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抵達北京或深夜加完班,肚子餓得直叫,卻難找一個還在營業的餐廳,只好泡方便麵;突然來了興致要約個好友喝杯咖啡仰望星空,尋來尋去只能鑽到被窩裡思考人生……深夜裡必要的服務缺乏、消費不便是很多人在北京經常遇到的問題。都知道過度熬夜對身體不好,可當那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一種工作必須或者生活習慣,當夜間消費活力已經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夜經濟就不能再過度缺席。
深夜裡必要的服務缺乏、消費不便是很多人在北京經常遇到的問題 資料圖 閻彤 攝
群眾的不便就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群眾的需要就是努力的方向。在近日舉行的2018年度(第十二屆)北京商業高峰論壇上,北京市商務局局長閆立剛透露,研究出臺全市繁榮夜間經濟促消費政策成為明年的工作重點之一。據悉,為了點亮京城夜經濟,北京市商務局將支持建設24小時便利店,鼓勵有條件的商場、超市、便利店適當延長營業時間,深入推進「深夜食堂」。
刺激繁榮「夜經濟」,並非新鮮事。早在1985年,也是差不多這個時候,《人民日報》刊發的一篇題為《北京當是不夜城》評論指出,「北京的商店無論大小,作息時間多半和機關一樣,你上班它營業,你下班它打烊……一到晚上六七點鐘,所有商店一片漆黑。」由此得出,「這不能不是商業、服務業的發展落後於外地的一個原因。」至今還能在「首都之窗」上看到北京市委辦公廳當年關於轉發此文的通知原文,「請認真地讀一讀」,「一句『諸多不便』,則是言簡意賅,切中要害的批評」。
30多年,彈指一揮間。在北京早已實現「不夜城」的今天,人們已經很難想像那時北京的夜晚和那篇文章帶來的衝擊。北京市政府在當月就出臺了《關於加速發展第三產業,解決人民生活「幾難」的幾點意見》,開始著手興辦集體和個體所有制的商業、服務業,大力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所有制的第三產業。那不亞於一次思想解放,一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發展到今天的樣子。
物換星移,在深夜消費從「可有可無」的日常消費補充到越來越成為硬需求,北京的夜經濟所提供的產品服務的能力和水平,與群眾旺盛的夜間消費需求再一次出現差距。北京市相關部門倡導的是「升級版」的經濟理念和消費模式。透過下面這些認識,可見一斑:夜生活除吃飯,減壓與傾訴是更為主要的需求;對於深夜營業的商家,增加銷售的同時也能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商家不僅要注重與消費者的物理距離,更要看重心理距離。夜經濟,不不止在於填飽空腹,更在於溫暖一顆顆深夜的心。
當然,既然是消費升級,繁榮夜間經濟不能不顧實際一哄而上,也不能不計成本貪大求全,就必須擺脫行政命令式的動員模式、粗放的發展方式。困難總是有的,但辦法總比困難。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賈亮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