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位於長江、烏江交匯處,春秋戰國時間曾為巴國國都,因烏江古稱涪水、巴國王陵多在此而得名。
烏江古稱黔江,是長江南岸的最大支流,源於貴州高原,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至涪陵注入長江。在入江口處,清澈平靜的烏江水和混濁翻滾的長江水相互交融,形成一道清晰的分界線,成為涪陵的一景,吸引著全國各地來此觀賞的遊客。
當時工作的企業位於烏江邊,依山而建,辦公樓四層,建在半山腰上,入口是頂層。我的辦公室是辦公樓四層最靠烏江的房間,打開窗簾,就能看到美麗的烏江。
烏江對面的山崖形似斧劈,近90度矗立,因長滿了綠草或青苔,故鬱鬱蔥蔥。烏江水似碧玉,清澈怡人。山水相連,始終呈現出青山綠水的美麗畫卷。每當工作中遇到煩惱時,欣賞一下烏江美景,頓時心曠神怡,煩惱也會減輕很多。
員工宿舍則坐落山腳下,臨烏江而建,陽臺外就是烏江美景,環境非常優美。有次和住在此處的同事們開玩笑說,站在陽臺上就可以在烏江裡釣魚了。
剛到涪陵時,因宿舍還沒安排好,在涪陵賓館臨時住過一段時間,後來搬入了公司租好的小區套房裡。小區位於長江邊,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高層小區。通過大落地窗,長江江面及對岸的景象一覽無餘,涪陵段江面不寬,對面的山峰清晰可見。
每天上班,從樓下的濱江大道,開車到烏江口處轉319國道,沿著烏江而上,旁邊就是美麗的烏江畫廊。有空時也會開車從公司往裡開,經白濤到武隆。
烏江涪陵到武隆段也屬於烏江畫廊,那時還沒有開發,但景色依然是很美的。兩邊高山挺立,草木茂盛,碧綠的江水緩緩流過,相互融為一體。道路沿江而走,在大山中蜿蜒穿行,在這大好環境裡無目的暢遊也是一種享受。有時忍受不住美景的誘惑,就把車停下來,在路邊欣賞一會,再不舍地前行。
或者從白濤轉到另外一條到長江邊的路,這時能看到山腳下有一些緊閉的鐵門,很好奇它是做什麼用的?當地的同事們告訴我們,這是軍用設施,聽說山體裡面都挖空了,之前還有士兵守衛,他們也沒有進去過。
後來開放了,才知道那是816地下核工程。1966年,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修建。洞內共有大型洞室18個,道路、導洞、支洞、隧道及豎井130多條,洞內樓層功能分布明顯,宛如迷宮。洞體施工挖出的土石方量有151萬立方米,如果將這些石渣築成一米見方的石牆,可長達1500公裡。
洞體周圍共有大小19個洞口,人員出入口、汽車通行洞、排風洞、排水溝、倉庫等應有盡有。816地下核工程的設計和建設不僅代表了當時建築設計、工程建設的最高水平,還曾獲得過國家科技大會集體獎。
2002年4月,國防科工委同意對816地下核工程解密。2003年8月,816工程解謎的消息,引起世人驚嘆,勾起了人們揭開謎底的強烈願望。2010年4月,816地下核工程以旅遊產品的形式對遊客開放,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不同類群的遊客前來參觀。
中國核學會會員、旅遊專家朱順知教授稱其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著名景觀設計大師、北大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教授將其比喻為「深埋山間的和氏璧,並稱其堪與三峽大壩爭鋒。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