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寶藏巖:昔日違章建築群 今日國際藝術村

2020-12-14 中國臺灣網

  今日國際藝術村這是錯落分明的臺北市寶藏巖藝術村(2011年9月14日攝)

  在臺北人文氣息濃厚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附近,有一個昔日是違章建築聚集的村落,如今演變成臺北最具特色的國際藝術村,它就是擁有層層疊疊的狹窄屋舍,保留著臺北幾代人居住記憶的寶藏巖。半個多世紀前,臺北因城市急速發展而出現人口激增、住宅短缺的窘況,於是以鐵皮屋、磚瓦屋等為代表的違章建築就成了臺北以及臺灣都市的普遍景觀。在臺大、臺師大附近依山面水的寶藏巖就是違章建築集中的村落之一。這個曾居住國民黨老兵的眷村擁有兩百多戶亂搭亂建的小屋,這些簡陋的屋子拼湊交迭,在山坡上勾勒出錯落有致、櫛比鱗次的線條。幾十年過後,臺北已是高樓林立的國際化都市,曾經低矮的房屋已無處可尋,當人們找尋起舊時生活、居住的記憶時,巷弄蜿蜒、階梯起落,層層疊疊如燕巢的寶藏巖再一次進入公眾的眼帘。曾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的作家龍應臺這樣評價寶藏巖:「將來的臺北人會到寶藏巖踏青,在瀕水的草地上攤開毛毯,和家人吃帶來的三明治,然後去看年輕的藝術家在那極端簡樸的環境中創作,窗上門上掛著他們的作品。 

  在走那忽高忽低的石階時,他會低頭告訴牽著手的孩子:『上個世紀50年代的臺北人就住過這樣的地方。』」 雖然有獨特的建築景觀與歷史韻味,但和許多老眷村一樣,這片難得的「寶藏」地在20世紀九十年代末,也因為違章建築過多的問題,險些面臨被拆毀的命運。為保留處在臺北都市「心房」地帶中的這片「淨土」,眾多大學教授、建築師、藝術人士聯合當地居民進行了多年的奔走呼告,終於讓寶藏巖得到了政府的認可,逃過人為消失的厄運。寶藏巖於2004年被臺北市列為歷史聚落,開始得到妥善的維修與保護,煥發了生機,其混亂搭建、布滿歷史滄桑的鐵皮屋與磚瓦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的目光。 

  人們紛紛進駐創作,讓昔日的臺灣眷村逐漸發展成融合多種藝術形式的國際藝術村。迄今為止,已有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的262位藝術家來到寶藏巖創作。不僅如此,寶藏巖濃縮歷史、渾然如天成的視覺景致讓這裡變成難得的電影片場,多部臺灣電影在這個「時間感強烈之地」取景。 

  2006年,美國《紐約時報》還將寶藏巖與當時的亞洲第一高樓臺北101大樓並列,納入臺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與一般的藝術村不同,寶藏巖侷促矮小的空間裡不僅有藝術家,還生活著不願搬走的老住戶。他們與藝術家們一起帶給寶藏巖微妙與和諧的碰撞。藝術村裡有菜園,有田地,隨意可見白菜、辣椒、地瓜葉……一派陽春白雪與煙火之氣相容共處的盎然景象。 

  曾經違章建築遍地的寶藏巖經過時代的滌蕩,成為臺北獨具特色的國際藝術村,其過程仿佛是電影《最好的時光》的最好註腳。濃烈的色彩在此間傾注,都市的時針在這裡放緩,低矮的小屋洋溢出溫暖的藝術之光,留下了都市人曾經居住的記憶。居住在寶藏巖的一位藝術家說:喜歡這裡喧囂包圍中的寧靜,寧靜中流淌的孤獨,在繁華和寂寞之間的往來,成就了我們更多的藝術與人生之路。他的話就如同寶藏巖的故事:交織著老邁與新生,過去與未來。

相關焦點

  • 臺北一個因違章建築眾多出名的「城中村」一一寶藏巖,怎麼會悄然轉身成為文藝社區了?
    在臺北的鬧市區裡,一個聲稱擁有「寶藏」的村落寶藏巖,卻以違章建築而得名,還是臺北最成功的在地活化城市更新項目。藝術駐村經過四年的修繕,2010年10月2日,22戶寶藏巖居民遷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營運,以「聚落共生」概念引入「寶藏家園」「駐村計劃」與「青年會所」等計劃,用藝、居共構的做法活化保存寶藏巖,創造聚落多元豐富的樣貌。
  • 在看見與看不見之間, 臺北寶藏巖藝術村
    這裡簡單地梳理一下寶藏巖的歷史寶藏巖原本是靠著虎空山北麓山坡建起的一座山寺,1960年以後,由於當局管制放鬆,駐守當地的老兵、退役的軍人、弱勢族群紛紛進駐,依山建起了大量違章建築;這些被稱為「眷村」的建築層疊不一,交錯密布,
  • 違章建築變身文藝社區,誰說老城區只有拆遷一條路?
    老城區傳統的街巷肌理、空間尺度、建築風貌和生活習俗,承載著城市發展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內涵,是城市不可分離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在城市時間的快速刻度裡,誰去在乎那些過時的儀式?在臺北的鬧市區裡,一個聲稱擁有「寶藏」的村落寶藏巖,卻以違章建築而得名,還是臺北最成功的在地活化城市更新項目。
  • 臺北小調|聚落新生:違章藝術下的寶藏巖
    獨特的歷史經驗造就了城市的邊緣聚落,在臺北的鬧市區裡,一個聲稱擁有「寶藏」的村落寶藏巖,卻以違章建築而得名。「新生」是流行的詞彙,扮演著「復興者」的角色。聚落代表著密度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情感源泉,在城市時間的快速刻度裡,誰去在乎那些過時的儀式?
  • 千姿百態藝術村,不一樣的藝術地產
    他們合資向政府買到這片土地,然後同心協力各盡所能地將之打造成今日世界聞名的藝術村。要成為在這居住的會員,必須先提出房屋規劃以及藝術文化發展規劃,得到理事會通過後才可成為正式的會員。只要成為會員,就可以在這進行自由的藝術創作,但是每個會員每年至少公開發表兩次新作品,否則將會有相應措施進行管理。
  • 聚落的共生魔法 韓嶺與國際藝術村隔了幾個「寶藏巖」?
    愛旅遊的人如果你去過臺北,而沒有去過「寶藏巖」,那麼你就不算真正懂文藝。| 透著文藝範的招牌。寶藏巖在臺北市中正區,原本是座古寺廟。1960年後,成了違章建築形成的聚落群「眷村」,整片屋簷犬牙交錯、巷弄狹窄蜿蜒。
  • 臺灣眷村故事:寶藏巖和它的「寶藏」們
    半個多世紀前,它以一片違章建築群的眷村面貌出現;其後的半個多世紀裡,它歷經歲月洗禮、逃過拆遷,蛻變成今日獨具魅力的藝術村。《紐約時報》2006年將其與臺北101大樓並列,納入臺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  它叫寶藏巖。  寶藏巖位於人文氣息濃厚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附近,是臺北市都會的「心房」所在地。
  • 臺北國際藝術村:猶如九份的小聚落,滿滿文創風格打卡的熱門景點
    位於臺北公館一帶的臺北國際藝術村 - 寶藏巖聚落,猶如九份般的奇特小山城,滿滿的文創風,有搞笑、有創意也有美感,是現代年輕人喜歡的IG打卡熱點,加上周邊有臺灣大學、自來水博物館和公館夜市,一起逛的話也不失為臺北一日遊的好路線。
  • ———以臺北寶藏巖為例
    臺北寶藏巖 1949年流落到臺北的人,有些就來到了臺北郊外這個叫做「寶藏巖」的山頭,開始就地建棚。除了鄉村進城市的城鄉移民之外,很多是「老兵」。別忘了,我們慣稱為「老兵」的人,在兵荒馬亂的當年,可是年華正茂的少年。時代混亂,他們的人生也被錯置了。胡正懷先生是寶藏巖住戶的一個典型。
  • 期刊精粹 | 在地活化策略研究——以臺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城市更新為例【2019.2期】
    在全案推動過程中,城鄉所規劃以弱勢社會住宅進行聚落保存行動計劃來遊說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的協助獲得支援後,討論出寶藏巖的三大領域(藝術村、寶藏家園、國際青年旅社),並以藝術村的型態進行保存。其中,《臺北市寶藏巖歷史聚落保存及發展自治條例》對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促進活化再利用、保存歷史脈絡與紋理、持續發展整體環境地方特色的建設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並制定了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寶藏家園、國際青年旅社、生態環境學習基地、藝術行動者駐村四大功能分區的發展定位以及入住寶藏家園住戶的類別;此外,對於住戶、使用人以及運營管理單位各自的責任與義務進行了明確規定,對於國際藝術村的歷史建築管理及維護工作的相關權益進行了詳細解讀
  • 隱藏在中國臺灣電影中的歷史建築·聚落篇
    戰後初期,隨著西門町、站前地區成為臺北核心商圈,以及此後臺北東區的興盛,大稻埕逐漸沒落,只有迪化老街依然見證著這裡的昔日風華。1973年,臺北市政府開始計劃迪化街的改造,1977年出臺《變更迪化街寬度案》,計劃將迪化街原有的7.27公尺路寬變更為20公尺。這樣的做法對於街區的風貌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破壞,如將永樂市場改建為高層建築等。
  • 走訪臺灣文藝之地 藝術的臺北
    臺北是一座可隨時隨處參與藝術生活,感受文化力量的文化城市。每天,音樂、戲劇、美術等不僅在藝術殿堂裡上演,更走進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與那些把文化供奉在廳堂裡的城市不同,臺北的藝術滲透在整個城市的生活肌理。在寶藏巖探訪最民間的藝術時序為秋天的10 月,臺北散發著濃濃的藝術人文氣息。我也決定利用假日的悠閒,來一趟走訪臺北文藝之地的美麗旅程。我與好友相約在公館,選了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作為此行第一站。我就住在中和,福和橋是我每日進出臺北市必經的道路。
  • 民宿PLUS遊學|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老房子與城市記憶
    寶藏巖原本是靠著虎空山北麓山坡建起的一座山寺,1960 年以後,因政府當局管制放鬆,原來駐守當地的軍人,退伍後由於在臺沒有住所,與本地弱勢族群紛紛入駐,便形成依山建起了大量違章建築。這些建築層疊不一,交錯密布,1980 年代竟達到4公頃、200 多戶的規模。儘管外觀上不整齊美觀,不過也因此形成另一種獨特的風格。後因為老舊加上年久失修,整體居住環境也無法負荷突然激增的人口,生活品質也就降低,而在臺北城市不斷發展下,城市土地價值高漲,本地貧民窟與棚戶區的形象,對於極力向現代化國際城市發展的臺北市。便在1980年代本地在都市計劃中,由原來的保護用地被改為公園用地。
  • 臺北:違章建築拆除難
    來源:海外網臺北鐵皮加蓋屋隨處可見,違章建築泛濫成災。圖片來自網絡走在臺北街頭,映入眼帘的常是五顏六色的鐵皮加蓋屋和醜陋的天際線。由於一向缺乏有效管理,臺北違章建築泛濫成災,不但妨礙市容更有安全隱患。即使如此,臺北違建現狀依然不容樂觀。島內人士嘆息,全臺累計違建數量超過60萬戶,相關法令若不再檢討、拆除人力及預算若不增加,恐怕違建問題只會更加嚴重。臺北「霸王違章建築」此前不時被曝光,經市議員多次協調依舊拆除不了。臺北市政府曾採取辦法,協調兩次以上無果的違章建築,會被提報市長室,由市長柯文哲裁決是否直接拆除。
  • 臺北「寶藏村」
    最近到了臺北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參觀,這是把文物古蹟、歷史、生活、藝術和年輕人的創意集合在一起的藝術村,令人驚喜的是這麼多元素結合在一起竟可以如此融合,又各自散發出一番味道來。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位於臺北市汀州路。寶藏巖是裝飾美輪美奐、香火鼎盛的寺廟,2004年定為古蹟。
  • 臺北寶藏巖:都市裡的村莊
    來源:海外網依山而建的臺北寶藏巖村。水泥地、白灰牆、公用廁所,這樣的居所早被都市臺北人嫌棄了,但對於臺北寶藏巖村的居民來說,這樣的變化算是一次升級。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寶藏巖村裡的房子才逐漸由石頭、木板升級為水泥結構。這個從上世紀初由藉助廟宇和日本人廢棄倉庫落腳而來的違建村子,現在仍在臺北的熱鬧地段婚喪嫁娶、生兒育女。屋後菜園、房前小院,一牆一樹都可讀出臺北的來時路。(一)寶藏巖村也稱寶村,並不偏遠。
  • 臺北味道的798
    漫遊臺北這座城,穿越時光隧道體驗復古。  老區重獲藝術的新生命  不久前來北京推介臺北旅遊,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局長趙心屏就說,「看上去臺北是個房屋低矮陳舊的城市。」這類例子很多,在臺北人文氣息濃厚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附近,有一片依山而建的違章建築群,如今演變成臺北最具特色的國際藝術村,這就是保留著臺北幾代人居住記憶的寶藏巖。
  • 春節出遊方案 美食以外的臺北,還看些什麼?
    文藝範的遊客,到了臺北便如魚得水,除了已成臺北名片的誠品書店,臺北的文創園區不可不去。煙廠對面,穿過一片大大的綠地,便是臺北文創大樓,誠品松煙店就在裡面,除了書店,這裡還有各種個性品牌商鋪。肚子餓了,地下一層的美食廣場,是耳熟能詳的臺灣美食,有大名鼎鼎的吳寶春麵包店,總是顧客盈門。寶藏巖 違章建築變身藝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