雄性有利的基因往往會阻礙雌性同類相關的適應性。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28日的《自然》雜誌上。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的方法,選取167種共178個個體為研究材料
  • 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尋找與常見疾病有關的罕見遺傳變異的...
  • 青海湖成為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寶庫
    目前,已恢復到20世紀60年代初的水平」。近日,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發布《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狀況》,數據表明,青海湖已成為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寶庫。 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寶庫 青海湖位於中國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三大地理區和氣候區的交匯處,同時地處生物地理古北界
  • 科學家找到陸生植物共同祖先—新聞—科學網
    「當我們無法將正確的物種定位到正確的系統發育樹上時,很多生物學和進化問題就無法很好地回答」,程時鋒說道,「弄清楚發生在5億年前的植物祖先陸地化的分子機制,是一件很難卻很有趣的事情。」   「未上岸先適應」的單細胞 單細胞綠藻Spirogloea muscicola此前從未進入科學家的視野。
  • 全球鳥類資料庫揭秘體型如何預測生活方式—新聞—科學網
    Wolf 對於鳥類而言,除了個頭,嘴巴大小、尾巴長短似乎都會影響它們在鳥類王國中的地位。 研究人員表示,考慮到許多鳥類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例如、如為植物授粉、傳播種子或控制害蟲,該資料庫可能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和預測物種的消失將如何影響生態系統的健康。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自然—生態與進化》上。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與合作者共同構建了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薇甘菊參考基因組,從多個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薇甘菊的靶向分子幹預防控新技術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1月17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我國科學家從基因組層面解開茶葉富含獨特風味物質之謎
    記者從安徽農業大學獲悉,該校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宛曉春教授研究團隊,聯合深圳華大基因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等相關研究團隊,破解了世界上分布最廣的中國種茶樹的全基因組信息,從基因組層面系統解開了茶葉中富含獨特的風味物質之謎,標誌著我國茶樹生物學基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 全基因組選擇讓豬肉更美味
    全基因組選擇是近年來發明的一種新育種技術。誕生之初,這種「高大上」的育種技術成本昂貴,難以應用。近幾年,隨著生物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豬全基因組選擇的頭均成本已經降低到200元以下,並且有著生產性能提升快、優秀個體選得準、育種收益高等優點。民以食為天。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的烹飪大國,沒有成百上千種做法的食材,斷然算不得好食材。
  • 最新資訊:Marine Drugs,巨石斑魚全基因組測序及抗菌肽基因篩選
    最新資訊:Marine Drugs,巨石斑魚全基因組測序及抗菌肽基因篩選2019-09-16 17:2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生動物健康評估        瀏覽量: 6652 次 我要評論 作者:南湖意&nbsp&nbsp
  • 研究揭示三類咖啡原種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分化—新聞—科學網
    目前,為了培育優質、抗病的小粒咖啡品種,研究者致力於將具有特殊風味物質和抗病等優異性狀關聯的等位基因或染色體片段從其它咖啡種導入主導種小粒種,而在全基因組範圍剖析三大類咖啡遺傳資源的種間遺傳分化及進化關係是咖啡分子育種的關鍵步驟。 因此,研究團隊對引種的20多個國家的三大類群咖啡的93份核心資源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分析,找到15367960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基於對加倍進化歷程中保留基因的分析基礎上,探討了植物多倍化的進化意義,進一步說明了物種進化過程中的趨勢。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魯非研究員以「Adaptive evolution of wheat: convergence within divergence」 為題主要分享了小麥不同來源染色體亞型進化歷程和遺傳多樣性。
  • 國際首個蘭科藤本植物完成基因組測序
    國際首個蘭科藤本植物完成基因組測序 2015-02-07 23:13:40  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教授介紹,蘭科植物佔全世界植物種類10%,是世界性的瀕危物種,是植物界最大和進化程度最高的家族之一,是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研究以及生物保護的「旗艦」和理想的模式類群,具有極高的科研、生態、觀賞、文化和藥用價值,是中國最珍貴的野生植物資源之一。
  • 基於可變基因在冰塵洞中構建噬菌體泛基因組
    今天分享一篇本月初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基於可變基因在冰塵洞中構建噬菌體泛基因組。Flexible genes establish widespread bacteriophage pan-genomes in cryoconite hole ecosystems基於可變基因在冰塵洞中構建噬菌體泛基因組
  • 西羊東漸:為了人類的衣食之需—新聞—科學網
    「當時主要是利用分布於歐亞大陸的200多個地方綿羊品種和野生綿羊的全線粒體基因組或部分線粒體序列進行研究分析。」李孟華介紹。 2015年,他們研究證實,綿羊從其近東馴化中心遷徙至蒙古高原,並進一步擴散至中國西北、華北、華東、西南、青藏高原,以及印度半島,其遷移與人類早期的東—西方貿易,如青銅之路和古絲綢之路等密切相關。
  • 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https://www.wheatgmap.org),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