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文化 丨 香港茶具文物館紫砂藏品欣賞

2021-03-01 第一收藏1cang

第一收藏1cang 特別推薦

顧齋紫砂壺

紫砂文化 丨 香港茶具文物館紫砂藏品欣賞

  香港茶具文物館由香港市政局主辦,以收集、研究及展示有關茶具的文物和資料為目的,是國際上第一間以茶具為主題的博物館。位於香港中區紅棉路10號(香港公園內)。1984年7月開館。該館為兩層樓房,共有6個展室。展覽分作兩大部分,樓上為「宜興紫砂器」,樓下為「中國茗趣」。該館不收門票,印有十分精緻的說明書,任人取閱。

  「中國茗趣」部分,利用文獻資料比較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種茶、制茶和飲茶的歷史,著重探索各朝各代飲茶的方法和習慣。除了用圖表、照片、模型等將各種飲茶方法詳加解說外,還放映「功夫茶」的幻燈片。

  「宜興紫砂器」部分,展出了123件紫砂陶器及各個時代各個地方各種質料的茶壺、茶杯等物品。有元代越窯褐斑茶碗,龍泉窯的刻花注子,福建產的白釉印蓮子茶碗,長沙窯、邢窯產的注子,還有福建的兔毫茶碗、龍泉窯的盞託,仿漢式的方壺,19世紀的刻銘圓筒壺等。

  陳列突出了宜興紫砂器,展品包括明末至現代宜興地區所制的各類紫砂茶壺、案頭文玩、雕塑及其他器物。觀眾可以從中欣賞到歷代壺手如徐友泉、陳鳴遠、楊彭年及其他名家的傑作,還可縱覽宜興陶藝家在造型藝術上的多方面成就。今天和大家一起來欣賞香港茶具文物館的紫砂藏品。

1,(明)供春 六瓣圓囊壺

-「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刻款-1513年制

-高9.9釐米,闊11.8釐米

2,(明) 李茂林八瓣菊花壺

-李茂林印-16世紀晚期

-高9.6釐米,閣11.5釐米

3,(明)時鵬 水仙花六瓣方壺

-刻款:時鵬-明,萬曆(16世紀中葉)

-高:9釐米 闊16.8釐米

4,(明)時大彬 印包方壺

-「墨林堂(項元汴)(時)大彬」刻款-十六世紀晚期

-高:6.9釐米,闊:7.7釐米

-時大彬是時鵬之子,供春弟子,生於明萬曆年間,卒於康熙初年,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壺藝大家。明清筆記中都記述他為人敦雅古穆,製作態度十分認真,「遇不愜意碎之」,因此存世作品極少。此壺是尊為明代著名鑑藏家項元汴所訂製造。近年明墓中出土了不少時大彬的茶壺,特點多是端莊渾厚,古樸雅致。大彬早期多仿供春大壺,以樸雅堅緻見長;後期由於與陳繼儒等文人交往,遂改制小壺,並開啟紫砂壺藝與文人品味相結合的肇端。

5,(明)時大彬 開光方壺

6,(明)時大彬 玉蘭花六瓣壺

-「時大彬制」刻款-「萬暦丁酉春」1597年作

-高:8釐米,闊:12.1釐米。

7,(明)時大彬 仿供春龍帶壺

-16世紀末

8,(明)徐友泉 仿古盉形三足壺

-明,萬曆-底刻款:友泉

-高:124毫米,寬82毫米


-介紹:徐友泉,是明代紫砂壺大師時大彬的得意門生,時之妙在於粗,徐之妙在於精。擅作仿古銅器,古味盎然。此為代表作。

9,(明)徐友泉 仿古虎錞壺

-「(徐)友泉」刻款-「萬暦丙辰(1616)秋七月」銘

10,(明)徐友泉 異獸印泥盒

-「友泉仿古」刻款-「戊午(1618年)秋日」作

-高:8.5釐米,闊:12.8釐米

11,(明)徐友泉 三羊環耳梅花形水丞

-「徐友泉」款-十七世紀初期

12,(明)李仲芳 觚稜壺

-「(李)仲芳」刻款-明,萬曆

-高7.2釐米,闊9.2釐米


13,(明)陳仲美 束竹柴圓壺

-陳仲美作萬曆癸丑-1613年

-高7.7釐米,闊9.3釐米

14,(明)邵文銀 素身圓珠壺

-「邵亨裕制」印-17世紀初期

-高9.6釐米,闊8.9釐米

邵文銀,又名亨裕,明萬曆十年至清順治四年(1579-1647)安徽婺源人,與文金同胞兄弟,為時門弟子,桃溪客話:製作文巧,有時門風格。

15,(明)陳用卿 弦紋金錢如意壺

-用卿刻款-明代萬暦-壺流為銅製(疑後補)

陳用卿,明萬暦至清順治間陶手,原籍安徽婺源。與時大彬同工而年,技俱後,負力尚氣,俗稱陳三呆子。式尚工致,如蓮子,湯婆,缽盂,圓珠諸器.不規而圓,己極妍飾,款仿鍾繇帖意,落墨拙而用刀工。

16,(清)陳辰長 方扁壺

-「共之(陳辰)」刻款-十七世紀初期(清初)

-高:7釐米,闊9.5釐米

17,(清)邵元祥 鼓腹提梁扁壺

-「荊溪」,「邵元祥」及「元祥」印-十七世紀晚期至十八世紀期

-高21.1釐米,闊20.7釐米

18,(清)邵旭茂 圓肩素身壺

-「荊溪」,「邵旭茂」印-十七世紀晚期至十八世紀初期

-高:22.3釐米/闊:20.1釐米

19(清)允禮 漢方壺

-「靜遠齋繼長制(允禮)」印-十八世紀

-高15.9釐米,閣11.3釐米


20,(清)陳鳴遠 漩渦紋瓜形壺

-「鳴遠」款刻-十八世紀前期

-高:7.5釐米,闊:10.6釐米

21,(清)陳鳴遠 梅枝形筆山

-「陳鳴遠」印-十八世紀初期

-高:3.9釐米,闊:14.1釐米

22,(清)楊彭年 包錫刻松銘方鬥壺

-「楊彭年制」印-「博雅居制」刻款-十九世紀初期

-高:6.9釐米,闊:10釐米

23,(清)瞿應紹 仿曼生粉彩梅枝刻銘壺

-「吉安(瞿應紹)」;「定郡清賞(載銓)」印,

-「行有恆堂主人(載銓)制」刻款,「道光己酉」(1849年)年刻。

-高:9.1釐米,闊:10.8釐米。

24,(清)萼圃 折腹孟臣壺

-「萼圃」款-十九世紀

25,(清)邵大亨 魚化龍壺

-十九世紀上半葉-高:9.2釐米,闊12.2釐米

邵大亨活躍於道光(1821至1850年)和鹹豐(1851至1862年)年間的陶藝家,與楊彭年齊名。楊以精巧見長,大亨則以渾樸取勝;魚化龍壺設計巧妙,注茶時蓋上龍舌會順勢伸出。

26,(清)王新榮 褐釉雕山水紋壺

-「王新榮作」印-大約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年間)

27,(清)直腹刻銘曼生壺

-「彭年」,「阿曼陀室」印款-「茗壺第一千三百七十九頻迦(郭麐)」識

-「嘉慶乙亥」(1845)年刻銘

-高:7釐米,闊:11.8釐米

28,(清)半葫蘆形刻銘曼生壺

-「彭年」,「吉壺」印-「曼生」刻銘-十九世紀初期(嘉慶)

29,(清)紫砂茶杯六件

-「亨慎」;「砸成」;「雲會」印-十九世紀初期(清代道光)

-高:3.1至3.7釐米/闊:4.6至6.5釐米

30,(清)清代玲瓏八竹壺

-十八世紀上半葉

-高13釐米/闊9.1釐米

31,(清) 包錫刻蘭銘六方壺

-「魁廷」刻-十九世紀上半葉

32,(清)許伯俊 直身提梁六方壺

-「荊溪許伯俊制」印-十八世紀中葉

-高:30.9釐米,闊14.7釐米

33,(清)包錫六瓣刻水仙銘壺

-「道光年制」款-「戊戍(1838)」年「古泉」刻

-十九世紀上半葉

34,(清)外銷泰國鑲金圓壺(外銷)

-「泰國」;「125」泰文印-約1907年,此壺特為泰皇拉馬五世訂製。

-高7釐米 闊12.8釐米

35,(清)提梁竹節壺(外銷)

-「榮卿」;泰文鼠紋印-約1892年

-高:21.1釐米,闊15.2釐米

36,(清)(外銷)貼花六方壺

-十七世紀晚期

-高:10釐米,闊8.5釐米

37,(清)貼梅花方壺 [外銷]

-「國瑞」印-十八世紀初期

-高:10.3釐米,闊:8.2釐米

38,(清)貼花富貴多子紋獅鈕壺(外銷)

-17世紀晚期-高11.1釐米,闊9.8釐米

39,(清光緒)泰國附茶隔圓筒提梁壺(外銷)

-高10釐米,闊8.8釐米

40,(清)梨形磨光鑲金壺(外銷)

-「留佩」刻款;「君德」及「水平」印-十九世紀

-高:7釐米,高9.7釐米

41,(清)威海衛同慶順 鑲銅錫龍紋圓壺

-「威海衛同慶順造」中英文印-十九世紀

-高9.5釐米,闊18.4釐米

42,(清)清代刻仕女題詩陶枕一對

-「東溪制」刻款-「褔慧雙修閣主人」題作-十九世紀期晚期(同光時代)

-高:11釐米,闊:14.8釐米

43,(民初)鐵畫軒(蔣燕亭)刻梅竹銘調色盒

-「鐵畫軒制」;「?庭」印;「訪雪」刻款

-民初,高5.1釐米,闊10.8釐米

—————香港茶具文物館—————

營業時間

每日上午10:00至下午6:00

逢星期二及下列假期休館:

聖誕節及翌日

新曆新年及農曆年初一至初二

門票:免費

——————

第一收藏1cang

聯繫電話: 021-61559405 61318231

客服QQ: 2727350604

在線小編微信號:imayday7016

合作、投稿:info@1cang.net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官網

相關焦點

  • 香港茶具文物館紫砂藏品
    新寅紫砂微信號: xinyinzishahu歡迎訂閱新寅紫砂公眾平臺
  • 紫砂藏傳第一人,他的收藏成就香港茶具文物館
    ▲時大彬 開光方壺 香港茶具文物館之後,羅桂祥加添了很多藏品,其中清代宜興茶壺和其它壺類大多數是吳繼遠和當時替他管理雙魚公司的葉榮枝在香港和國內陸續代為搜羅的。早在1979年,剛剛改革開放,羅桂祥就已到宜興考察,還與顧景舟、蔣蓉等制壺能手進行了專題座談,十分關切宜興紫砂的燒造、歷史、鑑真等問題,與宜興人員共同探討了紫砂的歷史文化及其現狀。
  • 珍貴資料【視頻】羅桂祥為何對紫砂茶具收藏如此著迷?
    羅桂祥於1981年10月,將深藏的476件各類陶瓷茶具捐獻給香港市政局,成立「香港茶具文物館」,並出版《宜興陶藝》,補充了很多赴宜時搜集到的新資料,大力弘揚宜興紫砂文化,肯定紫砂陶藝的價值。香港茶具文物館1984年6月,香港「茶具文物館」開幕,從此促進了港、臺壺藝的研究風氣,活躍了臺灣的古壺市場。同時,《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下冊)》,由香港藝術館出版。
  • 經典 推崇藏傳紫砂第一人羅桂祥(藏品欣賞)
    香港維他奶國際集團董事長,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實業家收藏家,畢生鍾愛藝術,喜愛古陶瓷及其他藝術品的收藏,尤喜收集宜興茶壺,香港茶具文物館大部分展品都是他捐贈,著有《宜興紫砂陶器》。茶具文物館,以收集、研究及展示有關茶具的文物和資料為目的,是國際上第一間以茶具為主題的博物館。 茶具文物館是香港藝術館的分館,基本藏品由羅桂祥博士捐贈,其中包括一批約600件,年代由西周直至二十世紀的茶具及有關文物。1994年,羅桂祥基金慷慨饋贈25件瓷器和600多方印章,促成了在茶具文物館旁興建一所新翼,名為「羅桂祥茶藝館」,並於1995年落成啟用。
  • 香港茶具文物館【高清大圖】 21件羅桂祥珍藏紫砂精選
    《宜興紫砂陶器》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收集紫砂茶具文物。1979年,剛剛改革開放,羅桂祥就已到宜興考察,還與顧景舟、蔣蓉等制壺能手進行了專題座談,十分關切宜興紫砂的燒造、歷史、鑑真等問題,與宜興人員共同探討了紫砂的歷史文化及其現狀。
  • 紫砂收藏第一人羅桂祥:以藏促藝,百年一人(50藏品精選)
    二年後,作品運抵香港。羅桂祥先生著手安排在一九八四年香港「茶具文物館·宜興紫砂器」展覽中展出,這是中國紫砂第一次以藝術品展覽對外亮相,吸引了大批中外人士參觀,其中包括臺灣、新加坡、以及東南亞諸國的旅客。各新聞媒體好評如潮,加深了中外人士對宜興紫砂壺的了解和認識,激發了購買慾收藏熱。展覽期間,初版的二千本「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上下冊畫輯」迅即售罄。
  • 汪寅仙大師紫砂作品集
    她的作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作品先後在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蘇聯、捷克、德國、葡萄牙等國家及中國香港、臺灣等地區展覽,深受好評。1979年,作品《紫砂葡萄杯》被選為鄧小平訪日禮品。1982年,作品《百果水平壺》、《紫砂掛筆架》在全國陶藝評比中分別獲得三等獎;1983年,作品《供春壺》在全國輕工部仿古陶瓷評比中獲得優秀獎;1985年,作品《九頭高壽梅椿茶具》在江蘇省的四新產品評比中獲得一等獎;1986年,作品《回方咖啡茶具》在全國輕工部的評比中獲得二等獎;1990年,作品《曲壺》在全國陶瓷評比中獲得一等獎、獲得國際精品大獎賽一等獎。
  • 香港多家文博機構開放供市民重溫文化展品
    新華社香港5月22日電(記者丁梓懿)香港新冠肺炎疫情近日有所緩和,多間文博機構部分開放,並實施特別防疫措施,以分段式入場控制人流,在讓公眾接受藝術薰陶的同時,努力確保參觀人士的衛生與健康。香港藝術館重開首日,為公眾換上新一批精彩展品。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藏宜興紫砂欣賞
    香港中文大學創校於一九六三年,中國文化研究一直是其重要辦學使命。
  • 研高顧治培弟子、中國紫砂百傑之一丨許定華
    中國紫砂百傑之一丨許定華許定華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師從紫砂研究所所長、研高顧治培中國紫砂百傑之一1998年進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紫砂藝術研究所,拜所長顧治培大師為師,技藝得到全面發展,尤其擅長花器和光素器的全手製作。2006年載入《世界藝術家》,同年被稱為中國紫砂百傑之一。三十多年的紫砂創作,作品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喜愛。作品屢獲金獎,《掇球壺》、《頂天立地壺》被中國紫砂博物館永久收藏。
  • 顧景舟紫砂壺歷年拍賣記錄
    1981年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節上「紫砂特藝班」的這批作品大展紫砂陶藝雄風。同時,顧景舟在港為羅桂祥博士、紫砂 陶藝收藏家加冕,為收藏的兩百件藏品作出鑑定,並開辦紫砂陶藝講座。  1985年,顧景舟擔任宜興紫砂研究所所長,將紫砂藝術從商品化宣傳上升到藝術品的文化層次。 1989年晉升為高級工藝美術師。
  • 紫砂大師顧景舟,一套壺拍賣9200萬元,斯人雖去,風範永存!
    顧景洲仍制壺不輟,自我欣賞陶醉,有時興起,在壺身鐫銘短詩茶話、格言家事,並署號「自怡軒主人」。         這是他思想意識上首次不把制壺當成純粹活計,而是把制壺、生活與藝術結合掛靠,把做壺與閒玩聯繫起來,把欣賞與情趣溝通的內心表露。
  • 佳逸茶具|霞彩萬千,紫砂絞泥
    絞泥是紫砂?是泥料?還是工藝?剛剛聽到這個詞的時候都是蒙圈的,那麼這個「絞泥」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絞泥紫砂壺絞泥是紫砂工藝中一種比較特殊的工藝,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顏色的紫砂泥料混合在一起製成的壺。絞泥壺的紋理構思奇巧,變化萬千,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極具審美情趣。
  • 《宜興紫砂珍賞》出簡體字版,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講述紫砂史
    聖思 壺1992年,香港三聯曾出過《宜興紫砂珍賞》繁體字版,銷售得很好,最近,活字文化策劃出版了《宜興紫砂珍賞》簡體字版。《宜興紫砂珍賞》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先生晚年親自編撰的紫砂藝術史著作。當年董秀玉在香港的茶藝館看到了紫砂,非常震撼,也是出於希望把中國紫砂推向世界的目的,「我們決定要做一個紫砂珍賞系列,當時找到顧景舟先生。香港的茶葉博物館介紹說,做中國紫砂要找只能找顧先生。」
  • 鮑志強:紫砂樂人,匠心獨運
    鮑志強,字樂人,1946年生於江蘇宜興,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宜興市紫砂文化藝術研究專委會副會長,宜興市美協副主席,現任中國紫砂博物館總工藝師
  • 【2014至尊獎獲獎作品】「哲思」紫砂茶具套裝
    哲思這款茶壺是傳統壺「井欄」壺新的演繹,而材料是選用具備傳統文化符號的紫砂,再配用上新的材料鋁盤,是傳統與現代的一種對話。古代人認為,天下萬物皆由五類元素組成,分別是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關係。
  • 泡茶使用玻璃茶具好還是紫砂茶具好?為什麼新手都選玻璃的
    在生活當中,不同的人會使用到不同的茶具來喝茶,而且現在喝茶越來越流行,人們都知道,茶葉裡面有很多的營養物質,適當的喝茶可以對身體起到保養的作用。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不知道該使用什麼樣的茶具來喝茶,泡茶時很多人就會糾結,該使用玻璃茶具好還是紫砂茶具好?
  • 每周聽香港|疫情趨緩 香港旅遊、文化行業進一步復甦!
    該項合作計劃鞏固香港作為首選風險管理中心的地位,並標誌著市場對政府致力加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信心。閃亮耀香江疫情趨緩 香港旅遊、文化行業進一步復甦隨著香港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香港的旅遊和文化行業開始逐步恢復。
  • 歷代紫砂名家作品鑑賞之清代紫砂名家「第一篇」
    清代是紫砂進一步繁榮的時期。陶業中開始出現手工工場,經營擴大,品種增多,分工細密,人員增多,技藝提高。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在選料、配色、造型、燒制、題材、紋飾以及工具等各方面,都比明代精進。尤其在清中期以後,形制、詩詞、書畫、金石、雕塑融為一體,文化氣息更濃鬱,地方特色更強烈,價值愈高,聲名更大。
  • 喜歡紫砂陶藝的人必須知道的——歷代傳人及其傳世佳作
    同時,村裡還辦了個紫砂廠,現在有50多人在廠裡制壺,目前該廠已開發了100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香港、臺灣等地和東南亞許多國家。還有許多海外客商經常把汽車開到村裡,登門求購紫砂壺,對那些紫砂高手和名人之後的作品,他們常常不惜化重金收購,一把壺逾千達萬是常有之事。紫砂陶自宋初產生以來,在至今近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孕育了一個又一個技精藝絕的紫砂名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