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拍不好歌舞片?新世紀國產電影的一個發展困境

2020-12-17 牛頌民族史話

嶠夫導言:新世紀以來,在當下中國電影商業類型片創作中,歌舞片是個值得人關注的尷尬存在。本文所使用「歌舞片」中,取用了廣義的內涵:指大量使用音樂、歌唱、舞蹈等藝術形式,表現和參與敘事的故事片。我們在建國初期有過《劉三姐》《阿詩瑪》和《冰山上的來客》,形成創作熱潮,產生過經典作品。而新世紀以來,國產歌舞片在日益擴大的電影市場上,幾乎沒有成功的個案。

2013年,根據法國文豪維克多· 雨果同名文學經典和同名音樂劇改編的歌舞片《悲慘世界》,剛獲得奧斯卡獎多項榮譽,在中國內地上映的票房卻不好。是中國觀眾觀賞趣味與歌舞片的美學風格錯位了嗎?

華語影壇,也曾經掀起過幾次歌舞片的熱潮,如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從早期的新華公司、電懋公司,到後來的邵氏公司,曾製作過《桃花江》《龍翔鳳舞》《千嬌百媚》《花團錦簇》和《萬花迎春》等佳作;

在七十年代的臺灣,出現了大量根據暢銷小說作家瓊瑤的愛情小說改編的「瓊瑤歌唱片」;而在八十年代的中國內地,眾多的印度歌舞片和《霹靂舞》這樣的美國歌舞片,都曾風靡一時,並催生出《路邊吉他隊》和《搖滾青年》等中國歌舞片。

兩岸三地這幾次歌舞片熱潮的興起,雖然在時間上並不同步,具體特徵也不盡相同,但有著內在相似的時代背景—大致都是當地的大眾文化蓬勃發展的初始階段,自身經驗積累不足而熱衷借鑑西方歌舞片的成功經驗。

然而當本土的大眾文化迅速發展,自身文化特性開始顯現的時候,尤其是電影自身也經歷了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過渡的新浪潮洗禮之後,短暫的歌舞片熱潮即歸沉寂,成為陳跡,即使當時風行一時的作品也很快被遺忘,很少有經過歲月沉澱留存下來的經典之作。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除了偶爾的個案之外,兩岸三地都再無歌舞片熱潮的興起。其他大眾文化形式中音樂歌舞的媒介載體也越來越多,音樂電視這一非敘事類型的視聽形式興起,特別是電視的普及—尤其是以播放音樂歌舞節目為主的綜藝頻道和音樂選秀節目的興起,也最終將音樂歌舞從電影的核心觀賞趣味中剝離出來,熱衷于欣賞歌舞的受眾逐漸從電影觀眾中分化出來。

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早期中國歌唱片相似,雖然上述幾次歌舞片熱潮都是借鑑美國歌舞片的產物,但也顯現出共同的、獨特的中國特色。其關鍵之處,在於缺少美國歌舞片中那種生活空間與舞臺空間、現實世界與夢想世界的轉換與提升。

在美國歌舞片中,片中人物往往從彼此相互的言行交流,逐漸過渡到面向觀眾的歌舞表演,最終全部轉身朝向攝影機(朝向電影觀眾)表演,影片的敘事情境也由生活空間轉化為舞臺空間;

而在中國歌舞片中,片中人物的歌舞表演,往往在劇情之中被賦予了某個舞臺做依託,其表演是面向劇情中的現場觀眾表演,而不是直接面向電影觀眾表演,因而影片在整體情境上仍停留於生活空間和現實世界之內,沒有朝向舞臺空間和夢想世界「白日飛升」。

與之相應的,是中國歌舞片幾乎都是只有詠嘆調、沒有宣敘調,而且總體而言歌多舞少—畢竟現實情境中出現歌唱的可能性比出現舞蹈的可能性大得多。

從美國歌舞片純然的夢境營影造,改寫為中國歌舞片偶爾掙脫現實的夢想視舒張,中國觀眾的電影夢顯得如此保守而理智。

可能是因為中國既有的歌舞片傳統比較單薄,新世紀以來中國歌舞片的創作者大多直接師法美國歌舞片,例如影片《如果·愛》和《一夜成名》就明顯借鑑了《芝加哥》的藝術風格,將沉重灰暗的現實時空、爾虞我詐的現實矛盾和光鮮亮麗的舞臺時空、高歌自白的理想抒發,在頻繁而巧妙的交叉剪輯中相互映襯、相互佐證。

影片《歌舞青春》借鑑了同名美國歌舞片,影片《精舞門》系列借鑑了《舞出我天地》系列等。然而,因為相對缺乏對中國觀眾接受心理的準確把握,所以鮮有票房成功之作。

票房慘敗也直接嚴重打擊了該片導演陳可辛對開創中國電影新的商業類型片的探索勇氣,導致他轉而追隨當時的流行潮流,去拍攝熱門的古裝動作大片《投名狀》。

其後出現的幾部受到矚目的歌舞片,如《鋼的琴》和《天台愛情》,甚至《小時代》結尾的歌舞場面,體現出一種自我解構式的類型自覺。

其中2013年7月上映的由周杰倫導演的《天台愛情》,雖然從投資角度看未必盈利,但是作為首部票房收入超過一億元的歌舞片,預示著中國歌舞片正在逐漸拓展更寬廣的市場接受空間。

不過作為歌舞片,《天台愛情》還未盡純粹,影片中「武」與「舞」的結合是風格形式上的一大亮點,但是在影片情節進入後半部分,舒緩的劇情轉入強烈的戲劇性衝突、格調由輕鬆喜劇轉為沉重悲劇時,歌舞元素則逐漸淡出了視聽,使得影片的歌舞表現在總體上有頭重腳輕之嫌。

2014年底賀歲檔上映的姜文導演的《一步之遙》,雖然不是純粹的歌舞片,但滲入了大量的歌舞元素(尤其是在電影前半部分),影片的票房都遠未達到市場預期,也充分說明歌舞片在中國還處於電影類型的邊緣位置。新歌舞片《你美麗了我的人生》則沒有進入市場。

也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非夢幻自嘲式的風格都將是中國歌舞片的主流特色。畢竟,從古裝動作的視聽奇觀走出來的中國電影,正在強調向下沉降「接地氣」,而不是「白日飛升」上天堂。

正如2013年大熱的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片中男主人公陳孝正的臺詞:「我事業的成功是用我做人的失敗換來的」。然而這份喪失與感傷,也正是創作者與觀眾達成的默契,是影片票房成功的策略。觀眾寧願在電影裡感傷夢想喪失後的沉重與無奈,而不願認同電影裡堅守夢想的幼稚與虛假。(本文作者:索亞斌)

相關焦點

  • 《賽德克·巴萊》的導演為何要拍歌舞片?
    可是開始之後才發現,和以前做電影的方式是反過來的。以前是電影完成,看著畫面和音樂老師溝通。這次是沒有畫面,沒有演員,單純用劇本去溝通音樂。音樂弄好之後我才開始找演員。Mtime:當你提出拍歌舞片的想法時,有沒有人反對?魏德聖:倒沒有哎。
  • 國產歌舞片完全「中國特色」拍出僅僅是一種傳說?
    國產歌舞片發展之路   中國的歌舞片,也許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劉三姐》、《洪湖赤衛隊》等,但我們的電影研究人士認為,就西方的類型片範式而言,談不上是標準的歌舞類電影。從國產歌舞片的這段凌亂而破碎的發展歷史不難看出,歌舞片在中國的發展之路異常艱難。   中國缺少歌舞娛樂文化的土壤嗎?   在中國電影逐漸回歸其娛樂和藝術本性的過程中,慘澹的國產歌舞電影在蓬勃發展的電影產業裡顯得有點格格不入。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這一在國外被廣泛接受的類型電影在中國難以找到發展空間呢?
  • 一首歌曲改變一場大雨的心情,好萊塢歌舞片時代的美好回憶
    那是即將結束的1960年代,依然瞬息萬變的洛杉磯,大片廠制度漸漸瓦解,類型作為電影的風格可能正在被衝撞,歐陸的作者導演們紛紛來此一同創作,新好萊塢的風格正在改變,又崛起了一股力量。那是為什麼昆汀塔倫提諾對電影有著溫柔的眷戀,同時也是一種私歷史,描繪那樣時代輪廓。
  • 牆裂安利這部歌舞片,2018最美電影是這樣煉成的!
    ,2005年國內的陳可辛導演帶著「中國50年來第一部真正音樂劇電影」的信念,奉上了《如果愛》,2013年音樂教父周杰倫為了安放自己的音樂才華,拍出了《天台愛情》。,素有歌舞之鄉的新疆,悠久的歌舞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歌舞文化積澱,使其具備拍攝歌舞片最先進和優厚的條件,以新疆這個歌舞聖地為背景、音樂舞蹈創作在新疆、拍攝在新疆,《你美麗了我的人生》就是這樣一部集合了國內最優資源拍攝的歌舞電影。
  • 新疆電影《歌聲的翅膀》在京首映 打造中國歌舞片新標杆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吳曉東)青春歌舞電影《歌聲的翅膀》10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首映式。這部集新疆各地風光和民族風情於一體的音樂歌舞電影,展現了新一代青年人的逐夢之旅和嶄新面貌。
  • 好萊塢歌舞片《雨中曲》——魅力的歌舞片
    作為現在極富盛名的一大片種歌舞片在好萊塢佔據過重要的地位,歌舞片興起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末的好萊塢。幾乎與有聲電影同時誕生,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標誌著歌舞片的誕生,但是由於缺乏聲音這一方面的要求,人們將1929 年米高梅的《百老匯的旋律》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的歌舞片。
  • 喜歡《芝加哥》李玟想拍歌舞片
    喜歡《芝加哥》李玟想拍歌舞片李玟笑著說,「新專輯加入了很多黑人音樂R&B風格的元素,最讓我高興的是其中還有我自己填詞、作曲的作品。」李玟透露,她的中文新專輯也會在英文專輯之後開始做,可能會嘗試溫柔抒情路線。   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在即,作為曾憑《臥虎藏龍》在奧斯卡頒獎現場演唱過的華人女歌手,李玟說:「我今天在來的飛機上還看到了自己去年在頒獎現場演唱的節目,那是一生難忘的記憶。」
  • 拍愛情電影,選歌舞片別有一番風味
    今天我想給你們推薦的影片是《愛樂之城》,這是一部故事老套的歌舞片。愛情雖不完美但卻真實。我們內地對歌舞片很難欣賞的起來,但是當初《愛樂之城》上映的那段時間,很多人都覺得這部影片好看。其實很多人看的不是電影,而是裡面的愛情。
  • 有歌舞片,就不會有世界末日
    好萊塢可不想跟歌舞片——這個過時的電影類型扯上關係。沙澤勒只好「曲線救國」,轉入更為商業的《爆裂鼓手》的創作。幸運的是,他因此片的成功在好萊塢順利站穩腳跟,也才有機會完成《愛樂之城》的創作。在片中,沙澤勒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勇闖好萊塢的演員米婭(艾瑪·斯通飾)和追求純粹爵士樂的鋼琴手塞巴斯蒂安(瑞恩·高斯林飾),在洛杉磯這座夢之城相遇、相愛,但終因各自逐夢而分離。
  • 連這部電影都不賣座,內地可以不用引進歌舞片了
    那麼,為什麼這些影片的評分口碑在伯仲之間,但是票房卻千差萬別呢?其實好萊塢歌舞片進入中國市場一直都存在一個本土化的問題。雖然我們常說,音樂是沒有國界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文化差異卻是存在的啊。印度人民動不動就在電影裡翩翩起舞,所以歌舞片對他們來說就如同家常便飯。但是在中國電影裡如果你突然來了一段舞蹈,絕大多數的評價恐怕只可能是兩個字:尬舞!
  • 好萊塢歌舞片的保守主義原罪:從《愛樂之城》說起
    此時,好萊塢也迎來「歌舞片」的第一個黃金時期。電影史家認為,生計艱辛時,人們更需要逃避型娛樂,躲進黑暗的影院,在歌舞奇觀和感官刺激中暫時忘記苦難;何況,自1927年有聲電影始,歌舞片這種類型可有效利用聲音這一電影新技術。這也是美國西海岸好萊塢電影工業與東海岸紐約的百老匯歌舞劇及流行唱片業物質與人才資源的密切合作。
  • 影史最經典的歌舞片是哪一部?
    好萊塢歌舞片的代表作上個世紀,歌舞片曾在好萊塢盛行一時,《雨中曲》是一部典型的歌舞片,迄今被評為電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歌舞電影。影片將故事發生的背景定位在了無聲片時期,講述了一段電影從無聲到有聲世界跨越的歷史。
  • 《愛樂之城》:對比經典歌舞片,如何做到繼承和創新
    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誕生了,而一個新的電影類型——歌舞片,也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而興起。在有聲電影誕生後30年,歌舞片不斷發展並走向了巔峰,成為當時最受追捧的電影。好萊塢當時產生了許多歌舞片的經典之作,如《雨中雨》、《音樂之聲》、《窈窕淑女》等,在短短十年就有四部歌舞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 1980年的那一部《Fame》歌舞片,非常之好看
    我在向一個50多歲的澳大利亞人介紹《Fame》時,他一副恍然大悟和回憶往事的樣子,然後告訴我,Oh! It is too old, It is very good。原來其只知有1980版,而不知有2009版。
  • 美國歌舞片巔峰之作,超越了《音樂之聲》,不止是歌舞的獨特魅力
    毫無疑問的經典電影,我承認我看的有些晚了,不難想像這部電影在當時有多麼的受歡迎,音樂非常好聽,舞蹈更是本人非常喜歡的踢踏舞,沒想到《愛樂之城》也借鑑了這部電影的一些橋段和舞蹈,第一次領略到歌舞片的魅力,劇情都是為唱歌跳舞服務的。歡快、熱情、積極向上,歌舞片裡最美好的元素這部片裡都有了,讓人看了心情大好,出門都不想帶傘了。
  • 引領歌舞片潮流的《紅磨坊》,愛情悲劇的背後是對理想的思考
    文:宿夜花2001年的歌舞片《紅磨坊》是引領新世紀歌舞片潮流的重要影片,儘管最終它在第74屆奧斯卡最佳電影的競爭上落敗於《美麗心靈》僅獲得了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但從更長遠的角度看,《紅磨坊》商業上的成功仍舊開啟了新千年歌舞片復興的局面。
  • 電影《歌聲的翅膀》敢為人先探索中國式歌舞片 全面展現新疆大美印象
    國內影視行業的頂級專家,對影片給予了高度的肯定,並對天山電影製片廠敢為人先,大力創新開拓,填補中國歌舞類型電影空白的勇氣和擔當給予讚揚。近年來,天山廠連續創作多部電影精品,已然在電影領域形成了獨有的「天山廠現象」。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看來,《歌聲的翅膀》不僅僅是一部類型片,它在現代文明的演進中體現了中國電影正在攀登一個新的「高峰」。
  • 《愛樂之城》票房不及《極限特工》 ,歌舞片在中國沒市場?
    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就是歌舞部分,影片中不但有對《柳媚花嬌》、《雨中曲》、《隨我婆娑》等經典電影致敬的橋段,不少橋段都十分夢幻。比如,男女主角在天文館遊蕩之時,跳著跳著便飛到了「星空」裡,讓觀眾大呼「驚豔」。歌舞元素雖然是影片的亮點,卻同樣成為了進軍中國的最大門檻。對中國觀眾來說,歌舞片是一種相對陌生的影片類型。觀眾對於歌舞片的了解,更多地是基於印度寶萊塢電影。
  • 近十年中國電影女性形象的發展困境及原因淺析
    中國電影女性形象的發展困境當你步及電影院的時候,偌大的宣傳海報上不斷重複著電影明星們的一張張俏臉。黃渤我們似乎由此窺見了中國電影中女性形象發展的一大困境:大眾對女性的審美寬容度遠遠低於男性,男演員可以不帥,但女演員好像必須好看才行。
  • 《搖擺樂時代》:好萊塢歌舞片的標杆,反映出長期的「種族痼疾」
    文:宿夜花《搖擺樂時代》是好萊塢歌舞片發展初期的一部代表作,於2007年美國電影學會(AFI)評選的百年百大電影中位列第90位。用如今的眼光來看,儘管作為黑白電影其色彩表現力較之其後的歌舞巨製有著天然的局限性,但其中所展現出的社會議題與對歌舞片形式的探索,縱向對比其後的歌舞片,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首先,是作為歌舞片這一類型片發展史之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