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國際藝術村這是錯落分明的臺北市寶藏巖藝術村(2011年9月14日攝)
在臺北人文氣息濃厚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附近,有一個昔日是違章建築聚集的村落,如今演變成臺北最具特色的國際藝術村,它就是擁有層層疊疊的狹窄屋舍,保留著臺北幾代人居住記憶的寶藏巖。半個多世紀前,臺北因城市急速發展而出現人口激增、住宅短缺的窘況,於是以鐵皮屋、磚瓦屋等為代表的違章建築就成了臺北以及臺灣都市的普遍景觀。在臺大、臺師大附近依山面水的寶藏巖就是違章建築集中的村落之一。這個曾居住國民黨老兵的眷村擁有兩百多戶亂搭亂建的小屋,這些簡陋的屋子拼湊交迭,在山坡上勾勒出錯落有致、櫛比鱗次的線條。幾十年過後,臺北已是高樓林立的國際化都市,曾經低矮的房屋已無處可尋,當人們找尋起舊時生活、居住的記憶時,巷弄蜿蜒、階梯起落,層層疊疊如燕巢的寶藏巖再一次進入公眾的眼帘。曾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的作家龍應臺這樣評價寶藏巖:「將來的臺北人會到寶藏巖踏青,在瀕水的草地上攤開毛毯,和家人吃帶來的三明治,然後去看年輕的藝術家在那極端簡樸的環境中創作,窗上門上掛著他們的作品。
在走那忽高忽低的石階時,他會低頭告訴牽著手的孩子:『上個世紀50年代的臺北人就住過這樣的地方。』」 雖然有獨特的建築景觀與歷史韻味,但和許多老眷村一樣,這片難得的「寶藏」地在20世紀九十年代末,也因為違章建築過多的問題,險些面臨被拆毀的命運。為保留處在臺北都市「心房」地帶中的這片「淨土」,眾多大學教授、建築師、藝術人士聯合當地居民進行了多年的奔走呼告,終於讓寶藏巖得到了政府的認可,逃過人為消失的厄運。寶藏巖於2004年被臺北市列為歷史聚落,開始得到妥善的維修與保護,煥發了生機,其混亂搭建、布滿歷史滄桑的鐵皮屋與磚瓦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的目光。
人們紛紛進駐創作,讓昔日的臺灣眷村逐漸發展成融合多種藝術形式的國際藝術村。迄今為止,已有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的262位藝術家來到寶藏巖創作。不僅如此,寶藏巖濃縮歷史、渾然如天成的視覺景致讓這裡變成難得的電影片場,多部臺灣電影在這個「時間感強烈之地」取景。
2006年,美國《紐約時報》還將寶藏巖與當時的亞洲第一高樓臺北101大樓並列,納入臺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與一般的藝術村不同,寶藏巖侷促矮小的空間裡不僅有藝術家,還生活著不願搬走的老住戶。他們與藝術家們一起帶給寶藏巖微妙與和諧的碰撞。藝術村裡有菜園,有田地,隨意可見白菜、辣椒、地瓜葉……一派陽春白雪與煙火之氣相容共處的盎然景象。
曾經違章建築遍地的寶藏巖經過時代的滌蕩,成為臺北獨具特色的國際藝術村,其過程仿佛是電影《最好的時光》的最好註腳。濃烈的色彩在此間傾注,都市的時針在這裡放緩,低矮的小屋洋溢出溫暖的藝術之光,留下了都市人曾經居住的記憶。居住在寶藏巖的一位藝術家說:喜歡這裡喧囂包圍中的寧靜,寧靜中流淌的孤獨,在繁華和寂寞之間的往來,成就了我們更多的藝術與人生之路。他的話就如同寶藏巖的故事:交織著老邁與新生,過去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