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完懸空寺,我們決定到恆山主峰看看,恆山是北嶽大帝的道場。我曾經來過恆山,但是是第一次登上頂峰,古人對恆山大加稱讚,這裡的18景,有的以山水之秀而迷人,有的因洞窟之幽而醉客,有的以傳說之美而動情,有的因建築之險而稱奇。它雖沒有黃山的秀美,沒有華山的雄險,也沒有泰山的氣勢,卻是那麼虛幻飄渺,好似進入仙境一般。
沿著纜車向上,在松柏掩映的峭壁高處,刻著十分醒目的「恆宗」兩個大字字體雄渾剛勁,是恆山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中最具特色的。轉眼間來到了虎風口,其左邊是二十來米的深谷,路的右邊就是高聳的削壁,迴環曲折,頗為凸兀。
再往上就來到了寺廟群的入口。可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恆山著名的「苦甜井」。苦甜井在恆山半腰,兩井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涼,被稱為甜井;另一井水卻苦澀難飲。甜水井井深數尺,卻取之不截竭,可供萬人飲用。唐代時,玄宗李隆基曾賜匾甜井為「龍泉觀」。
接著可以看見有碧霞宮,凌雲閣,純陽宮、九天宮等。然後來到北嶽帝的寢宮。
傳說舜帝北巡時專程朝拜北嶽,至恆山下忽有一塊巨石從恆山破巖而出,墮於帝前,舜帝將此石封為「安王石」。石去山空,形成一處大幽洞。過了五年。舜帝又北巡,行至河北曲陽,紛飛大雪阻擋了舜帝的祭程,只好在曲陽遙望北嶽,誰料這塊靈石又飛到了曲陽,於是曲陽就建立了飛石殿,作為恆山的下廟,在恆山飛石處廣布廟觀,逐漸形成「出窟仙景」的奇妙格局。飛石窟內的平臺約240平方米,窟內東巖龕下建有北嶽寢宮和后土夫人廟,南巖龕內建有雙層木結構梳妝樓。小憩之後,便沿左側的石階上向來到了恆宗殿。
恆宗殿是北嶽恆山的主廟,又叫貞元殿、元靈宮,又稱朝殿,是北嶽大帝的供所。 走進門面高大、莊嚴雄偉的崇靈門,是傾斜40多度的103級臺階,陡階兩面分別是青龍殿和白虎殿,迎面便是恆宗殿。臺階為什麼是103級?這裡面潛藏著「道」的玄機。對應36天罡、72地煞,臺階本應108級,也對應了恆山的108峰。 恆宗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內塑北嶽大帝金身像,頭帶太平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排恭立四文臣、四武臣,塑像高達丈餘,如赴金鑾。神座上方懸掛康熙皇帝親筆御匾「化垂悠久」,兩旁對聯為「威鎮坤方廟貌遠昭千古,德垂冀地精靈不爽分毫」。 恆宗殿外有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似石相擊,其聲如山雞鳴叫,被稱為「金雞石」;金雞石東面翠峰丹崖處,有散布的累累白石,遠望似一群綿羊,故有「玉羊遊雲」之稱。從「東嶽大夫之松,西嶽仙人之掌,南嶽龍書蛇篆,北嶽金雞玉羊」的碑記中可以看到,恆山的金雞玉羊,成為了同其它四嶽爭奇鬥豔的代表。
恆宗殿西北高處,有一處聳入雲間的懸崖,名為會仙崖,在其半山腰間,有一天然巖窟,窟中平臺近400平方米,形如彎月,出沒雲海,會仙府依崖建造,面寬11.5米,進深10.43米,原來這就是神仙們聚集的地方,廟內塑有二十七尊仙像,正中為福祿壽三星,兩旁和兩壁是上中下八洞二十四神仙。山上一共停留一個多小時,立即下山